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39059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角度调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



背景技术:

请参考图1,图1为一种典型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常见的座椅包括靠背10和座盆20;座椅在使用过程中,为了适应不同的需求,可以对靠背10与座盆20的角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尤其针对汽车座椅,通常通过座椅调角器30实现此功能。

请一并参考图2,图2为图1所示座椅调角器的爆炸示意图。

座椅调角器30包括棘轮32、解锁凸轮33、滑块34、锁止凸轮35、中心轴36、复位弹簧37和滑槽板38。

通常,座椅调角器30的棘轮32与靠背10固定为一体,滑槽板38与座盆20固定为一体。棘轮32可相对滑槽板38转动,从而调节靠背10与座盆20的角度。

其中,解锁凸轮33、锁止凸轮35和复位弹簧37均具有供中心轴36贯穿的中心孔,并可以在中心轴36的带动下转动,锁止凸轮35与滑块34位于同一平面,锁止凸轮35位于滑槽板38的中部凹槽内,滑块34位于滑槽板38外端的滑槽内,且滑块34仅可以在该滑槽内沿径向滑动。

锁止时,锁止凸轮35的自锁面与滑块34的自锁面抵触,滑块34外端的滑块棘齿与棘轮32的棘轮棘齿啮合,此时棘轮32无法相对于滑槽板38转动,从而,座椅的靠背10和座盆20的相对位置固定;锁止状态由复位弹簧37保持。

解锁时,在中心轴36施加与复位弹簧37相反的外加扭矩时,解锁凸轮33转动,带动滑块34在滑槽内向中心轴36的方向平动,则滑块棘齿与棘轮棘齿完全脱开,此时,棘轮32可相对于滑槽板38的中心自由旋转,从而,可根据需要调整靠背10和座盆20的角度。

为了将座椅调角器30的所有零部件包容为整体,还设置有护套31。该护套31的内圆与棘轮32的外圆间隙配合,且,该护套31与滑槽板38固定,从而棘轮32可相对护套31转动。

请一并参考图3-4,图3为图1所示座椅调角器的滑槽板与复位弹簧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座椅调角器的滑槽板的结构示意图。

现有座椅调角器中,在滑槽板38的中部设有容纳复位弹簧37的凹腔381,复位弹簧37位于滑槽板38的内侧,也就是靠近棘轮32的一侧,由于复位弹簧37的直径较大,所以滑槽板38中部的凹腔381也必须设计较大的直径,这样导致座椅调角器整体的尺寸较大,不满足轻量化发展的需求。

同时,为固定复位弹簧37,滑槽板38上还设计有一定位孔382以固定复位弹簧37的外钩,装配时,复位弹簧37的外钩直接挂在定位孔382内,由于滑槽板38上设计有定位孔382,当将座椅调角器整体浸入涂装液后,涂装液会从定位孔382进入调角器的内部,对相关部件性能造成影响。

有鉴于此,如何改进现有座椅调角器的结构,以降低复位弹簧脱落的风险,避免对调角器的相关部件性能造成不良影响,且能够有效控制调角器体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通过对座椅调角器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降低复位弹簧脱落的风险,避免调角器浸入涂装液时对核心部件造成损伤,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调角器的体积,从而可提高调角器的工作可靠性,并有效降低调角器的制造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包括滑槽板、复位弹簧和中心轴,所述复位弹簧套设于所述中心轴,且位于所述滑槽板的外侧,所述滑槽板的外侧设有凸台,所述凸台具有开口朝向所述滑槽板中心的凹槽,所述复位弹簧的外钩卡置于所述凹槽。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调角器,将复位弹簧设于滑槽板的外侧,复位弹簧不占用调角器的内部空间,可以避免在滑槽板内侧开设容纳复位弹簧的容纳腔,这样,滑槽板的直径可以较小设计,从而减小了调角器的整体尺寸,相应地,重量也减轻,满足座椅轻量化发展的需求,另外调角器整体尺寸的减小也节省了材料,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在滑槽板的外侧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开口朝向滑槽板中心的凹槽,复位弹簧的外钩卡置于该凹槽内,这样规避了背景技术中需要在滑槽板上设置通孔以配合外钩的结构,避免了涂装液进入调角器内部对相关部件造成影响,有助于确保调角器的性能。

可选的,所述外钩与所述凹槽过盈配合。

可选的,所述凹槽包括内槽段和外槽段,所述内槽段靠近所述中心轴;在轴向投影面内,所述外槽段的宽度沿径向向内渐缩。

可选的,在轴向投影面内,所述外槽段呈倒漏斗形状。

可选的,所述滑槽板的外侧沿周向设有若干与所述椅座联接板的通孔相配合的凸部,若干所述凸部中的一者形成所述凸台。

可选的,还包括若干滑块和锁止凸轮,所述滑槽板中部具有容纳所述锁止凸轮的中部凹腔,所述滑槽板的周部设有容纳各所述滑块的滑槽,所述滑块与所述锁止凸轮相接触;所述锁止凸轮的厚度大于所述滑块的厚度。

可选的,所述滑块的内端面结构对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铰接的椅座和椅背以及置于椅座与椅背之间的座椅调角器,所述座椅调角器采用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调角器。

由于前述座椅调角器具有前述技术效果,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典型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座椅调角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座椅调角器的滑槽板与复位弹簧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座椅调角器的滑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具体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b为图5a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5a中所示滑槽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a中所示复位弹簧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具体实施例中复位弹簧与滑槽板初步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9a为现有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的理论配合示意图;

图9b为现有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的实际配合示意图;

图10a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的理论配合示意图;

图10b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座椅调角器的滑块与锁止凸轮的实际配合示意图;

图11为具体实施例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9a、9b中:

椅背10,椅座20,座椅调角器30;

护套31,棘轮32,解锁凸轮33,滑块34,锁止凸轮35,中心轴36,复位弹簧37,滑槽板38,凹腔381,定位孔382;

图5-图8、图10a至图11中:

滑块34’,锁止凸轮35’,中心轴36’,复位弹簧37’,外钩371’,滑槽板38’,凸部383’,凹槽384’,内槽段3841’,外槽段3842’。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通过对座椅调角器结构的优化设计,能够降低复位弹簧脱落的风险,避免调角器浸入涂装液时对核心部件造成损伤,同时还能够有效控制调角器的体积,从而可提高调角器的工作可靠性,并有效降低调角器的制造成本。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5a和图5b,图5a为具体实施例中座椅调角器的结构示意图,图5b为图5a中A部位的局部放大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座椅调角器包括滑槽板38’、复位弹簧37’和中心轴36’,复位弹簧37’套设于中心轴36’,且位于滑槽板38’的外侧,滑槽板38’的外侧设有凸台,凸台具有开口朝向滑槽板38’中心的凹槽384’,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卡置于凹槽384’。

该座椅调角器将复位弹簧37’设于滑槽板38’的外侧,复位弹簧37’不占用调角器的内部空间,可以避免在滑槽板38’内侧开设容纳复位弹簧37’的容纳腔,这样,滑槽板38’的直径可以较小设计,从而减小了调角器的整体尺寸,相应地,重量也减轻,满足座椅轻量化发展的需求,另外调角器整体尺寸的减小也节省了材料,有助于降低成本;同时,在滑槽板38’的外侧设有凸台,凸台上设有开口朝向滑槽板38’中心的凹槽384’,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卡置于该凹槽384’内,这样规避了背景技术中需要在滑槽板38’上设置通孔以配合外钩371’的结构,避免了涂装液进入调角器内部对相关部件造成影响,有助于确保调角器的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将朝向调角器内部的一侧为定义为内侧,对于滑槽板38’而言,其朝向棘轮的一侧即为内侧,相应地,背向棘轮的一侧为外侧。

具体的方案中,滑槽板38’的外侧沿周向设有若干个凸部383’,这些凸部383’可与椅座联接板的通孔相配合。

具体装配时,滑槽板38’与椅座联接板通过凸部383’和通孔的配合先套装在一起,然后再焊接固定。也就是说,通常设计时,座椅调角器的滑槽板38’与椅座固接,相应地,棘轮与椅背固接,棘轮和滑槽板38’可相对转动,以调节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

这样,前述设置凹槽384’的凸台可以选用若干个凸部383’中的一个,如此,可避免在滑槽板38’外侧专门加工凸台,可简化加工步骤,降低加工成本。当然,可以理解,若是专门设置设置独立的凸台以开设容纳复位弹簧37’的凹槽也是可行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图中示例性地示出了滑槽板38’外侧设有四个凸部383’的结构,应当理解,凸部383’的个数可以根据实际配合需求和条件来设定,并不局限于图中所示。

具体的方案中,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与滑槽板38’的凹槽384’过盈配合,这样能够确保复位弹簧37’与滑槽板38’固定的可靠性,降低了复位弹簧37’脱落的风险,提高了调角器的工作可靠性。

外钩371’与凹槽384’的过盈配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较为简便地,外钩371’的尺寸略大于凹槽384’的尺寸,装配时,将外钩371’挤压进入凹槽384’内。

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8,图6为图5a中所示滑槽板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a中所示复位弹簧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具体实施例中复位弹簧与滑槽板初步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方案中,滑槽板38’的凹槽384’包括内槽段3841’和外槽段3842’,内槽段3841’靠近中心轴36’;在轴向投影面内,外槽段3842’的宽度沿径向向内渐缩。

在调节椅背和椅座角度的过程中,中心轴36’旋转时,会压缩复位弹簧37’,而复位弹簧37’在不断压缩的过程中会产生向圆心方向,也就是朝向中心轴36’方向的拉力,而将凹槽384’的外槽段3842’设计为外大内小的结构,可以阻挡外钩371’,同时因为外钩371’与凹槽384’过盈配合,可以避免将复位弹簧37’拉脱。

如上设计后,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与滑槽板38’的凹槽384’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装配;首先,在设置时,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的初始状态为与内槽段3841’相适配的等宽结构,如图7中所示,装配时,将外钩371’从内槽段3841’伸入外槽段3842’内,如图8中所示,然后用力向下挤压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使其压扁变形,填充满整个凹槽384’,形成如图5b所示的结构,这样,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即可与滑槽板38’的凹槽384’形成过盈配合,避免复位弹簧37’的外钩371’脱落。

具体地,凹槽384’的外槽段3842’在轴向投影面呈倒漏斗形状。应当理解,该外槽段3842’还可以为其他形状,只要其宽度沿径向向内渐缩即可。

座椅调角器还包括位于滑槽板38’内侧的滑块34’和锁止凸轮35’,滑槽板38’的内侧中部还设有容纳锁止凸轮35’的中部凹腔,周部设有容纳各滑块34’的滑槽,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相接触。其中,滑槽板38’的中部凹槽和周部各滑槽的形成方式可参考现有技术设计,这里不再赘述。

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相当于一种凸轮机构,在锁止状态下,滑块34’的锁止面与锁止凸轮35’的锁止面抵触,滑块34’外端的棘齿与棘轮的棘齿啮合,使棘轮无法转动,以锁定椅背和椅座的相对位置;解锁时,通过转动中心轴36’使调角器的解锁凸轮和锁止凸轮35’同步转动,解锁凸轮带动滑块34’径向向内平移,锁止凸轮35’同时转动为滑块34’留出移动空间,使滑块34’与棘轮脱离啮合,棘轮可相对滑槽板38’转动,与调节椅背与椅座之间的角度。

现有设计中,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的厚度等同,如图9a中所示,理论状态下,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的两面分别平齐,使两者厚度方向的配合面完全贴合,而实际情况中,由于零件的加工、装配误差等,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在厚度方向上并不能完全贴合,如图9b中所示,实际装配及运转过程中,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在轴向(以中心轴为基准定义)上,也就是厚度方向上存在偏差,使得两者的配合面无法完全贴合,即两者的接触面积减小,当座椅调角器受到较大负载时,锁止凸轮35将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当其与滑块34的接触面积减小后,很容易产生压馈变形,影响座椅调角器的正常工作。

为此,本文对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做了改进,使锁止凸轮35’的厚度大于滑块34’的厚度,这样,如图10a所示,理论状态下,滑块34’位于锁止凸轮35’的中部,滑块34’的配合面与锁止凸轮35’完全贴合,即便因加工误差或装配误差或运转导致滑块34’偏移,因锁止凸轮35’的厚度大于滑块34’的厚度,也能确保滑块34’的配合面与锁止凸轮35’完全贴合,如图10b所示,确保滑块34’与锁止凸轮35’的接触面积不会减小,规避了座椅调角器在受到较大负载时,锁止凸轮35’因接触面积减小而导致的压馈变形,从而能够提高座椅调角器的工作可靠性。

请参考图11,图11为具体实施例中滑块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具体的方案中,滑块34’的内端面结构对称。

由于滑块34’的外端为与棘轮配合的棘齿,内端为与锁止凸轮35’配合的配合面,现有设计中,滑块的内端通常为非对称结构,而座椅的两侧都设有座椅调角器,这样的话,就需要区分滑块结构是座椅左侧的调角器的部件,还是座椅右侧的调角器的部件,如此,不仅增加了模具数量,且装配时容易弄混,若是左右两侧的滑块装反,则会导致调角器失效。

为此,本方案中将滑块34’的内端面设计为对称结构,如此,滑块34’的结构对称,这样在生产时只需要一个滑块模具即可,且装配时不会存在装错的问题,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提高了装配效率和装配可靠性。

除了上述改进结构外,座椅调角器的其他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参考现有技术设计,这里不再重复论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座椅,包括椅背、椅座以及座椅调角器,该座椅调角器为上文所述的座椅调角器。

由于上述座椅调角器具有上述技术效果,所以包括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也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座椅调角器及具有该座椅调角器的座椅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