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4650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基于2015年4月24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号2015-89528号,在此其记载内容作为参照组入。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具有冷却壳体内的空气流的冷却用热交换器以及配置于该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下游侧,向车室内吹送空气的送风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具有以下结构。即,具有在壳体内形成有将向车室内开口的吸入口与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间连通起来的冷却通路,通过该冷却通路,利用向冷却用热交换器的空气流上游侧的空间导入的车室内空气来冷却送风机的电动机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作为如上所述车辆用空调装置,例如,有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3592号公报

然而,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在壳体内形成用于冷却送风机的电动机的冷却通路,因此会有壳体的规格大的问题。

在此,考虑具有用于冷却送风机的电动机的冷却风扇,利用该冷却风扇冷却送风机的电动机。但是,在利用冷却风扇冷却送风机的电动机的情况下,由于需要驱动冷却风扇、该冷却风扇的马达等,因此部件个数增多,构造也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使壳体的规格大型化,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冷却被冷却部件的车辆用空调装置。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种观点,在车辆用空调装置中具有以下结构。即,具有:构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的壳体;具有在空气通路产生空气流的送风风扇的送风机;配置于空气通路,调整在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的温度的空调设备;导入车室内的空气的空气导入部件。另外,具有吸引器,该吸引器配置于壳体的外部,将在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导入,利用一次空气的流动,经由空气导入部件,将车室内的空气作为二次空气进行吸引。并且,利用被吸引器吸引并通过空气导入部件的车室内的空气流,使搭载于车辆的被冷却部件冷却。

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利用被配置于壳体的外部的吸引器吸引并通过空气导入部件的车室内的空气流,使搭载于车辆的被冷却部件冷却。因此,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不使壳体的规格大型化,并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冷却被冷却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内气温传感器、电动机的壳体以及吸引器的位置关系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互相相同或等同的部分在图中标注同一附图标记。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2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在图1中,示意性地表示内气温传感器40、在该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产生车室内空气的空气流的吸引器32等。在图1中,上下的各箭头dr1表示在车辆用空调装置10搭载于车辆的车辆搭载状态下的朝向。即,图1的两端箭头dr1表示车辆上下。

图1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构成包括配设在车辆的发动机室的压缩机以及电容器等的车辆用空调装置的一部分。车辆用空调装置10配置于车室内最前部的仪表板的内侧即仪表盘的内侧。

如图1所示,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空调壳体12、内外气切换门28、蒸发器16、加热器芯18、空气混合门24、防尘过滤器29及送风机20等。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由相对于蒸发器16以及加热器芯18使送风机20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的吸入式布局构成。

空调壳体12是构成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的壳体,由树脂制的部件构成。在图1中,图示空调壳体12整体中的主要部分。

在空调壳体12设置有使车室外的空气即外气与车室内的空气即内气的风量的风量比例变化的内外气切换门28。该内外气切换门28由电动致动器62驱动,该电动致动器62利用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其动作。

利用送风机20向空调壳体12内导入车室外的空气即外气或车室内的空气即内气。另外,导入空调壳体12内的外气或内气通过防尘过滤器29流入蒸发器16。

蒸发器16是冷却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的冷却用热交换器即冷却器。蒸发器16配置为收纳在空调壳体12内,且使导入空调壳体12内的外气或内气流入。蒸发器16与未图示的压缩机、电容器以及膨胀阀一起构成使制冷剂循环的公知的制冷循环装置。蒸发器16利用制冷剂的蒸发冷却通过蒸发器16的空气。

蒸发器16的构造与通常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公知的蒸发器相同。具体而言,蒸发器16由:使在空调壳体12内流动的空气热交换而冷却的芯部161;设于该芯部161的上端的第一头箱部162以及设于芯部161的下端的第二头箱部163构成。芯部161、第一头箱部162以及第二头箱部163由铝等热传导率高的金属材料构成。蒸发器16的芯部161由:分别与头箱部162、163连通而具有扁平截面形状的多根制冷剂管;及设于该制冷剂管彼此之间的形成为波状的多个波纹翅片构成。并且,该芯部161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上使制冷剂管、波纹翅片交替层叠的构造。

在蒸发器16中,使沿着制冷剂管内流动的低温的制冷剂和经过芯部161的空气热交换,从而冷却该空气。另外,芯部161利用制冷剂管、波纹翅片划分为多个细小的空气通路,因此在芯部161中,空气专门向芯部161的厚度方向流动。

加热器芯18是利用温水即发动机冷却水加热从蒸发器16流出的空气的加热用热交换器即加热器。加热器芯18在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流中相对于蒸发器16配置于下游侧。此外,蒸发器16以及加热器芯18是调整在空调壳体的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的温度的空调设备。

加热器芯18的构造与通常用于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公知的加热用热交换器相同。具体而言,加热器芯18由:芯部181;分别设于该芯部181的两端的第一头箱部182以及第二头箱部183构成。加热器芯18的芯部181由:分别与头箱部182、183连通且具有扁平截面形状的多根温水管;设于该温水管彼此之间,形成为波状的多个波纹翅片构成。并且,该芯部181构成为在车辆前后方向使温水管、波纹翅片交替层叠的构造。

在加热器芯18中,使在温水管内流动的高温的发动机冷却水与经过芯部181的空气热交换,由此加热该空气。另外,芯部181利用温水管和波纹翅片划分为多个细小的空气通路,因此在芯部181中,空气专门向芯部181的厚度方向流动。

另外,加热器芯18以如下方式配置于空调壳体12内:相对于蒸发器16隔开间隔,使通过芯部181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面与通过蒸发器16的芯部161的空气流出的空气流出面平行。

另外,在加热器芯18与蒸发器16之间设有空气混合门24。空气混合门24是旋转式的门机构,利用未图示的电动致动器转动。

并且,空气混合门24根据其转动位置,调节通过加热器芯18的风量与通过在空调壳体12内绕开加热器芯18的上侧的旁通通路125a的风量的风量比例。

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配设有在空调壳体12的空气通路产生空气流的送风机20。该送风机20具有送风风扇21以及电动机22。电动机22具有旋转轴22a,在该旋转轴22a的顶端侧固定有送风风扇21。

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收纳送风风扇21的风扇收纳部124,送风风扇21收纳在风扇收纳部124。另外,电动机22配置于空调壳体12的外侧。

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7形成有贯通该底面127的贯通孔128。在该贯通孔128插通有旋转轴22a,在空调壳体12的外侧固定有电动机22。

送风风扇21在风扇收纳部124内固定于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侧。电动机22用于旋转驱动送风风扇21,利用从未图示的空调控制装置输出的控制信号控制其动作。

送风风扇21为离心式多翼风扇,具有在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周围以环状配置的未图示的多个板,以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为中心旋转。送风风扇21将从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向径内周侧吸入的空气向径外周侧吹出。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是图1的上侧。

在空调壳体12的风扇收纳部124形成有:使送风风扇21吸入空气的吸入口120;使从送风风扇21吹送的空气排出的开口部121以及开口部122。

吸入口120形成在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此外,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是图1的上方向。另外,开口部121以及开口部122形成在风扇收纳部124的送风风扇21的径向外侧的面。具体而言,开口部121形成在风扇收纳部124的一侧面。另外,开口部122形成在形成开口部121的风扇收纳部124的一侧面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7的角部。此外,风扇收纳部124的一侧面是图1中的右侧的侧面。

另外,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7形成有使在蒸发器16产生的冷凝水排出的排出孔127a。冷凝水经由该排出孔127a向空调壳体12外排出。

送风风扇21使从形成于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的吸入口120吸入的空气向形成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1以及开口部122吹送。此外,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是图1的上侧。

开口部121经由形成空气通路的未图示的管道,与设于车室内的未图示的面部吹出口、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以及未图示的除霜器吹出口连接。另外,开口部122经由管道33与吸引器32连接。

在通常的车辆上搭载有吸引车室内空气的吸引器32。吸引器32经由软管52、马达22的框体221以及波纹状的软管51与内气温传感器40连接。利用吸引器32吸引车室内空气,从而在配置于车室内的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产生空气流。吸引器32使用由送风机20吹送的空气,利用文丘里管效果生成负压即减压状态,利用该负压吸引车室内空气。

设于车辆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使用由内气温传感器40检测的车室内空气的温度来确定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风的吹出温度,并进行使该吹出温度的空调风向车室内吹出的空调控制。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利用从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被吸引器32吸引的车室内空气来冷却送风机20的电动机22。此外,在以往的通常的车辆中,内气温传感器40与吸引器32利用波纹状的软管直接连接,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气温传感器40与吸引器32之间配置有电动机22的框体221。

接着,参照图2,对吸引器32以及内气温传感器40等结构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内气温传感器40、电动机22以及吸引器32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内气温传感器40配置于设于车室内的表盘的传感器收纳部50内。在传感器收纳部50形成有:向车室内开口的开口部50a;用于使车室内的空气向吸引器32供给的吸入口50b。在吸入口50b连接有使车室内的空气向吸引器32导入的波纹状的软管51。由于内气温传感器40与吸引器32配置于分离的位置,因此内气温传感器40与吸引器32经由波纹状的软管51连接。

另一方面,送风机20的电动机22以及吸引器32设于配置于车辆的仪表盘内的空调壳体12的外周面。电动机22配置于通过软管51的车室内空气吹到的位置。

电动机22具有树脂制的框体221,树脂制的框体221收纳安装于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转子22b、与该转子22b相互作用而产生旋转扭矩的定子22c等。该框体221具有:用于导入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空气的开口部222;排出导入到框体221内的空气的开口部223。形成于电动机22的框体221的开口部222经由波纹状的软管51与吸入口50b连接,吸入口50b形成在配置有内气温传感器40的传感器收纳部50。

吸引器32具有:圆筒状的树脂制的喷嘴32a、筒状并且l形的树脂制的文丘里管32b。喷嘴32a与文丘里管32b通过粘着剂等接合。

在文丘里管32b的一端侧气密地插入并固定有与形成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2连接的管道33,吸引器32与空调壳体12一体安装。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中,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经由管道33导入文丘里管32b内。文丘里管32b具有用于对导入文丘里管32b内的空气的流动进行节流的节流部r。此外,文丘里管32b的另一端侧朝向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开口空间开口。节流部r为最小径部。

喷嘴32a的一端与经由软管52与形成于电动机22的框体221的开口部222连接,喷嘴32a的另一端向文丘里管32b的最小径部r开口。此外,软管51以及软管52是使车室内的空气向吸引器32导入的空气导入部件。

在文丘里管32b内,在导入如箭头a所示的空气时,由于通过节流部r的空气的流速增加,因此由于文丘里管效果使通过节流部r的空气的压力降低。然后,车室内的空气如箭头b所示那样,经由喷嘴32a被吸入到该压力降低的节流部r。

吸引器32将在空调壳体12的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导入。吸引器32利用该一次空气,将车室内的空气作为二次空气,经由软管51、电动机22的框体221、软管52吸引,使一次空气与二次空气向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开口空间排出。

接着,说明本车辆用空调装置的动作。在使送风机20动作时,根据内外气切换门28的位置,使车室外的空气即外气或车室内的空气即内气导入空调壳体12内。

然后,该空气通过防尘过滤器29后,被蒸发器16冷却,成为冷风。接着,该冷风在空气混合门24根据开度而分成绕开加热器芯18的上侧的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通过加热器芯18而被加热的温风后,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合流。

然后,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合流部中,冷风与温风混合成为预定温度的空气。因此,利用空气混合门24的开度来调整冷风与温风的风量比例,从而能够使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合流部附近混合的空气的温度调整为所期望的温度。

送风机20经由形成于风扇收纳部124的吸入口120,吸入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合流的空气,向径外周侧吹出。然后,利用送风机20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21通过形成空气通路的未图示的管道,向未图示的面部吹出口、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以及未图示的除霜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另外,利用送风机20吹出的空气的剩余的空气如图2的箭头a所示,从开口部122通过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此时,通过文丘里管32b内的节流部r的空气减压,如箭头b所示,从喷嘴32a吸引空气。由此,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经由软管51导入电动机22的框体221,导入框体221的空气通过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后,通过软管52、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

在此,在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电动机22的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时,吹到配置于框体221的内部的各部件,与各部件进行热交换而对各部件进行冷却。

另外,通过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的空气如箭头c所示,向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开口空间排出。

如上所述,本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构成供空气流动的空气通路的空调壳体12;具有在空气通路产生空气流的送风风扇21的送风机20;以及配置于空气通路,调整在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的温度的空调设备16、18。进一步地,本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有:导入车室内的空气的软管51、52;以及配置于壳体的外部,将在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作为一次空气导入,利用一次空气的流动,经由软管51、52将车室内的空气作为二次空气吸引的吸引器32。然后,利用被吸引器32吸引而通过软管51、52的车室内的空气流来冷却驱动送风风扇21的电动机22。

利用该结构,利用被配置于壳体的外部的吸引器吸引而通过软管51、52的车室内的空气流对搭载在车辆上的作为被冷却部件的电动机22进行冷却。因此,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能够不使壳体的规格大型化,并且以简单的结构来冷却被冷却部件。

另外,在车室内配置有检测车室内的内气的温度的内气温传感器40,吸引器32经由软管51、52吸引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利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利用吸引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内气的现有的吸引器32,因此能够使结构简单化,能够降低成本。

另外,空调壳体12具有开口部122,开口部122在比送风机20更靠近空气流下游侧,使在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通路流动的空气向吸引器32导入。利用如上所述的结构,利用配置于比送风机20更靠近空气流下游侧的开口部122,能够沿着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通路向吸引器32导入。

另外,本车辆用空调装置10使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经由管道33向文丘里管32b内供给。因此,考虑使从空调壳体12内经由管道33供给的空气直接吹到送风风扇21的电动机22来将进行冷却等。但是,在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的吸入式布局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中,管道33配置于蒸发器16的空气流下游侧,经由管道33供给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升高。因此,该车辆用空调装置10在经由管道33供给的空气直接吹到送风风扇21的电动机22的情况下,会在电动机22结露。

但是,本车辆用空调装置10虽然使送风机20配置于空调设备16、18的空气流下游侧,但使用吸引器32,利用从空调壳体12经由管道33导入的空气来吸引车室内的空气。然后,本车辆用空调装置10构成为利用该车室内的空气来冷却被冷却对象部件。因此,本车辆用空调装置10能够不在被冷却对象部件结露就冷却被冷却对象部件。

(第二实施方式)

参照图3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此外,在图3中,省略了内气温传感器40,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内气温传感器40配置于设于车室内的仪表盘的传感器收纳部50内。另外,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收纳内气温传感器40的传感器收纳部50与电动机22之间经由波纹状的软管51连接。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具备具有一个送风风扇21的送风机20,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具备具有两个送风风扇21a、21b的送风机20。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20构成为利用一个马达22驱动两个送风风扇21a、21b的双风扇。送风风扇21a配置于空调壳体12的上侧,送风风扇21b配置于空调壳体12的下侧。

送风风扇21a固定于马达22的旋转轴一端侧,送风风扇21b固定于马达22的旋转轴一端侧。送风风扇21a以及送风风扇21b分别以马达22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送风风扇21a主要从马达22的旋转轴一端侧(图3的上侧)吸入被蒸发器16冷却的空气并向径外周向吹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风扇21a吹出的空气经由设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1a,并经由面部吹出口以及除霜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送。

另外,送风风扇21b主要从马达22的旋转轴另一端侧吸入被加热器芯18加热的空气向径外周向吹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风扇21b吹出的空气主要经由设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1b,并经由脚部吹出口向车室内送风。另外,从送风风扇21b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经由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

在上述结构中,在使送风机20动作时,根据内外气切换门28的位置,使作为车室外的空气的外气或作为车室内的空气的内气向空调壳体12内导入。

然后,该空气在通过防尘过滤器29后,被蒸发器16冷却,成为冷风。接着,该冷风在空气混合门24根据开度而分为通过绕开加热器芯18的上侧的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和通过加热器芯18而被加热的温风。

然后,通过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主要被送风风扇21a吸入后,利用送风风扇21a,经由设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1a,并经由面部吹出口以及除霜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送。

另一方面,通过加热器芯18而被加热的温风的一部分主要被送风风扇21b吸入后,利用送风风扇21b,经由设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1b,并经由脚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送。

通过加热器芯18被加热的残留的温风经由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并利用文丘里管效果,如箭头b所示,从喷嘴32a吸引车室内的空气。即,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经由软管51导入电动机22的框体221,导入该框体221的空气通过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后,通过软管52、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

在此,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通过电动机22的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时,与配置于框体221的内部的各部件进行热交换来冷却各部件。

然后,通过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的空气如箭头c所示,向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开口空间排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获得利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结构获得的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机20的空气流上游侧设置有使通过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与通过加热器芯18而加热的温风混合的空间。在此,例如,能够将本发明适用于如下空调单元:将空调壳体12内分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能够设置为在上部空间流通外气且在下部空间流通内气的内外气二层流模式的空调单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送风风扇21b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构成为经由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在此,例如,从送风风扇21a吹出的空气的一部分能够经由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4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由送风机20相对于蒸发器16以及加热器芯18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的吸入式布局构成。然而,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由送风机20相对于蒸发器16以及加热器芯18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的压入式布局构成。

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排出从送风风扇21吹送的空气的开口部122,该开口部122经由管道33与吸引器32连接。

在这种结构中,在使送风机20动作时,根据内外气切换门28的位置,使作为车室外的空气的外气或作为车室内的空气的内气向空调壳体12内导入。

送风风扇21使导入空调壳体12内的空气从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向径内周侧吸入,并向径外周侧吹送。从送风风扇21吹送的空气主要向蒸发器16导入。另外,从送风风扇21吹送的空气的一部分从开口部122通过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利用文丘里管效果,如箭头b所示,从喷嘴32a吸引车室内的空气。即,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经由软管51向电动机22的框体221导入,导入该框体221的空气在通过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后,通过软管52、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此外,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是图4的上侧。

在此,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在通过电动机22的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时,与配置于框体221的内部的各部件热交换而冷却各部件。

然后,通过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的空气如箭头c所示,向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开口空间排出。

此外,从送风风扇21向蒸发器16导入的空气被蒸发器16冷却成为冷风。接着,该冷风在空气混合门24根据开度而分为通过绕开加热器芯18的上侧的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和通过加热器芯18而被加热的温风。

然后,通过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主要被送风风扇21a吸入后,利用送风风扇21a,经由设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1a,并经由面部吹出口以及除霜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送。

(第四实施方式)

参照图5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中,送风机20配置于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7,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不同之处在于,送风机20配置于空调壳体12内的上方向的面。这样,本发明能够适用于送风机20配置于空调壳体12内的上方向的面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

(第五实施方式)

参照图6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的主要结构的剖视图。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构成为送风机20相对于蒸发器16以及加热器芯18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然而,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空调装置10中,送风机20相对于蒸发器16配置于空气流下游侧,并且相对于加热器芯18配置于空气流上游侧。

在空调壳体12形成有排出从送风风扇21吹送的空气的开口部122,该开口部122经由管道33与吸引器32连接。

在这种结构中,在使送风机20动作时,根据内外气切换门28的位置,向空调壳体12导入作为车室外的空气的外气或作为车室内的空气的内气。

然后,该空气在通过防尘过滤器29后,被蒸发器16冷却,成为冷风。

送风风扇21将导入空调壳体12内并被蒸发器16冷却的空气从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向径内周侧吸入,并向径外周侧吹送。接着,从送风风扇21吹送的冷风在空气混合门24根据开度而分为通过绕开加热器芯18的上侧的旁通通路125a的冷风和通过加热器芯18而被加热的温风后,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合流。此外,电动机22的旋转轴22a的顶端方向是图6的上侧。

然后,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合流部中,冷风与温风混合而成为预定温度的空气。因此,通过根据空气混合门24的开度调整冷风与温风的风量比例,能够将在加热器芯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合流部附近混合的空气的温度调整为所期望的温度。

从送风风扇21吹送而被温度调整的空气主要从开口部121通过形成空气通路的未图示的管道,从未图示的面部吹出口、未图示的脚部吹出口以及未图示的除霜器吹出口向车室内吹出。另外,被送风机20吹出的空气的剩余的空气如图6的箭头a所示,从开口部122通过管道33向吸引器32的文丘里管32b导入。此时,通过文丘里管32b内的节流部r的空气减压,而如箭头b所示,从喷嘴32a吸引空气。由此,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经由软管51导入电动机22的框体221,并且导入该框体221的空气通过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后,通过软管52、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

在此,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车室内的空气在通过电动机22的框体221的内部的间隙时,吹到配置于框体221的内部的各部件,与各部件热交换而冷却各部件。

另外,通过喷嘴32a向文丘里管32b内导入的空气如箭头c所示,向车辆的仪表盘内的开口空间排出。

(其他实施方式)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的要旨,能够以各种方式实施。

(1)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管道33连接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2与吸引器32的空调用空气吸入口32c,也可以将吸引器32的空调用空气吸入口32c与空调壳体12的开口部122直接连接。

(2)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通过使被吸引器32吸引的车室内的空气导入作为被冷却部件的电动机22的框体221内,电动机22被冷却。在此,例如,如图6所示,也可以具有收纳作为被冷却部件的电动机22的冷却用壳体70,向该冷却用壳体70内导入被吸引器32吸引的车室内的空气,来冷却被冷却部件。利用该结构,不变更被冷却部件的形状,能够冷却被冷却部件。

(3)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被吸引器32吸引的车室内的空气流,将驱动送风风扇21的电动机22作为被冷却部件来进行冷却。在此,不限于电动机22,例如,也可以是将搭载于车辆的包括导航装置、平视显示器装置以及仪表所包含的至少一种电气设备作为被冷却部件来冷却。

(4)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车室内配置有检测车室内的内气的温度的内气温传感器40,吸引器32经由软管51、52吸引内气温传感器40的周围的内气。然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不一定需要在车室内配置检测车室内的内气的温度的内气温传感器40。

(5)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空调壳体12的底面127侧配置有送风风扇21,在上述第四实施方式中,在空调壳体12的上方向的面配置有送风风扇21。然而,送风风扇21以及电动机22的配置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6)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作为离心式多翼风扇的送风风扇21,不限于离心式多翼风扇,例如,能够将热风风扇作为送风风扇21使用。

(7)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利用电动致动器62驱动内外气切换门28,例如,也可以利用乘员的手动操作驱动内外气切换门28。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彼此无关,除了明显不能组合的情况以外,能够进行适当组合。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被认为原理上明显为必需的情况等外,自不必说,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不一定为必需。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数值时,除特别明示为必需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限定为特定的数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在言及结构要素等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外,不限定于其材质、形状、位置关系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