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26868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将座椅靠背朝向座垫进行一次折叠,且将座垫相对于地板进行转动以能够以直立状态进行二次折叠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能够锁定或解除座垫的折叠(双折叠)操作的锁定组件。



背景技术:

双折叠座椅作为能够折叠座椅靠背的基础上还能够折叠座垫的车辆用座椅的一种,通常适用于针对后排座椅的上下车或提高车室内的空间利用度。代表性地,rv车辆为了第三排座椅的上下车,将双折叠座椅适用到前排即第二排座椅上,或者suv车辆为了确保车室内的装载空间而将双折叠座椅适用到与后备箱连接的后座椅上。授权专利公报第10-1013905号、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5-0025923号等中公开了如上所述的双折叠座椅的一个例子。

图1是示出现有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操作的概略图。参照图1,双折叠座椅形成为可将座椅靠背b向座垫c一次折叠,进而能够实现座垫c的二次折叠。即,可以形成为能够将座垫c以前方的转动轴为中心相对地板折叠,如上所述,随着将座垫c向前方座垫折叠,座椅被配置成直立状态,从而可以确保用于后排座椅的上下车或者装载货物的额外空间。另外,对于如上所述的双折叠座椅,座垫c的折叠操作,即,双折叠通常可以通过配置在座垫c后方的锁部l进行锁定或解锁。即,锁部l通过与设置在地板的闩结合来约束(锁定)座垫c相对地板的折叠,相反地,通过解除锁部l与闩的结合或成为能够解除其结合的状态而使座垫c转换成能够折叠(解锁)的状态。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的双折叠座椅与座椅的前后位置无关地实现座垫c的折叠,因此,双折叠时频繁发生头枕等受地板干扰或发生污染及损毁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0001)授权专利第10-1013905号(2011年2月1日授权)

(专利文献0002)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5-0025923号(2015年3月11日公开)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只有当座椅被配置在前后方向的设定位置时,才能实现双折叠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

(二)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提供一种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包括:锁部,安装在下轨上,包括与闩卡止结合的钩和能够约束所述钩的解除方向的旋转的第一凸轮;第二凸轮,能够约束所述第一凸轮的解锁方向的旋转;以及推动架,安装在上轨上,所述上轨紧固于座垫且能够相对于所述下轨进行前后移动,其中,当所述推动架根据所述座垫的前后位置从所述第二凸轮隔开时,所述第二凸轮约束所述第一凸轮的解锁方向的旋转,双折叠被禁用,当所述推动架根据所述座垫的前后位置推所述第二凸轮时,所述第二凸轮向禁用方向旋转,解除对所述第一凸轮的旋转的约束并启用双折叠。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可以根据座垫的位置启用或禁用双折叠。即,只有在座垫移动到设定位置并通过推动架将双折叠转换成启用状态时,才能进行座垫的双折叠。尤其,当座垫位于最后方位置时,若为了将双折叠转换成启用状态而适当配置推动架的位置,则座垫只能在最后方位置限制性地被双折叠。因此,能够有效地解决因座垫在前方位置被双折叠而受地板干扰或发生污染及损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现有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操作的概略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锁定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图2中示出的锁定组件的侧视图。

图5是图4中示出的锁定组件的第一操作图。

图6是图4中示出的锁定组件的第二操作图。

附图标记说明

a:锁定组件1:锁部

11:底座12:钩

13:第一凸轮14:第一弹性部件

5:第二凸轮7:推动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实施例是为了帮助理解本发明而提供的,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并且,以下的实施例是为了向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完整地说明本发明而提供的,并省略对可能不必要地混淆本发明的技术主旨的公知的结构的详细的技术。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a的立体图。

为了便利,图2中仅选择性地示出了双折叠座椅的整个结构中的与本实施例有关的部分结构。并且,图2中示出的左侧朝向座椅的前方侧,右侧朝向座椅的后方侧。这在以下的图3至图6中也相同。另外,本实施例中,包含座椅靠背、座垫等的双折叠座椅本身可以形成为与现有公知的双折叠座椅相同或相似,并与本实施例的技术主旨存在差距,因此,省略对此的详细说明,下面以与本实施例有关的部分结构为中心进行说明。

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双折叠座椅的锁定组件(以下简称为“锁定组件a”)可以包括锁部1。锁部1可以配置在座垫的后方,并可以具有左右一对。左右侧的各锁部1可以形成为相同或相似。

座垫可以设置为能够通过上轨2a和下轨2b向前后方向滑动。下轨2b设置在车室内的地板上且其前后方向的移动能够被约束固定,上轨2a设置在下轨2b上并能够沿着下轨2b向前后滑动。座垫设置在上轨2a上并能够与上轨2a一起向前后滑动。在座垫的左右可以具有一对上轨2a及下轨2b。如上所述的上轨2a及上轨2b与现有公知的车辆用座椅相似。

另外,座垫能够以前方的铰链3为转动轴折叠成直立状态。即,上轨2b可以设置为能够通过前方的铰链3相对于地板转动,并随着座垫与上轨2a及下轨2b一起以铰链3为中心转动,可以实现相对于地板的座垫的折叠(即,双折叠)操作。

对于如上所述的双折叠,锁部1通过与闩4的结合或结合的解除来锁定或解锁双折叠。具体地,锁部1可以通过与闩4结合来约束并限制座垫的双折叠。本发明中将如上所述的双折叠被约束并限制的状态称为“锁定”状态。作为参考,图2是以这种锁定状态为基准示出各组成部件的配置状态。并且,锁部1可以与闩4解除结合。或者,锁部1可以从前述的锁定状态转换为能够与闩4解除结合的状态。在如上所述的情况下,可将座垫以前方的铰链3作为轴进行双折叠。本说明书中将如上所述的能够实现双折叠的状态称为“解锁”状态。

下面,参照附图对锁部1的结构进行更详细的说明。

图3是图1中示出的锁定组件a的部分放大图。图4是图2中示出的锁定组件a的侧视图。图3和图4是在图2中示出的锁部1中去除盖部而示出的图。

参照图3和图4,锁部1可以包括底座11。底座11以预定宽度的板状形成,以提供能够安装并配置后述的钩12、第一凸轮13、第二凸轮5等的空间。底座11可以被安装并固定在下轨2b的后方。

锁部1可以包括钩12。钩体12可以以能够以第一轴12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底座11上。钩12可以以第一轴121为中心向结合方向或解除方向旋转。所述结合方向作为钩12与闩4卡止结合的方向,根据图3和图4所示,可以指逆时针方向。所述解除方向作为钩12与闩4解除结合的方向,根据图3和图4所示,可以指顺时针方向。作为参考,图3和图4示出钩12与闩4卡止结合的状态,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钩12向解除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而能够与闩4解除结合。

此外,钩12可以设有与闩4卡止结合的卡槽122。闩4可以通过底座11的入口靠近钩12以与卡槽122卡止结合。

此外,钩12可以设有第一接触端123。第一接触端123接触并卡止于后述的第一凸轮13,以约束钩12的旋转。对此,参照第一凸轮13来进行补充说明。

锁部1可以包括第一凸轮13。第一凸轮13可以以第二轴131为中心可旋转地安装在底座11上。第二轴131可以配置成与第一轴121隔开预定间隔。但是,根据需要,第二轴131也可以与第一轴121合并。

第一凸轮13用于约束钩12的旋转,可以具有第二接触端132。第二接触端132接触并卡止于所述第一接触端123,以约束钩12的旋转。即,第一凸轮13通过第二接触端132接触并卡止于第一接触端123来约束钩12的解除方向的旋转。

此外,第一凸轮13可以以第二轴131为中心向锁定方向或解锁方向旋转。所述锁定方向作为第一凸轮13与钩12接触并卡止而约束钩12的旋转的方向,根据图3和图4所示,可以指逆时针方向。所述解锁方向作为第一凸轮13从钩12脱离或隔开而解除对钩12的旋转的约束的方向,根据图3和图4所示,可以指顺时针方向。作为参考,图3和图4示出第二接触端132与第一接触端123接触并卡止而约束钩12的解除方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的状态。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当第一凸轮13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对钩12的旋转的约束被解除。

第一凸轮13可以通过约束钩12的解除方向的旋转来保持钩12与闩4之间的卡止结合。此时,座垫将维持不可双折叠的锁定状态。此外,第一凸轮13可向解锁方向旋转并解除对钩12的旋转的约束。此时,钩12向解除方向旋转而处于能够解除与闩4的结合的状态,结果转换成能够进行座垫的双折叠的解锁状态。

第一凸轮13的解锁方向的旋转可以通过外部操作力来实现。即,可在第一凸轮13上连接设置可施加外部操作力的缆绳133。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随着拉动缆绳133,第一凸轮13可以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此时,向反方向(逆时针方向)的返回可以通过后述的第一弹性部件14实现。根据需要,第一凸轮13可以具有用于连接缆绳133的缆绳连接片133a。

此外,第一凸轮13可以具有第三接触端134。第三接触端134可以与所述第二接触端132隔开配置。优选地,第二接触端132可以配置在朝向钩12而配置的第一凸轮13的一面,第三接触端134可以以第二轴131为中心配置在与第二接触端132大致相反的面并朝向后述的第二凸轮5。对于第三接触端134,参照后述的第二凸轮5来进行补充说明。

锁部1还可以包括第一弹性部件14。第一弹性部件14可以向钩12与第一凸轮13之间施加弹性力。优选地,第一弹性部件14可以包括拉伸弹簧14,下面将围绕此来进行说明。

拉伸弹簧14的一端可以紧固在钩12上,另一端可以紧固在第一凸轮13上。根据图3和图4所示,拉伸弹簧14的一端紧固在钩12的弹簧结合槽124,另一端通过缆绳连接片133a紧固在第一凸轮13上。

拉伸弹簧14向钩12与第一凸轮13之间施加弹性力(拉伸力),从而能够维持第一凸轮13与钩12之间的接触和卡止状态。即,在图3和图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拉伸弹簧14向第一凸轮13施加锁定方向(逆时针方向)的弹性力,从而能够维持第一接触端123、第二接触端132的接触和卡止状态。此外,当第一凸轮13向解锁方向旋转时,拉伸弹簧14可以向第一凸轮13提供恢复力。即,在如图3和图4所示的锁定状态下,当第一凸轮13通过外部操作力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拉伸弹簧14可以向第一凸轮13提供锁定方向(逆时针方向)的恢复力。此外,拉伸弹簧14可以使第一凸轮13与钩12产生联动。即,当第一凸轮13通过缆绳133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时,拉伸弹簧14拉动钩12使钩12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联动旋转。因此,可以从锁定状态转换为解锁状态。

另外,本实施例的锁定组件a可以包括第二凸轮5。第二凸轮5可以以能够以第三轴51为中心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底座11上。可将第三轴51配置成与所述第二轴131隔开预定间隔。优选地,可将第一轴至第三轴121、131、51沿着前后方向依次隔开配置。但是,根据需要,第一轴至第三轴121、131、51中的两个以上的轴可以相互合并。

第二凸轮5用于约束所述第一凸轮13的解锁方向的旋转,并可以设有与第一凸轮13接触并卡止的第四接触端52。第四接触端52根据第二凸轮5的旋转位置而可以接触并卡止于第一凸轮13的第三接触端134或与第三接触端134隔开配置。

也就是说,第四接触端52接触并卡止于第三接触端134,从而能够约束第一凸轮13的解锁方向的旋转。在本说明书中,将如上所述的第一凸轮13向解锁方向的旋转被约束的状态称为双折叠被“禁用”的状态。此外,可将第四接触端52根据以第三轴51为中心的第二凸轮5的旋转位置而与第三接触端134隔开配置。此时,不限制第一凸轮13的解除方向的旋转。本说明书中,将如上所述的第四接触端52从第三接触端134脱离而使第一凸轮13能够向解锁方向旋转的状态称为“启用”的状态。作为参考,图3和图4示出第四接触端52与第三接触端134隔开配置的双折叠的启用状态。

第二凸轮5可以以第三轴51为中心向启用方向或禁用方向旋转。所述启用方向是第四接触端52接触并卡止于第三接触端134的方向,根据图3和图4,可以指顺时针方向。所述禁用方向是第四接触端52从第三接触端134脱离的方向,根据图3和图4所示,可以指逆时针方向。作为参考,图3和图4示出双折叠被启用的状态,当第二凸轮5向禁用方向(逆时针方向)旋转预定角度时,第四接触端52接触并卡止于第三接触端134,从而能够转换成双折叠被禁用的状态。

此外,第二凸轮5可以具有第一推力面53。第一推力面53可以形成在朝向后述的推动架7的第二凸轮5的一面。对于第一推力面53,将参照后述的推动架7来进行补充说明。

另外,本实施例的锁定组件a可以包括第二弹性部件6。第二弹性部件6可以向第二凸轮5提供禁用方向的弹性力或恢复力。或者,第二弹性部件6可以向第二凸轮5施加第四接触端52接触并卡止于第三接触端134的方向的弹性力。或者,在第二凸轮5未被施加额外的外力的初期状态下,第二弹性部件6可向第二凸轮5施加禁用方向的弹性力,以维持第四接触端52接触并卡止于第三接触端134的状态。作为参考,图3和图4示出了第四接触端52从第三接触端134脱离的禁用状态,第二弹性部件6的弹性力处于被后述的推动架7支撑的状态。

优选地,第二弹性部件6可以由紧固于第三轴51并向第二凸轮5施加弹性力的扭簧6构成,下面将围绕此来进行说明。但是,根据需要,第二弹性部件6可以是拉伸弹簧、压缩弹簧等多种弹性装置。

另外,本实施例的锁定组件a可以包括推动架7。推动架7可以固定设置在上轨2a。所述锁部1通过底座11固定设置在下轨2b,但是,本发明的推动架7可以固定设置在上轨2a。因此,随着上轨2a前后移动,推动架7可以与上轨一同向前后移动。即,随着座垫向前后移动,推动架7可以与上轨2a一同向前后移动,因此,对于前后方向的移动被固定的下轨2a和锁部1,能够向向前后移动。

推动架7可以设有第二推力面71。第二推力面71可以随着推动架7的位置,推动第二凸轮5的第一推力面53并使第二凸轮5旋转,或与第一推力面53隔开。即,第二推力面71推动第一推力面53,从而能够在初期状态下将第二凸轮5向启用方向旋转预定程度。图3和图4示出如上所述的第二推力面71推动第一推力面53而使第二凸轮5旋转预定角度的状态。此外,第二推力面71随着推动架7移动,可以从第一推力面53脱离。即,在图3和图4示出的状态下,当推动架7向前方(左侧)移动时,第二推力面71从第一推力面53脱离。

推动架7的前后移动可以根据上轨2a及与其结合的座垫的前后移动而实现。因此,通过适当调节上轨2a上的推动架7的位置,能够实现基于座垫的前后位置的双折叠的启用/禁用转换。即,推动架7可以配置在上轨2a的长度方向的预定位置上,如上所述的推动架7的位置对应于启用/禁用双折叠的座垫的位置。优选地,推动架7可以配置为当座垫配置在最后方的位置时,使得第二推力面71推动第一推力面53以旋转第二凸轮5。此时,只有当座垫配置在最后方时,第二凸轮5旋转而使双折叠转换成启用状态。对此,下面参照本实施例的操作而进一步进行补充说明。

图5是图4中示出的锁定组件a的第一操作图。图5示出锁部1与闩4结合而双折叠处于被锁定的状态。此外,图5示出推动架7从第二凸轮5隔开而双折叠处于禁用的状态。这对应于座垫的设定位置,即,对应于没有向最后方移动的状态。

在如图5所示的状态下,推动架7从第二凸轮5隔开。第二凸轮5通过扭簧5接收禁用方向(逆时针方向)的弹性力。因此,第二凸轮5的第四接触端52保持接触并卡止于第一凸轮13的第三接触端134的状态。

在如上所述的状态下,当缆绳133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拉动第一凸轮13时,因第三接触端134与第四接触端52衔接,第一凸轮13无法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即,第一凸轮13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的旋转被第二凸轮5约束。因此,即使缆绳133拉动第一凸轮13,也不会转换成解锁状态,且锁部1没有从闩4脱离,不能进行双折叠。即,在如图5的状态下,双折叠处于禁用状态。

图6是图4中示出的锁定组件a的第二操作图。图6示出锁部1与闩4结合而双折叠处于被锁定的状态,且推动架7推动第二凸轮5而双折叠处于启用的状态。

在如所述图5所示的状态下,当座垫移动到后方时,上轨2a及设置在上轨2a上的推动架7朝向锁部1向后方(左侧)移动。随着推动架7接近锁部1,推动架7的第二推力面71推动第二凸轮5的第一推力面53,以使第二凸轮5向启用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预定程度。当第二凸轮5旋转时,第二凸轮5的第四接触端52从第一凸轮13的第三接触端134脱离。因此,解除基于第二凸轮5的对第一凸轮13的旋转的约束,第一凸轮13处于能够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也就是说,转换成能够通过缆绳133转换成解锁状态的启用状态。

在如图6所示的启用状态下,当缆绳133拉动第一凸轮13时,第一凸轮13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一凸轮13的第二接触端132从钩12的第一接触端123脱离。因此,钩12处于能够向解除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状态。此外,随着第一凸轮13向解锁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拉伸弹簧14拉动钩12,钩12以第一轴121为中心向解除方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因此,能够解除钩12与闩4之间的卡止结合。即,随着拉动缆绳133,能够从锁定状态转换成解锁状态,座垫则能够以前方的铰链3为中心转动而双折叠成直立状态。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锁定组件a可根据座垫的位置启用或禁用双折叠操作。即,座垫的双折叠只有在座垫移动到设定位置并通过推动架7转换成启用双折叠的状态时,才能实现。尤其,当座垫位于最后方位置时,若为了将双折叠转换成启用状态而适当配置推动架7的位置,则座垫只能在最后位置限制性地被双折叠。因此,能够有效解决因座垫在前方位置被双折叠而受地板干扰或发生污染及损毁的问题。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记载在权利要求书的本发明的思想的范围内,能够通过组件的附加、变更、删除或添加等,对本发明进行多种修改及变更,这也应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