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43103阅读:277来源:国知局
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载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



背景技术:

几乎每年夏天都会有这样的新闻发生,某大人粗心将小孩或老人遗忘车内,导致被遗忘车内的人死亡。遇到类似的新闻都会引发人们的深思,一方面由于父母粗心大意酿成惨祸,另一方面由于小孩或老人的生存能力太弱,不能及时打开车门。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当气温达到35℃时,阳光照射15分钟,封闭车厢里的温度能升至65℃,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上半小时就能致命。由于儿童发育未完全,其体温上升、体内水分散失的速度远比成年人快,呼吸系统和耐热能力也不如成年人,因此在“闷罐车”里极易发生“热射病”,同样身体虚弱的老人也是容易发生这种疾病。这种疾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直至死亡。车内空间密闭,温度很高,容易导致车上人员高温窒息死亡。

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依靠科学技术是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争论和思考让人们找到问题所在,但是要解决问题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的方法和技术上。市场上亟需一种能够解决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系统,在司机下车后,会有警报提醒司机不要忘车内还有其它人乘坐,记得让乘客一起下车或者及时回到车内;同时警报的声音能够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及时将乘客从车内解救出来。这种车载系统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进一步推动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车上安装本系统后,司机一旦离开座椅,但是其余位置上还坐有其它人,警报器就会发出警报声,提示司机注意不要将其它人遗忘在车内。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包括受力隔膜、导管、电容前板、电容后板、交流电桥电路、处理器、警报器;其特征在于:在车内的每一个座椅的椅背中,均设有腔体,腔体内安装有受力隔膜、导管、电容前板、电容后板,所述受力隔膜为圆饼形,安装在椅背的正中央,靠近椅背前侧;所述导管安装在受力隔膜的后方,一端连接受力隔膜,另一端连接电容前板;所述电容前板可以沿腔体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电容后板固定在沙发中,电容前板和电容后板组成一组平板电容器。

进一步地,所述受力隔膜在接收到频率为0.5-1.5Hz的次声波后,产生较明显的振动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具备良好的传导特性,能够将受力隔膜的振动传递给电容前板。

对应车内的每一个座椅,均配备一套交流电桥电路,电容前板7和电容后板8组成一套平板电容器Cx,电路中另有C1,C2,C3三个固定容量的电容,其中C1和C2串联在一条支路,Cx与C3串联在另外一条支路,两条支路并联后,与次级线圈相串联;初级线圈上接有交流电,导致次级线圈内的磁通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输出电压一端接在C1和C2之间,另一端接在Cx和C3之间,电容C1、C2、C3、Cx构成电桥的四臂,当Cx发生改变时,输出电压U0不为零。

另外车内安装有处理器10、警报器11。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人们坐在车内座椅上后,心跳产生的次声波传递到受力隔膜上,引起受力隔膜发生振动;受力隔膜发生振动后,带动电容前板发生振动,导致电容前板和电容后板之间的距离不断发生变化,电容量Cx也不断在发生变化;电容量Cx发生变化,对应的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U0不为零;

处理器根据每个座椅对应的电桥电路的输出电压是否为零,即可判断座椅上是否有人:当输出电压为零时,对应座椅上无人;当输出电压不等于零时,对应座椅上有人;当驾驶室无人,其它任意座椅有人时,处理器控制警报器启动,提醒勿将乘客遗忘在车内。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利用人体心跳产生次声波,将受力隔膜的振动转为为电容的变化,新颖独特;(2)利用电桥电路,将电容量的微小变化转变为电压变化,实现与处理器的完好衔接;(3)将各元件设置在座椅上,根据座椅位置的不同,识别司机与乘客的不同状态,可靠实用。

所以,这种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利用人体的生理特征,将振动转化为电容量的变化,进而转化为电压的输出,构思巧妙且合理,对于推进科技进步和进一步保障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

附图说明

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车内座椅排布标号示意图。

图2是座椅靠背剖开后的受力隔膜安装位置的前方观察示意图。

图3是座椅靠背剖开后的受力隔膜安装位置的后方观察示意图。

图4是受力隔膜、导管、电容前后板的装配示意图。

图5是受力隔膜、导管、电容前后板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信号传递路线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容变化转化为电压变化的交流电桥电路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流程图。

图中涉及的标号:1-驾驶座椅、2-副驾驶座椅、3-左后座椅、4-右后座椅、5-受力隔膜、6-导管、7-电容前板、8-电容后板、9-交流电桥电路、10-处理器、11-警报器、12-电容变化转化为电压变化的交流电桥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受力隔膜5、导管6、电容前板7、电容后板8、交流电桥电路9、处理器10、警报器1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车内共有四个座椅,分别为驾驶座椅1、副驾驶座椅2、左后座椅3、右后座椅4。

如图2-5所示,在每一个座椅的椅背中,均设有腔体,腔体内安装有受力隔膜5、导管6、电容前板7、电容后板8,所述受力隔膜5为圆饼形,安装在椅背的正中央,靠近椅背前侧;所述导管6安装在受力隔膜5的后方,一端连接受力隔膜5,另一端连接电容前板7;所述电容前板7可以沿腔体轴线方向移动,所述电容后板8固定在沙发中,电容前板7和电容后板8组成一组平板电容器。

进一步讲,所述受力隔膜5具备良好的振动位移特性,在接收到频率为0.5-1.5Hz的次声波后,产生较明显的振动位移。

进一步讲,所述导管6具备良好的传导特性,能够将受力隔膜5的振动传递给电容前板7。

人们的心跳速率的范围为40次/分钟-120次/分钟,心跳产生的次声波的频率为0.5-1.5Hz。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不容易衰减,不易被水和空气吸收。人们坐在汽车座椅上时,心跳产生的次声波传递到受力隔膜5上,引起受力隔膜5发生振动,离开座椅后,人们心跳产生的次声波的强度不足以使受力隔膜5产生振动,所以只有人们在坐在座椅上时,受力隔膜5才会产生振动。

平板电容器的容量计算公式为:C=k*S/d,C表示电容,K为常数,S为极板面积,d为两极板之间的距离。受力隔膜5发生振动后,带动电容前板7发生振动,导致电容前板7和电容后板8之间的距离不断发生变化,电容量Cx也不断在发生变化。

对应车内的每一个座椅,均配备一套交流电桥电路9,电桥电路是专门用来测量微小变化量的,如图7所示,电容前板7和电容后板8组成一套平板电容器Cx,电路中另有C1,C2,C3三个固定容量的电容,其中C1和C2串联在一条支路,Cx与C3串联在另外一条支路,两条支路并联后,与次级线圈相串联;初级线圈上接有交流电,导致次级线圈内的磁通发生变化,产生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输出电压一端接在C1和C2之间,另一端接在Cx和C3之间,电容C1、C2、C3、Cx构成电桥的四臂,当Cx发生改变时,输出电压U0不为零。

另外车内安装有处理器10、警报器11,在本实施例中,驾驶座椅1对应的输出电压为U01,副驾驶座椅2对应的输出电压为U02,左后座椅3对应的输出电压为U03,右后座椅4对应的输出电压为U04。

本实用新型防止人们被遗忘车内的车载警报系统的控制方法为:

U01等于0,处理器10判断驾驶员离开驾驶室;

U02或U03或U04不等于零,处理器10判断尚有乘客遗留在车内;

在上述两条件同时发生时,处理器10接通某管脚,继电开关线圈通电,然后继电开关接通警报器11的电源,警报器11启动,提醒驾驶员勿将乘客遗忘在车内;其它条件下处理器10均不做处理。

进一步讲,所述继电开关为常开继电开关,线圈通电后开关闭合,可实现微小电流控制大电流的功能。

进一步讲,所述警报器11的音量控制在不影响周围其它车辆和环境为前提的范围内。

进一步讲,另有蓄电池为本系统中的各元件提供电能,车子熄火后不影响系统的电源供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