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41158阅读:291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商用车重卡制动系统,尤其涉及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商用车重卡制动系统的防抱死制动系统和驱动防滑系统主要包括继动阀、两个ABS电磁阀、一个ASR电磁阀以及一个双通单向阀,所述五个阀的连接结构均是通过彼此的中间管路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技术缺陷是:总体体积大、重量大、结构不紧凑,响应时间慢,同时也不便于主机厂在装车布局时设计系统安装位置。因此,亟待改进。所述防抱死制动系统ABS,全称是Anti-lock Brake System,是一种具有防止车轮抱死、缩短汽车制动距离,减少轮胎磨损,防止汽车跑偏、甩尾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它基于常规制动系统起作用。在车轮接近抱死的情况下,相应的车轮制动压力将被释放并在要求或测得车轮重新加速期间保持恒定,在重新加速之后逐步增加制动压力。相当于对每个车轮单独的“点刹”。所述驱动防滑系统ASR,全称是Acceleration SlipRegulation,是驱动防滑系统也叫牵引力控制系统。当车轮转动而车身不动或是汽车的移动速度低于转动车轮的轮线速度时,车轮胎面与地面之间就有相对的滑动,这种滑动称为“滑转”,以区别于汽车制动时车轮抱死而产生的车轮“拖滑”。驱动车轮的滑转,同样会使车轮与地面的附着力下降。汽车防滑转电子控制系统是在车轮出现滑转时,通过对滑转车施以制动力或控制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来抑制车轮的滑转,以避免汽车牵引力和行驶稳定性的下降。

专利号为ZL201710088978.1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商用车制动系统紧凑型后桥制动模块,属于车辆制动技术领域。这种制动系统紧凑型后桥制动模块包括上阀体和下阀体,活塞组件包含活塞和第一O型圈,活塞下端与密封垫相连、密封垫通过压缩弹簧与导套接触、由第五O型圈密封,用卡簧加以固定。电磁阀组件包含磁头、进气电枢集合、排气电枢集合、阀座、第六O型圈、长压缩弹簧和短压缩弹簧,用进气电枢集合、排气电枢集合控制气路的通断进行压力控制;在整个模块中,有两条相对独立,互不相通的气路通道,但同时又通过活塞组件及电磁阀组件实现两条气路气压的相互平衡,来实现压力调节,压力供给及压力排放。该制动模块是一种结构紧凑,集合程度高,功能强大的商用车后桥制动模块。但该发明仅设置有两个膜片9,其只能实现第一输出口P21压力和第二输出口P22压力的保压及增压功能,当其中一个所述输出口的压力需要减压时,只能通过主支路电磁阀控制口进行排气,以达到所述输出口的气压减压,该控制方案的技术缺陷是造成所述两个输出口同时减压,也就是说,所述两个输出口压力的减压不能实现独立控制,因此所述两个输出口压力的控制不够灵活,可靠性也较低,亟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商用车制动系统紧凑型后桥制动模块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包括阀体,所述阀体上集成设置有ABS电磁阀部分、双通单向阀部分、ASR电磁阀部分和继动阀部分,所述ABS电磁阀部分包括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所述第一ABS 电磁阀部分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分别各设置有两个进气膜片和两个排气膜片。

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膜片处装有进气弹簧,所述排气膜片处装有排气弹簧。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进气膜片、进气弹簧、排气膜片和排气弹簧的外侧装有压板。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压板的外侧装有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与所述压板之间的安装配合面上装有异型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包括进气线圈组件,所述进气线圈组件包括进气静铁芯、进气动铁芯、大弹簧和进气阀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包括排气线圈组件,所述排气线圈组件包括排气静铁芯、排气动铁芯、小弹簧和排气阀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包括双通单向阀活塞、电磁阀座和第二O形圈,所述双通单向阀活塞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座内,所述双通单向阀活塞的外壁上开有活塞环槽,所述活塞环槽内装有第二O形圈,所述双通单向阀活塞的外壁与所述电磁阀座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ASR电磁阀部分包括动铁芯、回位弹簧、静铁芯、ASR电磁阀线圈和ASR电磁阀排气罩,所述动铁芯上套装有所述回位弹簧,所述动铁芯和回位弹簧安装在所述电磁阀座与静铁芯之间。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继动阀部分包括活塞、阀门组件、压缩弹簧、弹簧座、上壳体和阀门嘴。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膜片的进气膜片轴线与所述排气膜片的排气膜片轴线之间相互平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的双通单向阀轴线与所述 ASR电磁阀部分的ASR电磁阀轴线之间相互平行且重合。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膜片的进气膜片轴线和所述排气膜片的排气膜片轴线分别与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的双通单向阀轴线和所述ASR电磁阀部分的ASR电磁阀轴线之间相互平行。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阀体上开有进气口,所述双通单向阀部分和 ASR电磁阀部分设置在所述进气口的上方。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的进气通道延伸至所述ASR电磁阀部分,所述进气通道内壁上开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装有连接套,所述连接套上设置有密封凸台,所述密封凸台上套装有第一O形圈,所述连接套与所述环槽之间通过所述第一O形圈形成密封状态。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电磁阀座上方开有控制口,所述控制口的控制通道延伸至所述电磁阀座处。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ABS电磁阀部分的一侧装有右电器端子,所述第二ABS电磁阀部分的一侧装有左电器端子,所述左电器端子和右电器端子设置成不同型号。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ASR电磁阀部分与所述阀体之间通过第一安装螺钉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第一ABS电磁阀部分与所述阀体之间以及所述第二ABS电磁阀部分与所述阀体之间均通过第二安装螺钉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上壳体与所述阀体之间通过第三安装螺钉固定连接。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阀体的下方装有消声器。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输出口和第二输出口。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进气口的下方并排设置有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输出口和第四输出口。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ASR电磁阀部分包括第一排气口。

在上述任一方案中优选的是,所述消声器的外侧设有第二排气口。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将所述输出口的压力分别由设置在所述阀体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中的两组进气膜片和两组排气膜片共计四个膜片进行控制,不仅能够实现所述输出口压力的保压和排气功能,还能够实现所述输出口压力分别由不同的所述膜片进行控制,使得所述输出口压力的控制更加灵活和可靠;同时,对阀体两侧的所述输出口气压能够实现独立控制,即当一侧的输出口进行进气保压、排气控制时,另一侧的输出口也能够独立进行升压、保压或排气工作。增设第一出气口和第二出气口并由继动阀部分直接控制,输出至所述输出口时,无须经过ABS电磁阀部分,所述输出口直接与ABS调节器相连接以实现6S/6M功能。所述ASR电磁阀部分与双通单向阀部分设置成既相互关联集成又相互独立,以方便装配与维修作业。通过对所述进气膜片、排气膜片与电磁阀之间的重叠设计,进一步缩小产品体积,节省产品安装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一优选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2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图3所示实施例的A-A剖视图;

图3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图2所示实施例的B-B剖视图;

图4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图3所示实施例的K向剖视图;

图5按照本实用新型的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图3所示实施例的双通单向阀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阀体;2消声器;3第一O形圈;4连接套;5活塞;6阀门组件;7压缩弹簧;8弹簧座;9上壳体;10阀门嘴;11进气膜片;13进气弹簧;14双通单向阀活塞;15电磁阀座;16动铁芯;17回位弹簧;18静铁芯;19ASR电磁阀线圈;20排气膜片;21第二O形圈;22电磁阀;23排气弹簧;24异型圈;25压板;26进气线圈组件;27排气线圈组件;28进气静铁芯;29进气动铁芯;30 大弹簧;31进气阀门;32排气静铁芯;33排气动铁芯;34小弹簧;35排气阀门;36ASR电磁阀排气罩;37第一安装螺钉;38第二安装螺钉;39第三安装螺钉;40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1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2双通单向阀部分;43ASR 电磁阀部分;44继动阀部分;45左电器端子;46右电器端子;47进气膜片轴线; 48排气膜片轴线;49双通单向阀轴线;50ASR电磁阀轴线。

P101进气口;P211第一输出口;P221第二输出口;P231第三输出口;P241 第四输出口;P251第一出气口;P261第二出气口;P301第一排气口;P331第二排气口;P411控制口。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仅为一优选技术方案,其中所涉及的各个组成部件以及连接关系并不限于该实施例所描述的以下这一种实施方案,该优选方案中的各个组成部件的设置以及连接关系可以进行任意的排列组合并形成完整的技术方案。

下面结合图1-5详细描述所述防抱死防滑转系统的技术方案:

一种防抱死防滑转系统,包括阀体1,阀体1上集成设置有ABS电磁阀部分、双通单向阀部分42、ASR电磁阀部分43和继动阀部分44。阀体1上开有进气口 P101,双通单向阀部分42和ASR电磁阀部分43设置在进气口P101的上方。进气口P101的进气通道延伸至ASR电磁阀部分43,所述进气通道内壁上开有环槽,所述环槽内装有连接套4,连接套4上设置有密封凸台,所述密封凸台上套装有第一O形圈3,连接套4与所述环槽之间通过第一O形圈3形成密封状态。阀体 1的下方装有消声器2。进气口P101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输出口P211和第二输出口P221,进气口P101的下方并排设置有第一出气口P251和第二出气口P261,在第一出气口P251和第二出气口P26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三输出口P231和第四输出口P241。ASR电磁阀部分43包括第一排气口P301。消声器2外侧设有第二排气口P331。

所述ABS电磁阀部分包括设置在阀体1两侧的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和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分别各设置有两个进气膜片11和两个排气膜片20,进气膜片11处装有进气弹簧13,排气膜片20处装有排气弹簧23,在进气膜片11、进气弹簧13、排气膜片20和排气弹簧23的外侧装有压板25,压板25的外侧装有电磁阀22,电磁阀22与压板25之间的安装配合面上装有异型圈24。电磁阀22包括进气线圈组件26,进气线圈组件26包括进气静铁芯28、进气动铁芯29、大弹簧30和进气阀门31;电磁阀22包括排气线圈组件27,排气线圈组件27包括排气静铁芯32、排气动铁芯33、小弹簧34和排气阀门35。进气膜片11的进气膜片轴线47与排气膜片 20的排气膜片轴线48之间相互平行。

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的一侧装有右电器端子46,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 的一侧装有左电器端子45,左电器端子45和右电器端子46设置成不同型号。 ASR电磁阀部分43与阀体1之间通过第一安装螺钉37固定连接,第一ABS电磁阀部分40与阀体1之间以及第二ABS电磁阀部分41与阀体1之间均通过第二安装螺钉38固定连接,上壳体9与阀体1之间通过第三安装螺钉39固定连接。

双通单向阀部分42包括双通单向阀活塞14、电磁阀座15和第二O形圈21,双通单向阀活塞14安装在电磁阀座15内,双通单向阀活塞14的外壁上开有活塞环槽,所述活塞环槽内装有第二O形圈21,双通单向阀活塞14的外壁与电磁阀座15的内壁之间形成密封连接。

ASR电磁阀部分43包括动铁芯16、回位弹簧17、静铁芯18、ASR电磁阀线圈19和ASR电磁阀排气罩36,动铁芯16上套装有回位弹簧17,动铁芯16和回位弹簧17安装在电磁阀座15与静铁芯18之间。电磁阀座15上方开有控制口 P411,控制口P411的控制通道延伸至电磁阀座15处。

双通单向阀部分42的双通单向阀轴线49与ASR电磁阀部分43的ASR电磁阀轴线50之间相互平行且重合。进气膜片11的进气膜片轴线47和排气膜片20 的排气膜片轴线48分别与双通单向阀部分42的双通单向阀轴线49和ASR电磁阀部分43的ASR电磁阀轴线50之间相互平行。

继动阀部分44包括活塞5、阀门组件6、压缩弹簧7、弹簧座8、上壳体9 和阀门嘴10。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进气口P101为常进气口,当车辆需要刹车制动时,司机踩下脚制动阀,控制口P411有气压,控制口P411的气压推动双通单向阀活塞14及第二O形圈21运动至电磁阀座15,经过通道内部环形区域推动活塞5,克服弹簧座8上的压缩弹簧7,活塞5顶开阀门组件6,以上为继动阀部分44 输出气压的工作原理,在该位置的输出气压包括多路走向:第一路气压直接输出到第一出气口P251、第二出气口P261,通过外接单独的ABS调节器以实现6S/6M 功能。第二路气压通过分别设置在阀体1两侧的两个排气线圈组件27分别作用于两个排气膜片20处,与两个排气弹簧23共同将第一排气口P301和第二排气口P331封堵住,以保证输出口气压的稳定性。与此同时,气压克服两个进气弹簧13的压力,顶开两个进气膜片11并分别输出至第一输出口P211、第三输出口P231以及第二输出口P221、第四输出口P241。

两个进气线圈组件26和两个排气线圈组件27共同的工作原理:当所述线圈组件不通电时,进气动铁芯29没有动作;当所述线圈组件通电时,所述线圈与排气静铁芯32共同产生电磁场,克服弹簧压力将进气动铁芯29吸向排气静铁芯 32。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所述进气线圈、排气线圈的通断,来实现第一输出口 P211、第三输出口P231、第二输出口P221和第四输出口P241的压力控制。

当车轮轮速传感器监测到车轮滑移率过大时,ECU给所述进气线圈、排气线圈同时发布通电指令,经所述继动阀的气压通过进气线圈组件26到达进气膜片 11的上方并与进气弹簧13共同作用,将进气膜片11压住,排气膜片20的气压连同制动气室多余的压力通过排气线圈组件27从第二排气口P331排掉。

当车轮的滑移率回复正常后,所述进气线圈、排气线圈均不通电,经过所述继动阀的气压通过排气线圈组件27到达排气膜片20的上方,连同排气弹簧23 将所述排气口封堵住,此时第一输出口P211、第三输出口P231、第二输出口P221 和第四输出口P241的压力上升。

当第一输出口P211、第三输出口P231、第二输出口P221和第四输出口P241 的压力需要保持在一定压力时,ECU控制所述进气线圈通电,所述排气线圈不通电时,则第一输出口P211、第三输出口P231、第二输出口P221和第四输出口 P241的压力将被保持在稳定值。

当车辆正常行驶时,传感器监测到车轮打滑时,ECU控制ASR电磁阀线圈19 通电并与静铁芯18产生电磁场,克服回位弹簧17吸合动铁芯16,来自进气口 P101的气压经过连接套4、第一O形圈3推动双通单向阀活塞14与第一O形圈 3,经过通道内部环形区域推动活塞5,克服弹簧座8上的压缩弹簧7,使活塞5 顶开阀门组件6。

当ASR功能结束后,ECU控制ASR电磁阀线圈19断电,在回位弹簧17的作用下,动铁芯16复位,活塞5上方的气压经过内部环形区域,从第一排气口P301 排掉。

所述6S/6M是指每个车轮通过独立的传感器,控制单独的气路制动抱死调整,这样挂车6个轮位的制动毂独立控制,理论上这样的控制逻辑接近最佳制动效果。

本实用新型将现有的一个继动阀、两个ABS电磁阀、一个ASR电磁阀和一个双通单向阀集成设置在同一阀体上,省去了现有技术中连接各个阀的中间管路,此举既大幅减轻了产品重量、提高了系统响应时间,也使得整个防抱死防滑转系统更加安全可靠,同时大幅减少汽车零部件的装配数量,大幅减轻整车厂的安装负担,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整体性能。本实用新型一方面体积小、结构紧凑,有利于主机厂在装车布局时对该系统的安装位置进行优化设计;另一方面,由于该集成产品重量轻,故能实现降低油耗、减少废气排量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