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轴节及具有该后轴节的汽车悬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20666阅读:478来源:国知局
后轴节及具有该后轴节的汽车悬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的底盘构造领域,尤其是一种后轴节及具有该后轴节的汽车悬架。



背景技术:

后轴节,负责将车轮负荷传递到车身,结构复杂,其上装配多个悬架部件,承受着多变的载荷,是独立悬架中最关键的安全零部件之一。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承受多变的载荷,后轴节需要较高的自身强度,另外,后轴节一般需要通过不同形式的连接结构与减震器、上摆臂、拖曳臂、前束控制臂及下摆臂等多个周边部件相连,因此其自身的结构及连接方式需要具有合理的布设空间,且能够满足汽车装配时强度的要求。

后轴节,尤其是卡钳前置的后轴节,由于卡钳安装孔位于轮毂轴承安装孔与拖曳臂连接支座之间,依次,拖曳臂连接支座与轮毂轴承安装孔之间的距离较大,因此拖曳臂的布设空间就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很难实现拖曳臂大跨距布设,难以使拖曳臂具有较高的强度与刚度。

另外,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对于后轴节的刚性、强度及结构上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市场上现有的后轴节的设计不太合理,限制了后轴节进一步地应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轴节及具有该后轴节的汽车悬架,该后轴节设计合理,能够在保证布置要求和结构强度的基础上,使后轴节的结构更加稳定及紧凑。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轴节,包括后轴节本体,在所述后轴节本体上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在所述后轴节本体上还设有与拖曳臂连接的拖曳臂连接支座及与卡钳连接的卡钳安装孔,所述卡钳安装孔位于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与拖曳臂连接支座之间,所述拖曳臂连接支座上设有拖曳臂安装孔,所述拖曳臂通过所述拖曳臂安装孔与所述拖曳臂连接支座相连,所述拖曳臂安装孔包括第一拖曳臂安装孔、第二拖曳臂安装孔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所述第一拖曳臂安装孔、所述第二拖曳臂安装孔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在所述拖曳臂连接支座上的投影呈三角形布设,所述第一拖曳臂安装孔位于所述第二拖曳臂安装孔与所述第三拖曳臂安装孔连线相对于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拖曳臂安装孔的顶部距所述拖曳臂连接支座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拖曳臂安装孔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的顶部距所述拖曳臂连接支座之间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拖曳臂安装孔、所述第二拖曳臂安装孔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呈以第一拖曳臂安装孔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布设。

进一步地,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设置于所述后轴节本体的板面上,并贯通于所述后轴节本体的两个板面之间,在所述后轴节本体上,沿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的周向设有用于固定所述轴承的轴承固定孔。

进一步地,在所述后轴节本体远离所述轴承的一侧还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所述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后轴节本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后轴节本体上还设有前束控制臂连接部,所述前束控制臂靠近所述后轴节本体的一端设有连接衬套,所述前束控制臂连接部包括第一支耳及第二支耳,所述第一支耳设置于后轴节本体上,所述第二支耳形成于所述拖曳臂连接支座的侧壁上,所述第一支耳及所述第二支耳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所述容置空间的宽度大于所述前束控制臂上所述连接衬套的宽度,所述前束控制臂上的所述连接衬套伸入所述容置空间中,并与所述后轴节本体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耳、所述第二支耳及所述前束控制臂靠近所述后轴节的一端均设有连接孔,所述第一支耳上连接孔与所述第二支耳上连接孔的位置相适应,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支耳及所述前束控制臂上的连接孔并伸入所述第二支耳上的连接孔中,将所述前束控制臂固定于所述后轴节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耳的连接孔内还设有开口钢套,所述开口钢套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开口钢套两端的缝隙,所述开口钢套通过过盈配合设置于所述第一支耳上的连接孔内。

进一步地,所述后轴节本体上还设有与下摆臂连接的下摆臂连接部,所述下摆臂连接部上设置有球铰衬套。

进一步地,所述后轴节为一体成型的铝铸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轴节。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个拖曳臂安装孔,并使三个拖曳臂安装孔具有不同的高度,有利于提高拖曳臂的强度及刚度,优化拖曳臂的设计空间。进一步地,通过设置开口钢套,可以有效地防止异响的发生;通过设置可以拆卸的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可以使同一后轴节应用于四驱及两驱车型上,降低开模费用。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轴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后轴节与周边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后轴节的俯视图。

图4为图3中IV-IV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图1中后轴节与拖曳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后轴节与前束控制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中VII-VII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图6中连接衬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中IX-IX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如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轴节及具有该后轴节的汽车悬架,该后轴节设计合理,能够具有合理的布设空间,且与多个周边部件结合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轴节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后轴节与周边部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轴节为一体成型的铝铸件,包括后轴节本体10,后轴节本体10上开设有与轮毂轴承连接的轮毂轴承安装孔11,在后轴节本体10上形成有与减震器91连接的减震器安装孔20、与上摆臂92连接的上摆臂连接部30、与拖曳臂93连接的拖曳臂连接支座40、与前束控制臂94连接的前束控制臂连接部50、下摆臂95连接的下摆臂连接部60及与卡钳连接的卡钳安装孔70,卡钳安装孔70位于轮毂轴承安装孔11与拖曳臂93安装板之间,即卡钳前置。

图3为图1中后轴节的俯视图,图4为图3中IV-IV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3及图4所示,轮毂轴承安装孔11设置于后轴节本体10的板面上,并贯通于后轴节本体10的两个板面之间,在后轴节本体10上,沿轮毂轴承安装孔11的周向,设置有用于固定轮毂轴承的固定螺孔12,轮毂轴承通过固定螺孔12固定于轮毂轴承安装孔11内。在后轴节本体10远离轮毂轴承的一侧设有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13,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13通过螺栓可拆卸地固定于后轴节本体10上。当后轴节应用于两驱车型上时,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13固定于后轴节上,在后轴节本体10上还可以安装有轮速传感器;当后轴节应用于四驱车型上时,可以将轮毂轴承安装孔11去掉。因此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13的设置可以通用于四驱及两驱车型上,降低开模费用。

图5为图1中后轴节与拖曳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及图5所示,在拖曳臂连接支座40上设置有用于连接拖曳臂93的拖曳臂安装孔41,拖曳臂93通过拖曳臂安装孔41与拖曳臂连接支座40相连。拖曳臂安装孔41包括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第二拖曳臂安装孔412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413,三个拖曳臂安装孔411,412,413在拖曳臂连接支座40板面上的投影呈三角形布设。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位于第二拖曳臂安装孔412与第三拖曳臂安装孔413连线相对于轮毂轴承安装孔11的另一侧,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的顶部距拖曳臂连接支座40的板面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拖曳臂安装孔412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413的顶部距拖曳臂连接支座40的板面之间的距离,即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的高度要大于第二拖曳臂安装孔412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413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轴节的三个拖曳臂安装孔41中,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的高度高于第二拖曳臂安装孔412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413的高度,如图5所示,此时拖曳臂93与拖曳臂连接支座40连接的一端的板面可采用弓字形结构,这有利于提高拖曳臂93的安装强度及刚度,优化拖曳臂93的设计空间。

更为具体地,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第二拖曳臂安装孔412及第三拖曳臂安装孔413在拖曳臂连接支座40板面上的投影呈以第一拖曳臂安装孔411为顶点的等腰三角形布设。

图6为图1中后轴节与前束控制臂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图2及图6所示,前束控制臂94靠近后轴节本体10的一端设有连接衬套941,前束控制臂连接部50包括第一支耳51及第二支耳52,第一支耳51设置于后轴节本体10上,第二支耳52形成于拖曳臂连接支座40的侧壁上,第一支耳51与第二支耳52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53,容置空间53的宽度大于前束控制臂94上连接衬套941的宽度,即容置空间53与前束控制臂94上连接衬套941为间隙配合,前束控制臂94上的连接衬套941伸入容置空间53中,并与后轴节本体10相连。具体地,第一支耳51、第二支耳52及前束控制臂94的连接衬套941上均设有连接孔54,第一支耳51上的连接孔54与第二支耳52上的连接孔54的位置相适应,一螺栓依次穿过第一支耳51及连接衬套941并伸入第二支耳52上的连接孔54中,将前束控制臂94固定于后轴节上。

进一步地,图7为图3中VII-VII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图8为图6中连接衬套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图6、图7及图8所示,在第一支耳51上的连接孔54内还设有开口钢套55,在开口钢套55上开设有贯穿开口钢套55两端的缝隙56,开口钢套55通过过盈配合压装于第一支耳51上的连接孔54内。

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双侧支耳的方式与前束控制臂94连接,前束控制臂94上的力会传到到第一支耳51及第二支耳52上,第一支耳51可承受了很大一部分的弯曲力矩,大大缓解了第二支耳52,也就是拖曳臂连接支座40侧面所受到的弯曲力矩,显著提高了转向节的强度。由于开口钢套55上设有缝隙56,因此可以利用开口钢套55的变形与滑动,挤压前束控制臂94衬套内管,保证连接螺栓有足够的预紧力,从而起到夹紧开口钢套55的作用,能有效地防止因第二支耳52不易变形而导致螺栓的预紧力损失风险。可有效预的防止连接松动,减少异响的发生。

图9为图3中IX-IX方向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进一步地,在下摆臂连接部60设置有球铰衬套61。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三个拖曳臂安装孔,并使三个拖曳臂安装孔具有不同的高度,有利于提高拖曳臂的安装强度及刚度,优化拖曳臂的设计空间。进一步地,通过压装开口钢套,可以有效夹紧前束控制臂衬套,有效地减少异响的发生;通过设置可以拆卸的轮毂轴承安装孔盖板,可以使同一后轴节应用于四驱及两驱车型上,降低开模费用。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包括上述的后轴节,关于该汽车的其它特征,请参见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