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枕和具备头枕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82412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头枕和具备头枕的座椅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具备动力减震器的头枕和具备该头枕的座椅。



背景技术:

来自道路、发动机等的振动容易传递至车辆用的座椅。为了抑制振动,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头枕中配置有减振用的动力减震器。动力减震器包括树脂嵌件、聚氨酯垫、以及配重。聚氨酯垫构成动力减震器的弹簧系统。配重构成动力减震器的质量系统。配重埋设于聚氨酯垫。在树脂嵌件上形成有向车辆的后侧开口的有底的凹部。配重配置于该凹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34104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头枕的情况下,自配重来看,在前侧配置有凹部的底部。因此,配重难以向前侧位移。即,容易限制配重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移。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具备配重的位移不易被限制的动力减震器的头枕、座椅以及头枕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1)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的头枕,其包括:撑杆;头枕主体,其支承于所述撑杆;以及动力减震器,其安装于所述撑杆且埋设于所述头枕主体,该车辆用的头枕的特征在于,所述动力减震器包括:安装构件,其具有安装于所述撑杆的安装部和沿表背方向贯通安装构件本身的开口部;弹性构件,其被所述开口部的口缘固定整周而配置于所述开口部;以及配重,其埋设于所述弹性构件而配置于所述开口部,所述安装构件具有表侧分割体和配置于所述表侧分割体的背侧的背侧分割体,通过利用所述表侧分割体和所述背侧分割体自所述表背方向两侧夹住所述弹性构件,所述弹性构件的整周被所述口缘固定。在此,“表背方向”指的是安装构件的表背方向换言之是表侧分割体和背侧分割体排列的方向。配重构成动力减震器的质量系统。弹性构件构成动力减震器的弹簧系统。

采用本发明的头枕,通过利用表侧分割体和背侧分割体自表背方向两侧夹住弹性构件,能够将弹性构件固定于口缘。因此,易于制作动力减震器。另外,易于相对于弹性构件定位配重。另外,弹性构件的整周被口缘固定。因此,能够限制座椅减振时的配重的过量的位移。

另外,开口部沿表背方向贯通安装构件本身。即,开口部的表背方向两侧均未被安装构件封堵。因此,与开口部被安装构件封堵的情况相比,座椅减振时的配重的表背方向上的位移不易被限制。另外,口缘将弹性构件自与表背方向的交叉的方向固定。因此,容易使配重以口缘为支点沿表背方向优先进行位移。

(2)在所述(1)的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表背方向是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或左右方向。若使安装构件的表背方向和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则在座椅减振时,能够优先抑制座椅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若使安装构件的表背方向和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则在座椅减振时,能够优先抑制座椅的左右方向上的振动。

(3)在所述(1)或(2)的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弹性构件具有表侧弹性体和配置于所述表侧弹性体的背侧的背侧弹性体,通过利用所述表侧弹性体和所述背侧弹性体自所述表背方向两侧夹住所述配重,所述配重被夹装于所述表侧弹性体与所述背侧弹性体之间的交界面,在所述配重、所述表侧弹性体、所述背侧弹性体之间,沿着所述交界面划分出间隙。

采用本结构,能够与配重相邻地配置间隙。因此,易于使配重沿间隙方向优先进行位移。例如,在将本结构与所述(2)的结构组合并使安装构件的表背方向和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在配重的左右方向两侧配置间隙。因此,使配重不仅易于沿前后方向位移,而且还易于沿左右方向位移。

另外,例如,在将本结构与所述(2)的结构组合并使安装构件的表背方向和车辆的左右方向一致的情况下,能够在配重的前后方向两侧配置间隙。因此,使配重不仅易于沿左右方向位移,而且还易于沿前后方向位移。

(4)在所述(3)的结构中,较佳的是,通过利用所述表侧分割体和所述背侧分割体自所述表背方向两侧夹住埋设有所述配重的所述弹性构件和所述撑杆,所述弹性构件的整周被所述口缘固定且所述安装部被安装于所述撑杆。

采用本结构,能够同时进行弹性构件的固定作业和安装部的安装作业。因此,易于制作动力减震器。另外,易于向撑杆安装动力减震器。

(5)在所述(4)的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撑杆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腿部和将一对所述腿部的上端之间连结起来的连结部,所述安装构件夹装于一对所述腿部之间,在一对所述腿部与所述安装构件之间划分出向下侧开口的一对狭缝部。采用本结构,能够使一对腿部的腿长延长与一对狭缝部相对应的量。

(5-1)以下,说明所述(5)的结构的头枕的制造方法。此外,该头枕的所述头枕主体具有开设有一对腿部孔和组件孔的袋状的表皮。并且,所述安装构件具有配置于一对所述狭缝部之间的狭缝对应部和未配置于一对所述狭缝部之间的狭缝非对应部。

该头枕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将自上侧朝向所述下侧去的方向作为第一插入方向,将与所述第一插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作为第二插入方向,该头枕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合体工序,在该合体工序中,通过利用所述表侧分割体和所述背侧分割体自所述表背方向两侧夹住埋设有所述配重的所述弹性构件和所述撑杆,从而利用所述口缘固定所述弹性构件的整周并将所述安装部安装于所述撑杆,由此制成由所述动力减震器和所述撑杆合体而成的减震器组件;第一插入工序,在该第一插入工序中,在将所述安装构件留置于所述表皮的外侧的状态下,将一对所述腿部沿着所述第一插入方向经由所述组件孔插入到所述表皮中并使一对所述腿部经由一对所述腿部孔自所述表皮突出;以及第二插入工序,在该第二插入工序中,将所述表皮的位于所述组件孔的口缘附近的部分蒙在所述狭缝非对应部上,将所述狭缝对应部沿着所述第二插入方向经由所述组件孔插入到所述表皮中。

在此,“第一插入方向”指的是座椅靠背立起的状态下的自上侧朝向下侧去的方向。若在将头枕安装于座椅靠背之前的状态下,则其他方向(例如,自前侧朝向后侧去的方向、与自前侧朝向后侧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自前侧朝向后侧去的方向、与自前侧朝向后侧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有时也与“第一插入方向”相对应。

采用该头枕的制造方法,在载置合体工序中,能够同时进行弹性构件的固定作业和安装部的安装作业。即,能够同时进行动力减震器的制作作业和向撑杆安装动力减震器的安装作业。

另外,在第一插入工序中,在将一对腿部经由组件孔插入到表皮的内侧之后,使该一对腿部经由一对腿部孔突出到表皮的外侧。在第一插入工序后,表皮的位于组件孔与一对腿部孔之间的部分(一对孔间部分)分别陷入到狭缝部。因此,能够使狭缝非对应部变小。因此,在第二插入工序中,易于将表皮的位于组件孔的口缘附近的部分蒙在狭缝非对应部上。

(6)在所述(1)至(5)中任一项的结构中,较佳的是,该头枕还具有用于限制所述配重的所述表背方向上的位移的限制部。采用本结构,能够限制座椅减振时的配重的过量的位移。

(7)在所述(6)的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限制部是一对连结构件,该一对连结构件配置于所述安装构件且以跨越所述开口部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开口部的所述表背方向两侧。采用本结构,通过调整连结构件的腿长,能够简单地调整配重的位移的限制长度。

(8)在所述(6)的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限制部是一对膜构件,该一对膜构件自所述表背方向两侧覆盖所述弹性构件。采用本结构,通过调整膜构件的松弛量,能够简单地调整配重的位移的限制长度。

(9)在所述(6)的结构中,较佳的是,所述头枕主体具有树脂发泡体制的缓冲构件,所述限制部是一对浸渗层,该一对浸渗层是通过将所述缓冲构件的原料浸渗于所述弹性构件的表面和背面而形成的。采用本结构,能够在缓冲构件的发泡成形的同时配置一对浸渗层即限制部。

(10)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该座椅具备所述(1)至(9)中任一项的头枕。采用本发明的座椅,如所述(1)所记载那样,易于制作动力减震器。另外,易于相对于弹性构件定位配重。另外,能够限制座椅减振时的配重的过量的位移。

另外,安装构件的开口部的表背方向两侧均未被安装构件封堵。因此,座椅减振时的配重的位移不易被限制。另外,口缘将弹性构件自与表背方向交叉的方向固定。因此,易于使配重以口缘为支点沿表背方向优先进行位移。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具备配重的位移不易被限制的动力减震器的头枕和具备头枕的座椅。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该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该减震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3的撑杆、配重、背侧弹性体、背侧分割体的放大图。

图5是该减震器组件的前视图。

图6是图5的VI-VI剖视图。

图7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

图8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

图9的(a)是该头枕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图9的(b)是该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其一)。图9的(c)是该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其二)。图9的(d)是该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其三)。

图10表示未设定狭缝部的头枕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前后方向剖视图。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前后方向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撑杆;20、腿部;21、连结部;3、头枕主体;30、表皮;300、腿部孔;301、组件孔;31、缓冲构件;4、动力减震器;6、安装构件;60、安装部;61、开口部;600、安装片;600a、安装凹部;610、口缘;620、爪部;620a、倒钩;621、被引导部;630、被卡合开口部;6F、表侧分割体;6R、背侧分割体;60F、表侧安装部;60R、背侧安装部;61F、表侧开口部;61R、背侧开口部;610F、表侧口缘;610R、背侧口缘;62F、表侧卡合部;62R、背侧卡合部;63F、表侧被卡合部;63R、背侧被卡合部;7、弹性构件;70、浸渗层;7F、表侧弹性体;7R、背侧弹性体;80、配重;81、连结构件;82、膜构件;9、座椅;90、座椅靠背;91、座垫;92、头枕;900、撑杆安装孔;A、减震器组件;A1、狭缝对应部;A2、狭缝非对应部;B1、间隙;C1、狭缝部;D1、孔间部分;L1、腿长;Y1~Y3、箭头;f、交界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头枕、座椅以及头枕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座椅的结构

首先,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结构。在之后所示的图中,前后方向与本发明的“表背方向”相对应,前侧与本发明的“表侧”相对应,后侧与本发明的“背侧”相对应。左右方向是以自车辆的后侧观察时为基准定义的。

图1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座椅的立体图。图2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立体图。图3表示的是该减震器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4表示的是图3的撑杆、配重、背侧弹性体、背侧分割体的放大图。图5表示的是该减震器组件的前视图。图6表示的是图5的VI-VI剖视图。图7表示的是图5的VII-VII剖视图。图8表示的是图5的VIII-VIII剖视图。此外,在图1中,以透视的方式示出减震器组件A。在图2中,以透视的方式示出配重80。在图6~图8中,利用虚线剖面线示出头枕主体3的缓冲构件31。

如图1所示,座椅9包括座椅靠背90、座垫91、以及头枕92。座垫91借助框架(未图示)安装于车辆的地板(未图示)。座椅靠背90的下端安装于座垫91的后端。头枕92安装于座椅靠背90的上端。在车辆行驶时,自车辆的地板经由座垫91向座椅靠背90和头枕92传递振动。

头枕的结构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结构。如图1~图3所示,头枕92包括减震器组件A和头枕主体3。头枕主体3包括表皮30和缓冲构件(未图示)。表皮30是树脂且呈袋状。缓冲构件由具有弹性的聚氨酯发泡体(模塑聚氨酯)制成。缓冲构件配置于表皮30的内部。

减震器组件A包括撑杆2和动力减震器4。在图1所示的状态(座椅靠背90立起的状态(例如,以使头枕92成为铅垂的方式将座椅靠背90立起的状态))下,撑杆2在整体上呈向下侧开口的C字状。撑杆2由金属管制成。如图3所示,撑杆2包括左右一对腿部20和连结部21。腿部20沿上下方向延伸。腿部20的下端收纳在座椅靠背90的撑杆安装孔900内。连结部21沿左右方向延伸。连结部21将左右一对腿部20的上端之间连结起来。

动力减震器4包括安装构件6、弹性构件7以及配重80。如图3所示,弹性构件7包括表侧弹性体7F和背侧弹性体7R。如图4所示,背侧弹性体7R由具备弹性的聚氨酯发泡体(聚氨酯板)制成且呈矩形板状。如图6~图8所示,后述的背侧分割体6R的背侧开口部61R的背侧口缘610R压接于背侧弹性体7R的后表面(背面)。如图6~图8的粗线所示,在背侧弹性体7R的后表面形成有浸渗层70。

表侧弹性体7F配置于背侧弹性体7R的前侧。表侧弹性体7F的结构和背侧弹性体7R的结构相同。如图6~图8所示,后述的表侧分割体6F的表侧开口部61F的表侧口缘610F压接于表侧弹性体7F的前表面(表面)。如图6~图8的粗线所示,在表侧弹性体7F的前表面形成有浸渗层70。

配重80由金属制成且呈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圆柱状。如图3所示,配重80夹装于表侧弹性体7F的后表面与背侧弹性体7R的前表面之间。即,配重80埋设于弹性构件7。如图8所示,在配重80的周围,沿着表侧弹性体7F的后表面与背侧弹性体7R的前表面之间的交界面f划分出间隙。具体而言,在配重80的左右方向(与本发明的“表背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配重80的直径方向)两侧划分出左右一对间隙B1。

安装构件6包括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另外,如图5所示,安装构件6包括安装部60和开口部61。如图4、图6~图8所示,背侧分割体6R由树脂制成且呈矩形框体状。另外,背侧分割体6R呈向前侧开口的浅底的托盘状。背侧分割体6R配置于弹性构件7的后侧。背侧分割体6R包括背侧安装部60R、背侧开口部61R、一对背侧卡合部62R以及一对背侧被卡合部63R。

背侧安装部60R配置于背侧分割体6R的前表面(内表面)。如图5所示,背侧安装部60R包括多个安装片600。安装片600呈板状。多个安装片600以与撑杆2的一对腿部20的上端部、连结部21相对应的方式配置。如图6所示,安装片600具备安装凹部600a。安装凹部600a的底面呈与一对腿部20的上端部、连结部21的外周面构成模具对称(日文:型対称)的弧面状。

背侧开口部61R呈矩形形状。如图4所示,背侧开口部61R沿前后方向贯通背侧分割体6R。背侧开口部61R的背侧口缘610R向前侧突出。背侧口缘610R呈环状的矩形框状。

一对背侧被卡合部63R配置于背侧分割体6R的前表面。如图5所示,一对背侧被卡合部63R中的一背侧被卡合部63R配置于背侧开口部61R的右下角附近。一对背侧被卡合部63R中的另一背侧被卡合部63R配置于背侧开口部61R的左上角附近。即,一对背侧被卡合部63R配置于矩形形状的背侧开口部61R的对角线位置。如图4所示,背侧被卡合部63R呈筒状。如图7所示,在背侧被卡合部63R的外壁(在背侧开口部61R的右下角附近的背侧被卡合部63R的情况下,为下壁,在背侧开口部61R的左上角附近的背侧被卡合部63R的情况下,为左壁)开设有被卡合开口部630。

一对背侧卡合部62R配置于背侧分割体6R的前表面。如图5所示,一对背侧卡合部62R中的一背侧卡合部62R配置于背侧开口部61R的右上角附近。一对背侧卡合部62R中的另一背侧卡合部62R配置于背侧开口部61R的左下角附近。即,一对背侧卡合部62R配置于矩形形状的背侧开口部61R的对角线位置。如图7所示,背侧卡合部62R包括爪部620和一对被引导部621。爪部620向前侧突出设置。在爪部620的前端(顶端)形成有倒钩620a。倒钩620a向外侧(在背侧开口部61R的右上角附近的背侧卡合部62R的情况下,为右侧,在背侧开口部61R的左下角附近的背侧卡合部62R的情况下,为下侧)伸出。一对被引导部621配置于爪部620的内侧。被引导部621呈自后侧(爪部620的根部侧)朝向前侧(爪部620的顶端侧)变尖的三角形板状。

如图3所示,表侧分割体6F的结构和背侧分割体6R的结构相同。表侧分割体6F配置为将背侧分割体6R以上下轴线为中心沿水平方向翻转180°后的朝向。

如图5所示,安装部60由表侧分割体6F的表侧安装部60F和背侧分割体6R的背侧安装部60R形成。安装部60以与撑杆2的左右一对腿部20的上端部、连结部21相对应的方式配置。

如图5所示,安装构件6包括狭缝对应部A1和狭缝非对应部A2。狭缝对应部A1配置于狭缝非对应部A2的下侧。在狭缝对应部A1与左右一对腿部20之间配置有左右一对狭缝部C1。狭缝部C1沿上下方向延伸。狭缝部C1向下侧开口。

如图5所示,开口部61由表侧分割体6F的表侧开口部61F和背侧分割体6R的背侧开口部61R形成。开口部61沿前后方向贯通安装构件6。口缘610由表侧口缘610F和背侧口缘610R形成。

头枕的制造方法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制造方法。图9的(a)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制造方法的第一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图9的(b)表示的是该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其一)。图9的(c)表示的是该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其二)。图9的(d)表示的是该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其三)。此外,利用虚线表示减震器组件A中的收纳于表皮30的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制造方法具有合体工序、第一插入工序、第二插入工序、以及发泡成形工序。

合体工序

在合体工序中,制作动力减震器4。并且,将动力减震器4安装于撑杆2。即,制作减震器组件A。首先,如图3所示,将撑杆2、表侧弹性体7F、配重80、背侧弹性体7R配置在表侧分割体6F与背侧分割体6R之间。

接下来,如图4所示,使表侧卡合部62F卡合于背侧被卡合部63R。即,将表侧卡合部62F插入到背侧被卡合部63R。此时,一对被引导部621被沿背侧被卡合部63R的内表面引导。如图7所示,爪部620的倒钩620a卡定于被卡合开口部630的口缘。同样地,使背侧卡合部62R卡合于表侧被卡合部63F。这样,利用爪嵌合使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合体。

如图5所示,在合体时,埋设有配重80的弹性构件7被表侧口缘610F和背侧口缘610R自前后方向两侧夹持。即,弹性构件7的整周被口缘610固定。

另外,如图5所示,在合体时,撑杆2被表侧安装部60F和背侧安装部60R自前后方向两侧夹持。即,如图6所示,撑杆2的外周面收纳于表侧安装部60F的安装片600的安装凹部600a和背侧安装部60R的安装片600的安装凹部600a。

这样,在本工序中,通过使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爪嵌合,从而制作动力减震器4。同时,将动力减震器4安装于撑杆2。即,制作减震器组件A。

第一插入工序

如图9的(a)所示,在表皮30上开设有一对腿部孔300和组件孔301。一对腿部孔300沿左右方向排列。腿部孔300呈正圆状。组件孔301与一对腿部孔300并列设置。组件孔301呈沿左右方向延伸的长孔状。将狭缝非对应部A2的左右方向长度设为α,将狭缝非对应部A2的上下方向长度设为β,将组件孔301的左右方向长度设为γ,以满足((α+β)/γ)<1.3的方式设定了各尺寸。

在本工序中,如图9的(a)中的箭头Y1(第一插入方向)所示,将一对腿部20经由组件孔301插入到一对腿部孔300中。如图9的(b)所示,安装构件6未收纳于表皮30中。在第一插入工序后,表皮30中的处于组件孔301与一对腿部孔300之间的部分(一对孔间部分D1)分别陷入到狭缝部C1中。因此,在第一插入工序后,狭缝非对应部A2突出到比一对腿部孔300靠上侧的位置。

第二插入工序

在本工序中,首先,如图9的(b)中的箭头Y2所示,提起表皮30的位于组件孔301的口缘附近的部分(详细而言,位于未配置一对腿部孔300的一侧(上侧)的部分)并将其蒙在狭缝非对应部A2上。接下来,如图9的(c)中的箭头Y3(第二插入方向)所示,将一对腿部20经由一对腿部孔300向表皮30进一步插入规定长度。此时,狭缝对应部A1也被插入到表皮30中。如此,将减震器组件A安置于表皮30的内部的规定位置。

发泡成形工序

在本工序中,将缓冲构件31的原料(含有多异氰酸酯成分、多元醇成分等)经由组件孔301注入到表皮30的内部。通过原料在表皮30的内部发泡,从而形成缓冲构件31。另外,通过原料浸渗于表侧弹性体7F、背侧弹性体7R,从而形成图6~图8所示的浸渗层70。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头枕、座椅以及头枕的制造方法的作用效果。如图3所示,在合体工序中,通过利用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自前后方向两侧夹住弹性构件7,从而将弹性构件7固定于口缘610。因此,易于制作动力减震器4。另外,易于相对于弹性构件7定位配重80。另外,在合体工序中,弹性构件7在整周上被口缘610(表侧口缘610F、背侧口缘610R)呈环状地固定。因此,能够限制座椅9减振时的配重80的过量的位移。

另外,如图8所示,开口部61沿前后方向贯通安装构件6本身。即,开口部61的前后方向两侧均未被安装构件6封堵。因此,与开口部61被安装构件6封堵的情况相比,座椅9减振时的配重80的前后方向上的位移不易被限制。另外,口缘610将弹性构件7自上下左右方向固定。因此,容易使配重80以口缘610为支点沿前后方向优先进行位移。

另外,如图3所示,在合体工序中,利用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自前后方向两侧不仅夹住弹性构件7,而且还夹住撑杆2,由此在弹性构件7被口缘610固定的同时安装部60被安装于撑杆2。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动力减震器4的制作作业和将动力减震器4安装于撑杆2的安装作业。

另外,如图1所示,安装构件6的表背方向和车辆的前后方向一致。因此,在座椅9减振时,能够优先抑制座椅9的前后方向上的振动。

另外,如图8所示,在合体工序中,通过利用表侧弹性体7F和背侧弹性体7R自前后方向两侧夹住配重80,从而将配重80夹装于表侧弹性体7F与背侧弹性体7R之间的交界面f。在配重80、表侧弹性体7F、背侧弹性体7R之间,沿着交界面f划分出左右一对间隙B1。因此,使配重80不仅易于沿前后方向位移,还易于沿左右方向位移。

另外,如图1、图8所示,在发泡成形工序中,在将缓冲构件31的液状的原料注入到表皮30的内部时,原料浸渗于表侧弹性体7F的前表面和背侧弹性体7R的后表面。因此,能够在弹性构件7的前后两个面形成一对浸渗层70。因而,能够限制座椅9减振时的配重80的过量的位移。另外,能够在缓冲构件31的发泡成形的同时配置一对浸渗层70即限制部。

在此,假定安装构件6的安装部60延伸至安装构件6的下端的情况,即未设定图5所示的一对狭缝部C1的情况。图10表示的是未设定狭缝部的头枕的制造方法的第二插入工序的示意图。此外,图10与图9的(b)相对应。对于与图9的(b)相对应的部位,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如图10所示,在该情况下,在第一插入工序后,整个安装构件6(在图9的(b)中,相当于狭缝对应部A1+狭缝非对应部A2。)突出到比一对腿部孔300靠上侧的位置。因而,如箭头Y2所示,在第二插入工序中,需要将整个安装构件6经由组件孔301收纳于表皮30的内部。具体而言,需要提起表皮30的位于组件孔301的口缘附近的部分并将其蒙在整个安装构件6上。然而,为了将表皮30蒙在整个安装构件6上,需要扩大组件孔301的开口面积。因此,例如,需要“设置使组件孔301与一对腿部孔300相连通的狭缝”等对策。

与此相对,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组件A的一对腿部20与安装构件6之间设定有向下侧开口的一对狭缝部C1。如图9的(b)所示,在第一插入工序后,一对孔间部分D1分别陷入到狭缝部C1。因此,在第一插入工序后,并不是整个安装构件6突出到比一对腿部孔300靠上侧的位置,而是仅狭缝非对应部A2突出到比一对腿部孔300靠上侧的位置。

这样,当设定有一对狭缝部C1时,能够使在第一插入工序后突出到比一对腿部孔300靠上侧的位置的部分变小。因而,在第二插入工序中,如图9的(b)中的箭头Y2所示,仅通过提起表皮30中的位于组件孔301的口缘附近的部分并将其蒙在狭缝非对应部A2上,就能够将狭缝非对应部A2收纳于表皮30的内部。

并且,如图9的(a)所示,将狭缝非对应部A2的左右方向长度设为α,将狭缝非对应部A2的上下方向长度设为β,将组件孔301的左右方向长度设为γ,以满足((α+β)/γ)<1.3的方式设定了各尺寸。因此,能够增大组件孔301相对于狭缝非对应部A2的开口面积。因而,在第二插入工序中,能够简单地进行图9的(b)中的箭头Y2所示的作业(提起表皮30中的位于组件孔301的口缘附近的部分并将其蒙在狭缝非对应部A2上的作业)。

另外,如图4所示,在合体工序中,使表侧卡合部62F卡合于背侧被卡合部63R。并且,使背侧卡合部62R卡合于表侧被卡合部63F。即,利用爪嵌合使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合体。因此,通过一次操作,就能够进行动力减震器4的制作作业和向撑杆2安装动力减震器4的安装作业。

另外,如图7所示,在合体工序中,在将表侧卡合部62F向背侧被卡合部63R插入时,一对被引导部621被沿背侧被卡合部63R的内表面引导。因此,容易进行表侧卡合部62F与背侧被卡合部63R之间的对位。同样地,在将背侧卡合部62R向表侧被卡合部63F插入时,一对被引导部621被沿表侧被卡合部63F的内表面引导。因此,容易进行背侧卡合部62R与表侧被卡合部63F之间的对位。

另外,如图3所示,表侧分割体6F的结构和背侧分割体6R的结构相同。因此,同一分割体既能够用作表侧分割体6F,也能够用作背侧分割体6R。即,能够使分割体共用化。

另外,动力减震器4的弹性构件7比头枕主体3的缓冲构件柔软。因此,弹性构件7不易限制配重80的位移。另一方面,缓冲构件31易于限制配重80的过量的位移。

另外,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减震器组件A上设定有一对狭缝部C1。因此,能够使自右侧或左侧观察时的、腿部20的延伸方向和狭缝对应部A1的延伸方向不同。因而,能够将动力减震器4埋设于头枕92的期望的位置。

另外,如图7所示,弹性构件7被表侧口缘610F和背侧口缘610R自前后方向两侧弹性地压缩。因此,弹性构件7对安装构件6的口缘610附近向前后方向外侧施力。因而,能够使表侧卡合部62F的倒钩620a牢固地卡定于背侧被卡合部63R的被卡合开口部630的口缘。同样地,能够使背侧卡合部62R的倒钩620a牢固地卡定于表侧被卡合部63F的被卡合开口部630的口缘。另外,圆柱状的配重80价格便宜。因此,能够削减动力减震器4的制作成本。

另外,安装构件6为树脂制的刚性体。因此,仅通过与一对腿部20的上端部、连结部21相对应地配置安装部60,就能够将动力减震器4牢固地安装于撑杆2。因而,如图5所示,易于确保一对狭缝部C1。

第二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动力减震器上配置有连结构件。在此,仅说明不同点。图11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立体图。此外,对于与图2相对应的部位,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如图11所示,在动力减震器4的表侧分割体6F上,跨越表侧开口部61F地配置有连结构件81。连结构件81呈带状。连结构件81配置于表侧开口部61F的前侧。连结构件81在左右方向上横跨表侧开口部61F的上下方向中央部分(自前侧观察时与配重80重叠的部分)。此外,在背侧分割体6R的背侧开口部的后侧也配置有相同的连结构件81。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在结构上通用的部分具备相同的作用效果。在安装构件6的开口部的前后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连结构件81。因此,能够限制座椅9减振时的配重80的过量的位移。另外,通过调整连结构件81的腿长L1(详细而言,在前侧的连结构件81的情况下,是自表侧分割体6F的前表面起到连结构件81的主体的后表面为止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能够简单地调整配重80的位移的限制长度。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在于,在动力减震器上配置有一对膜构件。在此,仅说明不同点。图12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前后方向剖视图。此外,对于与图8相对应的部位,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

如图12所示,在弹性构件7的前后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膜构件82。膜构件82由树脂制成。前侧的膜构件82覆盖表侧弹性体7F的整个前表面。后侧的膜构件82覆盖背侧弹性体7R的整个后表面。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在结构上通用的部分具备相同的作用效果。在弹性构件7的前后方向两侧配置有一对膜构件82。因此,能够限制座椅9减振时的配重80的过量的位移。另外,通过调整膜构件82的松弛量(弹性构件7与膜构件82之间的间隙的前后方向长度),能够简单地调整配重80的位移的限制长度。另外,膜构件82能够抑制缓冲构件31的液状的原料浸渗于表侧弹性体7F、背侧弹性体7R。

第四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之间的不同点在于,表侧弹性体和背侧弹性体实现了一体化。在此,仅说明不同点。图13表示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头枕的减震器组件的前后方向剖视图。此外,对于与图8相对应的部位,以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如图13所示,通过将单个弹性体折叠来构成表侧弹性体7F和背侧弹性体7R。即,弹性构件7为一体而成的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头枕和第一实施方式的头枕在结构上通用的部分具备相同的作用效果。弹性构件7为一体而成的构件。因此,动力减震器4的零件件数减少。

其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头枕、座椅以及头枕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然而,实施方式并不特别限定于所述方式。能够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能够进行的各种变形的方式、改良的方式来实施。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合体工序中,通过使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爪嵌合来制作了动力减震器4。然而,表侧分割体6F与背侧分割体6R之间的合体方法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例如,通过夹具、螺钉、粘接剂、粘接带、熔接等方法使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合体。

另外,图3所示的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也可以不完全相互独立。也可以是,例如,利用具有挠性的铰链等将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连结起来。另外,表侧分割体6F和背侧分割体6R并不限于同一形状,也可以为互不相同的形状。

另外,图3所示的配重80的延伸方向并不特别限定。例如,延伸方向也可以是左右方向。另外,配重80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例如球状、方柱状等。

另外,图5所示的开口部61的贯通方向即安装构件6的表背方向也可以为左右方向。这样一来,易于使配重80沿左右方向优先进行位移。另外,在座椅9的前后方向上产生了过度的振动的情况下,安装构件6的安装部60(开口部61的口缘610)成为限制部,能够限制配重80的前后方向上的过度的位移。另外,图12所示的膜构件82也可以预先与弹性构件7一体化。

安装构件6、配重80、弹性构件7、连结构件81、膜构件82的材质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例如,安装构件6、连结构件81由树脂或金属制成,膜构件82由树脂制成,配重80由金属或树脂制成,弹性构件7由树脂发泡体制成。安装部60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是,替代多个安装片600而配置以与撑杆2的一对腿部20的上端部、连结部21相对应方式连成C字状的凹部。

图11所示的一对连结构件81也可以不为带状。也可以是,例如,将前侧(表侧)的连结构件81形成为向前侧(表侧)鼓起的盖状。并且,也可以利用前侧的连结构件81自前侧全面覆盖表侧开口部61F。同样地,也可以将后侧(背侧)的连结构件81形成为向后侧(背侧)鼓起的盖状。并且,也可以利用后侧的连结构件81自背侧全面覆盖背侧开口部61R。这样一来,在开口部(表侧开口部61F、背侧开口部61R)与一对盖状的连结构件81之间,能够在前后方向上确保规定的间隙。因此,易于使配重80沿前后方向位移。另一方面,在配重80过量地位移的情况下,能够利用一对盖状的连结构件81来限制配重80的位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