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车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56434发布日期:2019-06-19 00:30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携车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携车架,特别是一种易折叠操作的携车架。



背景技术:

如今,自行车运动风气相当的盛行,与自行车相关的配备也多样化发展,其中可用以将自行车固定在汽车上的携车架便相当受到欢迎。

目前常见的携车架主要概分为二种,分别为设置在汽车车顶的车顶式携车架及设置在汽车车尾的后背式携车架(或称车尾式携车架),而其中后背式携车架由于组装方便,且较不受限于车种类别,因此在市场上的接受度最高。

但是,由于此种后背式携车架无论固定在汽车上时或自汽车上拆下时,其体积均相当之庞大,而有占用收纳空间的问题。因此市面上已有多种可进行收折的携车架,以达到缩减体积而便于收纳的功效。然而,目前可进行收折的携车架主要利用螺栓在多数定位孔间进行选择性结合或由弹性拉销在多数定位孔间进行选择性结合,来达到离合收折的操作。但此种构造的操作方式有些需要工具(如扳手),有些则以推、拉方式进行操作,但却既不省力也不够直觉化,使之仍有诸多需改善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携车架有着操作上较为费力、操作介面不够直觉化等不够便利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携车架,包含有:一架体,具有一托杆及一与该托杆枢接的固定杆;一连接杆;一第一离合装置,连接于该托杆与该固定杆间,具有一可供旋转的第一旋钮及一与该第二旋钮连动而进行直线位移的第一滑块,而使该托杆与该固定杆可于一立直位置至一平躺位置间进行枢转定位;一第二离合装置,连接于该架体与该连接杆间,具有一可供旋转的第二旋钮及一与该第二旋钮连动而进行直线位移的第一滑块,而使该架体与该连接杆可于一使用位置、一收折位置至一倾斜位置间进行枢转定位。

优选地,该托杆具有一底杆、至少二个托盘及一第一滑移座,所述托盘分别设置于该底杆两端上,该第一滑移座固接于该底杆上,以供该第一离合装置设置。

优选地,该固定杆具有一立杆及至少一个勾具,该立杆一端枢接于该托杆的底杆上,该勾具设置于该立杆上,并能够沿该立杆进行滑移定位。

优选地,该架体的托杆具有一第一滑移座,该第一滑移座具有二相隔预定间距且呈平行的第一滑移板,该各第一滑移板的内侧面上具有一第一滑移弧槽,并于该第一滑移弧槽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一立直定位槽,而于该第一滑移弧槽的另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一折叠定位槽;该第一滑块于该第一滑移弧槽、第一立直定位槽与该第一折叠定位槽间进行滑动定位。

优选地,该第一离合装置还具有一第一连接座、一第一驱动座、一第一连杆及一第一弹簧;该第一连接座固接于该架体的固定杆上,该第一连接座具有一上下延伸的第一限位槽;该第一驱动座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座上,其顶面上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坡槽,该第一坡槽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该第一旋钮的底面具有至少一个第一坡道,该第一坡道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该第一坡道接抵于该第一坡槽中;该第一连杆一端与该第一旋钮连接;该第一滑块与该第一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一滑块的两端分别穿过该第一连接座的第一限位槽而得以于该第一滑移弧槽、第一立直定位槽及该第一折叠定位槽内进行滑动定位;该第一弹簧抵接于该第一驱动座与该第一滑块间,以提供该第一滑块一适度的弹力。

优选地,当该托杆与该固定杆位于立直位置时,该第一滑块位于该第一立直定位槽内;当该托杆与该固定杆位于平躺位置时,该第一滑块位于该第一折叠定位槽内。

优选地,该连接杆具有一接杆及一第二滑移座,该第二滑移座连接于该接杆的一端,该第二滑移座具有二相隔预定间距且呈平行的第二滑移板,该各第二滑移板的内侧面上具有一第二滑移弧槽,并于该第二滑移弧槽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二折叠定位槽,而于该第二滑移弧槽的另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二使用定位槽,并于该第二滑移弧槽的末端以同一曲率延伸有一倾斜弧槽;该第二滑块于该第二滑移弧槽、第二折叠定位槽、第二使用定位槽及该倾斜弧槽间进行滑动定位。

优选地,该第二离合装置还具有一第二连接座、一第二驱动座、一第二连杆及一第二弹簧;该第二连接座固接于该架体的托杆上,该第二连接座具有一上下延伸的第二限位槽;该第二驱动座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座上,其顶面上具有至少一第二坡槽,该第二坡槽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该第一旋钮的底面具有至少一第二坡道,该第二坡道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使由该第二坡道接抵于该第二坡槽中;该第二连杆一端与该第二旋钮连接;该第二滑块与该第二连杆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滑块的两端分别穿过该第二连接座的第二限位槽而得以于该第二滑移弧槽、第二折叠定位槽、第二使用定位槽及该倾斜弧槽间进行滑动定位;该第二弹簧抵接于该第二驱动座与该第二滑块间,以提供该第二滑块一适度的弹力。

优选地,当该架体与该连接杆位于使用位置时,该第二滑块位于该第二使用定位槽内;当该架体与该连接杆位于收折位置时,该第二滑块位于该第二折叠定位槽内;当该架体与该连接杆位于倾斜位置时,该第二滑块位于该倾斜弧槽内。

通过本发明所提供的旋转操作介面,而可达到省力、直觉化操作等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提供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3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4至图7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关于第一离合装置的操作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实施例的局部立体分解图;

图9至图15图1所示实施例中关于第二离合装置的操作示意图。

图中:

携车架100;架体10;托杆11;底杆111;托盘112;第一滑移座113;第一滑移板114;第一滑移弧槽115;第一立直定位槽116;第一折叠定位槽117;固定杆12;立杆121;勾具122;连接杆20;接杆21;第二滑移座22;第二滑移板221;第二滑移弧槽222;第二折叠定位槽223;第二使用定位槽224;倾斜弧槽225;第一离合装置30;第一连接座31;第一限位槽311;第一驱动座32;第一坡槽321;第一旋钮33第一坡道331;第一连杆34;第一滑块35;第一弹簧36;第二离合装置40;第二连接座41第二限位槽411;第二驱动座42;第二坡槽421;第二旋钮43;第二坡道431;第二连杆44第二滑块45;第二弹簧4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请参阅图1及图2,该架体10,具有一托杆11及一固定杆12。该托杆11具有一底杆111、至少二托盘112及一第一滑移座113,该等托盘112分别设置于该底杆111两端上,并可沿该底杆111进行滑移定位,以调整该等托盘112间的间距,并由该托盘112对一自行车的轮体进行撑托固定,该第一滑移座113固接于该底杆111上,该第一滑移座13具有二相隔预定间距且呈平行的第一滑移板114,该各第一滑移板114的内侧面上具有一第一滑移弧槽115,并于该第一滑移弧槽115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一立直定位槽116,而于该第一滑移弧槽115的另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一折叠定位槽117。该固定杆12具有一立杆121及至少一勾具122,该立杆121一端枢接于该托杆11的底杆111上,该勾具122设置于该立杆121上,并可沿该立杆121进行滑移固定,以勾扣于一自行车的车架上。

请参阅图1及图2,该连接杆20,具有一接杆21及一第二滑移座22,该接杆21一端可与一汽车的尾部进行可拆离的连接,该第二滑移座22连接于该接杆21的另一端,该第二滑移座22具有二相隔预定间距且呈平行的第二滑移板221,该各第二滑移板221的内侧面上具有一第二滑移弧槽222,并于该第二滑移弧槽222的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二折叠定位槽223,而于该第二滑移弧槽222的另一端向下延伸有一第二使用定位槽224,并于该第二滑移弧槽222的末端以同一曲率延伸有一倾斜弧槽225。

请参阅图1至图7,该第一离合装置30,连接于该架体10的托杆11与该固定杆12间,以使该固定杆12可于一立直位置至一平躺位置间进行往复的枢转定位者。该第一离合装置30具有一第一连接座31、一第一驱动座32、一第一旋钮33、一第一连杆34、一第一滑块35及一第一弹簧36。该第一连接座31固接于该架体10固定杆12的立杆121上,该第一连接座31具有一上下延伸的第一限位槽311;该第一驱动座32设置于该第一连接座31上,其顶面上具有二第一坡槽321,该第一坡槽321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该第一旋钮33的底面具有二第一坡道331,该第一坡道331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使由该第一坡道331接抵于该第一驱动座32的第一坡槽321中;该第一连杆34,一端与该第一旋钮33连接;该第一滑块35,与该第一连杆34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一滑块35的两端分别穿过该第一连接座31的第一限位槽311而位在该第一滑移弧槽115内;该第一弹簧36抵接于该第一驱动座32与该第一滑块35间,以提供该第一滑块35一适度的弹力。

借此,当该第一滑块35位于该第一立直定位槽116内时(如图4所示),可将该固定杆12以立直位置加以固定,以便于固定自行车的车架。当欲将该固定杆12折叠呈平躺位置时,使用者则可旋转该第一旋钮33,使该第一旋钮33通过该第一坡道331于呈倾斜的第一坡槽321内旋转移动而上升,并通过该第一连杆34拉动该第一滑块35由第一立直定位槽116位移至该第一滑移弧槽115内(如图5所示),如此一来,使用者便可将该固定杆12往平躺位置进行枢转,待该固定杆12位于平躺位置后,该第一滑块35亦沿着该第一滑移弧槽115而移动至邻接于该第一折叠定位槽117的邻接处,使由该第一弹簧36所提供的弹力而将该第一滑块35推入于该第一折叠定位槽117内(如图6所示),以使该固定杆12能被固定在平躺位置(如图7所示),而此时该第一旋钮33则受该第一滑块35滑入于该第一折叠定位槽117内时的作用力所作用,而使该第一坡道331反向地于该第一坡槽321内旋转移动而自动地下降,以等待使用者下一次的操作。

请参阅图1至图15,该第二离合装置40,连接于该架体10与该连接杆20间,以使该连接杆20可于一使用位置、一收折位置及一倾斜位置间进行往复的枢转定位者。该第二离合装置40具有一第二连接座41、一第二驱动座42、一第二旋钮43、一第二连杆44、一第二滑块45及一第二弹簧46。该第二连接座41固接于该架体10托杆11的底杆111上,该第二连接座41具有一上下延伸的第二限位槽411;该第二驱动座42设置于该第二连接座41上,其顶面上具有二第二坡槽421,该第二坡槽421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该第一旋钮43的底面具有二第二坡道431,该第二坡道431具有倾斜坡度,呈半圆延伸,使由该第二坡道431接抵于该第二驱动座42的第二坡槽421中;该第二连杆44,一端与该第二旋钮43连接;该第二滑块45,与该第二连杆44的另一端连接,且该第二滑块45的两端分别穿过该第二连接座41的第二限位槽411而位在该第二滑移弧槽222内;该第二弹簧46抵接于该第二驱动座42与该第二滑块45间,以提供该第二滑块45一适度的弹力。

借此,当该第二滑块45位于该第二使用定位槽224内时(如图10所示),可将该架体10于使用者位置加以固定(如图9所示),以便于固定自行车。当使用者将该连接杆20自该汽车上拆离后,欲将该连接杆20折叠呈收折位置时,使用者则可旋转该第二旋钮43,使该第二旋钮43通过该第二坡道431于呈倾斜的第二坡槽421内旋转移动而上升,并通过该第二连杆44拉动该第二滑块45由第二使用定位槽224位移至该第二滑移弧槽222内(如图11所示),如此一来,使用者便可将该连接杆20往收折位置进行枢转,待该连接杆20位于收折位置后(如图14所示),该第二滑块45亦沿着该第二滑移弧槽222而移动至邻接于该第二折叠定位槽223的邻接处(如图12所示),使由该第二弹簧46所提供的弹力而将该第二滑块45推入于该第二折叠定位槽223内(如图13所示),以使该连接杆20能被固定在收折位置(如图14所示),而此时该第二旋钮43则受该第二滑块45滑入于该第二折叠定位槽223内时的作用力所作用,而使该第二坡道431反向地于该第二坡槽421内旋转移动而自动地下降,以等待使用者下一次的操作。

另外,当本发明仍连接于汽车上,而欲开启汽车的尾门时。则可同样旋转该第二旋钮43而使该第二滑块45移动至第二滑移弧槽222内,并将该架体10往远离汽车尾门的方向进行推移,使该第二滑块45能被推动至该倾斜弧槽225内(如图15所示),以增加架体10与汽车间的倾斜角度,以利于汽车尾门的开启,待完成后,再将该架体10回推,以使该第二滑块45沿着该第二滑移弧槽222而再进入于该第二使用定位槽224内加以固定即可。

借此,本发明不仅能通过该第一离合装置30,而使该架体10的托杆11与固定杆12进行于立直位置与平躺位置间的枢转进行收折。还通过该第一旋钮33的第一坡道331与该第一驱动座32的第一坡槽321间的配合,而能提供让使用者以旋转的方式进行操作,而能达到更加省力、操作更加便利及直觉化操作的功效。

本发明不仅能通过该第二离合装置40,而使该架体10与连接杆20进行于使用位置、收折位置及倾斜位置间的枢转。还通过该第二旋钮43的第二坡道431与该第二驱动座42的第一坡槽421间的配合,而能提供让使用者以旋转的方式进行操作,而能达到更加省力、操作更加便利及直觉化操作的功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发明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