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座椅角度调节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5538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座椅角度调节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座椅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座椅角度调节器。



背景技术:

目前,很多汽车、动车等设置的座椅都能够能够调节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以提升乘客乘坐的舒适性。然而,现有的座椅角度调节器主要包括手轮、两个齿板、一个双联齿轮、一个偏心轮及椅背安装板、椅座安装板和椅背安装板等;工作时,手轮驱使偏心轮转动,双联齿轮在偏心轮偏心转动的作用下转动,从而带动齿板运动,实现椅背角度的调节。这样的座椅角度调节器零部件数量较多,动作结构较为复杂,且装配难度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座椅角度调节器,该座椅角度调节器的结构相对简单,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

基于此,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座椅角度调节器,包括座垫支架、靠背支架、转动件、联动件和复位件,所述座垫支架和所述靠背支架相枢接,所述靠背支架上设有主齿轮部,所述联动件包括有与所述主齿轮部相配合的副齿轮部,所述转动件枢接于所述座垫支架上,且所述转动件与所述联动件联动配合,该转动件通过驱动所述联动件而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分离,所述复位件安装在所述座垫支架上,该复位件通过驱动所述转动件和所述联动件复位而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啮合。

可选的,所述转动件包括转动支架,所述转动支架枢接于所述座垫支架,所述联动件也枢接于所述座垫支架,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有推柱,所述联动件上设有与所述推柱相配合的限位边。

可选的,所述转动件设置于所述座垫支架的第一侧,所述靠背支架设置于所述座垫支架的第二侧,所述联动件包括主接部、避让曲部和所述副齿轮部,所述限位边设于所述主接部上,所述主接部枢接于所述座垫支架的第一侧,所述副齿轮部位于所述座垫支架的第二侧,所述避让曲部设置于所述主接部和所述副齿轮部之间,且所述避让曲部跨在所述座垫支架的第一侧和所述座垫支架的第二侧之间。

可选的,所述转动支架设有限位销,所述联动件设有与所述限位销相配合的导向滑槽。

可选的,所述复位件为第一扭簧,所述第一扭簧设置于所述转动支架和所述座垫支架之间的枢接轴处。

可选的,所述座垫支架设有第一枢接轴,所述转动支架设有第一枢接孔,所述第一枢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一枢接孔中,所述第一扭簧套接于所述第一枢接轴上,且所述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转动支架和所述第一枢接轴。

可选的,所述转动支架设有扭簧限位槽,所述第一枢接轴上设有卡槽,所述第一扭簧的两端分别嵌设在所述扭簧限位槽和所述卡槽中。

可选的,所述转动件包括旋钮,所述转动支架包括有连接凸柱,所述旋钮固定套接于所述连接凸柱上。

可选的,所述座垫支架上设有第二枢接轴,所述靠背支架上设有第二枢接孔,所述第二枢接轴穿设于所述第二枢接孔中,该第二枢接轴上套接有第二扭簧,所述第二扭簧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枢接轴和所述靠背支架。

可选的,所述第二枢接轴设有插槽,所述靠背支架包括有定位柱,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一端插设在所述插槽中,所述第二扭簧的第二端扣接在所述定位柱上。

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座椅角度调节器包括座垫支架、靠背支架、转动件、联动件和复位件,转动件通过推动所述联动件而使靠背支架的主齿轮部和所述联动件的副齿轮部相分离,所述复位件通过驱动转动件和联动件复位而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啮合,因而,当在座椅的一侧用手旋动转动件时,可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分离,进而可以对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而当手松开时,转动件和联动件可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啮合,从而可对已经调节好倾斜角度的座椅靠背进行固定定位。其中,上述转动件主要包括转动支架,上述联动件结构设计巧妙,其包括副齿轮部、主接部和避让曲部,上述复位件为扭簧,因此,本发明的座椅角度调节器在结构上相对比较简单,零部件相对较少,且通过各主要部件的层叠和枢接便能够完成装配,也无需用到中间横梁,装配上比较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安装在座椅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角度调节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角度调节器的第一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施例所述的主齿轮部和副齿轮部之间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角度调节器的第二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施例所述的座椅角度调节器的第三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施例所述的角度关联调节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施例所述的角度关联调节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座椅角度调节器,11、座垫支架,111、第一枢接轴,112、第二枢接轴,1121、插槽,113、第一固定框,12、靠背支架,121、主齿轮部,122、定位柱,123、第二枢接孔,13、第一旋钮,14、第一转动支架,141、推柱,142、第一连接凸柱,1421、第一枢接孔,143、扭簧限位槽,144、限位销,145、第一定位框,1314、转动件,15、联动件,151、副齿轮部,152、主接部,1521、限位边,1522、导向滑槽,153、避让曲部,16、第一扭簧,17、第二扭簧,2、角度关联调节器,21、第二座垫支架,211、第二固定框,212、第三枢接轴,22、第二靠背支架,23、第二旋钮,24、第二转动支架,241、第二定位框,242、第二连接凸柱,2421、第三枢接孔,2324、第二转动件,25、第三扭簧,3、传动件,31、传动线,311、第一限位柱,32、线套,4、座垫,5、靠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实施例示出了一种座椅角度调节装置,该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座椅角度调节器。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包括安装在座椅左侧的座椅角度调节器1以及安装在座椅右侧的角度关联调节器2,且座椅角度调节器1和角度关联调节器2之间通过传动件3相连接,该传动件3为传动线组件。其中,参见图1,座椅包括靠背5和座垫4。在本实施例中,座椅角度调节器1和角度关联调节器2均可实现对于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而且座椅角度调节器1在该角度调节上起主要的和直接的作用,而角度关联调节器2则是通过对座椅角度调节器1的传动来间接实现对于座椅靠背5的角度调节。

参见图2至图9,本实施例的座椅角度调节器1包括第一座垫支架11、第一靠背支架12、第一转动件1314、联动件15和复位件,第一座垫支架11和第一靠背支架12相枢接,第一靠背支架12上设有主齿轮部121,联动件15包括有与主齿轮部121相配合的副齿轮部151,第一转动件1314枢接于第一座垫支架11上,且第一转动件1314与联动件15联动配合,该第一转动件1314通过推动联动件15而使主齿轮部121和副齿轮部151相分离,复位件安装在第一座垫支架11上,该复位件通过驱动第一转动件1314复位,并进而驱动联动件15复位来使主齿轮部121和副齿轮部151相啮合;其中,上述第一靠背支架12用于连接座椅的靠背5,上述第一座垫支架11用于连接座椅的座垫4。因而,通过转动第一转动件1314,可使联动件15发生联动,进而可使联动件15的副齿轮部151与第一靠背支架12的主齿轮部121发生分离,由此可对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而通过复位件可使第一转动件1314和联动件15复位,进而可使上述副齿轮部151与上述主齿轮部121相啮合,实现对于调节好角度的座椅靠背5的固定定位。第一靠背支架12的主齿轮部121与上述副齿轮部151之间发生啮合时的结构可参见图7。

参见图4至图9,本实施例的第一转动件1314包括第一旋钮13和第一转动支架14,第一旋钮13固定连接于第一转动支架14上,而第一转动支架14和联动件15分别与第一座垫支架11相枢接,第一转动支架14包括有推柱141,联动件15上设有与推柱141相配合的限位边1521。因而,用手转动第一旋钮13时,可使第一转动支架14发生转动,该转动会使其推柱141推动联动件15的限位边1521,进而会使联动件15发生联动,该联动件15的联动会使其副齿轮部151和上述第一靠背支架12的主齿轮部121发生分离,此时即可对座椅靠背5进行倾斜角度的调节。具体的:第一转动件1314设置于第一座垫支架11的第一侧,第一靠背支架12设置于第一座垫支架11的第二侧,上述联动件15包括主接部152、避让曲部153和副齿轮部151,上述限位边1521设于主接部152上,主接部152枢接于所述第一座垫支架11的第一侧,副齿轮部151位于第一座垫支架11的第二侧,避让曲部153设置于主接部152和副齿轮部151之间,且避让曲部153跨在第一座垫支架11的第一侧和第一座垫支架11的第二侧之间,从而,能够在避免各部件之间发生干涉的基础上,来实现第一转动件1314和联动件15之间的联动配合,并进而实现对于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的调节,该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另一方面,第一靠背支架12与第一座垫支架11之间的枢接轴(即下文中的第二枢接轴112)平行于联动件15与第一座垫支架11之间的枢接轴,即表明这两个枢接轴的中心轴线并不在同一轴线上,从而有利于实现联动件15在受上述推柱141推动时,其副齿轮部151与上述第一靠背支架12的主齿轮部121发生分离。另外,第一转动支架14包括有第一连接凸柱142,上述第一旋钮13固定套接于该第一连接凸柱142上,则能确保第一旋钮13与第一转动支架14之间的配合。

参见图4、图8和图9,本实施例的复位件为第一扭簧16,第一扭簧16设置于第一转动支架14和第一座垫支架11之间的枢接轴处。具体的,第一座垫支架11设有第一枢接轴111,第一转动支架14设有第一枢接孔1421,第一枢接孔1421设于上述第一连接凸柱142中,该第一枢接孔1421套接上述第一枢接轴111,第一扭簧16也套接于该第一枢接轴111处,且第一转动支架14上设置有扭簧限位槽143,第一枢接轴111上设置有卡槽,第一扭簧16的两端分别嵌入上述扭簧限位槽143和上述卡槽中;另外,第一转动支架14设有限位销144,联动件15设有与限位销144相配合的导向滑槽1522。因而,当将上述第一转动件1314自由释放时,通过该第一扭簧16可以使第一转动支架14和第一旋钮13自动复位,进而可使第一转动支架14的限位销144对联动件15的导向滑槽1522发生作用,使联动件15可在该作用下发生复位,引发联动件15的副齿轮部151与上述主齿轮部121重新啮合,由此实现对于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的固定定位;而第一转动支架14的限位销144与上述导向滑槽1522的配合,还能够确保联动件15复位时的运动轨迹。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一枢接轴111还从第一连接凸柱142中穿出,且第一枢接轴111从中穿出来的部分设置有C型卡簧,以限制第一转动支架14在该第一枢接轴111的轴向上的位置。

参见图9,该图中示出了在第一转动件1314发生转动之前(或者说该第一转动件1314发生复位之后)上述推柱141和上述限位销144分别在联动件15中的位置。

在结合图2的基础上,参见图4,本实施例的第一座垫支架11上设有第二枢接轴112,第一靠背支架12上设有第二枢接孔123,第二枢接轴112穿设于第二枢接孔123中,该第二枢接轴112上套接有第二扭簧17,第二扭簧17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枢接轴112和第一靠背支架12;具体的,第二枢接轴112上设有插槽1121,第一靠背支架12包括有定位柱122,第二扭簧17的一端插设在上述插槽1121中,该第二扭簧17的另一端扣接在上述定位柱122上。由此实现第一座垫支架11与第一靠背支架12之间的枢接,并且确保相互间的配合,并使得在上述副齿轮部151和上述主齿轮部121相分离时不致于使座椅的靠背5直接倒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枢接轴111的中心轴线与上述第二枢接轴112的中心轴线在同一轴线上。

进一步的,在结合图3、5和6的基础上,并参见图10和11,上述角度关联调节器2包括第二座垫支架21和第二靠背支架22,第二座垫支架21和第二靠背支架22相枢接,第二转动件2324包括第二旋钮23和第二转动支架24,第二旋钮23与第二转动支架24固定连接,第二转动支架24枢接于第二座垫支架21上;其中,传动件3包括传动线31和线套32,传动线31穿设于线套32中,线套32的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座垫支架11和第二座垫支架21上,传动线3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转动支架14和第二转动支架24。具体的:第一转动支架14包括有带开口的第一定位框145,第一定位框145中设有第一限位柱311,第二转动支架24包括有带开口的第二定位框241,第二定位框241中设有第二限位柱,传动线3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限位柱311和第二限位柱;第一座垫支架11包括有第一固定框113,第二座垫支架21包括有第二固定框211,上述线套3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第一固定框113和第二固定框211;而为实现第二座垫支架21与第二转动支架24之间的枢接,在上述第二座垫支架21上设有第三枢接轴212,上述第二转动支架24包括有第二连接凸柱242,在该第二连接凸柱242中穿设有第三枢接孔2421,该第三枢接孔2421套接第三枢接轴212;另外,该第三枢接轴212处还套设有第三扭簧25,上述第二转动支架24设有扭簧限位槽(图中未示出),第三枢接轴212上设有卡槽,该第三扭簧25的两端分别嵌入第三枢接轴212的卡槽和第二转动支架24的扭簧限位槽,由此可实现第二转动支架24及相应第二旋钮23的复位。而其中,上述传动线31为金属线。因而,可通过转动第二旋钮23来使第二转动支架24转动,而第二转动支架24的转动则会使金属传动线31拉动第一转动支架14发生转动,进而使联动件15发生联动,由此使上述副齿轮部151和上述主齿轮部121发生分离,此时便可对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之后,通过释放第二旋钮23,则第二转动支架24可在第三扭簧25的作用下发生复位,与此同时,第一转动支架14和联动件15也在第一扭簧16的作用下发生复位,上述副齿轮部151和上述主齿轮部121重新啮合,实现调节好倾斜角度的座椅靠背5的固定。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第三枢接轴212还从第二连接凸柱242中穿出,且该第三枢接轴212从中穿出来的部位也设置有C型卡簧,以此限制第二转动支架24在该第三枢接轴212的轴向上的位置。

本实施例的座椅角度调节装置可实现在座椅的左右两侧均能够对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其工作过程及工作原理为:当用手旋转座椅左侧的第一旋钮13时,第一旋钮13会带动第一转动支架14转动,第一转动支架14的转动使得其推柱141推动联动件15动作,进而使联动件15的副齿轮部151与第一靠背支架12的主齿轮部121发生分离,此时可用手或背部克服或顺应第二扭簧17的作用力来调节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之后,手部松开第一旋钮13,则第一转动支架14在第一扭簧16的作用下发生复位,该第一转动支架14的复位会使得其上设置的限位销144推动导向滑槽1522的槽边,进而使联动件15也发生复位,联动件15的复位使得其副齿轮部151和上述主齿轮部121重新啮合,由此实现对于调节好角度的座椅靠背5的固定定位;而若用手旋转座椅右侧的第二旋钮23时,第二旋钮23会通过金属传动线31拉动第一转动支架14发生转动,并进而可实现联动件15的副齿轮部151和上述主齿轮部121发生分离,此时同样可用手或背部的作用力来调节座椅靠背5的倾斜角度,之后,手若松开该第二旋钮23,则第二旋钮23会在第三扭簧25的作用下发生复位,第一旋钮13也会在第一扭簧16的作用下发生复位,而金属传动线也同样回位,进而可实现联动件15的副齿轮部151和上述主齿轮部121重新啮合,由此也可实现已调节好角度的座椅靠背5的固定定位。

本发明实施例的座椅角度调节器包括座垫支架、靠背支架、转动件、联动件和复位件,所述转动件通过推动所述联动件而使靠背支架的主齿轮部和所述联动件的副齿轮部相分离,所述复位件通过驱动转动件和联动件复位而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啮合,因而,当在座椅的一侧用手旋动转动件时,可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分离,进而可以对座椅靠背的倾斜角度进行调节,而当手松开时,所述转动件和所述联动件可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使所述主齿轮部和所述副齿轮部相啮合,从而可对已经调节好倾斜角度的座椅靠背进行固定定位。其中,上述转动件主要包括转动支架,上述联动件结构设计巧妙,其包括副齿轮部、主接部和避让曲部,上述复位件为扭簧,因此,本发明的座椅角度调节器在结构上相对比较简单,零部件相对较少,且通过各主要部件的层叠和枢接便能够完成装配,也无需用到中间横梁,装配上比较容易。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