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果园采摘运输机,属于运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型操作运输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运输车仅有运输功能,或是车厢后部铰接在车架上并以油缸支撑车厢前部,以便于卸货,功能太过单一。例如果园中进行水果采摘时,往往需要登高操作,工作安全性低,而开在林间的运输车并无登高功能,且摘下的水果不易放置,最终还要传递装车,工作不便且繁琐,水果也易破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动果园采摘运输机,便于直接登高操作并直接装箱,使用方便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动果园采摘运输机,包括车架、行走轮、驾驶位、升降梯、承重板、升降油缸和液压系统,所述车架下安装有行走轮,车架的前部设有驾驶位且其后部通过两个并列设置的升降梯安装有承重板,所述升降梯的结构为多个连杆铰接成可伸缩的相连菱形框架,且升降梯下端的两个连杆端部与车架后部相铰接,升降梯上端的两个连杆端部与承重板底面相铰接,所述两个并列设置的升降梯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升降梯的对应连杆固定连接且两个连接杆不固定同一个连杆上,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升降油缸相连接,两个升降梯之间的车架上安装有液压系统,所述升降油缸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
所述的承重板四周设有护栏板。
所述的承重板两侧均安装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铰接在承重板上且其另一端设有V型叉并放置在承重板上的固定钩内。
所述承重板的四周边缘设有多个防脱离挡板。
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油泵、电磁阀和控制开关,所述油泵安装在车架后部,油泵上设置有两个电磁阀,所述承重板上安装有控制电磁阀的控制开关。
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通过两个并列设置的升降油缸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在车体后部通过升降梯设置一个承重板,并以升降梯内的升降油缸控制承重板升降,人站在承重板上即可实现登高操作,收纳箱可放置在承重板上直接收集,节省了操作工序,使用方便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承重板四周设置护栏板也可进一步提升登高操作的安全性;承重板两侧的固定杆可以V型叉定位固定,避免承重板左右晃动发生危险。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车架,2为行走轮,3为驾驶位,4为升降梯,5为承重板,6为升降油缸,7为护栏板,8为固定杆,9为固定钩,10为防脱离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电动果园采摘运输机,包括车架1、行走轮2、驾驶位3、升降梯4、承重板5、升降油缸6和液压系统,所述车架1下安装有行走轮2,车架1的前部设有驾驶位3且其后部通过两个并列设置的升降梯4安装有承重板5,所述升降梯4的结构为多个连杆铰接成可伸缩的相连菱形框架,且升降梯4下端的两个连杆端部与车架1后部相铰接,升降梯4上端的两个连杆端部与承重板5底面相铰接,所述两个并列设置的升降梯4之间通过两个连接杆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升降梯4的对应连杆固定连接且两个连接杆不固定同一个连杆上,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通过至少一个升降油缸6相连接,两个升降梯4之间的车架1上安装有液压系统,所述升降油缸6由液压系统提供动力,人站在承重板5上并控制升降油缸6活塞杆伸出,承重板5随升降梯4升高,即可实现登高操作,收纳箱可放置在承重板5上直接收集,节省了操作工序,使用方便安全,提高了工作效率。
所述的承重板5四周设有护栏板7,可供人手扶操作,并进一步提升登高操作的安全性。
所述的承重板5两侧均安装有固定杆8,所述固定杆8的一端铰接在承重板5上且其另一端设有V型叉并放置在承重板5上的固定钩9内,工作时拉开固定杆8并以V型叉卡在附近物体(如果树枝干)上对承重板5定位,避免其左右晃动发生危险。
所述承重板5的四周边缘设有多个防脱离挡板10,防脱离挡板10卡在承重板5边缘避免放置的收纳箱脱离承重板5跌落。
所述液压系统包括油泵、电磁阀和控制开关,所述油泵安装在车架1后部,油泵上设置有两个电磁阀,所述承重板5上安装有控制电磁阀的控制开关。
所述两个连接杆之间通过两个并列设置的升降油缸6相连接。
下面结合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收果时,直接将本实用新型开至需摘取的果树下,人站在承重板5上,箱子放置在承重板上,按控制开关使升降油缸6活塞杆伸出,升降梯4展开将承重板5送至高处一定位置后停止,取下固定杆8使其V型叉卡装在附近树干上,人可扶着护栏板7进行摘果操作,取下的水果直接码放在箱子内,方便安全,采摘完毕后,取下固定杆8收好,按控制开关使升降油缸6活塞杆缩回,人随着承重板缓慢下落至一定高度,即可轻松下车,然后将本实用新型开至下一果树处进行同样的操作即可。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