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97908阅读:1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轮结构,特别是指一种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车轮通常由轮圈及轮胎组成,轮圈又包含了外框及轮辐,其中外框用于固定轮胎,而由于车轮频繁的使用,轮胎十分容易磨损,且轮胎和轮圈外框之间经常会产生脱离的情况。

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轮胎1’及轮圈2’的连接结构,其中轮圈2’的外框3’包括两侧环壁31’,所述两侧环壁顶端设有一个向内的突起部22’,从而在外框3’两侧环壁31’上形成卡槽4’,通过将轮胎1’的胎唇部11’嵌入轮圈2’外框3’的卡槽4’中使轮胎1’得到固定,再通过两根固定绳5’,从卡槽4’处的沿环形面嵌入’轮胎1’中,由于固定绳5’弹力有限,为实现固定作用,其环径是小于轮圈2’外径,以保证轮胎1’及轮圈2’的连接紧固,可有效防止脱胎现象的发生。但如此设置,车轮在长期的使用下或高压力的作用下,固定绳会在轮胎1’内部造成应力集中,极易使轮胎1’的胎唇部11’产生割裂。绳子是人工作业,由于预紧力的存在,绳子接头有断裂的可能。

另外,此固定绳5’在通过模具中的定位柱定于轮胎成型模腔中,被包覆于成型后的轮胎1’中后,由于定位柱的设置,势必会在轮胎1’胎侧上形成缺口12’(见图2、3示),进一步影响了轮胎1’寿命及与轮圈2’配合的牢固性。

有鉴于此,本设计人针对上述轮圈与轮胎的配合结构设计上未臻完善所导致的诸多缺失及不便,而深入构思,且积极研究改良试做而开发设计出本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防止轮胎产生脱胎或割裂现象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所述轮圈外框包括两侧环壁及连接两侧环壁的外框底部,所述轮胎包括胎面部、胎侧部及胎唇部,所述在两侧环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围绕于两侧环壁内壁呈连续的环形分布的突起部,所述轮胎胎唇部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上突起部相互配合的凹槽。

所述围绕两侧环壁内壁呈连续的环形分布的突起部上设有至少一个间断。

所述分别位于两侧环壁上的各突起部呈左右对称分布。

所述分别位于两侧环壁上的各突起部呈交错分布。

所以交错分布的方式包括上下交错及左右交错。

所述突起部朝轮圈内部方向向下弯折形成倒勾。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发明放弃了传统上通过固定绳来紧固轮胎与轮圈,而采用在轮圈外框两侧环壁的内壁设置突起部结构,通过将所述突起部与轮胎胎唇部的凹槽互相嵌合,从而起到紧固的作用,不仅有效的防止了轮胎胎唇部收到摩擦而产生的割裂,更保证了轮胎与轮圈连接的紧固性,有效防止了脱胎现象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的轮圈与轮胎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的轮胎外观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的轮廓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剖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剖视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4所示,为本发明所揭示了一种轮圈外框与轮胎的配合结构,所述轮圈外框1包括两侧环壁11及连接两侧环壁11的外框底部111,所述轮胎3包括胎唇部31、胎侧部32及胎面部33,所述在两侧环壁11上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围绕于两侧环壁11内壁呈连续的环形分布的突起部2,所述轮胎3胎唇部31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相互配合的凹槽34。

本发明放弃了传统上通过固定绳来紧固轮胎与轮圈,而采用在轮圈外框1两侧环壁11的内壁设置突起部2结构,通过将所述突起部2与轮胎3胎唇部31的凹槽34互相嵌合,使轮胎3的凹槽34与两侧环壁11上的突起部2紧密固定连接在一起,不仅有效的防止了轮胎3胎唇部31受到摩擦而产生割裂,更保证了轮胎3与轮圈外框1连接的紧固性,有效防止了脱胎现象的发生。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一:

如图5所示,所述突起部2包括第一突起部21及第二突起部22,所述第一突起部21及第二突起部22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连续的环形分布,且分别位于所述两侧环壁11的各第一突起部21及第二突起部22呈对称分布,所述第一突起部21及第二突起部22朝轮圈内部方向向下弯折形成倒勾,所述轮胎3的胎唇部31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相互配合的凹槽34,所述凹槽34与突起部2紧密嵌合,从而固定轮圈外框1和轮胎3。

实施例二:

如图6所示,所述突起部2a包括第一突起部21a及第二突起部22a,所述第一突起部21a及第二突起部22a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设置有间断的环形分布,所述第一突起部21a及第二突起部22a的间断23a分别为至少一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两侧环壁11的各第一突起部21a及第二突起部22a分别呈左右对称分布,所述第一突起部21a及第二突起部22a朝轮圈内部方向向下弯折形成倒勾,所述轮胎3a的胎唇部31a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a相互配合的凹槽34a,所述凹槽34a与突起部2a紧密嵌合,从而固定轮圈外框1和轮胎3。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所述突起部2b包括第一突起部21b及第二突起部22b,所述第一突起部21b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连续的环形分布,所述第二突起部22b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设置有间断23b的环形分布,所述第二突起部21b的间断23b为至少一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两侧环壁11的各第一突起部21b及第二突起部22b分别呈左右对称分布,所述第一突起部21b及第二突起部22b朝轮圈1内部方向向下弯折形成倒勾,所述轮胎3的胎唇部31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相互配合的凹槽34,所述轮胎3b的胎唇部31b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b相互配合的凹槽34b,所述凹槽34b与突起部2b紧密嵌合,从而固定轮圈外框1和轮胎3。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所述突起部2c包括第一突起部21c及第二突起部22c,所述第一突起部21c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连续的环形分布,所述第二突起部22c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设置有间断23c的环形分布,所述第二突起部22c的间断23c为至少一个,且分别位于所述两侧环壁11的各第二突起部22c分别呈交错分布,所述交错分布方式为左右交错,所述第一突起部21c及第二突起部22c朝轮圈内部方向向下弯折形成倒勾,所述轮胎3c的胎唇部31c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c相互配合的凹槽34c,所述凹槽34c与突起部2c紧密嵌合,从而固定轮圈外框1和轮胎3。

实施例五:

如图9所示,所述突起部2c包括第一突起部21d及第二突起部22d,所述第一突起部21d及第二突起部22d围绕于轮圈外框1内壁上呈连续的环形分布,且分别位于所述两侧环壁11的各第一突起部21d及第二突起部22d分别呈交错分布,所述交错分布方式为上下交错,所述第一突起部21d及第二突起部22d朝轮圈内部方向向下弯折形成倒勾,所述轮胎3d的胎唇部31d设有与所述两侧环壁11上突起部2d相互配合的凹槽34d,所述凹槽34d与突起部2d紧密嵌合,从而固定轮圈外框1和轮胎3。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发明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发明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