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用轴承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车辆中使用车轮用轴承装置(轮毂单元)以将车轮支承为旋转自如。车轮用轴承装置具备外圈、轮毂轴及滚动体。外圈固定于车身侧的悬架装置。在轮毂轴上安装有车轮。滚动体设置于这些外圈与轮毂轴之间。在这样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中,例如为了抑制水等异物从车辆外侧的外部进入到设置有滚动体的轴承内部的情况,而在外圈的车辆外侧安装有密封件。与该密封件接触的甩油环安装于轮毂轴的车辆外侧。
为了借助于如前述那样的密封件及甩油环来提高车辆外侧的密封性能,存在例如在日本特开2012-56412号公报中公开的那样,在外圈的车辆外侧端部的外周设置有不同于密封件的遮护板的车轮用轴承装置。
根据日本特开2012-56412号公报中记载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在遮护板与甩油环之间形成有迷宫式间隙,能够使水等异物难以进入密封件与甩油环接触的接触部,从而能够提高车辆外侧的密封性能。
但是,在日本特开2012-56412号公报中记载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情况下,需要相对于外圈追加新的部件(遮护板)。其结果是,会导致零件成本上升及用于安装的工时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在车轮用轴承装置中,即使不使用追加部件,也能使水等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方案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结构上的特征在于,具备:外圈,固定于车身侧部件;轮毂轴,设置于所述外圈的径向内侧,并且在车辆外侧具有车轮安装用的凸缘部;滚动体,设置于所述外圈与所述轮毂轴之间;密封件,安装于所述外圈的车辆外侧;及甩油环,安装于所述轮毂轴的车辆外侧,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甩油环接触,所述外圈的外周面具有:非镀敷面部,设置于车辆外侧的端部;及镀敷面部,与该非镀敷面部连续,所述甩油环具有:甩油环主体部,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甩油环主体部接触;及圆筒状的相对部,与所述非镀敷面部相对而形成迷宫式间隙。
附图说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优点通过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说明并参照附图而明确,其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件。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
图2是将外圈的车辆外侧的端部、密封装置及其周围的结构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
图3是表示甩油环的相对部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剖视图。车轮用轴承装置(轮毂单元)10是安装于例如汽车的车身侧的悬架装置,且将车轮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装置。车轮用轴承装置10具备外圈11、轮毂轴12、滚动体13、保持架14、密封件15、17及甩油环16、18。
外圈11是圆筒状的部件,由例如高碳钢制造。外圈11具有圆筒形状的外圈主体51和固定用的凸缘部52。凸缘部52从该外圈主体51向径向外侧延伸而设置。凸缘部52固定于作为车身侧部件的转向节53。由此,包括外圈11在内的车轮用轴承装置10固定于转向节53。在车轮用轴承装置10固定于车身侧的状态下,轮毂轴12所具有的后述的车轮安装用的凸缘部56侧成为车辆的外侧。即,图1的左侧(凸缘部56侧)成为车辆外侧,图1的右侧成为车辆内侧。图1的左右方向成为车轮用轴承装置10的轴向。在外圈11的内周面形成有车辆外侧的外圈轨道面11a和车辆内侧的外圈轨道面11b。
轮毂轴12具有轴主体部55、车轮安装用的凸缘部56及内圈部件57。它们由例如高碳钢制造。轴主体部55是在轴向上较长的轴部件。凸缘部56从轴主体部55的车辆外侧向径向外侧延伸而设置,且具有圆环形状。内圈部件57是环状的部件,且嵌合而固定于轴主体部55的车辆内侧。在凸缘部56安装有未图示的车轮及刹车盘。在轴主体部55的车辆外侧的外周面形成有轴轨道面12a,在内圈部件57的外周面形成有内圈轨道面12b。
车辆外侧的外圈轨道面11a与轴轨道面12a在径向上相对。车辆内侧的外圈轨道面11b与内圈轨道面12b在径向上相对。在车辆外侧及内侧各个的轨道面之间配置有作为滚动体13的滚珠。滚动体(滚珠)13被设置两列。各列滚动体(滚珠)13由环状的保持架14保持。在外圈11与轮毂轴12之间设置有滚动体13。由此,轮毂轴12成为在外圈11的径向内侧与外圈11呈同心状地配置的结构。在外圈11与轮毂轴12之间形成有环状空间S。在环状空间S中配置有两列滚动体13的区域成为轴承内部。
对外圈11的整体施加镀敷。但是,外圈11的内周面包括外圈轨道面11a、11b在内被进行研磨加工,因此镀层剥落,成为外圈11的基体露出了的机械加工面(研磨面)。在外圈1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也被研磨加工,镀层剥落,成为外圈11的基体露出了的机械加工面(研磨面)。如图2所示,在外圈11的外周面上,镀层剥落的区域是车辆外侧的端部25的区域K1。该区域K1成为非镀敷面部21。
镀层剥落的区域K1(非镀敷面部21)成为机械加工面(研磨面),并成为对外圈11的内周面进行研磨加工时的加工基准面。即,加工基准面设置于外圈11的端部25的外周面。虽未图示,但在制造外圈11时,使滑履(挡块)与该加工基准面接触,所述滑履承受磨具相对于外圈11的加工力(按压力)。所述加工基准面(非镀敷面部21)由于被研磨,因而由精度较高的圆筒面构成。即,由圆筒面构成的非镀敷面部21平滑且圆度也较高,外径D1恒定。由该圆筒面构成的非镀敷面部21的中心线成为外圈11的中心线。该中心线与车轮用轴承装置10的中心线一致。
在外圈11的外周面上的除所述区域K1以外的区域K2上设置有镀层。由上所述,区域K1为非镀敷面部21,区域K2为镀敷面部22。该外圈11的外周面成为具有设置于车辆外侧的端部25的非镀敷面部21和与该非镀敷面部21连续的镀敷面部22的结构。
对轮毂轴12的整体也实施镀敷。但是,外周面包括轴轨道面12a及内圈轨道面12b在内被进行研磨加工。由此,存在镀层剥落的区域。
如图1所示,在车辆外侧设置有由密封件15和甩油环16构成的密封装置。在车辆内侧也设置有由密封件17和甩油环18构成的密封装置。在这些密封装置中,分别通过密封件15(17)与甩油环16(18)接触,而能够防止水(泥水)等异物从轴承外部进入到轴承内部的情况,并且防止设置于轴承内部的润滑油(润滑脂)泄漏到轴承外部的情况。
对车辆外侧的密封件15及甩油环16进一步进行说明。在图2中,密封件15安装于外圈11的车辆外侧的端部25的内周侧。甩油环16安装于轮毂轴12的车辆外侧,且密封件15的一部分与所述甩油环16接触。
密封件15具有金属制的芯体26和橡胶制的密封件主体27。密封件主体27具有固定部27a和多个唇27b、27c、27d。固定部27a固定(硫化粘接)于芯体26。多个唇27b、27c、27d从该固定部27a突出。芯体26在外周侧具有圆筒部26a。圆筒部26a紧贴而嵌合于外圈11的端部25的内周面。由此,密封件15固定于外圈11。
甩油环16安装于轮毂轴12的轴主体部55与凸缘部56之间的边界部的外周侧。甩油环16具有甩油环主体部31和圆筒状的相对部32。密封件15的唇27b、27c、27d与甩油环主体部31接触。相对部32从该甩油环主体部31的外周侧端部31a沿轴向延伸而设置。该圆筒状的相对部32与外圈11的非镀敷面部21在径向上相对地设置。非镀敷面部21的外径D1比相对部32的内径D3稍小(D1<D3)。由此,在非镀敷面部21与相对部32之间形成有迷宫式间隙δ。
甩油环主体部31从相对部32侧起依次具有圆环部35、曲面部36及短圆筒部37,处于短圆筒部37外嵌于轴主体部55,且圆环部35与凸缘部56的侧面接触的状态。圆筒状的相对部32从圆环部35的外周侧端部(31a)朝向轴向延伸而连续。
圆筒状的相对部32具有以车轮用轴承装置10的中心线作为中心的圆筒形状。相对部32的轴向长度比非镀敷面部21(区域K1)的轴向长度大。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部32的车辆内侧的端部32a位于非镀敷面部21与镀敷面部22之间的边界23的径向外侧。相对部32从径向外侧覆盖非镀敷面部21的全部。相对部32的长度可以比图2所示的方式稍短。但是,为了使迷宫式间隙δ较长而提高抑制异物进入的效果,优选使相对部32较长。
如前所述,外圈11在外周侧被实施镀敷而具有镀层。但是,在端部25处被车削,并且,对由车削得到的车削面进行研磨,通过该研磨,外圈11的基体露出而成为非镀敷面部21。在图2中,将所述车削面的区域设为K3。外圈11的端部25具有随着朝向车辆外侧而外径阶段性地变小的台阶形状。外圈主体51的外周面在相比所述车削面的区域K3靠车辆内侧具有以外圈11的中心线为中心的直线状的圆筒面24。该圆筒面24包含在镀敷面部22中。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车削面的区域K3也残留有镀层,且包含在镀敷面部22中。
如前所述,非镀敷面部21由于是被研磨加工而成的面,因而尺寸精度较高。甩油环16通过对圆环状的板部件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为图2所示的截面形状。由于利用了使用模具的冲压加工,因此甩油环16的各部分的精度较高,特别地,相对部32的内周面平滑且圆度也较高,内径D3也恒定。因此,容易在非镀敷面部21与甩油环16的相对部32之间形成微小的间隙(迷宫式间隙δ)。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相对部32的内径D3比所述圆筒面24的外径D2小(D3<D2)。通过对非镀敷面部21的外径D1进行高精度的加工,而使相对部32与非镀敷面部21之间的间隙(迷宫式间隙δ)较小。非镀敷面部21的外径D1、相对部32的内径D3及外圈11的圆筒面24的外径D2的关系为:D1<D3<D2。
根据具备以上结构的车轮用轴承装置10,借助于镀敷面部22能够提高防锈功能。在车辆外侧,在外圈11的外周面的非镀敷面部21与甩油环16的相对部32之间形成有迷宫式间隙δ。因此,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地使用追加部件,也能够使水等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到密封件15与甩油环16接触的接触部。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非镀敷面部21是作为用于加工外圈11的基准的机械加工面。因此,非镀敷面部21的精度较高,能够将迷宫式间隙δ设定得较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使水等异物难以进入的功能。而且,不是追加加工而设置非镀敷面部21,而是将作为用于外圈11的研磨加工的基准的机械加工面运用作为用于形成迷宫式间隙δ的面。由此,能够防止加工成本(加工工时)的增加。
在车辆外侧,在外圈11侧与轮毂轴12侧之间设置有迷宫式间隙,而且,为了使该间隙较小而确保较高的迷宫性能,在现有技术的情况下,需要提高追加零件的精度,或对用于构成迷宫式间隙的部件(面)进行高精度的精加工。但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将为了对外圈轨道面11a、11b进行研磨加工所需要的进行了机械加工的加工基准面(机械加工面)用作用于构成迷宫式间隙δ的面。因此,不需要为了形成迷宫式间隙δ而进行追加加工,能够防止加工成本的增加。
加工基准面(区域K1)在轴向上具有规定长度。例如,区域K1(非镀敷面部21)的轴向长度为例如10毫米~15毫米。在该区域K1(非镀敷面部21)与甩油环16的相对部32之间形成有迷宫式间隙δ。由此,能够使该迷宫式间隙δ在轴向上较长,能够提高抑制异物进入的功能。
在图2所示的方式中,相对部32的车辆内侧的端部32a位于非镀敷面部21与镀敷面部22之间的边界23的径向外侧。相对部32从径向外侧覆盖非镀敷面部21的全部。图3是表示甩油环16的相对部32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在图3所示的方式中,相对部32的车辆内侧的端部32a相比所述边界23更靠车辆内侧。
具体进行说明的话,相对部32的端部32a向车辆内侧越过所述边界23,并位于车削面的区域K3的径向外侧。该区域K3虽被车削但残留着镀层,是包含在镀敷面部22中的区域。图3所示的相对部32具有圆筒状的主体部45和锥形状的副部46。主体部45在轴向上为直线状。副部46随着从该主体部45朝向车辆内侧而扩大直径。该副部46从径向外侧覆盖车削面的区域K3的(至少)一部分。
在图3所示的方式中,甩油环16具有的相对部32是从径向外侧覆盖非镀敷面部21和与该非镀敷面部21连续的镀敷面部22的一部分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非镀敷面部21的全部由相对部32从径向外侧覆盖,从而非镀敷面部21成为不能从径向外侧观察到的结构。
以上,根据所述各方式的车轮用轴承装置10,在车辆外侧,即使不像以往那样地使用追加部件,也能够使水等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为了提高车辆外侧的密封性能而零件成本上升,或用于安装追加零件的工时增加的情况。
以上所公开的实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是示例,而不是限制性的实施方式。即,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不局限于图示的方式,也可以是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的其他的方式。在图1所示的方式中,对将滚珠作为滚动体13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圆锥滚子等。密封件15也可以是图示形状以外的形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轮用轴承装置,即使不使用追加部件,也能够使水等异物难以从外部进入。其结果是,能够防止为了提高车辆外侧的密封性能而零件成本上升或用于安装追加零件的工时增加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