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抽拉型带安全锤的胎压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42982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一种抽拉型带安全锤的胎压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到带安全锤胎压计的安全锤施力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抽拉型带安全锤的胎压计。



背景技术:

胎压计是测量车辆轮胎气压的工具。气压是轮胎的命门,过高和过低都会缩短它的使用寿命。气压过低,则胎体变形增大,胎侧容易出现裂口,同时产生屈挠运动,导致过度生热,促使橡胶老化,帘布层疲劳、帘线折断。气压过低,还会使轮胎接地面积增大加速胎肩磨损。气压过高,会使轮胎帘线受到过度的伸张变形,胎体弹性下降,使汽车在行驶中受到的负荷增大,如遇冲击会产生内裂和爆破,同时气压过高还会加速胎冠磨损,并使耐轧性能下降。胎压计能准确测量轮胎的气压,从而时刻监视胎压,保证你的驾驶安全,上高速跑之前最好测下。胎压计主要分为:机械指针胎压计和电子胎压计胎压计两种。对于电子的胎压计,现在市场的功能比较单一,因此就有了很多带安全锤的胎压计,但是,因为胎压计长度有限,安全锤也不是特别重,因此,在遇到危险破窗时,这个力度就会有限,市场上很多带安全锤的胎压计长度都固定,使用时由于长度限制,而降低了施力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带安全锤的胎压计的长度有限,影响施力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抽拉型带安全锤的胎压计,包括胎压计本体,所述胎压计本体的右端连接有锤体,且胎压计本体的左端套接有内壳,所述内壳的左端套接有外壳,所述内壳的上端右侧和外壳的上端右侧均设有开口向下的导向筒,且内壳上的导向筒位于外壳的右侧,所述导向筒的下端插接有止动柱,且内壳和外壳的上端均开设有与止动柱对应的插孔,所述止动柱的上端与导向筒的内腔顶端之间通过弹簧连接,所述胎压计本体和内壳的上端右侧均开设有与止动柱对应的圆弧形的卡槽,且胎压计本体和内壳的上端左侧均开设有与止动柱对应的止动槽,所述止动槽的左端呈与止动柱的左端对应的竖直的圆弧形,且止动槽的右端面呈上端向右倾斜的圆弧形。

优选的,所述导向筒的上端插接有螺纹柱,且螺纹柱的下端抵在弹簧的上端,所述螺纹柱的上端设有圆盘形的旋块。

优选的,所述旋块的外端周向设有防滑凸纹。

优选的,所述内壳的下端右侧设有与胎压计本体对应的紧固旋钮,且紧固旋钮位于外壳的右侧。

本实用新型设计,胎压计本体的左端套接有内壳和外壳,遇到危险时,向两端拉锤体和外壳,止动柱就会滑出圆弧形的卡槽,而滑入止动槽,从而完成拉伸,增加了长度,力臂便长,提高了施力效果,止动槽的左端是竖直的圆弧面,因此止动柱卡进以后不会再继续移动,防止内壳和外壳脱离,而止动槽的右端面为圆弧形,不用时可以收回滑出,完成收缩折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中:1胎压计本体、2锤体、3内壳、4外壳、5导向筒、6止动柱、7弹簧、8卡槽、9止动槽、10螺纹柱、11旋块、12紧固旋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一种抽拉型带安全锤的胎压计,包括胎压计本体1,为现有技术,内部结构不再详述,胎压计本体1的右端连接有锤体2,且胎压计本体1的左端套接有内壳3,内壳3的左端套接有外壳4,内壳3的下端右侧设有与胎压计本体1对应的紧固旋钮12,且紧固旋钮12位于外壳4的右侧,这就可以任意拉出胎压计本体1的长度,便于使用,内壳3的上端右侧和外壳4的上端右侧均设有开口向下的导向筒5,且内壳3上的导向筒5位于外壳4的右侧,导向筒5的下端插接有止动柱6,且内壳3和外壳4的上端均开设有与止动柱6对应的插孔,内壳3和外壳4的右端与对应的导向筒5之间均留有长度,增加里面的插接物的平衡性。

止动柱6的上端与导向筒5的内腔顶端之间通过弹簧7连接,导向筒5的上端插接有螺纹柱10,且螺纹柱10的下端抵在弹簧7的上端,螺纹柱10的上端设有圆盘形的旋块11,旋转旋块11,便可以调节弹簧7的挤压力度,旋块11的外端周向设有防滑凸纹,便于旋块11的旋转,防滑,圆盘形的不容易磨手,胎压计本体1和内壳3的上端右侧均开设有与止动柱6对应的圆弧形的卡槽8,且胎压计本体1和内壳3的上端左侧均开设有与止动柱6对应的止动槽9,止动槽9的左端呈与止动柱6的左端对应的竖直的圆弧形,且止动槽9的右端面呈上端向右倾斜的圆弧形,中部下凹的圆弧形,方便止动柱6向右滑出。

本实用新型设计,胎压计本体1的左端套接有内壳3和外壳4,遇到危险时,向两端拉锤体2和外壳4,止动柱6就会滑出圆弧形的卡槽8,而滑入止动槽9,从而完成拉伸,增加了长度,力臂便长,提高了施力效果,止动槽9的左端是竖直的圆弧面,因此止动柱6卡进以后不会再继续移动,防止内壳3和外壳4脱离,而止动槽9的右端面为圆弧形,不用时可以收回滑出,完成收缩折叠。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