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顶行李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6813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顶行李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配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顶行李架。



背景技术:

车顶行李架是加装在汽车车身顶部,用来安全方便地固定行李物品的支撑架或部件,一般用于两厢式的旅行车、SUV和MPV等车型上。车顶行李架除了起到装饰、美观的作用外,它可以能放行李厢放不下的东西,比如体积大的行李、自行车、折叠床等等,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许多方便。众所周知,当车顶行李架上搭载物品时,必然会增加车辆自身的高度,对汽车的通过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说,当汽车准备通过城市小型隧道、铁道路基下层隧道等小型隧道的时候,如果不知道货物的高度是否低于隧道,那么通过的话就会有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行李架,通过在行李架主体上设置雷达测距装置,同步实现限高预警和车距预警,提高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

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车顶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雷达测距装置,所述雷达测距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行李架主体上的探头组合结构;

所述探头组合结构包括第一雷达探头、第二雷达探头和第三雷达探头;

所述第一雷达探头朝向所述汽车前端,用于检测前方障碍物的高度;

所述第二雷达探头朝向所述行李架主体上的行李物品,用于检测所述行李物品的高度;

所述第三雷达探头朝向所述汽车车身的外侧,用于检测所述汽车车身轮廓与位于所述汽车侧边的障碍物的距离。

优选的,所述探头组合结构设置于所述行李架主体沿所述汽车运动方向的前端和/或两侧边缘。

优选的,所述雷达测距装置还包括:控制处理器、报警装置和连接导线;

所述控制处理器通过所述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一雷达探头、第二雷达探头、第三雷达探头和报警装置,用于对所述第一雷达探头、第二雷达探头和第三雷达探头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危险信号传递至所述报警装置。

更优选的,所述控制处理器为ECU处理器。

更优选的,所述连接导线为电缆。

优选的,所述雷达测距装置还包括:电源;

所述电源通过所述连接导线连接所述第一雷达探头、第二雷达探头、第三雷达探头、控制处理器和报警装置。

优选的,所述探头组合结构包括安装支架;

所述第一雷达探头、第二雷达探头和第三雷达探头通过所述安装支架固定于所述行李架主体上。

优选的,所述安装支架可拆装连接所述行李架主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顶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行李架主体上的探头组合结构,每个探头组合结构包括多个不同朝向设置的雷达探头,不仅可以测量到前方障碍物的高度,还可以同步测量车顶行李架上的行李物品高度以及汽车车身轮廓最外点与位于汽车侧边的障碍物的距离,使得本实用新型车顶行李架可同步实现限高预警和车距预警,提高了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本实用新型车顶行李架结构简单、安装方便、成本低,而且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安装探头的数量,非常适合汽车后市场的改装。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1所提供车顶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所提供车顶行李架的探头组合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所提供车顶行李架的探头组合结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5为实施例1所提供车顶行李架的雷达探头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的4个探头组合结构同时通过电缆连接控制处理器、报警装置、连接导线和电源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车顶行李架的雷达探头、控制处理器、报警装置和电源之间的工作流程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2所提供车顶行李架的探头组合结构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解决现有车顶行李架无法自动检测汽车前方障碍物高度,实现自动限高预警的这一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即可自动限高预警又可车距预警的车顶行李架。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7,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和雷达测距装置,雷达测距装置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行李架主体上的探头组合结构1。行李架主体由两根互相平行的支杆2构成,两个支杆2的设置方向与汽车轴线平行;其中四个探头组合结构1分别设置在两根支杆2的前后两端。

其中,本实施例中安装在两根支杆2前端的探头组合结构1包括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和第三雷达探头13;第一雷达探头11朝向所述汽车前端,用于检测前方障碍物3的高度;第二雷达探头12朝向所述行李架主体上的行李物品4,用于检测所述行李物品4的高度;第三雷达探头13朝向所述汽车车身的外侧,用于检测所述汽车车身轮廓和位于所述汽车两侧边缘的障碍物之间的距离。本实例中安装在两根支杆2后端的探头组合结构1也包括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和第三雷达探头13;不同点在于,第一雷达探头11还可以灵活调节使其朝向车身后方,可以作为后上方障碍物车距预警提示。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的雷达测距装置还包括控制处理器14、报警装置15、连接导线和电源。控制处理器14通过连接导线分别连接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第三雷达探头13和报警装置15,用于对所述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和第三雷达探头13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并将危险信号传递至报警装置15;电源通过连接导线分别连接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第三雷达探头13、控制处理器14和报警装置15。

为了固定探头组合结构的安装位置,本实施例在行李架主体上设置了安装支架21,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和第三雷达探头13通过安装支架21固定于行李架主体上。安装支架21的上端为一个多面体外壳,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和第三雷达探头13固定设置于该多面体外壳相邻的三个面上;安装支架21的下端是螺纹,通过螺纹连接固定于行李架主体。安装支架21的下端还设有通孔用于穿过分别连接第一雷达探头11、第二雷达探头12和第三雷达探头13的连接导线,然后这三根连接导线再与行李架主体内部的接头连接,保证连接导线不会外漏在外面影响美观。

如图6所示,设置于支杆2前后两端的四个探头组合机构中的多个雷达探头通过电缆同时连接控制处理器14、报警装置15和电源。连接设置在支杆2其中一端的探头组合结构的电缆沿支杆2隐藏设置并在设置于支杆2另一端的俩探头组合结构下方与连接支杆2另一端的电缆汇合。

如图7所示,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雷达探头发射和接收被反射的超声波,并根据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距离和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S=V×T)将声波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将电信号传送至ECU处理器;当ECU处理器接收到雷达探头传递的电信号时,实时进行匹配数据,当距离小于预设值时,即输出相应的指令传送至报警装置进行预警提示,提醒驾驶人员无法通行前方限高路段。

本实施例的车顶行李架的每个探头组合结构包括多个不同朝向设置的雷达探头,因此该车顶行李架不仅能判断盛放于行李架主体上的行李物品是否能通过前方障碍物外,还可以检测侧前方的障碍物是否有可能与车身发生碰撞。以汽车前方的障碍物为限高的梯形隧道为例对车顶行李架上的雷达测距装置的探测原理进行说明:请参阅图5,朝向汽车车身外侧的雷达探头将电磁波以一定的角度发射到障碍物上,根据电磁波反射原理,ECU处理器可以计算出雷达探头到前方障碍物的横向距离L和高度距离H。另外,我们在ECU处理器的系统里已经输入了车身轮廓(也就是车身最容易与障碍物发生碰撞剐蹭的地方)到雷达探头的横向距离L0和竖直距离H0。那么ECU处理器会判断前方障碍物的横向距离L是否少于车身轮廓的横向距离L0,L少于L0时触发报警装置报警,提示驾驶员障碍物将会与车身剐蹭或者碰撞。

实施例2

请参阅图8和图9,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4个探头组合结构1。行李架主体为由互相垂直的横向支杆21和纵向支杆22构成的框架结构,横向支杆21的设置方向与汽车轴线垂直;4个探头组合结构1均设置在纵向支杆的两端;每个探头组合结构也包括设置于安装支架上的3个雷达探头;安装支架的下端螺纹连接夹紧配件,夹紧配件通过螺栓锁紧在行李架主体的纵向支杆上。

其余地方和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车顶行李架包括行李架主体和1个探头组合结构。其雷达测距装置设置在其中一根支杆的前端。

行李架主体结构以及其余地方和实施例1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