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60067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尤其是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拥有量与保有量的不断提升,机动车交通事故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汽车碰撞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碰撞维修费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保险杠是最先接触的部件,不仅要避免内侵量过大,减小车辆其他部件的损坏,还要通过吸能装置的压溃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避免驾驶舱有过大的变形。传统的碰撞吸能装置,通常仅有保险杠两侧的缓冲吸能结构,在高速碰撞下不能满足汽车安全的要求,因此亟需一种能增强碰撞吸能能力、降低车体碰撞加速度、更为可靠的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

具体技术方案实现如下: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包括保险杠,还包括缓冲吸能块和吸能装置,所述缓冲吸能块有两个,对称布置在保险杠的左右两端,且可纵向褶皱变形,所述缓冲吸能块一端与保险杠连接,另一端与汽车前纵梁连接,所述吸能装置至少有两个,横向方向设于在两缓冲吸能块之间,且左右对称布置,纵向方向上一端与保险杠刚好接触,另一端与汽车横梁连接。

上述地,所述吸能装置包括支撑板、吸能筒壳体、吸能筒、缓冲弹簧、顶板、限位杆、减振弹簧和限位柄销,所述支撑板安装在汽车横梁上,所述支撑板上固接有吸能筒壳体,所述吸能筒壳体内套装有薄壁吸能筒,所述吸能筒壳体底部和吸能筒底部之间装有缓冲弹簧,所述吸能筒前端与顶板可拆连接,所述吸能筒壳体内前端两侧对称布置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固接在支撑板上的减振弹簧连接,所述吸能筒壳体内底端安设有限位柄销,用于限制吸能筒纵向位移。

优选地,所述缓冲吸能块的截面为正八边形。

优选地,所述吸能筒壳体和吸能筒截面均为圆形。

优选地,所述限位杆为楔形。

本实用新型的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在汽车保险杠与横梁之间加装有吸能装置,提高了汽车碰撞吸能能力,有效降低车体碰撞加速度,与传统的缓冲吸能装置相比更为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汽车车身前端的布置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标记为:1-保险杠,2-吸能块,3-吸能装置,21-前纵梁,31-支撑板,32-吸能筒壳体,33-吸能筒,34-缓冲弹簧,35-顶板,36-限位杆,37-减振弹簧,38-限位柄销,41-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见图1和图2所示:一种汽车碰撞吸能装置,包括保险杠1,还包括缓冲吸能块2和吸能装置3,所述缓冲吸能块2有两个,对称布置在保险杠1的左右两端,且可纵向褶皱变形,所述缓冲吸能块2一端与保险杠1连接,另一端与汽车前纵梁21连接,所述吸能装置3有两个,横向方向设于在两缓冲吸能块2之间,且左右对称布置,纵向方向一端与保险杠1刚好接触,另一端与汽车横梁41连接。

上述地,所述吸能装置3包括支撑板31、吸能筒壳体32、吸能筒33、缓冲弹簧34、顶板35、限位杆36、减振弹簧37和限位柄销38,所述支撑板31安装在汽车横梁41上,所述支撑板31上固接有吸能筒壳体32,所述吸能筒壳体32内套装有薄壁吸能筒33,所述吸能筒壳体32底部和吸能筒33底部之间装有缓冲弹簧34,所述吸能筒33前端与顶板35可拆连接,所述吸能筒壳体33内前端两侧对称布置有限位杆36,所述限位杆36与固接在支撑板31上的减振弹簧37连接,所述吸能筒壳体32内底端安设有限位柄销38,用于限制吸能筒33纵向位移。

优选地,所述缓冲吸能块2的截面为正八边形。

优选地,所述吸能筒壳体32和吸能筒33截面均为圆形。

优选地,所述限位杆36为楔形。

具体的,在碰撞外力作用下,保险杠1挤压顶板35,吸能筒33有下移的趋势,当外力足以推动楔形限位杆36时,吸能筒33下移,保险杠1、缓冲吸能块2、缓冲弹簧34和减振弹簧37发生一定变形,共同缓解并降低碰撞加速度,当外力消除后,保险杠1及与保险杠1连接缓冲吸能块2在顶板35、缓冲弹簧34和减振弹簧37反作用下恢复到初始状态。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改进及替代,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