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23255发布日期:2018-06-30 07:26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车辆侧部构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07-161076中公开了一种车辆侧部构造,具备就座于前排座椅及后排座椅的乘员上下车用的侧面开口部和设置成能够对上述侧面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滑动车门。在上述车辆侧部构造中,通过在滑动车门的前后方向中间部设置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支柱部件,来确保车身侧面部的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上述相关技术在提高侧面碰撞时的碰撞安全性能方面还有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碰撞安全性能的车辆侧部构造。

本发明的形态的车辆侧部构造具备:车身侧部,形成有乘员上下车用的车门开口部并构成为包含将上述车门开口部前后分开的中柱;滑动车门,设为能够对上述车门开口部进行开闭并在关闭的状态下沿车辆前后方向横跨上述中柱地配置;及长条状的加强部件,以使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在本说明书中,“车辆前后方向”包括“车辆大致前后方向”这一含义。)的方式设于上述滑动车门的内部,在上述滑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上述加强部件与上述中柱交叉。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构成车身的侧部的车身侧部形成有乘员上下车用的车门开口部。车身侧部构成为包含中柱,通过中柱将车门开口部前后分开。而且,以能够对车门开口部进行开闭的方式设有滑动车门,滑动车门在关闭的状态下沿车辆前后方向横跨中柱地配置。此外,在滑动车门的内部设有长条状的加强部件。上述加强部件以使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在滑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上述加强部件与中柱交叉。因此,在发生侧面碰撞时,向滑动车门输入的碰撞载荷通过长条状的加强部件而沿前后方向分散。而且,碰撞载荷向侧视图中与长条状的加强部件交叉的中柱传递,通过中柱而沿上下方向分散。如以上说明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形态,能够使侧面碰撞时的碰撞载荷比较大地分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碰撞安全性能。

在本发明的形态中,上述中柱与上述加强部件在车辆侧视观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上述中柱的截面的尺寸可以小于上述中柱与上述加强部件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设于上述车门开口部的前方的前柱的截面的尺寸。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中柱与加强部件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上述中柱的截面的尺寸(封闭截面积)小于上述中柱与上述加强部件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设于上述车门开口部的前方的前柱的截面的尺寸(封闭截面积),因此在滑动车门横跨中柱地配置的车辆侧部构造中,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增加。

在本发明的形态中,在上述滑动车门的车室侧的面上可以形成有凹部,在上述滑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上述中柱的至少一部分进入上述凹部。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滑动车门的车室侧的面上形成有凹部。并且,在滑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中柱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凹部。因此,在滑动车门关闭的状态下,与未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中柱与加强部件的车宽方向的距离,碰撞后能够提前使碰撞载荷分散。

在本发明的形态中,上述凹部可以沿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形态中,在上述滑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上述加强部件的前端及后端可以与上述车身侧部重叠。

根据本发明的形态,在滑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加强部件不仅与中柱交叉,而且前端及后端与车身侧部重叠。因此,在侧面碰撞时,能够经由车身侧部将被加强部件沿前后方向分散的碰撞载荷向车身有效地传递。

在本发明的形态中,上述滑动车门可以包括:车门外板,设于滑动车门的车宽方向最外侧;车门内板,设于上述车门外板的车宽方向内侧;及门饰板,设于上述车门内板的车宽方向内侧。上述加强部件可以设于由上述车门外板和上述车门内板形成的车门内部空间中。

在本发明的形态中,上述加强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端可以安装于上述车门内板的前部,上述加强部件的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后端可以安装于上述车门内板的后部。

如以上说明所述,本发明的形态能够进一步提高侧面碰撞时的碰撞安全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其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将应用了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的车辆中的滑动车门周边的构造放大表示的俯视剖视图(图2A的Ⅰ-Ⅰ线剖视图)。

图2A是滑动车门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2B是滑动车门打开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

图3是表示车辆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图1~图3,说明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S的车辆10。另外,在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FR表示车辆前方,箭头UP表示车辆上方,箭头LH表示车宽方向左侧,箭头RH表示车宽方向右侧。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未特别说明地使用前后、上下、左右的方向时,表示车辆前后方向上的前后、车辆上下方向上的上下、车宽方向上的左右。

图3是表示车辆10的概略结构的示意性的俯视剖视图。如图3所示,在车辆10中,方向盘12设于车室90的车宽方向中央。并且,在方向盘12的后方设有驾驶席14。即,驾驶席14设于车宽方向中央,不存在副驾驶席。而且,在驾驶席14中内置有未图示的座椅安全带的卷收装置,与上述相关联,在后述的中柱20中未设置座椅安全带的卷收装置。

在驾驶席14的后方设有左右一对的第二排座椅16。左侧的第二排座椅16配置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而偏向左侧的位置,右侧的第二排座椅16配置在相对于车宽方向中央而偏向右侧的位置。由此,成为在第二排座椅16的前方未配置驾驶席14或副驾驶席等第一排座椅的结构。而且,在第二排座椅16的后方设有未图示的第三排座椅。

在车室90的左右两侧设有乘员上下车用的车门开口部18。(另外,为了便于图示,仅对车室90的右侧的车门开口部18标注了参照附图标记。)并且,以将车门开口部18前后分开的方式设置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中柱20。由此,车门开口部18被分为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和后侧车门开口部18R。中柱20在车辆侧视图中设于比第二排座椅16的座椅靠背16B靠前方的位置,更具体而言设于与座椅座垫16C的前部重叠的位置。

如图1所示,中柱20构成为包括构成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板20A和构成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板20B。外板20A及内板20B都为截面礼帽形状。通过外板20A及内板20B的凸缘彼此接合而形成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封闭截面构造的中柱20。

在中柱20的车宽方向内侧设有中柱装饰物22(以下,简记为中柱GN22。)。中柱GN22呈向车宽方向外侧开放的截面大致C字状,并安装成从车室侧覆盖中柱20而将中柱20隐藏。

图2A及图2B是车辆10的侧视图。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中柱20的下端连接有使车身的下部且车宽方向两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即摇臂24。摇臂24构成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及后侧车门开口部18R的下部。

在中柱20的上端连接有使车身的上部且车宽方向两端部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骨架部件即上边梁26。上边梁26构成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及后侧车门开口部18R的上部。

另外,以将摇臂24的前端部与上边梁26的前端部上下连结的方式设置前柱28。如图1所示,前柱28通过将均为礼帽形状的外板28A与内板28B接合而成为封闭截面构造,且位于前侧车门开口部18F的前侧。另一方面,以将摇臂24的后端部与上边梁26的后端部上下连结的方式设置的后柱29位于后侧车门开口部18R的后侧。通过中柱20、摇臂24、上边梁26、前柱28及后柱29等构成车身的侧部(以下,称为“车身侧部11”。)。

以能够对左右一对车门开口部18进行开闭的方式设有左右一对滑动车门80。滑动车门80不是以能够分别对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和后侧车门开口部18R进行开闭的方式设置,而是形成为大型以能够通过一个车门来堵住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和后侧车门开口部18R。由此,在全闭状态下,滑动车门80以将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和后侧车门开口部18R堵住的方式横跨中柱20地配置。

图1是图2A的Ⅰ-Ⅰ线剖视图,即,是以与车辆上下方向垂直的截面将车辆10的滑动车门80附近放大观察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滑动车门80构成为包括:车门外板82,是滑动车门80的车宽方向最外侧的部件;车门内板84,设于车门外板82的车宽方向内侧;及门饰板86,设于车门内板84的车宽方向内侧。

车门外板82的外缘部与车门内板84的外缘部通过所谓折边结合而结合。(另外,图1仅示出前侧的缘部及后侧的缘部的折边结合。)由此,在车门外板82与车门内板84之间形成有车门内部空间95。在车门内部空间95,除了后述的防撞梁50之外,还设有未图示的各种车门内部件。另外,在车门外板82和车门内板84结合后的状态下,在车门内板84上形成有用于向车门内部空间95安装车门内部件的维修孔(省略图示)。

在车门内部空间95设有作为“加强部件”的防撞梁50。防撞梁50为钢铁制的管形状。防撞梁50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部(前端50F)经由前侧延长部88F而安装于车门内板84的前部。另一方面,防撞梁50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部(后端50R)经由后侧延长部88R而安装于车门内板84的后部。由此,防撞梁50使上述防撞梁50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地设于滑动车门80的内部。此外,如图2A所示,在滑动车门80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防撞梁50与中柱20交叉。另外,设有防撞梁50的高度成为相当于滑动车门80的下端与车门腰线(省略图示)的大致中间的高度。

门饰板86以从车宽方向内侧(车室侧)覆盖车门内板84的方式安装。门饰板86作为内饰材料发挥作用,门饰板86的车室侧的面是本发明的“滑动车门的车室侧的面”的一例。

在门饰板86的车室侧的面上形成有向车宽方向外侧凹陷的凹部87。凹部87以沿车辆大致上下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设有凹部87的位置是在滑动车门80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与中柱20重叠的位置。并且,在滑动车门80关闭的状态下,中柱20的一部分进入凹部87。具体而言,如图1放大所示,设想门饰板86的车室侧的面中的隔着凹部87而将前后的面连结那样的假想面(参照双点划线L)时,中柱20的外板20A的一部分位于比上述假想面靠车宽方向外侧。

另外,在车门内板84上,在与门饰板86的凹部87对应的位置,即凹部87的车宽方向外侧的位置也形成有凹部85。由此,在与门饰板86的凹部87对应的部分,门饰板86不与车门内板84产生干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0中,在滑动车门80上未设置驾驶者等对滑动车门80的电动车窗(省略图示)进行开闭操作用的电动车窗开关,电动车窗开关设置在仪表板等其他场所。此外,在滑动车门80未设置以向车室侧突出的方式形成的车门扶手。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侧部构造S的作用、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A及图2B所示,在构成车身的侧部的车身侧部11形成有乘员上下车用的车门开口部18。车身侧部11构成为包含中柱20,并通过中柱20而将车门开口部18前后分开。而且,以能够对车门开口部18进行开闭的方式设置滑动车门80,滑动车门80在关闭的状态下横跨中柱20地配置。此外,在滑动车门80的内部设有防撞梁50。防撞梁50以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方式设置,如图2A所示,在滑动车门80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防撞梁50与中柱20交叉。因此,在侧面碰撞发生时,向滑动车门80输入的碰撞载荷通过防撞梁50而沿前后方向分散。此外,碰撞载荷向在车辆侧视图中与防撞梁50交叉的中柱20传递,通过中柱20而沿上下方向分散。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滑动车门80的内部的防撞梁50在车辆侧视图中与中柱20交叉,因此侧面碰撞发生时的碰撞载荷沿车辆前后方向高效地分散。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假定侧面碰撞时的中柱20所要求的强度,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相关技术的车辆(例如,对于前侧车门开口部18F和后侧车门开口部18R分别设定车门,在车辆侧视图中防撞梁与中柱不交叉的车辆)相比,可将中柱20的截面形状设计得较小。其结果是,图1所示的截面,即,中柱20与防撞梁50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上述中柱20的截面的尺寸小于上述中柱20与上述防撞梁50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前柱28的截面的尺寸。更详细而言,中柱20的截面与前柱28的截面相比,车宽方向的尺寸和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这两方都小。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柱20与防撞梁50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中柱20的截面的尺寸(闭截面的尺寸)小于上述中柱20与上述防撞梁50在车辆侧视图中交叉的高度处的与车辆上下方向正交的前柱28的截面的尺寸,因此即使在滑动车门80横跨中柱20地配置的本实施方式那样的车辆10中,也能够进一步抑制车辆10的车宽方向的尺寸的增加。而且,中柱20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相关技术的车辆,因此能够确保从车门开口部18上下车的方便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车门80的车室侧的面上形成有凹部87。并且,在滑动车门80关闭的状态下,中柱20的至少一部分进入凹部87。因此,在滑动车门80关闭的状态下,与未形成凹部87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中柱20与防撞梁50的车宽方向的距离,在侧面碰撞发生后,能够提前使碰撞载荷分散。

〔上述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或图2A所示,说明了在滑动车门80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防撞梁50的后端50R与后柱29(车身侧部11)重叠,而防撞梁50的前端50F与前柱28(车身侧部11)不重叠的例子。但是,也可以是,在滑动车门80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防撞梁50的前端50F及后端50R与车身侧部11重叠。在该情况下,在滑动车门80关闭状态下的车辆侧视图中,不仅防撞梁50与中柱20交叉,而且防撞梁50的前端50F及后端50R与车身侧部11重叠,因此在侧面碰撞时,通过防撞梁50沿前后方向分散的碰撞载荷容易向车身侧部11传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加强部件”的一例的防撞梁50的长度方向朝向车辆前后方向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也可以是例如以前端比后端位于车辆上方的方式稍倾斜。即,加强部件的长度方向只要朝向车辆大致前后方向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在车门内板84上形成有与门饰板86的凹部87对应的凹部85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在车门内板84上也可以不形成凹部85。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说明了中柱20的外板20A中的一部分进入设于门饰板86的车室侧的面上的凹部87的例子,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中柱20的外板20A全部进入凹部87。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作为“加强部件”的一例的防撞梁50为钢铁制的管形状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加强部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铝等其他金属制,还可以是纤维强化塑料制。而且,本发明的“加强部件”可以不是管形状那样的设有空洞的形状,可以是实心的棒形状,也可以是其他形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