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7849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饰部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饰部件,该内饰部件能够借助至少一个光源而背部照明(hinterleuchtbar)。



背景技术:

当前,除了机动车辆的功能性之外,外部和内部形象也越来越重要。特别在低光照条件下,例如在晚间,首先车辆内部对于车辆乘员是难以看见的。这还具有如下缺点,即由于可视性差,车内乘客仅能够有限地使用车辆内部空间。因此特别是高价位的车辆通常具有车内照明。

例如,在EP 26 76 841 A1中公开了能够照明的面板部件,其具有可透射的塑料本体。塑料本体与多个光源连接,所述光源能够向塑料本体中入射光线,并且能够以该方式照亮塑料本体。因为塑料本体布置在车辆内部空间的可见区域内,所以被照明的塑料本体能够被乘客看见。

然而这样的布置具有如下缺点,即一方面这些主动照明元件在内饰部件中的集成是非常昂贵的。另外存在这样的缺点,即可照明元件在非照明状态也要保持可见。此外这还大大限制了车辆内部空间的设计自由度。此外,还必须设置用于光源以及可照明元件自身的额外的结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照明的内饰部件,该内饰部件能够以低的生产成本来制造,并且同时占用空间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具有如下特征的内饰部件而实现: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饰部件,具有:

至少一个支撑件;

平面光导体;

至少部分地透光的装饰层,该装饰层布置在所述平面光导体上;

束状光源,该束状光源至少部分地包围所述平面光导体,

其特征在于

所述平面光导体与所述支撑件以如下方式相连接:所述支撑件从侧面地限定所述平面光导体,并且朝向可视面遮蔽所述束状光源,其中

所述束状光源以如下方式对准所述平面光导体:光线能够从所述束状光源至少部分地射向所述平面光导体的窄侧以及与所述窄侧相邻的背面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内饰部件包括至少一个支撑件、平面光导体、至少部分透光的装饰层以及束状光源。装饰层布置在平面光导体上,并且例如能够通过透明粘合剂而与平面光导体相连接。装饰层优选地至少布置在其最大的平面之一上。平面光导体的布置了装饰层的一面能够用作内饰部件的可视面。在该情况下,与该侧相对的一面被称为背面。光导体的设置有装饰层的一面与背面优选地布置为互相平行。可视面与背面经由窄侧互相连接。束状光源至少部分地包围平面光导体。在该情况下,这能够理解为光源布置为至少区段地围绕平面光导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束状光导体至少包围平面光导体的最大的平面之一。此处束状光导体能够布置在该平面的边界,即靠近窄侧。

平面光导体与支撑件通过如下方式相连接:支撑件从侧面限定平面光导体。这能够理解为平面光导体被支撑件部分地或者完全地包围。此处优选的是,支撑件与平面光导体的窄侧相邻。因为支撑件与平面光导体尽可能地互相相邻地布置,所以支撑件和平面光导体能够共同构成内饰部件的可视面。

束状光源朝着可视面被支撑件遮蔽。束状光源在安装状态下对于车内乘客是不可见的。光导体例如能够由诸如聚碳酸酯或者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这样的热塑性合成材料制成。支撑件同样能够由例如聚丙烯这样的热塑性合成材料制成。此外支撑件和平面光导体能够以双构件注射成型件实现。

束状光源以如下方式对准平面光导体:来自束状光源的光线能够至少部分地照射到平面光导体的窄侧以及与窄侧相邻的背面中。此处束状光源优选地布置在窄侧上或者与窄侧相邻的背面的边缘区域。

从束状光源发射的光由此照射到光导体中。光线能够部分地在平面光导体内部传导和扩散。如果在平面光导体内部需要光散射,则光导体可以具有散射粒子。在光导体内部照射的光部分地从光导体出射到装饰层所布置的面上。因为装饰层至少部分地透光,所以出射的光能够被车内乘员看到。

例如可以通过在装饰层中引入的开口来实现装饰层的至少部分的光透射性。例如能够通过有针对性的穿孔而在装饰层中引入开口。还可以在装饰层的制造过程中使得装饰层具有开口。如果装饰层例如是纺织品并且特别是布(Gewebe)、针织物(Gewirke)或针织面料,则针脚或环路(Schlaufen)之间的间隙也可以用作可透射的开口。在该情况下,如果额外至少按比例地将透明或者半透明的丝材料用于纺织物装饰层,则能够提升透光性能。

借助透光的装饰层,确保了束状光源和平面光导体在非照明状态下对于车内乘员都是不可见的。因为束状光源的光线照射窄侧以及与窄侧相邻的背面,所以光线的一部分在光导体内发散,并且光线的另一部分透过光导体朝着装饰层照射。由此,实现了在装饰层方向上的不均匀但限定的光出射。与中间区域相比,装饰层的边缘区域被更强地照明。同时内饰部件是节省空间的,因为其与支撑件直接相连并且仅通过一个束状光源实现光线向内饰部件的可视面的限定的出射。

这种情况下,束状光源可以理解为一种长度比其宽度和高度多出数倍的光源。此处优选的是,束状光源发射与其纵度延伸方向基本垂直的光线。此外束状光源还可以理解为沿着线路的、特别是彼此间以限定的距离布置的多个单发射器。单发射器例如可以是LED、三色LED 或者有机LED(OLED)。

同样束状光源还可以由至少一个点状光源和束状光导体组成,其中,诸如LED这样的点状光源将光线在端面处发射到束状光导体中,并且沿着该光导体传播。然后束状光导体例如能够经由侧表面朝着平面光导体放出光线。

另外有利的是,束状光导体沿着线路在朝着平面光导体的方向上具有主辐射方向。在该情况下主辐射方向可以理解为光源在辐射方向上至少发射大部分的光线。有利的是,主辐射方向垂直于束状光源的纵度延伸方向,因为以该方式能够简单地实现光源的定向。

此处已示出,有利的是束状光源以如下方式相对光导体布置:在主辐射方向上延伸的光线与平角(Winkels)的窄侧或背面成锐角。角可以理解为光线的入射角,其从光线照射的平面的垂线延展到假想的由光线形成的入射线。此处有利的是,该角度不等于0。这样布置确保了从束状光源发射的光线的尽可能大的部分入射到平面光导体中,并且可以说在平面光导体的内部实现了光的最佳散射。由此能够避免“透射”平面光导体时的不期望的不均匀性或光点。

此外在装饰层与平面光导体之间可以布置透光的触觉层。已经示出,特别是由具有透明丝的纺织物共同组成的触觉层不仅改善了内饰部件的触觉,而且还将从平面光导体朝着装饰层出射的光线额外地扩散并由此均匀化。

支撑件优选地从不透明材料中选择,并且能够由具有平面光导体的同一装饰层包覆。或者,支撑件也可以具有与平面光导体的装饰层不同的装饰层。

此外,内饰部件可以具有吸收光的后壁。在该情况下束状光源布置在后壁与平面光导体之间。通过该后壁能够确保未入射到平面光导体中、而是向后壁的方向反射的光线不再从后壁又反射回平面光导体的方向。由此能够避免由于多次反射导致的不期望的光入射。

然而反射元件可以在朝向光源的一侧安置在后壁上,以产生限定的反射。

平面光导体可以至少在窄侧上向光源弯曲。通过弯曲的方式和弯曲角度,能够以简单的方式限定从束状光源到平面光导体的入射的方式。然而有利的是,弯曲部的弯曲半径不超过1.5cm,以避免不期望的光出射。

在平面光导体的背面和/或窄侧上可以布置非透明的遮蔽元件,该遮蔽元件限定地防止光的入射。由此能够获得不被束状光源背部照明的限定的区域。可以例如粘贴或压紧遮蔽元件。

有利的是,束状光源布置成距离平面光导体0.5至4cm。此时束状光源必须具有不恒定的距离,并且在其长度上,其到平面光导体的距离有所变化。

在平面光导体的背面还可以布置额外的平面光源,借助该平面光源还能够将光线发射到光导体的背面中。以该方式例如能够实现额外的功能性照明,例如显示车辆的车辆状态或者用于室内照明。由此有利的是,额外的平面光源具有比束状光源高的光强和/或照明强度。

附图说明

此外,下面说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明确了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和特征。只要不与特征矛盾,该处和上文所述的特征能够单独地或者组合地实现。参考附图描述优选实施方式。其中示出: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饰部件的实施方式的三维视图,

图2是根据图1的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饰部件的截面图,

图3是根据图1和图2的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束状光源的实施例,

图4是在三维视图中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束状光源的可选实施方式。

参考标记列表

1 支撑件

2 平面光导体

3 装饰层

4 束状光源

5 光线

6 可视面

7 背面

8 窄侧

9 单发射器

10 线路(Strang)

11 束状光导体

12 主辐射方向

13 触觉层(Haptikschicht)

14 后壁

15 反射元件

16 遮蔽元件

17 平面光源

18 扶手

19 固定环

20 侧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中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饰部件的三维视图。本实施例涉及用于乘用车的门板。内饰部件由支撑件1和平面光导体2构成。此处支撑件1和平面光导体2共同形成内饰部件的可视面6。平面光导体2在可视面6上完全由支撑件1包围。在本实施例中,支撑件1由聚丙烯制成,并且平面光导体2由聚碳酸酯制成。此处,平面光导体2 和支撑件1均通过双组件注射成型而制造。另外,平面光导体2涂覆有透光的装饰层3。从而平面光导体2对于车内乘员不是直接可见的。此外,平面光导体2被置入到支撑件1中的扶手18的下方,使得乘用车中的安装状态下的平面光导体2布置在乘用车的脚部空间的区域中。

图2以截面图示出根据图1的实施方式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内饰部件。此处,截面是图1所示的A-A面。平面光导体2相对于支撑件 1稍微呈拱形。在内饰部件的与可视面6对置的一侧上布置了束状光源 4。在本实施例中,束状光源4实施为LED带(LED-Band)。在本实施例中LED带安置在固定环19上,该固定环19围绕平面光导体2的外轮廓。固定环19与支撑件1一体地形成。

此处,LED带相对于平面光导体2倾斜地布置,使得从LED带发出的在主辐射方向12上的光线5与平面光导体2的背面7以及窄侧8 呈锐角而非垂直。因此出射的光线5还经由窄侧8和背面7而入射到平面光导体2中。入射的光线5的一部分朝着装饰层3的方向照射(durchstrahlen)平面光导体2。此处,光线5还照射触觉层13,在本实施例中,触觉层13由具有透明的聚酯线的纺织品形成。在照射触觉层13时,光线5部分地照射透明的聚酯线并由此再次散射。随后光线 5照射装置层3。穿过装饰层3的光线5能够被车内乘员察觉。在本实施例中装饰层3由机织物构成。

从LED带入射到平面光导体2中的光线5的另一部分不直接穿透平面光导体2,而是在平面光导体2的内部多次反射,直到其朝着可视面6的方向离开平面光导体2。从而,在距离LED带一定距离处也能够在装饰层3上看见光线5的一部分。然而,随着离LED带的间距增加,可获得的光线5变少,平面光导体2的背部照明从平面光导体2 的边缘区域朝着中央减弱。

虽然在实施例中使用的束状光源4具有主辐射方向12,但是束状光源也在不符合主辐射方向12的方向上发出少量的光。为了确保不因此在辐射特性上产生不期望的不均匀性,在平面光导体2的背面7上布置遮蔽元件16。遮蔽元件16经由未示出的粘合剂与平面光导体2相连接。

因为从LED带发出的光线5在入射时可能总是在平面光导体2与周围空气的相界上发生反射,所以在平面光导体2后方布置有吸收光的后壁14。在本实施例中,后壁14由涂黑的(geschwaerzt)泡沫材料制成。因此朝着后壁14的方向反射的光线5被后壁14吸收,并且避免了多次反射。然而,在后壁上布置了反射元件15,该反射元件15使得能够利用在光线5入射到平面光导体2期间的几乎难以避免的反射,以在朝着平面光导体2的方向上产生限定的多次反射。

此外在后壁14上还布置了额外的平面光源17。在本实施例中,平面光源是大平面发射器,其具有比LED带的单发射器9更高的光强。从发射器发出的光线5与平面光导体几乎垂直,使得光线5在平面光导体2内仅少量地发散,并且几乎完全透射过平面光导体2。以该方式,本实施例中的发射器能够用于有效地照明乘用车未示出的脚部空间。

图3示出根据图1和2的实施方式的束状光源4的三维视图。此处,多个三原色LED(RGB-LED)以单发射器9的形式布置在构成了线路10的半导体带上。此处LED具有共同的主辐射方向12。LED经由半导体带而被接触并且能够相互独立的操控。

图4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束状光源4的可选实施方式的三维视图。束状光源4包括:对应于同样的单发射器9的点状光源;以及其束状光导体11。从单发射器9射出的光直接在未示出的端面处入射到束状光导体11中。随后入射的光线5在束状光导体的长度上从侧表面 20出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