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8849阅读:59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制动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



背景技术:

在紧急情况下有90%的汽车驾驶员踩刹车时缺乏果断,制动辅助系统正是针对这一情况而设计,它可以从驾驶员踩制动踏板的速度中探测到车辆行驶中遇到的情况,当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迅速踩制动踏板,但踩踏力又不足时,此系统便会协助,并在不到1秒的时间内把制动力增至最大,缩短在紧急制动的情况下的刹车距离。

但现有汽车制动辅助系统大多结构复杂,安装过程繁琐,维护困难,且在制动时,制动盘吸合不紧靠,制动不完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以解决现有汽车制动辅助系统制动不完全和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电路和依次连接的空气压缩机、储气筒、电磁压力控制阀、固定架和制动盘;

储气筒包括与空气压缩机出气端连通的进气阀和与电磁压力控制阀进气端连通的排气阀;电磁压力控制阀输出端分别与设于固定架上的两个空气缸筒连通;背对两个空气缸筒的固定架上均设有一预紧弹簧;两个预紧弹簧与电磁吸盘相连;

制动电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电源、紧急制动开关和电磁吸盘;紧急制动开关包括串联于制动电路中的常断开关和与常断开关连接的油液压力传感器;电磁吸盘内设有若干串联连接的线圈。

优选地,储气筒上设有压力卸荷阀和放水螺塞。

优选地,电源两端并联设置有一紧急制动灯。

优选地,线圈呈马蹄状,其马蹄状开口朝向制动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汽车制动时,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并排入储气筒中,储气筒通过电磁压力控制阀将空气传送到空气缸筒内,空气缸筒将电磁吸盘推动,靠近制动盘;同时,油液压力传感器传送信号,触发常断开关闭合,使制动电路导通,线圈通电产生磁力,使电磁吸盘和制动盘在磁力的作用下牢牢吸合,进而使制动盘制动完全。

本实用新型通过巧妙的构思,将气体和电生磁相结合,实现对汽车的辅助制动,制动牢靠吸力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电磁吸盘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空气压缩机;2、储气筒;3、进气阀;4、压力卸荷阀;5、放水螺塞;6、排气阀;7、电磁压力控制阀;8、紧急制动灯;9、紧急制动开关;10、常断开关;11、油液压力传感器;12、电源;13、空气缸筒;14、固定架;15、预紧弹簧;16、电磁吸盘;17、制动盘;18、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如图1-2所示,本方案的汽车辅助紧急制动系统,包括制动电路和依次串联连接的空气压缩机1、储气筒2、电磁压力控制阀7、固定架14和制动盘17。

空气压缩机1的出气端与储气筒2上的进气阀3连通,空气压缩机1实现对空气的压缩,并将压缩的空气存储于储气筒2内。

储气筒2上设有压力卸荷阀4和放水螺塞5,压力卸荷阀4用于卸荷储气筒2内的气体,并传送信号到空气压缩机1,使其停止工作;放水螺塞5用于定期放出压缩空气冷凝形成的水蒸气。

储气筒2上的排气阀6与电磁压力控制阀7输入端连通,电磁压力控制阀7输出端分别与两个空气缸筒13连通,空气缸筒13固定于固定架14的一侧面上;固定架14的另一侧面上设有两件预紧弹簧15,两件预紧弹簧15与电磁吸盘16相连。

制动电路包括依次串联连接的电源12、紧急制动开关9和电磁吸盘16,紧急制动开关9包括串联于制动电路中的常断开关10和与常断开关10连接的油液压力传感器11,电磁吸盘16内设有若干串联连接的线圈18,线圈18呈马蹄状,其马蹄状开口朝向制动盘17,利于线圈18与制动盘17的吸合。

电源12两端并联设置有一紧急制动灯8,用于指示作用,当紧急制动电路开启时,紧急制动灯8灯亮。

工作流程:

汽车紧急制动时,储气筒2中的压缩空气克服电磁压力制动阀内弹簧的预紧力,到达空气缸筒13内,压缩空气在推动下克服预紧弹簧15的弹力将电磁吸盘16推向制动盘17的表面。

同时,油液压力传感器11检测到油液压力的变化,并发出信号触发常断开关10闭合,进而导通制动电路,电磁吸盘16内的串联线圈18导电,电生磁,产生磁力,产生的磁力使电磁吸盘16和制动盘17紧密吸合,实现汽车的紧急制动。

本实用新型通过巧妙的构思,将压缩气体和电生磁相结合,实现对汽车的辅助制动,制动牢靠吸力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推广性。

虽然结合附图对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