具有在导轨上能活动的导流件的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13466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具有在导轨上能活动的导流件的通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车辆的通风装置,通风装置具有一个沿主轴线延伸的导气管和一个与导气管进行流体连通的出风口装置,出风口装置具有:

-一个外壳,其沿主轴线延伸,且限定一个出口,导气管中流通的空气由此排出通风装置,

-至少一个导流件,其在外壳中延伸,且相对于所述外壳是能活动的,导流件被布置成,根据外壳中导流件的位置控制通过出口的气流的方向,

-一个致动器,其固定于导流件,用于使导流件相对于出口移动。

本发明也涉及具有这种通风装置的内部装饰部件。



背景技术:

机动车辆的车厢的通风系统一般在车辆仪表盘上引出至少一个孔口。一个出风口装置封闭该孔口,使之能控制通过一个使出风口装置与通风系统进行流体连通的导气管离开通风系统的空气流的方向。

一个精确控制气流的有效方法是使用一个导流格栅,其具有一个与形成出口的外壳连接的球窝接头。这种连接使之可通过转动外壳中的导流格栅,沿任何所需方向定向导流格栅。

但是,球窝接头连接一般结构复杂,涉及大量部件,和/或容易发生故障。例如,球窝接头连接由导流格栅的圆形外表面形成,与外壳的圆形内表面进行摩擦-滑动连接,可使导流格栅在外壳上滑动。这种球窝接头连接容易发生故障,例如,如果导流格栅的外表面与外壳的内表面之间有物体或灰尘,就会发生故障。此外,导流格栅与外壳之间的摩擦连接容易造成很大磨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效,会导致导流格栅不能保持所需定向。

此外,这种通风装置难以使用一种装置封闭出口与导气管之间的流体连通,以免空气在车厢中流通。因此,为了防止空气从通风装置流出,通风系统必须完全停止,当配有几个通风装置时,当需要仅关闭这些通风装置中的一个时,则不能满足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坚固耐用的通风装置,提供控制从通风装置排出的气流方向的有效方法,简单且容易地使用封闭导气管与出风口装置之间流体连通的装置。

为此,本发明涉及前述类型的通风装置,其特征在于,其特征在于,所述致动器滑动地安装在一个导轨上,所述导轨在外壳中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固定于外壳,使得导轨围绕一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外壳在转动方面是能活动的,以致当致动器沿导轨移动时,致动器使导流件沿第一方向移动,而当致动器沿着与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时,致动器通过使导轨围绕旋转轴线转动,使导流件沿第二方向移动,外壳相对于导气管围绕主轴线在转动方面是能活动的,致动器围绕主轴线的转动引起外壳围绕所述主轴线转动。

致动器安装在导轨上以及导轨安装在外壳上,允许和前述球窝接头连接一样的方法,引导排出通风装置的气流。但是,通风装置不容易发生故障,不容易受到磨损,提高了通风装置的使用期限。此外,使外壳围绕主轴线相对于导气管在转动方面是活动的,这除了执行控制导流件定向的功能之外,还可使用致动器连同外壳执行另一个功能。另一个功能例如是控制排出通风装置的空气量,以及封闭出口与导气管之间的流体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的另一个特征,外壳通过软管连接于导气管,以致外壳围绕主轴线的转动引起软管在与主轴线垂直的平面上扭曲,所述软管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是可活动的,在开启位置,导气管与外壳进行流体连通,在关闭位置,软管扭曲,阻止外壳与导气管之间进行流体连通。

因此,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具有一个单独的封闭系统,允许控制排出通风装置的空气量,而不需作用于车辆的整个通风系统。另外,该封闭系统由控制气流定向的相同的致动器进行控制,从而使通风装置结构更简单,更节省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通风装置的其他特征:

-致动器围绕主轴线在转动方面是活动的,致动器的转动引起导轨围绕主轴线转动,从而引起外壳围绕主轴线转动;

-软管是管形构件,具有横截面减小的区域,在横截面减小的区域的软管的直径小于所述横截面减小的区域以外的软管的直径,软管布置成在所述横截面减小的区域处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进行扭曲;

-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大致垂直于主轴线;

-致动器相对于气流方向在导流件的下游延伸,导轨在导流件的上游延伸;

-导轨在其固定于外壳的端部之间具有弯曲形状,以致导轨的在端部之间延伸的部分相对于气流方向在所述端部的上游延伸,以使致动器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引起导流件围绕一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轴线转动;

-导轨的端部配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固定于外壳,且形成导轨与外壳之间的连接;

-至少一个止动件配置在导轨上,所述止动件布置成限制致动器在导轨上的移动;

-导流件和致动器制成一个单个部件,所述单个部件通过至少一个滑动地安装在所述导轨上的滑动件连接于导轨。

本发明也涉及具有至少一个上述通风装置的内部装饰部件。

附图说明

根据下面作为实施例并参照附图所作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越性将显而易见,附图如下:

-图1是本发明的通风装置处于开启位置的轴向横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通风装置处于关闭位置的轴向横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通风装置的出风口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以及

-图4是图3所示的出风口装置的局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用语“上游”和“下游”相对于通风装置中的气流方向加以限定。用语“纵向”沿上游-下游方向延伸的平面加以限定。用语“横向”沿着大致垂直于纵向平面的平面加以限定。

图1示出通风装置1以传统方式在车辆的仪表盘(未示出)上延伸和开口,且连接于车辆的通风系统(未示出)。通风装置1还适于装配于车辆的任何内部装饰部件,例如控制台、支柱或其它装饰部件。

通风装置1沿上游-下游方向具有一个导气管2、一个软管4和一个出风口装置6。

导气管2是刚性管形构件,沿大致纵向延伸的主轴线A进行延伸。所谓刚性,是指导气管2的横截面沿主轴线A是大致不变的。导气管的横截面确定成导气管在横平面上即在与纵向主轴线A大致垂直的平面上的截面。显然,导气管可呈柔性,以具有与必须经过的导气管2相适应的形状。导气管2可具有任何适合的形状,以跟随车辆的车厢中空气要流通的部位例如车辆的仪表盘与通风系统之间的路径。导气管2的上游端(未示出)连接于通风系统的出口,其下游端8连接于软管4。当通风装置安装在车辆上时,导气管2相对于车辆进行固定,即不可移动。

软管4是沿主轴线A延伸的柔性管形构件。所谓柔性,是指软管4本身可围绕主轴线A扭曲或折叠,以致软管4的横截面能通过所述软管围绕主轴线A扭曲而被减小。这种扭曲通过软管的一端相对于软管的另一端围绕主轴线A转动而进行,从而引起软管4在垂直于主轴线A的平面上变形。

为了能够变形,软管4用能伸长的弹性材料制成,例如乳胶、橡胶、热塑塑料、弹性体(TPE)、硅树脂、聚异戊二烯、或其它能伸长材料。

软管4的上游端10连接于导气管2的下游端8,软管4的下游端12连接于出风口装置6。软管4还具有一个横截面减小的中央区域14,在该中央区域14处软管4的直径小于中央区域14以外的软管4的直径。特别是,软管4的直径布置成,从上游端10向中央区域14逐渐减小,和从中央区域14向下游端12逐渐增大,软管4在下游端12的直径例如大致等于软管4在上游端10的直径。这种特殊形状布置使得,当软管4如后面所述进行扭曲时,中央区域10本身折叠并可阻止空气从上游端10流向软管4的下游端12,如图2所示。换句话说,软管4布置成能在开启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变形,当软管4处于静止状态并不被施加外力时,在开启位置,如图1所示,当软管4被扭曲时,在关闭位置,如图2所示。在开启位置,软管4中气流量最大,在关闭位置,空气被阻挡在中央区域14,被阻止到达软管4的下游端12。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软管4中流通的空气量减少,以致通过控制软管4的扭曲度,即控制下游端12相对于上游端10围绕主轴线A的转动角度,能控制空气量,随后将予以说明。

根据一个实施例,通过在软管4的下游端12固定一个固定于出风口装置6的连接环(未示出),可获得横截面减小的区域。连接环例如具有一个环形槽,以密封方式接纳软管4的下游端12。连接环相对于导气管2有角度地偏置,这意味着在接纳软管的下游端12之后和在固定于出风口装置6之前,连接环围绕主轴线相对于导气管2进行转动。这意味着当连接环14固定于出风口装置6时,软管4的下游端12相对于软管4的上游端10有角度地偏置。根据一个实施例,下游端12与上游端10之间的偏置角度大于或等于90°,这意味着在连接环固定于出风口装置6之前,下游端相对于上游端12的转动角度大于或等于90°。

因此,软管4处于扭曲状态,具有横截面减小的中央区域14,在该中央区域14处的软管4的直径小于中央区域14以外的软管4的直径。

根据一个实施例,由于软管4在开启位置的扭曲状态,从开启位置向关闭位置运动所需的转动角度小于或等于90°。

出口装置6具有一个外壳16、一个支承件18和一个导流件20。

外壳16是一个沿主轴线A延伸的刚性管形构件,其上游端22连接于软管4的下游端12,外壳的下游端24形成通风装置的出口,空气由此排出通风装置并在车厢中流通。根据上述实施例,通过连接环刚性安装在外壳的上游端,软管的下游端12连接于外壳的上游端22。所谓刚性安装,是指一旦连接环安装在外壳16的上游端22,连接环就不能相对于外壳16进行移动。

导气管2的下游端8与软管4的上游端10之间、软管4的下游端12与外壳16的上游端之间的连接,是由任何适当的方式确保的密封连接。密封连接布置成防止通风装置1中流通的空气在所述连接处从通风装置漏失。例如,密封环(未示出)可用于使软管的一端固定于导气管2或外壳16的相应端部。这样一密封环围绕软管4的端部布置,布置成使所述端部压紧在导气管2或外壳16的端部上,压紧力确保连接的流体密封性。

支承件18是使通风装置1固定于车辆的具有开口的部分的部件,空气通过所述开口在车厢例如车辆的仪表盘中流通。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承件18也形成一个围绕外壳16的下游端24的装饰部分并确保通风装置1的可见部分具有良好外观。特别是,支承件18可具有一个辐射状的顶部26,辐射状的顶部确保通风装置1的出口与仪表盘的蒙皮之间的过渡,以致通风装置很好地融合进它的环境。

外壳16在支承件18内围绕主轴线A是可转动的,支承件18固定于接纳通风装置1的出口的部分。因此,外壳16能够围绕主轴线A相对于导气管2转动,如前所述,导气管2相对于车辆是不能移动的。因此,由于外壳16围绕主轴线A转动,软管4在开启位置(图1)与关闭位置(图2)之间进行变形,因为软管4的上游端10刚性固定于不可移动的导气管2的下游端8,软管4的下游端12刚性固定于可围绕主轴线A转动的外壳16的上游端22。

导流件20在外壳16中在外壳16的下游端24附近延伸。导流件20布置成控制排出通风装置1的气流的方向,所述方向取决于导流件20在外壳16中的位置,随后将予以说明。因此,导流件20具有至少一个导气面28,导气面在横向方向横过外壳16延伸,并布置成根据导气面28延伸的平面,引导来自导气管2的空气。改变这个平面,即可改变气流方向。在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导流件20具有两个分部30,两个分部大致沿垂直方向在一个环形部分32中延伸,以形成一个在外壳16中延伸的导流格栅,如图3所示。显然,可从一个单叶片到具有多个分部的格栅,设置导流件20的其它形状。

在导流件20的下游侧,一个致动器布置成使导流件20在外壳16中活动,从而改变导流件20的导气面的定向。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致动器由导流格栅本身形成,例如操纵导流格栅的中央部分34,在中央部分,分部30是互连的。因此,根据这个实施例,导流件20和致动器制成一个单个部件。也可布置从导流件20向通风装置1的外部轴向延伸的把手(未示出),以便于抓握致动器。

致动器和导流件20安装在一个导轨36上,如图4所示。导轨36由横过外壳16沿第一横向方向(图2)延伸的弯曲板形成。导轨36的两端38在外壳16的沿直径相对处固定于所述外壳,且围绕沿第一横向方向F延伸的一条旋转轴线相对于所述外壳可进行转动。导轨36的端部38例如配有弹性件40,如橡胶垫,弹性件固定于外壳,导轨36的端部38能在其中转动,确保通风装置的平滑操作,随后将予以说明。导轨36在导流件20的上游延伸,以致从通风装置1的外面看不见,因为其被导流件20遮蔽。导轨是弯曲的,以使其端部38在比导轨36在端部38之间延伸的部分更下游处延伸,如图2和4所示。

致动器和导流件20以滑动的方式,例如通过两个与导流件20集成并被布置成在导轨36上滑动的滑动件42,安装在导轨36上。根据附图,特别是图4所示的实施例,每个滑动件42例如具有两个爪,爪围绕导轨36延伸并允许滑动件42在导轨36上移动。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导轨36具有一个止动件44,止动件在导轨36的中央延伸并被布置成限制滑动件42在导轨36上的移动,以限定导流件20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范围。

因此,由于致动器与导轨36之间的滑动连接,由于导轨36的形状,通过使滑动件在导轨36上沿第一方向滑动,导流件20可围绕一条沿着与第一横向方向大致垂直的第二横向方向延伸的轴线进行转动。因此,当导轨36水平延伸时,使致动器和导流件20在导轨上移动,导流件可向左或向右活动。因此,当导轨36处于水平方向时,排出通风装置1的气流可向左或向右定向。

另外,使致动器和导流件20沿着与第一方向F大致垂直的第二方向移动,引起导轨36围绕沿第一方向F延伸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外壳16进行转动,这使导流件20围绕沿第一方向延伸的轴线进行转动。因此,当导轨36水平延伸时,使致动器和导流件20沿第二方向移动,从而使导轨转动,导流件可向上或向下活动。因此,当导轨36处于水平方向时,排出通风装置1的气流可向上或向下定向。

应当指出,由于滑动件42与导轨36之间的连接,且由于弹性件40使导轨36的端部38连接于外壳16,导流件20和致动器保持在已经移动的位置。

因此,上述导流件20能够用和球窝接头连接一样的方法进行定向,通风装置1的各种部件之间摩擦连接较少,从而使通风装置1更加坚固耐用。

另外,通过移动致动器和导流件20围绕主轴线A转动,导流件20与导轨36之间以及导轨36与外壳16之间的连接使外壳16也围绕主轴线A转动,从而引起软管4如同前述那样围绕主轴线A扭曲。因此,仅仅使致动器围绕主轴线A转动,致动器也可以用来控制通风装置中流通的空气量。致动器和导流件20围绕主轴线A转动90°或不足90°,使软管4从其开启位置活动到其关闭位置,在关闭位置,例如由于软管4在开启位置处于扭曲状态,空气不再排出通风装置1。这种小于或等于90°的转动角度对于使用者更为舒适,使用者仅须进行小的转动来关闭通风装置。

外壳16与支承件18之间的摩擦连接可布置成外壳保持在其已经转动的位置。可选地,一个锁紧装置(未示出)可用于使外壳16相对于支承件18锁定在各种位置,其相应于通风装置1中流通的各种空气量。在这种情况下,当使用者需要改变排出通风装置1的空气量时,所述使用者解锁锁紧装置,从而可使外壳16围绕主轴线A转动,当到达外壳16的所需位置时,锁定锁紧装置。

因此,上述通风装置在气流的定向和空气量的控制两方面,操作都非常简单。此外,通风装置1不容易发生故障,因为导轨36与外壳16之间或者导流件20与导轨36之间多半不会有异物或灰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