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汽车电子领域,具体涉及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传感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在开启汽车后备箱时比较麻烦一般需要用手,不能方便的用脚开启汽车后备箱,现有的汽车后备箱不够智能化,存在改进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技术背景中叙述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传感器、智能汽车、人工智能汽车。
本发明具有如下技术内容:
1、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设计控制模块和电容传感器;电容传感器设置在汽车尾部后备箱附近与人类站立时脚适合靠近车体的地方;电容传感器与控制模块之间呈电学相连;以人类脚部靠近电容传感器的产生的传感信息作为是否开启后备箱的参考信息;
2、如技术内容1所述的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包含有能够识别人类腿部上踢时电容传感器所感应到的电容量变化曲线。
如技术内容1所述的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具有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学习和分辨脚部信号特征并以作为分辨上踢动作的执行者的身份;
4、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后备箱锁、电容测试模块、感应体;电源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电源模块能够向控制模块提供运行所需的电能;电容测试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电容测试模块与感应体相连;控制模块能够依据电容测试模块所测到的感应体之间的电容量变化曲线来识别是否为人类的特定动作;
5、如技术内容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应体为汽车的具有导电能力的保险杠;
6、如技术内容5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类的特定动作为人类的上踢动作;
7、如技术内容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12伏电源点;
8、如技术内容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模块包括12伏电源点具有点汽车火节信号接入点;
9、智能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内容1-8中任一技术方案;
10、人工智能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技术内容1-8中任一技术方案。
技术内容说明及其有益效果。
技术内容说明:
本发明基于电容感应原理,集成在车后保险杠上的两根天线与地板之间。
形成电容,车后人的踢腿动作导致的电容容量的变化。符合预先设定的电容曲线。
将作为有效的输入动作。
实现了无需用手接触的智能后备箱开启。从而解决了手上有行李,空不出手开。
后备箱的麻烦,解放了双手。
通过测量车辆后备箱天线区域的电容值变化作为信号输入。
两根天线分别安装在保险杠的高低两个位置。
传感天线1负责探测天线到人腿部之间的电容变化。
传感天线2负责探测天线到人脚部之间的电容变化。
探测距离:脚部和腿部到天线的15cm范围内。
开启后,acc会关闭ecu电源,行车时不会开启后备。
本发明成本低廉、应用灵活、使用寿命长、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附图1为实施实例1的基本原理示意图。
附图2为实施实例4的基本系统结构的示意图。
附图3为实施实例7传感器的电路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实例
下面将结合实施实例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实施实例1、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
1、设计控制模块和电容传感器;
2、电容传感器设置在汽车尾部后备箱附近与人类站立时脚适合靠近车体的地方;电容传感器与控制模块之间呈电学相连;
3、以人类脚部靠近电容传感器的产生的传感信息作为是否开启后备箱的参考信息;
4、实施实例2、如实施实例1所述的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包含有能够识别人类腿部上踢时电容传感器所感应到的电容量变化曲线;
5、实施实例3、如实施实例1所述的汽车后备箱开启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具有智能分析功能能够学习和分辨脚部信号特征并以作为分辨上踢动作的执行者的身份;
6、实施实例4、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包含电源模块、控制模块、后备箱锁、电容测试模块、感应体;
7、电源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电源模块能够向控制模块提供运行所需的电能;
8、电容测试模块与控制模块相连;
9、电容测试模块与感应体相连;
10、控制模块能够依据电容测试模块所测到的感应体之间的电容量变化曲线来识别是否为人类的特定动作;
11、实施实例5、如实施实例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应体为汽车的具有导电能力的保险杠;
12、实施实例6、如实施实例5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人类的特定动作为人类的上踢动作;
13、实施实例7、如实施实例4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源模块包含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第一电感l1、稳压模块u1、第一开关件q1、第二开关件q2、第三开关件q3、第四开关件q4、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第四电阻r4、第五电阻r5、第六电阻r6、第七电阻r7、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12v电源点、12v节点tcc、地点、控制电源点vcc、保险丝fs1、点火信号节点acc、点火感应节点accin;
14、12v电源输入点点经由保险丝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12v节点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
15、第一电容的一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地点相连;
16、第二二极管是稳压管,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相连与地点相连;
17、第一开关件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第一开关件的控制端能够控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学通断状态,第一开关件的输入端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开关件的控制端经由第二电阻与第一开关件的输入端相连;
18、将第一电感的两端命名为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经由第一电阻连接到第一开关件的输出端,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到稳压模块的输入端;
19、第二电容的一端与第一电感的第一端相连,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地点相连;
20、第三电容与第二电容并联;
21、第四电容的一端与第一电感的第二端相连,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地点相连;
22、第五电容与第四电容并联;
23、第六电容的一端与稳压模块的输出端相连,第六电容的另一端与地点相连;
24、第七电容、第八电容、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均与电流电容并联;
25、稳压模块的输出端与控制电源点vcc相连;
26、点火信号节点acc用于汽车点火信号的接入,点火信号节点acc与第三二极管的正极相连;
27、第三开关件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第三开关件的控制端能够控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学通断状态,第三开关件的控制端依顺序经由第六电阻、第五电阻连接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三开关件的输出端与地点相连,第三开关件的输入端经由第四电阻连接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
28、第二开关件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第二开关件的控制端能够控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学通断状态,第二开关机的控制端与第三开关件的输入端相连;第二开关件的输入端经由第三电阻连接到第一开关件的控制端,第二开关机的输出端连接到地点;
29、第九电容的一端与第六电阻和第五电阻的公共节点相连,第九电容的另一端与地点相连;
30、第十电容与第九电容并联;
31、第四开关件具有控制端、输入端、输出端,第四开关件的控制端能够控制输入端与输出端的电学通断状态,第四开关件的控制端依顺序经由第九电阻连接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第三开关件的输出端与地点相连,第四开关件的输入端与点火感应节点accin相连,第四开关件的输入端经由第八电阻连接到控制电源点acc;
32、第十电阻的一端与第四开关件的控制端相连、第十电阻的另一端与第四开关件的输出端相连;
33、第十一电容与第十电阻并联;
34、点火感应节点accin用于向控制模块输入汽车点火的状况;
35、实施实例8、如实施实例7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控制模块包含单片机、第十九电容、第二十电容、第二十二电阻、第二十五电阻、第一led、第二led;
36、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电源脚与电源模块的控制电源点相连,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接地脚与电源模块的地点相连;
37、控制模块的第十九电容的一端与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电源脚相连,控制模块的第十九电容的另一端与单片机的接地脚相连;
38、控制模块的第二十电容与控制模块的第十九电容并联;
39、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一个io经由第二十二电阻经连接到第一led的正极,第一led的负极与电源模块的地点相连;
40、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一个io经由第二十五电阻经连接到第二led的正极,第二led的负极与电源模块的地点相连;
41、实施实例9、如实施实例7所述的传感器,其特征在于:其所述的电容测试模块包含第一电容测试模块、第二电容测试模块、第一天线b1、第二天线b2、接地电阻r27;
42、电容测试模块中:第一电容测试模块包含零号节点rc0、一号节点ra0、二号节点ra1、三号节点ra3、四号节点ra4、五号节点ra5、第100号电阻、第101号电阻、第102号电阻、第110号电阻、第111号电阻、第112号电阻、第113号电阻、第100号电容、第101号电容、第102号电容、第103号电容、第104号电容、第111号电容、第110号电容、第100号二极管、第110号二极管、第100号电感、一十号节点、一十一号节点;
43、第一电容测试模块中:第一天线b1由第10号导电体b10和第11号导电体b11、绝缘体b12构成,绝缘体防止两个导电体短路;
44、第一电容测试模块中:第二天线b2由第20号导电体b20和第21号导电体b21、绝缘体b22构成,绝缘体防止两个导电体短路;
45、第一电容测试模块中:零号节点经由第100号电阻与一号节点相连,一号节点经由第101号电阻连接到第100号二极管的负极;第100号电感的一端与第100号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111号电容的一端经由与d100的正极相连,第111号电容的另一端与三号节点相连;三号节点按顺序经由第110号电阻、第113号电阻连接到一十一号节点;第110号电容与第113号电阻并联;第112号电阻的一端与第113号电阻和第110号电阻的公共连接点相连,第112号电阻的另一端与第100号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四号节点按顺序经由第111号电阻和第110号电感连接到第113号电阻和第110号电阻的公共连接点;第110二极管的负极与与第111号电阻和第110号电感的公共连接端相连,第110号二极管的正极与第100号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100号电容的一端与二号节点相连,第100号电容的另一端与一号节点相连;第101号电容、第102号电容、第103号电容均与第100号电容并联;第104号电容与第102号电阻并联;第100号电感的不与第100号二极管负极相连的端经由第一电容测试模块的第102号电阻连接到一十号节点;
46、第一电容测试模块的第100号二极管的正极经由电容测试模块的接地电阻连接到电源模块的地点;
47、第一电容测试模块的一十号节点与第一天线的第10号导电体相连;
48、第一电容测试模块的一十一号节点与第一天线的第11号导电体相连;
49、第二电容测试模块包含一号节点rb3、二号节点rb1、三号节点rc1、四号节点rb4、五号节点rb5、第200号电阻、第201号电阻、第220号电阻、第221号电阻、第222号电阻、第第200号电感、第220号电感、第200号电容、第220号电容、第221号电容、第222号电容、第223号电容、第224号电容、第200号二极管、第220号二极管、二十号节点、二十二号节点;
50、第二电容测试模块中:四号节点经由第201号电阻连接到第200号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200号二极管的负极案顺序经由第200号电感、第200号电阻连接到二十号节点;第200号电容与第200号电阻并联;五号节点与四号节点相连;三号节点依次经由第222号电阻、第221号电阻连接到第220号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220号二极管的负极依次经由第220号电感、第220号电阻连接到二十二号节点;第220号电容与第220号电阻并联;第220号二极管的正极与第200号二极管的正极相连;二号节点经由第221号电阻连接到第220号二极管的负极;第221号电容的一端与二号节点相连,第221号电容的另一端与一号节点相连;第222号电容、第223电容、第224电容均与第221电容并联;第220号电容与第220号电阻并联;
51、第二电容测试模块第200号二极管的正极与第一电容测试模块第100号二极管的正极相连;
52、第二电容测试模块的二十号节点与第二天线的第20号导电体相连;
53、第二电容测试模块的二十二号节点与第二天线的第21号导电体相连;
54、第一电容测试模块包含的零号节点、一号节点、二号节点、三号节点、四号节点、五号节点均独立的与控制模块的单片机一个io脚相连;
55、第二电容测试模块包含的一号节点、二号节点、三号节点、四号节点、五号节点均独立的与控制模块的单片机一个io脚相连;
56、实施实例10、如实施实例9所述的所述的传感器,还包括继电器模块;继电器模块包括第30号电阻、第31号电阻、第32号电阻、第30号二极管、第30号开关件、继电器ry1、控制节点out;
57、继电器模块中:第30号开关件具有控制度端、输入端、输出端;第30号开关件的控制端能够控制第30号开关件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的电学通断状态;第30号开关件的输入端与第30号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继电器的电磁线圈与第30号二极管并联;第32号电阻的一端与第30号开关件的输出端相连,第32号电阻的另一端与第30号开关件的控制端相连;
58、继电器模块中:控制节点经由第31号电阻连接到第30号开关件的控制端;
59、继电器模块的第30号二极管的负极经由继电器模块的第30号电阻连接到电源模块的12v节点;
60、继电器模块的第30号开关件的输出端与电源模块的地点相连;
61、继电器模块的控制节点与控制模块的单片机的一个io脚相连;
62、继电器模块的继电器的输出端与汽车后备箱开关相连,用于控制汽车后备箱的开关;
63、实施实例11、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实施实例1-10任一技术方案;
64、实施实例12、智能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实施实例1-10中任一技术方案;
65、实施实例13、人工智能汽车,其特征在于:具有实施实例1-10中任一技术方案;
66、实施实例14、在实施实例7-10中任一技术方案中,增加通讯模块,是控制模块可以对外进行通讯。
本说明不详处为现有技术或者公知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