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3274发布日期:2018-06-30 07:26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中搭载的动力传动系(power train)的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设有用于将动力传动系弹性地支撑于车体的安装装置,作为该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安装装置。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中,具备轴线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筒和中心轴,并且中心轴通过防振橡胶与外筒的内周连结。

安装装置配置在纵梁上,通过使中心轴比外筒的底部向下方突出,在其下端部连结被固定于动力传动系的安装支架,从而将动力传动系弹性地支撑于纵梁。

在外筒的前部和后部固定有装配支架。装配支架在车辆前后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隙配置在纵梁的上部,从外筒的前部和后部延伸到纵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1-230681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种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中,由于装配支架从外筒的前部和后部延伸到纵梁,因此装配支架长。由此,如果装配支架的刚性没有足够高,则存在从动力传动系通过安装装置传递到纵梁的振动增加的问题。这样,为了有效减少从动力传动系通过安装装置传递到纵梁的振动,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在利用由弹性体将中心轴分别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筒和支撑轴连结的安装装置将动力传动系支撑于车体构件的情况下,能通过筒状构件将外筒与车体侧支架牢固连结,能容易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通过安装装置传递到车体构件的振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安装装置具备:外筒,其设置为中心轴在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车体侧支架固定于在上表面具有凹部的车体构件;支撑轴,其设置在上述外筒的内部,中心轴在上下方向延伸;弹性体,其将上述支撑轴连结到上述外筒的内周面;以及动力传动系侧支架,其一端部与上述支撑轴连结,另一端部与动力传动系连结,上述安装装置将上述动力传动系弹性地支撑于上述车体构件,其特征在于,上述车体侧支架形成为沿着上述车体构件的上表面和侧面的L字状的截面,并且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与上述凹部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切口,在上述安装装置中设有截面为四边形的筒状构件,上述筒状构件用于插入上述动力传动系侧支架的一端部,具有连结上述外筒的下端部的上壁部,在上述筒状构件的上壁部形成有插入上述支撑轴的孔部,上述筒状构件固定于上述切口。

发明效果

这样,根据上述本发明,在利用由弹性体将中心轴分别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筒和支撑轴连结的安装装置将动力传动系支撑于车体构件的情况下,能通过筒状构件将外筒与车体侧支架牢固连结,能容易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通过安装装置传递到车体构件的振动。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车辆的前部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右前方立体图。

图3是从左下观察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图。

图4是图1的IV-IV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左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VIII-VIII方向向视截面图。

图9是装配有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纵梁的右前方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2A:凹部,2L、2R:纵梁(车体构件),4:动力传动系,8:安装装置,11:外筒,12:筒状构件,12A:上壁部(筒状构件的上壁部),12B:下壁部(筒状构件的下壁部),12a:孔部,12b:外端(筒状构件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端,筒状构件的上部侧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端),12d:外端(筒状构件的下部侧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端),13:车体侧支架,13a:外端(车体侧支架的外端),14:支撑轴,15:安装隔离件(弹性体),16: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a:一端部(动力传动系侧支架的一端部),16b:另一端部(动力传动系侧支架的另一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具备:外筒,其设置为中心轴在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车体侧支架固定于在上表面具有凹部的车体构件;支撑轴,其设置在外筒的内部,中心轴在上下方向延伸;弹性体,其将支撑轴连结到外筒的内周面;以及动力传动系侧支架,其一端部与支撑轴连结,另一端部与动力传动系连结,上述安装装置将动力传动系弹性地支撑于车体构件,其中,车体侧支架形成为沿着车体构件的上表面和侧面的L字状的截面,并且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与凹部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切口,在上述安装装置中设有截面为四边形的筒状构件,上述筒状构件用于插入动力传动系侧支架的一端部,具有连结外筒的下端部的上壁部,在筒状构件的上壁部形成有插入支撑轴的孔部,筒状构件固定于切口。由此,在利用由弹性体将中心轴分别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筒和支撑轴连结的安装装置将动力传动系支撑于车体构件的情况下,能通过筒状构件将外筒与车体侧支架牢固连结,能容易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通过安装装置传递到车体构件的振动。

实施例

以下,使用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实施例。

图1至图9是示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的安装装置的图。在图1至图9中,上下前后左右是从搭乘于车辆的驾驶员所见的方向。

首先,对构成进行说明。

在图1中,车辆1具备车体1A,在车体1A的前部设有保险杠1B。车辆1具备纵梁2L、2R以及横梁10。

纵梁2L、2R在车辆1的宽度方向(以下称为车辆宽度方向)上分开而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延伸。横梁10从纵梁2L、2R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

在车辆1的前部,在被纵梁2L、2R和横梁10包围的空间中形成有发动机室3,在发动机室3中设有动力传动系4。动力传动系4构成为包括:作为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内燃机的发动机5;以及将发动机5的旋转速度进行变速而输出的变速器6。

在纵梁2R上设有安装装置7。安装装置7将发动机5弹性地支撑于纵梁2R。在纵梁2L上设有安装装置8。安装装置8将变速器6弹性地支撑于纵梁2L。

在图9中,在本实施例的纵梁2L的上表面形成有凹部2A,凹部2A从纵梁2L的上表面向下方凹陷。隔着凹部2A相对的纵梁2L的上表面2B、2C形成为不同高度。即,纵梁2L形成为,上表面2C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比上表面2B低。

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动力传动系4在发动机室3中相对于纵梁2L、2R设置在车辆宽度方向内侧,由安装装置7、8弹性地支撑于纵梁2L、2R。本实施例的纵梁2L、2R构成本发明的车体构件。

在图2至图5中,安装装置8具备:外筒11、筒状构件12、车体侧支架13、支撑轴14(参照图5、图8)、安装隔离件(mount insulator)15(参照图8)以及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

外筒11形成为下部开口的圆筒形状,设置为中心轴C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参照图8)。在图4中,在外筒11上设有截面为コ字形状的电池支撑支架21。在电池支撑支架21上装配有电池托盘22,电池托盘22中载置有未图示的电池。

在图8中,筒状构件12具备:上壁部12A;下壁部12B,其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与上壁部12A相对;以及侧壁部12C、12D,其从上壁部12A向下方延伸,连结上壁部12A和下壁部12B,筒状构件12在车辆宽度方向开口,截面形成为四边形。

在筒状构件12的上壁部12A连结有外筒11的下端部,筒状构件12和外筒11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并排设置。

在图2、图3中,车体侧支架13具有:沿着纵梁2L的上表面2B、2C(参照图9)的水平板部13A;以及沿着纵梁2L的侧面2D(参照图2、图9)的竖直板部13B,车体侧支架13形成为L字状的截面。车体侧支架13沿着上表面2B、2C和侧面2D与纵梁2L抵接,由多个螺钉25固定于纵梁2L。

在车体侧支架1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切口13C,切口13C形成于在上下方向与凹部2A相对的部位。具体地说,切口13C是在水平板部13A的车辆宽度方向切出,并且在竖直板部13B的上下方向切出的。由此,在俯视车辆1时,能通过切口13C对纵梁2L的凹部2A进行目视观察。

如图8所示,支撑轴14设置在外筒11的内部,中心轴C在上下方向延伸。安装隔离件15例如包括橡胶等弹性体。安装隔离件15设置在外筒11的内部,将支撑轴14的上部与外筒11的内周面连结。本实施例的安装隔离件15构成本发明的弹性体。

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的一端部16a收纳于筒状构件12,由螺钉17连结到支撑轴14的下部。在图6中,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的另一端部16b从一端部16a扩展而宽幅地形成,另一端部16b由螺钉26连结到动力传动系4。

由此,动力传动系4由安装装置8弹性地支撑于纵梁2L。

在图5、图8中,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的一端部16a被橡胶制的限位橡胶件18覆盖。限位橡胶件18在安装隔离件15过度变形时,与筒状构件12的内周面接触。

由此,能限制安装隔离件15过度变形,防止安装隔离件15的耐久性的恶化、过早劣化。而且,能防止筒状构件12与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的一端部16a直接接触而发出异响。

在图8中,在筒状构件12的上壁部12A形成有孔部12a,在孔部12a中插入有支撑轴14。由此,能使支撑轴14从外筒11向筒状构件12突出,能将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的一端部16a与支撑轴14的下部连结。

在图2、图3中,筒状构件12固定于车体侧支架13的切口13C。具体地说,在切口13C中,侧壁部12C、12D与水平板部13A接合,下壁部12B与竖直板部13B接合。由此,在安装装置8装配于纵梁2L时,筒状构件12能收纳于凹部2A(参照图4)。

在图8中,筒状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L形成为小于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筒状构件12形成为横方向比纵方向长。

在图7中,筒状构件12形成为,上壁部12A的面积比下壁部12B的面积大。即,如图8所示,上壁部12A和下壁部12B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相同,如图7所示,上壁部12A和下壁部12B在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是上壁部12A比下壁部12B长。由此,上壁部12A的面积形成为大于下壁部12B的面积。

在图2中,在外筒11上设有支架11A。支架11A由螺钉27固定于构成车体1A的一部分的车体面板1C。由此,安装装置8除了固定于纵梁2L以外,还固定于车体面板1C。

在图7中,筒状构件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b比车体侧支架13的水平板部13A的外端13a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水平板部13A在筒状构件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b和内端12c之间与筒状构件12接合。

筒状构件12形成为如下形状:作为其上部侧的上壁部1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b比作为其下部侧的下壁部12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d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即,筒状构件12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宽度形成为上部侧比下部侧大。

接下来,对作用进行说明。

当动力传动系4发生振动时,振动会从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传递到支撑轴14,而会由安装隔离件15使振动衰减。由此,能利用安装装置8减少从动力传动系4传递到纵梁2L的振动。

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具备:外筒11,其设置为中心轴C在上下方向延伸,通过车体侧支架13固定于在上表面具有凹部2A的纵梁2L;以及支撑轴14,其设置在外筒11的内部,中心轴C在上下方向延伸。

而且,安装装置8具备:安装隔离件15,其将支撑轴14连结到外筒11的内周面;以及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其一端部16a与支撑轴14连结,另一端部16b与动力传动系4连结。

车体侧支架13形成为沿着纵梁2L的上表面2B、2C和侧面2D的L字状的截面,并且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与凹部2A相对的部位形成有切口13C。

安装装置8设有截面为四边形的筒状构件12,筒状构件12用于插入动力传动系侧支架16的一端部16a,具有连结外筒11的下端部的上壁部12A。在筒状构件12的上壁部12A形成有插入支撑轴14的孔部12a,筒状构件12固定于切口13C。

这样,在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中,由于筒状构件12固定于切口13C,因此能使车辆1的上下方向筒状构件12相对于车体侧支架13的接触面积增大。

而且,筒状构件12的截面形成为四边形,因此与截面为圆形的情况相比能使车体侧支架13与筒状构件12的接合长度变长。因此,能提高筒状构件12与车体侧支架13接合的部位的刚性。

另外,由于将外筒11的下端部与筒状构件12的平面状的上壁部12A连结,因此能提高外筒11和筒状构件12接合的部位的刚性。因此,能抑制外筒11相对于筒状构件12向车辆1的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倾倒而变形。

另外,车体侧支架13形成为沿着纵梁2L的上表面2B、2C和侧面2D的L字状的截面,并且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与凹部2A相对的部位具有切口13C。

由此,能在将筒状构件12插入于凹部2A的状态下将车体侧支架13以大的接触面积装配于纵梁2L,能提高车体侧支架13相对于纵梁2L的装配强度。

通过这些的协同效应,能将外筒11通过筒状构件12牢固地固定于车体侧支架13,能抑制车体侧支架13发生振动。其结果是,在利用由安装隔离件15将中心轴C分别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延伸的外筒11和支撑轴14连结的安装装置8将动力传动系4支撑于纵梁2L的情况下,能容易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4通过安装装置8传递到纵梁2L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筒状构件12的上下方向的高度L形成为小于在车辆1的前后方向的宽度W。由此,能提高筒状构件12的刚性,能更有效地提高筒状构件12和车体侧支架13接合的部位的强度。因此,能利用安装装置8更有效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4传递到纵梁2L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筒状构件12具有在车辆1的上下方向与上壁部12A相对的下壁部12B,车体侧支架13与下壁部12B接合。而且,上壁部12A的面积形成为大于下壁部12B的面积。

由此,通过将比上壁部12A面积小的下壁部12B与车体侧支架13接合,从而能实现车体侧支架13的小型化。另外,通过将外筒11与比下壁部12B面积大的上壁部12A连结,从而能将筒状构件12形成为能稳定地连结外筒11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利用安装装置8更有效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4传递到纵梁2L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筒状构件12在车辆宽度方向延伸,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b比车体侧支架13的外端13a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由此,能使外筒11所接合的筒状构件12的面积增大,能将筒状构件12的形状形成为能稳定支撑外筒11的形状。其结果是,能利用安装装置8更有效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4传递到纵梁2L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筒状构件12形成为如下形状:作为其上部侧的上壁部12A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b比作为其下部侧的下壁部12B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外端12d向车辆宽度方向的外侧突出。

由此,能防止筒状构件12对车体面板1C造成干扰,并且能使上壁部12A的面积增大。因此,能将外筒11进一步稳定地支撑于筒状构件12。其结果是,能利用安装装置8更有效地减少从动力传动系4传递到纵梁2L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安装装置8,能在将筒状构件12插入于凹部2A的状态下将车体侧支架13固定于纵梁2L,因此能降低安装装置8的高度。因此,即使在安装装置8的上方设置有动力传动系4的周边构件例如设置有电池等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动力传动系4的周边构件的高度位置变高。

在此公开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能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地施加变更。意在将所有这样的修正和等价物包含于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