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焊缝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挂车车灯供电与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按照国标GB7258《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和国标GB4785《汽车及挂车外部照明和信号装置的安装规定》要求,挂车的尾部必须安装后位灯、制动灯、后牌照板照明灯、转向信号灯、倒车灯和后雾灯等。目前,挂车尾部的灯都是通过有线方式与牵引车控制装置相连,通过驾驶室方向盘上(或仪表盘)的组合开关控制,前后联接是通过线束总成联接;当连接线束较长时,采用分段固定的方法。但是,通过线束总成的连接方式,会导致线束与车身、地面的摩擦,降低了线束的使用寿命,并可能造成电线短路的可能,对挂车的安全行驶带来
一定的干扰。同时,使用线束总成的连接时,牵引车与挂车的连接和脱卸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安装操作复杂,影响了挂车的安装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后挂车车灯供电与控制装置。
一种后挂车车灯供电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内固定有控制模块、电源转换模块、蓄电池,控制模块的电源输入端口与蓄电池的输出端口相连接,蓄电池的输出端口还通过车灯控制器与车灯相连接,车灯控制器的控制端口与车灯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接,车灯信号输出端口通过线路与控制模块的后位灯、制动灯、转向信号灯、倒车灯、后雾灯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接,控制模块的后位灯、制动灯、转向信号灯、倒车灯、后雾灯信号输入端口通过线路与车灯信号输入端口相连接,蓄电池的充电端口通过电源转换模块与充电端口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的电池电量显示端口与电池电量显示屏相连接,电池电量显示屏固定在外壳的面板上。
优选地,所述车灯信号输入端口、车灯信号输出端口、充电端口均固定在外壳的侧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 能够将前车输出的车灯控制信号传送至后挂车,实现后挂车车灯的控制,同时蓄电池能够为后挂车车灯提供电源,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安全性好的优点,能够有效避免因后挂车无车灯指示而导致的交通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后挂车车灯供电与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外壳,2、车灯信号输入端口,3、控制模块,4、电池电量显示屏,5、车灯信号输出端口,6、电源转换模块,7、充电端口,8、蓄电池,9、车灯控制器,10、车灯。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一种后挂车车灯供电与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模块3、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内固定有控制模块3、电源转换模块6、蓄电池8,控制模块3的电源输入端口与蓄电池8的输出端口相连接,蓄电池8的输出端口还通过车灯控制器9与车灯10相连接,车灯控制器9的控制端口与车灯信号输出端口5相连接,车灯信号输出端口5通过线路与控制模块3的后位灯、制动灯、转向信号灯、倒车灯、后雾灯信号输出端口相连接,控制模块3的后位灯、制动灯、转向信号灯、倒车灯、后雾灯信号输入端口通过线路与车灯信号输入端口2相连接,蓄电池8的充电端口通过电源转换模块6与充电端口7相连接。
所述控制模块3的电池电量显示端口与电池电量显示屏4相连接,电池电量显示屏4固定在外壳1的面板上。
所述车灯信号输入端口2、车灯信号输出端口5、充电端口7均固定在外壳1的侧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在上面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改进,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