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98961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摆臂安装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



背景技术:

扭转梁后悬挂由于具有占用空间少,有利于在小型车上营造宽敞的后排空间,保养成本低,在市区的舒适性和操控性良好等特点,目前在紧凑型的小车上仍使用较多。

对应的白车身结构中,后部下车体要为扭转梁提供稳定的安装点,满足包括动刚度、静刚度、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后扭梁摆臂安装座作为悬挂从路面向车身传递力和振动的直接安装结构,是非常重要的部位。常见的结构形式如图1-2所示,车身螺母为焊接螺母,容差率较低,必须保证左右两侧共4个安装点均有很高的精度才能安装顺利;同时,安装方向为Z向,在一般的扭梁安装举升中,从底部安装螺栓不利于员工操作,易造成人员疲劳。扭梁摆臂安装面为平面,焊接螺母10两侧加强板从焊接工艺考虑只有单层板,且为了让腔体中充分进入涂装液,在侧壁开了较多漏液孔8,在性能上为了提升安装点的刚度需要加厚板料,使用高牌号材料,造成成本升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摆臂安装座安装困难,提升生产效率、员工操作舒适性、NVH性能和整车舒适性,降低失效风险和降低疲劳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包括反向倒扣的“U”形安装座本体,所述安装座本体上表面与后大梁底表面固定连接,后扭梁摆臂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安装座本体内表面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还可以是:

所述安装座本体左右两侧外侧部均设有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一加强板内表面与所述安装座本体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外侧部,所述第二加强板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后大梁左右两侧面与左右两侧的所述第一加强板上部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前端设有向内翻起的加强板翻边。

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加强板翻边上设有至少一排与侧围搭接的侧围焊点。

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设有活动螺母,所述活动螺母贯穿所述第二加强板,所述活动螺母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留有1mm的间隙,所述活动螺母沿周边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留有3mm的间隙,所述后扭梁摆臂通过所述活动螺母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二加强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所述活动螺母形状为台阶状,所述活动螺母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外表面相抵,所述活动螺母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内表面之间留有1mm间隙,所述活动螺母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过孔表面之间留有3mm间隙。

所述安装座本体两侧底部均设有向外倾斜1°的开口。

所述安装座本体底部周圈设有安装座翻边。

所述安装座本体上表面设有六个大梁焊点,所述后大梁底表面通过所述大梁焊点与所述安装座本体固定连接。

所述安装座本体上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漏液孔。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包括反向倒扣的“U”形安装座本体,所述安装座本体上表面与后大梁底表面固定连接,后扭梁摆臂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安装座本体内表面内。这样,将安装座本体的上表面与后大梁底表面固定并安装,然后将后扭梁摆臂安装在安装座本体内侧,使后扭梁摆臂侧部与安装座本体内表面固定。解决了后扭梁摆臂安装过程中扭梁难匹配的问题。提升了生产效率,明显降低了该工位节拍时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具有的优点是:能够解决摆臂安装座安装困难,提升生产效率、员工操作舒适性、NVH性能和整车舒适性,降低失效风险和降低疲劳。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后部下车体焊合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F-F的截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A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与后大梁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4中B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与后扭梁摆臂爆炸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另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与后大梁搭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第二加强板上的焊点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的另一侧视图。

图号说明

1…安装座本体 2…第一加强板 3…第二加强板

4…活动螺母 5…加强板翻边 6…后大梁

7…后扭梁摆臂 8…漏液孔 9…侧围焊点

10…焊接螺母 11…大梁焊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3至图13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请参考图3-13,包括反向倒扣的“U”形安装座本体1,所述安装座本体1上表面与后大梁6底表面固定连接,后扭梁摆臂7可拆卸固定于所述安装座本体1内表面内。这样,将安装座本体1的上表面与后大梁6底表面固定并安装,然后将后扭梁摆臂7安装在安装座本体1内侧,使后扭梁摆臂7侧部与安装座本体1内表面固定。解决了后扭梁摆臂7安装过程中扭梁难匹配的问题。提升了生产效率,明显降低了该工位节拍时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其具有的优点是:能够解决摆臂安装座安装困难,提升生产效率、员工操作舒适性、NVH性能和整车舒适性,降低失效风险和降低疲劳。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请参考图3-13,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座本体1左右两侧外侧部均设有第一加强板2和第二加强板3,所述第一加强板2内表面与所述安装座本体1外侧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加强板3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外侧部,所述第二加强板3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后大梁6左右两侧与左右两侧面的所述第一加强板2上部内表面固定连接。这样,在安装座本体1两侧均设置两层加强板,两层加强板为第一加强板2和第二加强板3,通过第一加强板2和第二加强板3提高安装座本体1的结构刚度和强度。并且第一加强板2分别与安装座和大梁侧面焊接,把后扭梁的力沿Z向直接传到后大梁6并分散,从而减小了安装座本体1的受力,延伸其使用寿命。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第一加强板2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前端设有向内翻起的加强板翻边5。这样,在第一加强板2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的前端设有向内翻起的加强板翻边5,设置加强板翻边5的好处在于:可以提升第一加强板2和第二加强板3的零件刚度,保证安装座本体1的刚度连续,不会因安装座本体1受力过大导致安装座本体1开裂等情况发生。加强板翻边5方向与竖直角度成36°,平行于后大梁6搭接面垂直的方向,增强了加强板翻边5的承载能力。还可以是:所述第二加强板3的加强板翻边5上设有至少一排与侧围搭接的侧围焊点9。这样,在第二加强板3的加强板翻边5上设有至少一排与侧围搭接的侧围焊点9,增强了侧围与下车体的搭接,增加传力路径,分散应力集中,降低了侧围后内板处开裂风险,经实车验证完成路试后侧围焊点9完好。还可以是:所述第一加强板2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之间设有活动螺母4,所述活动螺母4贯穿所述第二加强板3,所述活动螺母4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3之间留有1mm的间隙,所述活动螺母4沿周边与所述第二加强板3之间留有3mm的间隙,所述后扭梁摆臂7通过所述活动螺母4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和所述第二加强板3可拆卸固定连接。这样,员工从侧面打紧螺栓,不在底部安装焊接螺母,降低操作人员操作疲劳。并且所述活动螺母4沿轴向有1mm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螺母4沿周边有3mm的活动空间,将后扭梁摆臂7推入安装座本体1内,然后用螺栓通过活动螺母4与后扭梁摆臂7的安装孔进行固定,从而完成后扭梁摆臂7的装配,方便操作人员将螺栓穿过安装孔后对准安装。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是:所述活动螺母4形状为台阶状,所述活动螺母4内表面与所述第一加强板2外表面相抵,所述活动螺母4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3内表面之间留有1mm间隙,所述活动螺母4台阶面与所述第二加强板3过孔表面之间留有3mm间隙。这样,所述活动螺母4沿轴向有1mm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螺母4沿周边有3mm的活动空间,方便操作人员将螺栓穿过安装孔后对准安装。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扭梁摆臂安装座组件,请参考图3-13,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座本体1两侧底部均设有向外倾斜1°的开口。这样,将安装座本体1两侧各设计1°的开口倾角,利用开口倾角能够起导向作用,为了方便安装,可以按照设置的方向去完成装配。下端开口大1°,更容易装配。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座本体1底部周圈设有安装座翻边。这样,安装座本体1做成半封闭结构,周圈增加连续的安装座翻边,使安装座本体1本身的刚度连续比较好。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座本体1上表面设有六个大梁焊点11,所述后大梁6底表面通过所述大梁焊点11与所述安装座本体1固定连接。这样,安装座本体1底部两端与大梁底面通过六个大梁焊点11贴合并连接,提升整个安装座本体1Z向的稳定性。还可以是:所述安装座本体1上表面中心位置处开设有漏液孔8。这样,在安装座本体1上表面中心位置处中间留出漏液孔8,使涂装液进出流畅,涂装漆膜厚度达到要求值以上。

经验证,后扭梁摆臂7安装工位节省时间一半以上(项目阶段,一台车需要10分钟左右,新结构降低到5分钟以内)。同时,活动螺母4能避免螺栓打紧过程中不对中可能造成的螺母滑牙,降低失效风险。从安装座本体1侧部进行安装,提升了员工操作舒适性。在50-400Hz范围内,后扭梁摆臂7安装点动刚度,Z向基本达到4000N/mm以上,Y向均在1000N/mm以上,提升NVH性能。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