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2924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篷。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车辆的数量迅速增加。但是当车辆停放在露天时,会受到烈日的暴晒和高温的蒸烤。车篷能帮助户外停放的车辆防脏、防水、防晒,降低环境因素对车辆造成的损害,同时保持了车身的干净与清洁。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车篷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的车篷主要包括支撑装置1、拉杆2和顶篷3。其中,支撑装置1包括有脚座11和立柱12,拉杆2的一端可以与立柱12的顶端连接,拉杆2的另一端可以与顶篷3的两侧连接,以使顶篷3在支撑装置1和拉杆2的支撑作用下,与水平面成倾斜角度设置。然而,本申请的发明人发现,由于现有的车篷中,支撑装置1通常都是固定在地面上,因此无法伴随车辆以随时随地安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篷,以解决现有的车篷中支撑装置只能固定在地面上而无法伴随车辆随时随地安装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篷,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车篷固定装置、支撑杆和篷布;使用时,车辆的每个车轮上分别固定有所述车篷固定装置,所述车篷固定装置的顶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有所述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可拆卸地连接有所述篷布。其中,所述车篷固定装置以车辆的轮毂或轮胎作为固定点;所述车篷固定装置与所述轮毂或所述轮胎之间的固定方式采用固定连接件、固定抓手、固定卡夹、插销紧固中的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固定。优选地,所述固定卡夹方式中的所述车篷固定装置包括有竖滑杆、上横杆、下横杆、移动手柄和控制扳手;所述移动手柄套设在所述竖滑杆的底部区域,所述上横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竖滑杆的顶部区域,所述下横杆的一端固定在所述移动手柄的顶端,所述控制扳手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移动手柄上;所述上横杆固定在所述轮胎上,所述下横杆固定在所述轮毂上,所述上横杆和所述下横杆共同将所述车篷固定装置卡夹固定在所述车辆的车轮上。具体地,所述移动手柄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弹簧和推动卡板,所述推动卡板水平设置,且所述推动卡板开设有能够使所述竖滑杆穿设过的孔;所述第一弹簧与所述推动卡板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在所述竖滑杆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底端固定在所述移动手柄内部的底端,所述第一弹簧的顶端与所述推动卡板的底端面接触设置;所述控制扳手的与所述移动手柄连接的一端与所述推动卡板的顶端面接触设置。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手柄的内壁上固定有支块,所述支块位于所述推动卡板的顶端面,并所述支块与所述控制扳手分别位于所述竖滑杆的两侧相对设置;使用时,握紧(即上抬)所述控制扳手,所述控制扳手转动并压动所述推动卡板克服所述第一弹簧的作用,使所述推动卡板成一定倾斜角度,所述推动卡板翘起的一端推动所述支块以连带所述移动手柄相对所述竖滑杆向上移动;松开所述控制扳手,所述推动卡板和所述第一弹簧回复原状。更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手柄的内部还包括有第二弹簧、定位卡板、以及挡块;所述定位卡板倾斜设置,卡住所述竖滑杆,且所述定位卡板开设有能够使所述竖滑杆穿设过的孔;所述挡块与所述控制扳手位于所述竖滑杆的同侧设置;所述第二弹簧与所述定位卡板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在所述竖滑杆上,且所述第二弹簧和所述定位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簧和所述推动卡板的上方设置;所述第二弹簧的底端固定在所述挡块上,所述第二弹簧的顶端与所述定位卡板的底端面接触设置。实际应用时,所述移动手柄的顶端设置有控制按钮,且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下横杆分别位于所述竖滑杆的两侧相对设置;所述控制按钮的底端与所述定位卡板的顶端面接触设置;使用时,按住所述控制按钮,所述定位卡板成水平状态,且与所述推动卡板平行,以使所述竖滑杆能够相对所述移动手柄上下移动,并增大所述上横杆与所述下横杆间的距离;松开所述控制按钮,所述定位卡板和所述第二弹簧回复原状,以使所述竖滑杆无法相对所述移动手柄移动。优选地,所述上横杆的底端面上固定有摩擦垫片,所述下横杆上套设有软胶管。其中,所述竖滑杆的顶端固定有支撑杆插头;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连接有弯形部件。进一步地,所述篷布上与所述支撑杆上的所述弯形部件对应连接处设置有安装孔,所述篷布的四个顶角处连接有挂钩。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车篷具有以下优势: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篷中,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车篷固定装置、支撑杆和篷布;使用时,车辆的每个车轮上可以分别固定有相应的车篷固定装置,该车篷固定装置的顶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的顶端可拆卸地连接有篷布。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篷中,由于车篷固定装置能够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因此当车篷固定装置上可拆卸地固定支撑杆后,车篷固定装置就能够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从而支撑杆上安装篷布以后就构成完整的车篷。当车辆停放在露天停车场或不良的地势和环境中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篷能够方便快捷地安装,从而能够解决现有的车篷中支撑装置固定在地面上,无法伴随车辆在多种地势条件和环境中使用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车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车篷固定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篷布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车篷固定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支撑装置;2-拉杆;3-顶篷;11-脚座;12-立柱;4-车篷固定装置;5-支撑杆;6-篷布;401-竖滑杆;402-上横杆;403-下横杆;404-移动手柄;405-控制扳手;406-第一弹簧;407-推动卡板;408-支块;409-第二弹簧;410-定位卡板;411-挡块;412-控制按钮;4021-第一垫片;4022-第二垫片;4031-软胶管;413-支撑杆插头;51-弯形部件;61-安装孔;62-挂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车篷固定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篷布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车篷,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车篷固定装置4、支撑杆5和篷布6;使用时,车辆的每个车轮上可以分别固定有车篷固定装置4,该车篷固定装置4的顶端可以分别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顶端可以可拆卸地连接有篷布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篷具有以下优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连接的车篷固定装置4、支撑杆5和篷布6;使用时,车辆的每个车轮上可以分别固定有相应的车篷固定装置4,该车篷固定装置4的顶端可以分别可拆卸地连接有支撑杆5,支撑杆5的顶端可以可拆卸地连接有篷布6。由此分析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由于车篷固定装置4能够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因此当车篷固定装置4上可拆卸地固定支撑杆5后,车篷固定装置4就能够起到稳定的支撑作用,从而支撑杆5上安装篷布6以后就构成完整的车篷。当车辆停放在露天停车场或不良的地势和环境中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能够方便快捷地安装,从而能够解决现有的车篷中支撑装置固定在地面上,无法伴随车辆在多种地势条件和环境中使用的问题。其中,为了实现车篷与车辆间牢固地固定,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的车篷固定装置4以车辆的轮毂或轮胎作为固定点;此外,车篷固定装置4与轮毂或轮胎之间的固定方式还可以采用固定连接件、固定抓手、固定卡夹、插销紧固中的任意一种方式进行固定。因此,通过将车篷固定装置4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能够保证车篷与车辆间牢固地固定连接。其中,为了保证车篷固定装置4能够稳定的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固定装置4的固定方式为固定卡夹方式,车篷固定装置4包括有竖滑杆401、上横杆402、下横杆403、移动手柄404和控制扳手405;具体地,移动手柄404套设在竖滑杆401的底部区域,上横杆402的一端固定在竖滑杆401的顶部区域,下横杆403的一端固定在移动手柄404的顶端,控制扳手405的一端可活动地连接在移动手柄404上;使用时,上横杆402固定在轮胎上,下横杆403固定在轮毂上,从而通过上横杆402和下横杆403共同将车篷固定装置4卡夹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以实现车篷固定装置4的稳定的固定作用,进而保证了整个车篷能够稳定的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车篷固定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地,为了实现快速调节车篷固定装置4中上横杆402和下横杆403间的距离,以使车篷固定装置4能够稳定地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如图5所示,车篷固定装置4中移动手柄404的内部固定有第一弹簧406和推动卡板407。其中,推动卡板407水平设置,该推动卡板407开设有能够使竖滑杆401穿设过的孔,且推动卡板407与竖滑杆401之间的穿设孔处设有适当的间隙;第一弹簧406与推动卡板407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在竖滑杆401上,第一弹簧406的底端固定在移动手柄404内部的底端,第一弹簧406的顶端与推动卡板407的底端面接触设置;控制扳手405的与移动手柄404连接的一端与推动卡板407的顶端面接触设置。因此,通过控制扳手405以控制第一弹簧406和推动卡板407,使推动卡板407能够推动移动手柄404相对竖滑杆401向上移动,从而能够实现快速调节车篷固定装置4中上横杆402与下横杆403间的距离,使车篷固定装置4稳定地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进一步地,为了便于通过控制扳手405来控制移动手柄404相对于竖滑杆401向上移动,如图5所示,上述移动手柄404的内壁上固定有支块408,并且支块408与移动手柄404的内壁为一体式结构;支块408位于推动卡板407的顶端面,并且上述支块408与上述控制扳手405分别位于竖滑杆401的两侧相对设置。使用时,握紧(即上抬)控制扳手405,该控制扳手405转动并压动推动卡板407以克服上述第一弹簧406的弹力作用,使推动卡板407成一定倾斜角度,推动卡板407翘起的一端推动支块408,以带动移动手柄404相对于竖滑杆401向上移动;松开控制扳手405,推动卡板407和第一弹簧406回复原状,即竖滑杆401与推动卡板407成垂直状态,第一弹簧406无形变。因此,通过控制扳手405下压推动卡板407而推动支块408,从而支块408能够带动移动手柄404相对于竖滑杆401向上移动,进而能够实现快速调节车篷固定装置4中上横杆402与下横杆403间的距离,使车篷固定装置4稳定地固定在车辆的车轮上。更进一步地,为了防止竖滑杆401在移动手柄404相对竖滑杆401上移的过程中意外滑落,如图5所示,车篷固定装置4中移动手柄404的内部还包括有第二弹簧409、定位卡板410、以及挡块411;定位卡板410倾斜设置,且开设有能够使所述竖滑杆401穿设过的孔,其中定位卡板410与控制扳手405位于竖滑杆401同侧的一端向上倾斜、另一端向下倾斜;通过倾斜设置,定位卡板410能够卡住竖滑杆401。挡块411与控制扳手405位于竖滑杆401的同侧设置,并且与移动手柄404的内壁为一体式结构;第二弹簧409与定位卡板410由下至上依次套设在竖滑杆401上,且第二弹簧409和定位卡板410位于第一弹簧406和推动卡板407的上方设置;第二弹簧409的底端固定在挡块411上,第二弹簧409的顶端与定位卡板410的底端面接触设置。通过挡块411的设置,能够防止第二弹簧409和定位卡板410从竖滑杆401上滑落;通过定位卡板410的倾斜设置,能够有效地在竖滑杆401上卡住定位卡板410,因此能够使移动手柄404相对于竖滑杆401快速固定住,有效避免了竖滑杆401在移动手柄404相对竖滑杆401上移的过程中意外滑落。实际应用时,为了方便快捷地将车篷固定装置4从车轮上取下来,如图5所示,移动手柄404的顶端设置有控制按钮412,且控制按钮412与下横杆403分别位于竖滑杆401的两侧相对设置;控制按钮412的底端与定位卡板410的顶端面接触设置。使用时,按住控制按钮412,使定位卡板410成水平状态,且与推动卡板407平行,定位卡板410与推动卡板407均与竖滑杆401成垂直状态并有一定间隙的分离,此时能够使竖滑杆401相对移动手柄404上下移动,调整上横杆402与下横杆403间的距离;松开上述控制按钮412,定位卡板410和第二弹簧409回复原状,定位卡板410成倾斜状态卡在竖滑杆401上,通过定位卡板410与竖滑杆401间的摩擦力固定住,以使竖滑杆401无法相对移动手柄404移动。因此,当拆卸车篷固定装置4时,按住控制按钮412即能够使竖滑杆401相对移动手柄404自由移动,通过增大上横杆402和下横杆403间的距离,能够方便迅速地将车篷固定装置4从车轮上取下。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一方面:定位卡板410倾斜设置能够卡住竖滑杆401,以防止其在移动手柄404相对竖滑杆401上移的过程中意外滑落;另一方面:当握紧控制板手405时,推动卡板407翘起的一端能够推动支块408,以克服推动卡板407与竖滑杆401之间、以及定位卡板410与竖滑杆401之间的摩擦力作用,从而能够带动移动手柄404相对于竖滑杆401向上移动。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固定装置4中的移动手柄404除可以采用弹簧卡板式控制外,还可以采用螺丝螺旋式控制其上下移动;移动手柄404还可以换成按钮式控制或者闭合盒式控制等能达到相同效果的控制装置。优选地,为了缓解压力,增加车篷固定装置4与车轮间的摩擦力,如图2和图5所示,车篷固定装置4中,上横杆402与车辆的轮胎接触,下横杆403与车辆的轮毂接触,因此上横杆402的底端面上可以固定有摩擦垫片,该摩擦垫片可以包括第一垫片4021和第二垫片4022,这两个垫片即车篷固定装置中上横杆402的着力点,下横杆403上可以套设有软胶管4031,软胶管4031与轮毂的接触点即为下横杆403的着力点。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了采用上述三个着力点外,还可以采用两个或四个着力点等其它多着力点固定车篷固定装置4。具体地,为了使车篷固定装置4与支撑杆5之间能够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如图2和图5所示,上述车篷固定装置4中,竖滑杆401的顶端可以固定有支撑杆插头413。因此使用时,车篷固定装置4中支撑杆插头413能够起到对支撑杆5的稳定支撑作用,使用者可以直接将支撑杆5插设到支撑杆插头413中,从而实现车篷固定装置4与支撑杆5之间可拆卸地固定连接。进一步地,为了使支撑杆5和篷布6之间能够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中支撑杆5的顶端可以连接有弯形部件51。使用时,该弯形部件51能够用于挂设车篷的篷布6,从而能够方便快捷地将篷布6可拆卸的固定连接到支撑杆5上。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是车篷固定装置4中的竖滑杆401直接插入支撑杆5中,从而实现更加方便地安装和固定连接。更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实现篷布6与支撑杆5之间稳定地固定及可拆卸地连接,如图3和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的篷布6上与支撑杆5上的弯形部件51对应连接处设置有安装孔61;并且,篷布6的四个顶角处连接有挂钩62。使用时,篷布6的安装孔61能够挂设在相应的支撑杆5的弯形部件51处,从而能够实现篷布6与支撑杆5之间稳定地固定及可拆卸地连接;同时篷布6的四个顶角处的相应挂钩62能够挂设在车辆前后车身的底端上合适的位置处,从而能够保证篷布6稳定地固定于车身上。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车型,车篷的篷布6上的安装孔还可以设置成可调节位置的孔位。使用时,根据两个车轮之间支撑杆5的间距,将支撑杆5顶端的弯形部件51挂到篷布6的相应孔位中。此外,车辆的侧方位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遮挡篷布,该遮挡篷布上也可以设有安装孔,并能够通过安装孔以挂设在相应的支撑杆5的弯形部件51上,从而利用侧方位的遮挡篷布,对车辆进一步进行保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车篷,以车轮作为固定点,实现了车篷与车辆间的固定连接,并使车辆停在露天时,能够随时随地安装车篷。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