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1299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主要适用于简化结构、降低装配与维护难度。



背景技术:

目前,公交车上常在车身两侧的上部开设空滤进风口,保证进气位置高,使进入风道的空气相对干净。高位进气口和低位置的空气滤清器之间就存在一段引风通道,即空滤进风道。现有的发动机前置,空气滤清器右置的空滤进风道状况如下:发动机前置的客车右侧前上部为右前侧玻璃,右前侧玻璃下还有右前侧小玻璃,以满足右前视野,右前侧空滤进风口只能开在右前侧小玻璃以下部位,则进风口位置较低,进入风道的空气较污浊。如果把进气口上移到侧窗玻璃下沿,则取消右前小玻璃,牺牲了局部的外形特征,又牺牲了右前下视野。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2319880U,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7月11日的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包括车身骨架和车身外蒙皮,车身外蒙皮上开设有进风口,进风口与上段风道相贯通,上段风道与位于下方的下段风道相连通,下段风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排风管连接件,进风口上靠近风道的内侧设置有风道挡水板,风道挡水板正下方的下段风道板件底板上设置有聚水罩,聚水罩的最低处设置有排水管接头,排水管接头与排水管相连接。虽然该实用新型改善了排水效果,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实用新型采用外板、骨架、内板合围形成引风通道,这样的引风通道不仅结构复杂,而且安装与拆卸繁琐,加大了后期维护的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复杂、装配与维护困难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装配与维护方便的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包括进风口、引风道、空气滤清器,所述引风道包括依次相通的上引风道、中引风道、下引风道,所述上引风道与进风口相通,所述下引风道与空气滤清器相通,所述下引风道为腔体封底结构,下引风道的上内侧设置有翻边,翻边与前地板骨架相连接,下引风道的上外侧与中引风道的内侧相连接,下引风道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下引风道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支架,下引风道通过安装支架分别与骨架前竖梁、裙竖梁相连接,下引风道的内侧设置有出风口,出风口与空气滤清器相通。

所述下引风道包括引风道外板与引风道内板,所述引风道外板与引风道内板内外贴合连接形成下引风道。

所述出风口的上方位于下引风道内侧的部位设置有一号挡水板,所述一号挡水板为弧形结构。

所述排水管的一端与下引风道的底部的最低部位相连接,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水袋,所述排水袋的排水口为扁嘴结构。

所述出风口通过波纹软管与空气滤清器相通,所述波纹软管通过卡箍与出风口相连接。

所述上引风道包括空滤进风口罩、右前侧小玻璃、内侧玻璃,所述空滤进风口罩与右前侧小玻璃相连接形成上引风道的外侧,所述内侧玻璃为上引风道的内侧,所述空滤进风口罩、右前侧小玻璃、内侧玻璃都分别与骨架前竖梁、骨架斜撑梁相连接,所述空滤进风口罩、右前侧小玻璃、内侧玻璃及周边车身结构合围形成上引风道。

所述空滤进风口罩位于右前侧窗以下右前侧小玻璃以上的部位。

所述进风口设置在空滤进风口罩上,进风口的上方位于上引风道外侧的部位设置有二号挡水板,所述二号挡水板为弧形结构。

所述中引风道包括内封板与车身侧围外板,所述内封板分别与骨架前竖梁、骨架斜撑梁、前地板骨架相连接,所述车身侧围外板分别与骨架前竖梁、骨架斜撑梁相连接,所述内封板、车身侧围外板及周边车身结构合围形成中引风道。

所述翻边与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一号密封胶片,所述下引风道的上外侧与车身侧围外板的内侧之间设置有二号密封胶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中下引风道为腔体封底结构,下引风道的上内侧设置有翻边,翻边与前地板骨架相连接,下引风道的上外侧与中引风道的内侧相连接,下引风道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支架,下引风道通过安装支架分别与骨架前竖梁、裙竖梁相连接,这样的设计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也易于与周边结构匹配,同时,下引风道与车身连接采用安装结构,这样的下引风道可拆卸,以便于冲洗清洁上引风道与中引风道,又可以清理下引风道的积尘,使得引风道的维护方便。因此,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装配与维护方便。

2、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中下引风道由引风道外板与引风道内板内外贴合连接,形成独立的腔体通道结构,该结构的下引风道不受制于复杂的车身外板裙部形状,使下引风道制造简单;出风口的上方位于下引风道内侧的部位设置有挡水板,挡水板为弧形结构,气流由风道从上向下流动时,被挡水板阻拦,转入下行绕过挡水板,再上流转入出风口,实现气、水分离,使进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中所含水分减少;排水管的一端与下引风道的底部的最低部位相连接,排水管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水袋,排水袋的排水口为扁嘴结构,这样的设计便于积水排出,且避免在风道内负压下,外界水及车下污浊的空气返流,实现单向排污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制造简单、能减少进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中所含水分、能实现单向排污功能。

3、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中进风口设置在右前侧窗以下右前侧小玻璃以上的部位,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进风口的位置,使得进入风道的空气较干净,而且能在地板以上的车身侧围骨架间,利用侧围夹层设置引风通道结构,使引风道结构不凸入车内,不占用车内空间;空滤进风口罩形状与车身小玻璃区域的玻璃形状相匹配,不影响车身整体造型风格及造型元素,空滤进风口罩的进风口增设挡水板,使吸入的空气在入口处就能在重力作用下进行简单的水、气分离,避免过多的雨水进入风口后进入风道;在车身小玻璃处,引风道内外均使用粘结玻璃结构,满足风道结构功能,同时双层玻璃的透明区又能满足右前侧下视野要求。因此,本实用新型进入空气干净、不占用车内空间、不影响车身整体造型、能避免雨水进入风道、结构简单且满足右前侧下视野要求。

4、本实用新型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中翻边与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一号密封胶片,下引风道的上外侧与车身侧围外板的内侧之间设置有二号密封胶片,增设密封胶片不仅可以提高接口部位装配结构的密封性能,而且可以缓解振动冲击。因此,本实用新型密封性好、减振性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空滤进风道内侧部件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地板以上部分进风口及引风道断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上引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中空滤进风口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进风口处气、水分离原理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中引风道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引风道的立体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引风道与车身裙部匹配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出风口水、气分离原理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中下引风道与中引风道接口部位匹配结构的断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中排水袋的立体图。

图中:上引风道1、空滤进风口罩11、进风口111、二号挡水板112、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右前侧窗14、中引风道2、内封板21、车身侧围外板22、下引风道3、翻边31、出风口32、一号挡水板33、排水管34、安装支架35、引风道外板36、引风道内板37、一号密封胶片38、二号密封胶片39、空气滤清器4、波纹软管41、卡箍42、前地板骨架5、骨架前竖梁6、裙竖梁7、骨架斜撑梁8、排水袋9、排水口91、粘接胶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包括进风口111、引风道、空气滤清器4,所述引风道包括依次相通的上引风道1、中引风道2、下引风道3,所述上引风道1与进风口111相通,所述下引风道3与空气滤清器4相通,所述下引风道3为腔体封底结构,下引风道3的上内侧设置有翻边31,翻边31与前地板骨架5相连接,下引风道3的上外侧与中引风道2的内侧相连接,下引风道3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34,下引风道3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支架35,下引风道3通过安装支架35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裙竖梁7相连接,下引风道3的内侧设置有出风口32,出风口32与空气滤清器4相通。

所述下引风道3包括引风道外板36与引风道内板37,所述引风道外板36与引风道内板37内外贴合连接形成下引风道3。

所述出风口32的上方位于下引风道3内侧的部位设置有一号挡水板33,所述一号挡水板33为弧形结构。

所述排水管34的一端与下引风道3的底部的最低部位相连接,排水管34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水袋9,所述排水袋9的排水口91为扁嘴结构。

所述出风口32通过波纹软管41与空气滤清器4相通,所述波纹软管41通过卡箍42与出风口32相连接。

所述上引风道1包括空滤进风口罩11、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与右前侧小玻璃12相连接形成上引风道1的外侧,所述内侧玻璃13为上引风道1的内侧,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都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骨架斜撑梁8相连接,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及周边车身结构合围形成上引风道1。

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位于右前侧窗14以下右前侧小玻璃12以上的部位。

所述进风口111设置在空滤进风口罩11上,进风口111的上方位于上引风道1外侧的部位设置有二号挡水板112,所述二号挡水板112为弧形结构。

所述中引风道2包括内封板21与车身侧围外板22,所述内封板21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骨架斜撑梁8、前地板骨架5相连接,所述车身侧围外板22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骨架斜撑梁8相连接,所述内封板21、车身侧围外板22及周边车身结构合围形成中引风道2。

所述翻边31与前地板骨架5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一号密封胶片38,所述下引风道3的上外侧与车身侧围外板22的内侧之间设置有二号密封胶片39。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说明如下:

本设计针对现有前置发动机客车右侧进气口布置位置较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进风口能布置在较高位置,同时不影响车身整体外形造型,不影响右前下视野;进风口具有防雨结构功能;上部风道结构采用车身侧围夹层,结构不突出车内壁,风道结构通畅,结构简单容易实现;风道结构组合能实现空气的水、气初步分离,使进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尽量清洁,以提高发动机系统的配气条件,进而提高发动机的运营效率和使用寿命。为了改善进气质量,需要保证进气口能尽量高,且布置的引风通道截面足够大且通畅,能提供足够量、较干净的空气给发动机系统,又不影响车身外形特点,不影响右前下视野,本设计将空滤进风口罩布置在右前侧窗以下,右前侧下小玻璃以上,满足进风口位置尽量高,保证进入引风道的空气相对能较干净,如此,又能在车身侧围骨架间利用侧围夹层设置向下引风的引风通道结构,使引风道结构不凸入车内空间,不占用车内空间,空滤进风口罩形状与右前侧下小玻璃形状匹配一致,不影响车身整体外形造型。空滤进风口罩、右前侧下小玻璃、内侧玻璃用粘接胶10与骨架前竖梁和骨架斜撑梁及周边结构粘接,合围结构形成上引风道;中引风道的外侧为侧围外板,前侧为骨架前竖梁,后侧为骨架斜撑梁,内侧为内封板,它们合围形成地板以上玻璃以下风道结构,骨架前竖梁、骨架斜撑梁与侧围外板之间间隙采用粘接胶10填充密封,间隙处理简单,且固化的胶具有足够的强韧性,内封板周边与侧围骨架及前地板骨架焊接。

由于客车车身裙部外板结构形状复杂,若采用外板、骨架、内板合围形成引风通道,则难以保证各部件能较好贴合、吻合,更难以保证通道结构的密封性,制造结构也较复杂。本设计地板以下部位的引风道为下引风道,下引风道由引风道外板与引风道内板内外贴合焊接,形成独立的腔体通道结构,独立的腔体结构与车身侧围外板、骨架前竖梁、裙竖梁之间有配合间隙,腔体结构不受制于复杂的车身外板裙部形状,使下引风道制造简单。下引风道的上内侧设有引风道翻边,翻边上开有安装孔,便于与前地板骨架的下表面贴合匹配安装;下引风道腔内在与出风口接口处的上方设有挡水板,避免空气直接进入出风口,出风口与风道底部之间保留出一段空间,使底部与出风口之间有一段落差,以避免底部积水漫过出风口;气流由风道从上向下流动,被挡水板阻拦,转入下行绕过挡水板,再上流转入出风口时自上而下,再上扬的急剧拐弯,如此,空气进入出风口时,再一次实现气、水分离,使进入空气滤清器的空气中水分更少;水在重力作用下往下落到由前向后下行倾斜的下引风道底部,汇积于下引风道底部的最低处,从设置在最低位的排水管排出;下引风道底部的汇积水功能结构采用折板合围,下引风道底部的最低处为最低位小区域(此最低小区域由前、后、内、外板面及下行向后倾斜面和底部最低面合围组合)容易实现此功能;下引风道下两侧设置两个安装支架,其上开安装孔,加上引风道翻边上的两孔,共四个安装用孔,使整个下引风道能与车身匹配安装。这样可拆卸后冲洗清洁上部引风道,又可清理下部引风道的积尘,维护方便。

在本结构中,在右前侧窗、右前侧小玻璃之间设置空滤进风口罩,满足功能、外形及结构设计要求;右前侧下小玻璃处透明双层玻璃,满足引风道及右下视野要求,下引风道与车身连接采用安装结构,与上部风道结合部采用密封胶片配合安装,实现密封缓冲并可拆卸维护;下引风道底部的最低处设置排水管,排水管下装排水袋;下引风道出风口与空气滤清器的进气口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客车空气滤清器进风道系统。排水袋采用软质橡胶,扁嘴状排水口便于积水排出,同时,避免在风道内负压下,外界水及车下污浊的空气返流,实现单向排污的功能。空气流动先经空滤进风口罩的防雨结构进风口,在此,空气可进行水、气分离,水流到车身外,空气进入引风道;空气再经过双层玻璃夹层的上部引风道后,进入侧围外板与内封板夹层的中部引风道,然后进入下引风道;在下引风道的腔体中,空气流被挡水板阻挡,空气流自上而下绕过挡水板,流转向出风口处的过程中,气流急剧转折,空气在重力作用下,再次进行水、气分离;水在重力作用下流到引风道底部的最低处,汇积到排水管,经过排水袋的扁嘴状排水口流出,实现排污。经过两次气、水分离,比外界较干净的空气从下引风道进入出风口,再通过波纹软管进入空气滤清器。本结构的空滤进风道能对进入风道的空气进行两次分离净化并排污,能提供更清洁的空气给空气滤清器。

客车使用一段时间后,进风道的双层玻璃处透明度下降,从右前侧小玻璃的外侧、内侧玻璃的内侧擦拭玻璃也无法保证通透时,需要拆下下引风道进行维护。维护拆卸:(1)先放松用于把可伸缩波纹软管固定到下引风道上的卡箍螺栓;(2)再把波纹软管往空气滤清器进气口方向压缩,退离下引风道出风口;(3)拆下下引风道的四个安装螺钉,即可从下方取出下引风道;(4)拆下排水袋。清洁方法:(1)先用水枪从敞开的中引风道下开口往风道上部喷洗车皂水,湿润风道内侧玻璃上的污垢;(2)再用高压水枪从引风道下开口往上部风道内喷水冲洗;再从空滤进风的进风口处喷入清水以清洗内部风道,使污垢随水流出,达到玻璃全透明即可;(3)下引风道需要清除底部及风道内表面的积沉物,使内壁清洁,排水口、出风口清洁通畅;(4)清洗排水袋内沉积物。恢复安装:更换老化的片状密封垫;安装回下引风道,紧固四个固定点;下引风道出风口处安装波纹软管,紧固卡箍;安装排水袋。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12,一种客车空滤进风道结构,包括进风口111、引风道、空气滤清器4,所述引风道包括依次相通的上引风道1、中引风道2、下引风道3,所述上引风道1与进风口111相通,所述下引风道3与空气滤清器4相通,所述下引风道3为腔体封底结构,下引风道3的上内侧设置有翻边31,翻边31与前地板骨架5相连接,下引风道3的上外侧与中引风道2的内侧相连接,下引风道3的底部连接有排水管34,下引风道3的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支架35,下引风道3通过安装支架35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裙竖梁7相连接,下引风道3的内侧设置有出风口32,出风口32与空气滤清器4相通;所述下引风道3包括引风道外板36与引风道内板37,所述引风道外板36与引风道内板37内外贴合连接形成下引风道3;所述出风口32通过波纹软管41与空气滤清器4相通,所述波纹软管41通过卡箍42与出风口32相连接。

实施例2: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12,所述出风口32的上方位于下引风道3内侧的部位设置有一号挡水板33,所述一号挡水板33为弧形结构;所述排水管34的一端与下引风道3的底部的最低部位相连接,排水管34的另一端连接有排水袋9,所述排水袋9的排水口91为扁嘴结构。

实施例3: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12,所述上引风道1包括空滤进风口罩11、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与右前侧小玻璃12相连接形成上引风道1的外侧,所述内侧玻璃13为上引风道1的内侧,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都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骨架斜撑梁8相连接,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右前侧小玻璃12、内侧玻璃13及周边车身结构合围形成上引风道1;所述空滤进风口罩11位于右前侧窗14以下右前侧小玻璃12以上的部位;所述进风口111设置在空滤进风口罩11上,进风口111的上方位于上引风道1外侧的部位设置有二号挡水板112,所述二号挡水板112为弧形结构。

实施例4:

基本内容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

参见图1至图12,所述中引风道2包括内封板21与车身侧围外板22,所述内封板21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骨架斜撑梁8、前地板骨架5相连接,所述车身侧围外板22分别与骨架前竖梁6、骨架斜撑梁8相连接,所述内封板21、车身侧围外板22及周边车身结构合围形成中引风道2;所述翻边31与前地板骨架5的下表面之间设置有一号密封胶片38,所述下引风道3的上外侧与车身侧围外板22的内侧之间设置有二号密封胶片39。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