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尤其涉及汽车车身中的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诸多乘用车车身上,中排座椅安装点通常都是布置在横梁或横梁边缘,如离横梁太远,可通过在两横梁之间增加小纵横,把安装点布置在小纵横内,这样座椅在安装点处受力能很容易传递到横梁上,从而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的要求。
上述结构广泛使用于乘用车车身上,优点是:结构简单,技术成熟。缺点是:安装点布置需在梁内或梁的边缘;座椅安装螺母在受力的情况下,梁与其他零件之间的受力关系主要体现为剥离力,这样大大提升了座椅安装螺母附近焊点的失效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后地板、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座椅安装螺母和后地板横梁,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上设有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一凸台、第二凸台和第一腔体,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后地板搭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后地板横梁搭接,所述第一腔体位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上设有第二腔体、第三翻边和第四翻边,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第一凸台搭接,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第二凸台搭接,所述第二腔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呈双“几”字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呈倒立的“几”字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上述方案,可通过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将座椅安装螺母的力传递到后地板和后地板横梁,可降低座椅安装螺母附近焊点的失效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受力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包括后地板1、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座椅安装螺母4和后地板横梁5,其中,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分别设置在所述后地板1和后地板横梁5上,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设置在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上,所述座椅安装螺母4设置在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上。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上设有第一翻边21、第二翻边22、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和第一腔体25,所述第一翻边21与所述后地板1搭接,所述第二翻边22与所述后地板横梁5搭接,所述第一腔体25位于第一凸台23、第二凸台24之间,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固定在所述第一腔体25内。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上设有第二腔体33、第三翻边31和第四翻边32,所述第三翻边31与所述第一凸台23搭接,所述第四翻边32与所述第二凸台24搭接,所述第二腔体33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25内。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呈双“几”字形。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呈倒立的“几”字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a、通过设计两个中排座椅加强板(即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和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来形成封闭的腔体结构,并与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连接,把力传递并扩散到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上来满足座椅安装点的强度要求。
b、将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设计成“几”字形,并将与座椅安装螺母4焊接的平面设计到最小,以减小在座椅安装螺母4在受力后引起周边的形变,并在周边增加翻边来加强零件的强度;将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设计成双“几”字形并带腔体结构,并延伸到后地板横梁5上与之连接。通过与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后地板横梁5及后地板1接焊,使整个结构强度刚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c、上述结构的受力传递过程如图2所示:力从座椅安装螺母4传递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再由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传递到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最后力分散到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的过程中,所有焊点的焊接关系不发生剥离力的作用。具体为,通过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及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零件结构加强、加大,将力从座椅安装螺母4(F1)一个受力点传递到第二中排座椅加强板3(F2),然后由第一中排座椅加强板2(F3)传递分散到后地板1及后地板横梁5上,同时零件与零件之间的搭接在焊接时,所有焊点不出现受力剥离情况,从而避免该结构受力大,焊点应力高产生的受力破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中排座椅安装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1、座椅安装点布置不用考虑是否在梁内或边缘,布置范围扩大。
2、布置在离梁较远的位置,不需要通过加小纵梁即可满足强度要求。
3、减少行李厢冲击及安全带拉力试验时的应变。
4、提升座椅安装点的局部刚度。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