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属于既有电气化铁路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伴随着我国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先期建成的电气化铁路因运营时间之久,逐渐步入设备老化、技术更新和大修改造期,需对既有电气化铁路进行改造,鉴于我国特殊的运营模式,电气化改造施工需在天窗点内完成,且点毕即开通。天窗是在铁路营业线中某个时间段暂停列车运行、接触网停电,施工单位或设备管理单位对铁路设备进行施工或检修的时段。对复线区段一个行车方向施工,另一个行车方向正常营运的天窗方式称为v型天窗。
目前,国铁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换线施工都是在v型天窗条件下进行单根承力索或单根接触线(简称导线)更换作业,即更换完整锚段的接触网承导双线的流程是:架设新承力索→拆除旧承力索→接触悬挂调整(以上需要一个天窗)→架设新接触线→拆除旧接触线→接触悬挂调整(另外需要一个天窗点),以上施工需两个天窗点分步进行,并重复进行了悬挂调整作业,施工效率低,天窗点利用率不高,存在人员、机械利用率不高导致成本大幅增加,及项目延期造成施工安全质量的管理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以上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一个天窗点内完成对同一个锚段旧承、导双线的拆除和新承、导双线的架设,提高了施工效率,节省了天窗时间。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车辆编组,在编组好的放线车组上安放承力索线盘和接触线线盘;
(2)临时起锚,将新承力索、新接触线牵引至起锚柱拉线侧作临时固定;
(3)放线车组运行,新承力索和新接触线同步展放;在放线车组到达落锚柱前,起锚人员将既有补偿装置与旧承力索和旧接触线摘开,将新承力索和新接触线的端头吊起与既有补偿装置连接;
(4)拆除旧承力索和旧接触线,紧新承力索和新接触线张力;
(5)落锚;
(6)悬挂调整。
所述步骤(1)中车辆编组为:在车站,采取两台作业车位于中间,承力索平板和接触线平板位于两边;在区间,采用两台作业车位于两边,承力索平板和接触线平板位于中间。
所述步骤(2)之前有在起锚柱和落锚柱上安装临时拉线的步骤。
所述步骤(3)还包括在该锚段线索经过的各个支柱的平腕臂及定位管分别设置放线滑轮挂新承力索和新接触线。
所述步骤(3)还包括拆除旧悬挂的步骤。
所述拆除旧悬挂具体为:将旧接触线从悬挂定位点倒出并临时固定,将旧承力索从承力索座倒出并临时固定,沿锚段拆除旧吊弦并摘开落锚侧关节吊弦;拆除中心锚结、电连接设备。
所述步骤(4)包括:
(41)拆除旧接触线;
(42)紧新承力索张力;
(43)紧新接触线张力;
(44)拆除旧承力索。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承力索、接触线同步更换的施工工艺,区别于传统工艺中一个天窗点只更换单线的施工工艺,施工效率提高约一倍,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2)本发明采用同步起锚的施工工艺,即在放线前,将新承力索、新接触线牵引至起锚柱拉线侧作临时固定起锚,待放线车组展放线索过程中将既有补偿装置与既有线索摘开,再将新线与既有补偿进行正式连接起锚,此方法区别于以往施工先正式起锚后展放线索的工序,可较大节省施工时间。
(3)本发明采取在不拆除旧承、导双线的前提下进行新承、导双线架设,能保持腕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曲内腕臂空载压偏受损,减小调整腕臂偏移工作量,同时能防范新线架设过程中出现意外损伤的风险。
(4)本发明严格控制新线紧线和旧线松张的顺序,即采取松旧接触线的张力、紧新承力索张力、紧新接触线张力、松旧承力索张力的顺序,来保证锚柱施工过程中受力安全,使施工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的步骤图;
图2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的步骤s2中区间的车辆编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的步骤s2中车站的车辆编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的步骤s3临时起锚后的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步骤s4中放线后的结构图;
图6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步骤(51)后的结构图;
图7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步骤(52)后的结构图;
图8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步骤(53)后的结构图;
图9为本发明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步骤s7后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既有电气化铁路接触网承、导双线同步更换施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在起锚柱1和落锚柱12上安装临时拉线11,为了防止起锚柱1和落锚柱12在新线架设期间增加额外张力后发生断裂,在施工前先在起锚柱1和落锚柱12上安装临时拉线11,临时拉线11与既有拉线方向一致;
s2:车辆编组,在编组好的放线车组上安放承力索线盘和接触线线盘;放线车组包括两台作业车、承力索平板4和接触线平板5,两台作业车分别为第一作业车2和第二作业车3,在区间,采用第一作业车2和第二作业车3位于两边,承力索平板4和接触线平板5位于中间,如图2所示;在车站,采取第一作业车2和第二作业车3位于中间,承力索平板4和接触线平板5位于两边,如图3所示,车站放线时,承力索平板4停在起锚柱1处并打好铁靴,由第二作业车3牵引着承力索端头并推行接触线平板5进行放线,施工中第一作业车2和第二作业车3的间距大约50米,第一作业车2的作业人员在各支柱悬挂定位点停车挂放线滑轮,同时负责为新承力索送线;
s3:临时起锚:将新承力索9、新接触线10牵引至起锚柱1拉线侧附近作临时固定起锚,固定好后放线车组不解体,推行接触线平板5及承力索平板4进行同步放线,如图4所示;采用临时起锚固定的方式,可较大节省施工时间;
s4:承导同步展放、正式连接起锚及拆除旧悬挂:放线车组前进,新承力索9、新接触线10同时展放线索,在放线车组到达落锚柱12准备紧线前,起锚人员将补偿装置6与旧承力索8和旧接触线7摘开,并挂在起锚柱1上,将临时起锚的新承力索9和新接触线10的端头吊起与既有补偿装置6连接,完成正式连接起锚,如图5所示;
在放线过程中放线车组在起锚柱1和落锚柱12之间的各支柱13的悬挂定位点停车,放线车组的作业人员在平腕臂上固定放线滑轮,将新承力索9放进放线滑轮内,同时在定位管上固定放线滑轮,将新接触线10放进此放线滑轮内;完成后整组车继续向落锚柱12运行,约50分钟完成承、导双线展放;
在进行放线的同时拆除旧悬挂;具体为,将旧接触线7从各支柱定位点倒出并临时固定,将承力索8从承力索座倒出并临时固定;拆除锚段内全部旧吊弦;将落锚柱12附近的关节上相连锚段的吊弦打开;拆除锚段内中心锚结、电连接等设备;
s5:拆除旧接触线7、紧新承力索9、紧新接触线10、拆除旧承力索8;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51)拆除旧接触线7;为尽量减小起锚柱1、落锚柱12施工过程中临时增加的下锚负荷,保证施工安全,紧线前先拆除旧接触线7。即先对旧接触线7卸除张力,后缓慢松动固定在落锚柱12上的扪绳,旧接触线7落地,图6为旧接触线拆除后的结构图;
(52)紧新承力索9张力;先机械紧线待起锚坠砣稍微受力达到额定张力,后采用滑轮组进行适当微调紧线;
放线车组到达下锚跨跨中后,根据承力索线盘余线情况停车,在旧接触线7张力松开后,放线车组在接触线平板5与承力索平板4之间解体,并在承力索线盘前方打好紧线器,做好紧线准备;第二作业车3牵引承力索平板4缓慢前进,用车紧线,新承力索9窜动抬高,当当坠砣受力移动,作业车立即慢行,a值达标即叫停紧线,然后采用扪线葫芦对a值进行收放微调;同时第一作业车2配合落锚人员将承力索尾线张力转移到滑轮组与补偿装置6上,待下锚坠砣受力后,松线盘扪线葫芦把尾线上张力松开,对照下锚连接位置断线,图7为紧新承力索9后的结构图;
(53)紧新接触线10张力;第一作业车2推行接触线平板5展放接触线,根据线盘余线情况停车安装紧线葫芦,采用与紧新承力索9相同的方法紧新接触线10的张力,待新接触线10受力达到额定张力,紧固到位后安装滑轮组微调。新接触线10紧好及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后,可将承力索倒入承力索座中,并紧固,图8为紧新接触线10后的结构图;
(54)拆除旧承力索8;承力索9、接触线10紧线到位后,安装中心锚结,确定不影响拆除旧承力索8后,对旧承力索8卸除张力。然后缓慢松动固定在起锚柱1、落锚柱12上的扪绳,旧承力索8落地;
s6:落锚,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61)承力索落锚,利用滑轮组牵引承力索端头至落锚柱12补偿处,确定终端线夹位置并安装,将承力索终端线夹与补偿装置连接并松开临时固定的坠陀,并调整补偿装置。
(62)接触线落锚方式与承力索落锚方式一致。
s7:悬挂调整
(71)接触线中锚安装,中锚作业人员安装接触线中心锚结绳,并将接触线线面传递给两侧邻近梯车组;
(72)确认线面和定位安装,邻近梯车作业人员从中锚向两端锚柱依次传递接触线线面,确保整锚段接触线线面一致,并保证接触线与定位线夹连接紧固;
(73)吊弦、电连接安装,定位安装完成后,梯车作业人员迅速进行吊弦、电连接安装紧固;
(74)定位开口、接触线导高及拉出值、锚段关节结构尺寸、补偿下锚a、b值等参数测量及复核,承力索和接触线更换完毕后的结构如图9所示。
本发明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本发明采用承力索、接触线同步更换的施工工艺,区别于传统工艺中一个天窗点只更换单线的施工工艺,施工效率提高约一倍,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
(2)本发明采用同步起锚的施工工艺,即在放线前,将新承力索、新接触线牵引至起锚柱拉线侧作临时固定起锚,待放线车组展放线索过程中将既有补偿装置与既有线索摘开,再将新线与既有补偿进行正式连接起锚,此方法区别与以往施工先正式起锚后展放线索的工序,可较大节省施工时间。
(3)本发明采取在不拆除旧承、导双线的前提下进行新承、导双线架设,能保持腕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防止曲内腕臂空载压偏受损,减小调整腕臂偏移工作量,同时能防范新线架设过程中出现意外损伤的风险。
(4)本发明严格控制新线紧线和旧线松张的顺序,即采取松旧接触线的张力、紧新承力索张力、紧新接触线张力、松旧承力索张力的顺序,来保证锚柱施工过程中受力安全,使施工顺利进行。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是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