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47509阅读:317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外饰成型及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技术的前格栅与上盖板是一体注塑成型,作为一个总成件在总装装配过程中存在有以下缺点:由于发动机罩锁开锁空间需求,需要在前格栅上盖板中部前侧设发动机罩锁开口,导致上盖板和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过大,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风噪声,NVH性能指标不合格;汽车车身稍有偏差,前格栅上部就会露出发动机罩锁避让孔,感知质量低下,对车身精度要求高;整个前格栅装配时,需从车身的前部向车身的后部安装。同时要避让发动机罩锁,需先把前格栅上盖板从车身的上部向车身的下部套进去,然后再使前格栅与前保险杠配合,装配效率低;上盖板模具上要制作大滑块,增加模具成本;上盖板上的安装孔、面容易被拉伤,注塑报废率高;在装配前格栅上的亮条、Logo标志等下级零件时,由于整个零件为不规则的L形状,导致零件不方便放置,降低生产效率,同时装配过程中容易导致上安装面变形,降低零件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安装方式简单,操作方便快捷,该安装结构解决了上盖板和发动机罩之间间隙大,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风噪,NVH性能指标不合格的问题;解决装配效率低的问题;解决在装配过程中容易划伤前保险杠,造成零件报废,报废成本高的问题;解决上盖板模具上要制作大滑块,增加模具成本的问题;解决上盖板上的安装孔、面容易被拉伤,注塑报废率高的问题;使前格栅零件变小,形状规则,在装配下级零件时易固定,提高生产效率,减少前格栅上安装面变形、提高零件精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包括前格栅和上盖板,所述前格栅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的前侧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上盖板后侧与上弯梁可解除式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还可以是:所述前格栅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的前侧可解除式卡接,所述前格栅的上端面与所述上盖板的前侧的下端面相抵。

所述前格栅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的前侧通过至少两个卡扣可解除式卡接,所述前格栅上端设有至少两个格栅固定孔,所述上盖板前侧设有至少两个盖板固定孔,所述前格栅上端的格栅固定孔与所述上盖板前侧的盖板固定孔位置对应,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格栅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

所述卡扣包括螺钉和卡爪,所述螺钉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卡爪中央内部,所述卡爪外部与对应的所述格栅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

所述卡爪包括底托和延伸柱,所述卡爪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底托,所述底托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柱,所述螺钉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延伸柱内部,所述底托下端面与所述盖板固定孔周围的所述上盖板上表面相抵,所述延伸柱依次穿设卡接于所述盖板固定孔及所述格栅固定孔内,所述延伸柱下端伸出于所述格栅固定孔周围的所述前格栅下表面。

所述上盖板后侧与所述上弯梁通过至少两个卡扣可解除式卡接,所述上弯梁设有至少两个弯梁固定孔,所述上盖板后侧设有至少两个盖板固定孔,所述上弯梁的弯梁固定孔与所述上盖板后侧的盖板固定孔位置对应,所述卡扣与对应的所述弯梁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

所述卡扣包括螺钉和卡爪,所述螺钉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卡爪中央内部,所述卡爪外部与对应的所述弯梁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

所述卡爪包括底托和延伸柱,所述卡爪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底托,所述底托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柱,所述螺钉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延伸柱内部,所述底托下端面与所述盖板固定孔周围的所述上盖板上表面相抵,所述延伸柱依次穿设卡接于所述盖板固定孔及所述弯梁固定孔内,所述延伸柱下端伸出于所述弯梁固定孔周围的所述上弯梁下表面。

所述上盖板中部前侧设有发动机罩锁开口,所述发动机罩锁开口位置与发动机罩锁位置对应,所述发动机罩锁开口尺寸大于或等于发动机罩锁的尺寸。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包括前格栅和上盖板,所述前格栅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的前侧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上盖板后侧与上弯梁可解除式固定连接。这样,将前格栅与上盖板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在安装时,就可先将前格栅安装固定到车身前端;再将上盖板前侧与前格栅上端固定连接,将上盖板后侧与上弯梁固定连接,完成零件装配,使装配效率提高约50%。将前格栅与上盖板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在装配前格栅下级零件时,由于前格栅零件变小,形状规则,在装配下级零件时易固定,提高生产效率约30%,同时减少前格栅上安装面变形、提高零件精度;在将前格栅装配到车身前端时,使前格栅与前保险杠配合更容易控制,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减少装配过程中划伤前保险杠,造成零件报废,减少报废成本约30%。在前格栅安装完毕后再安装上盖板,使上盖板的安装固定更加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由于上盖板变为一个单独的零件,上盖板模具不需要再制作大滑块,减少了模具成本;由于上盖板变为一个单独的零件,零件注塑时,减少了上盖板上的安装孔、面的拉伤,降低了注塑报废率。本实用新型的前格栅上盖板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下述优点:前格栅与上盖板拆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后,使其安装方便,提高整体装配效率约50%;使前格栅下级零件装配方便,提高前格栅下级零件的装配效率;减少安装过程的零件报废成本约30%;减少上盖板模具制造成本;降低上盖板注塑报废率;客户感知质量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中的前格栅与上盖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中的前格栅与上盖板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中的前格栅与上盖板安装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中的上盖板与上弯梁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中的上盖板与上弯梁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中的卡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前格栅 2…上盖板 3…发动机罩锁开口

4…上弯梁 5…卡扣 6…延伸柱

7…底托 8…螺钉 9…下级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的图1-6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包括前格栅1和上盖板2,所述前格栅1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2的前侧可解除式固定连接,所述上盖板2后侧与上弯梁4可解除式固定连接。这样,将前格栅1与上盖板2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在安装时,就可先将前格栅1安装固定到车身前端;再将上盖板2前侧与前格栅1上端固定连接,将上盖板2后侧与上弯梁4固定连接,完成零件装配,使装配效率提高约50%。将前格栅1与上盖板2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在装配前格栅1下级零件9时,由于前格栅1零件变小,形状规则,在装配下级零件9时易固定,提高生产效率约30%,同时减少前格栅1上安装面变形、提高零件精度;在将前格栅1装配到车身前端时,使前格栅1与前保险杠配合更容易控制,提高装配效率,同时减少装配过程中划伤前保险杠,造成零件报废,减少报废成本约30%。在前格栅1安装完毕后再安装上盖板2,使上盖板2的安装固定更加方便,提高装配效率;由于上盖板2变为一个单独的零件,上盖板2模具不需要再制作大滑块,减少了模具成本;由于上盖板2变为一个单独的零件,零件注塑时,减少了上盖板2上的安装孔、面的拉伤,降低了注塑报废率。本实用新型的前格栅上盖板组件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具有下述优点:前格栅1与上盖板2拆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后,使其安装方便,提高整体装配效率约50%;使前格栅1下级零件9装配方便,提高前格栅1下级零件的装配效率;减少安装过程的零件报废成本约30%;减少上盖板2模具制造成本;降低上盖板2注塑报废率;客户感知质量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格栅1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2的前侧可解除式卡接,所述前格栅1的上端面与所述上盖板2的前侧的下端面相抵。这样,将前格栅1的上端与上盖板2的前侧用卡接方式连接,使得装配效率提高,拆卸方便;同时通过这种卡接结构,使得前格栅1与上盖板2连接强度更加牢固。前格栅1的上端面与上盖板2的前侧的下端面相抵,使得前格栅1的上端面与上盖板2的前侧的下端面紧密贴合,使间隙减小,降低了车辆行驶时的噪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前格栅1的上端与所述上盖板2的前侧通过至少两个卡扣5可解除式卡接,所述前格栅1上端设有至少两个格栅固定孔,所述上盖板2前侧设有至少两个盖板固定孔,所述前格栅1上端的格栅固定孔与所述上盖板2前侧的盖板固定孔位置对应,所述卡扣5与对应的所述格栅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这样,在前格栅1的上端开设至少两个格栅固定孔,在上盖板2的前侧开设至少两个盖板固定孔,同时让前格栅1上的格栅固定孔与上盖板2的盖板固定孔位置相对应,然后再将前格栅1的上端与上盖板2的前侧通过卡扣5卡接在一起。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前格栅1的上端与上盖板2的前侧的连接固定更加方便,同时拆卸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两个以上固定孔位置点的设置,使连接受力点更均匀,更牢固,提高了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卡扣5包括螺钉8和卡爪,所述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卡爪中央内部,所述卡爪外部与对应的所述格栅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这样,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卡爪中央内部,卡爪外部与对应的格栅固定孔及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就可实现拧动螺钉8使得卡爪处于张开或闭合状态。卡爪处于张开状态时就能使前格栅1与上盖板2连接在一起,卡爪处于闭合状态时,就能使前格栅1与上盖板2解除连接。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得拧动螺钉8就可实现前格栅1与上盖板2安装固定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为:所述卡爪包括底托7和延伸柱6,所述卡爪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底托7,所述底托7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柱6,所述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延伸柱6内部,所述底托7下端面与所述盖板固定孔周围的所述上盖板2上表面相抵,所述延伸柱6依次穿设卡接于所述盖板固定孔及所述格栅固定孔内,所述延伸柱6下端伸出于所述格栅固定孔周围的所述前格栅1下表面。这样,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在延伸柱6的内部,就可实现拧动螺钉8使得延伸柱下端处于张开或闭合状态。底托7下端面与盖板固定孔周围的上盖板2上表面相贴合,延伸柱6依次穿入盖板固定孔及格栅固定孔后,延伸柱6下端伸出格栅固定孔周围的前格栅1下表面。实现了当拧动螺钉8,使延伸柱6下端处于张开状态时,通过底托7下端面与延伸柱6下端将上盖板2与前格栅1压紧连接在一起;当拧动螺钉8,使延伸柱6下端处于闭合状态时,便可将延伸柱6依次从格栅固定孔及盖板固定孔中取出,实现前格栅1与上盖板2的分离拆卸。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得拧动螺钉8就可实现前格栅1与上盖板2安装固定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上盖板2后侧与所述上弯梁4通过至少两个卡扣5可解除式卡接,所述上弯梁4设有至少两个弯梁固定孔,所述上盖板2后侧设有至少两个盖板固定孔,所述上弯梁4的弯梁固定孔与所述上盖板2后侧的盖板固定孔位置对应,所述卡扣5与对应的所述弯梁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这样,在上弯梁4开设至少两个弯梁固定孔,在上盖板2的后侧开设至少两个盖板固定孔,同时让上弯梁4上的弯梁固定孔与上盖板2的盖板固定孔位置相对应,然后再将上弯梁4与上盖板2的后侧通过卡扣5卡接在一起。这种结构的设计,使上弯梁4与上盖板2的后侧的连接固定更加方便,同时拆卸方便,提高了装配效率;两个以上固定孔位置点的设置,使连接受力点更均匀,更牢固,提高了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卡扣5包括螺钉8和卡爪,所述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卡爪中央内部,所述卡爪外部与对应的所述弯梁固定孔及所述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这样,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卡爪中央内部,卡爪外部与对应的弯梁固定孔及盖板固定孔可解除式卡接,就可实现拧动螺钉8使得卡爪处于张开或闭合状态。卡爪处于张开状态时就能使上弯梁4与上盖板2连接在一起,卡爪处于闭合状态时,就能使上弯梁4与上盖板2解除连接。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得拧动螺钉8就可实现上弯梁4与上盖板2安装固定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卡爪包括底托7和延伸柱6,所述卡爪的上部设有水平向外延伸的底托7,所述底托7的下表面设有向下延伸的延伸柱6,所述螺钉8可旋转式螺纹连接于所述延伸柱6内部,所述底托7下端面与所述盖板固定孔周围的所述上盖板2上表面相抵,所述延伸柱6依次穿设卡接于所述盖板固定孔及所述弯梁固定孔内,所述延伸柱6下端伸出于所述弯梁固定孔周围的所述上弯梁4下表面。这样,底托7下端面与盖板固定孔周围的上盖板2上表面相贴合,延伸柱6依次穿入盖板固定孔及弯梁固定孔后,延伸柱6下端伸出弯梁固定孔周围的上弯梁4下表面。实现了当拧动螺钉8,使延伸柱6下端处于张开状态时,通过底托7下端面与延伸柱6下端将上盖板2与上弯梁4压紧连接在一起;当拧动螺钉8,使延伸柱6下端处于闭合状态时,便可将延伸柱6依次从弯梁固定孔及盖板固定孔中取出,实现上弯梁4与上盖板2的分离拆卸。这种结构的设计,使得拧动螺钉8就可实现上弯梁4与上盖板2安装固定与拆卸,提高了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前格栅上盖板组件,请参考图1-6,在前面描述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是:所述上盖板2中部前侧设有发动机罩锁开口3,所述发动机罩锁开口3位置与发动机罩锁位置对应,所述发动机罩锁开口3尺寸大于或等于发动机罩锁的尺寸。这样,由于发动机罩锁开锁空间需求,将前格栅1与上盖板2分成两个单独的零件后,上盖板2中部前侧的发动机罩锁开口3位置就可根据发动机罩锁位置做相应调整,上盖板2中部前侧的发动机罩锁开口3尺寸大小也可根据发动机罩锁尺寸大小做相应调整,从而减小上盖板2和发动机罩之间的间隙,降低车辆在高速行驶时产生的风噪声,使NVH性能指标合格;同时解决汽车车身稍有偏差,上盖板2中部前侧就会露出发动机罩锁避让孔,感知质量低下,减小对车身精度的要求。

上述仅对本实用新型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中的设计精神所作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