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遮物帘组件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车辆的遮物帘的钢管很长,导致遮物帘整体的重量大且制造成本高;另外,现有的车辆的遮物帘结构普通,科技感很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遮物帘组件,该遮物帘组件的钢管长度短,整体重量低且科技感强。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遮物帘组件的车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用于车辆的遮物帘,包括:钢管,所述钢管沿所述车辆的纵向延伸且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身和右侧车身中的一个上;前遮物帘,所述前遮物帘的一端固定在所述钢管上且卷绕在所述钢管上,所述前遮物帘的另一端可选择地固定在所述车辆的左侧车身和右侧车身的另一个上以遮挡或敞开所述车辆的后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遮物帘组件还包括:后遮物帘,所述后遮物帘设置在所述车辆的后背门上,在所述后背门关闭时,所述后遮物帘水平设置以遮挡所述车辆的后部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遮物帘组件还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设置在所述钢管上,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设置在所述车辆的车身上。
进一步地,所述遮物帘组件还包括:中心端子,所述中心端子固定在所述钢管的内部且与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一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中心端子包括:中心销和第一扣手,所述弹簧的所述一端形成有第一弹簧卡钩,所述中心销伸入所述弹簧的所述一端,所述第一弹簧卡钩与所述第一扣手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一端固定在所述中心端子上。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的两端设置有钢管封盖,所述钢管封盖的中心设置有穿过孔。
进一步地,所述遮物帘组件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固定在所述车身上,所述钢管收容在所述壳体内,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前遮物帘伸出的出口。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端靠近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内封盖,所述第一内封盖封堵所述第二端且所述第一内封盖与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另一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封盖其上设有:第二扣手,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弹簧卡钩,所述第二弹簧卡钩与所述第二扣手配合以将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第一内封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内封盖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和第二导向结构,所述第一导向结构适于伸入所述第一弹簧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导向结构适于伸入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二端还设置有第一外封盖,所述第一外封盖套设在所述第二端,所述第一外封盖与所述第一内封盖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外封盖上设置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二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卡扣配合的第一活动孔。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第二端的第二内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钢管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内封盖和所述第二内封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所述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外封盖,所述第二外封盖套设在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内封盖与所述第二外封盖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二外封盖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一端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扣配合的第二活动孔。
进一步地,所述遮物帘组件还包括:拉手,所述拉手与所述前遮物帘的所述另一端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拉手的两端设置有装饰套。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遮物帘组件。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车辆的遮物帘组件具有以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遮物帘组件,其上的钢管短,重量轻且成本低,另外遮物帘组件为分体式设计,科技感强,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车辆具有以下优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的遮物帘组件,因此该车辆的重量得到了降低,且科技感强,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遮物帘组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遮物帘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遮物帘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钢管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钢管封盖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中心端子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外壳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弹簧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内封盖的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内封盖的另一个方向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外封盖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弹簧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背板打开时遮物帘组件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背板关闭时遮物帘组件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上的安装槽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车身上的弧形槽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遮物帘组件的剖视图;
图18为图17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遮物帘组件100,
钢管110,钢管封盖111,穿过孔102,
前遮物帘120,拉手121,装饰套122,
后遮物帘130,
第一弹簧140,第一弹簧卡钩141,第二弹簧卡钩142,
中心端子150,中心销151,第一扣手152,
壳体160,出口101,第一活动孔103,
第一内封盖170,第二扣手171,第一导向结构172,第二导向结构173,配合轴174,
第一外封盖180,第一卡扣181,
第二弹簧190,
弧形槽201,安装槽202。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图1-图16对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遮物帘组件100进行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车辆的遮物帘组件100可以包括钢管110和前遮物帘120。
其中,如图1-2、图13-14所示,钢管110沿车辆的纵向延伸且可转动地设置在车辆的后侧的左侧车身和后侧的右侧车身中的一个上,前遮物帘120的一端固定在钢管110上且卷绕在钢管110上,前遮物帘120的另一端可选择地固定在车辆的后侧的左侧车身和后侧的右侧车身的另一个上,以遮挡或敞开车辆的后部空间。
由于前遮物帘120缠绕在钢管110上且钢管110沿车辆的纵向延伸,因此在前遮物帘120 展开的过程中,区别与现有技术的遮物帘从前向后展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前遮物帘120 在横向的方向展开,即前遮物帘120从左向右展开或从右向左展开。
由此,钢管110的长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横向钢管的长度得到了大幅缩短,节省了遮物帘组件100的生产成本,降低了遮物帘组件100的重量,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辆的能耗。
钢管110可以为空心的直筒钢管,钢管110可转动地设置在左侧车身和右侧车身中的一个上,前遮物帘120的所述一端设置在钢管110上,当前遮物帘120卷绕在钢管110上时,拉拽前遮物帘120的所述另一端,卷绕在钢管110上的前遮物帘120将会展开,在将前遮物帘120的所述另一端固定在车辆的左侧车身和右侧车身的另一上时,前遮物帘120可以将车辆的后部空间遮住;松开前遮物帘120的所述另一端,钢管110转动时可以将前遮物帘120 卷绕在钢管110上,从而前遮物帘120收起,车辆的后部空间敞开。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车辆的遮物帘组件100,由于钢管110纵向布置在车辆的车身上,前遮物帘120将在横向方向上展开,因此在同样将车辆后部空间遮挡的前提下,钢管110长度得到显著缩短,节省了遮物帘组件100的生产成本,降低了遮物帘组件100的重量,进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车辆的能耗。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车辆的遮物帘组件100还包括后遮物帘 130,后遮物帘130设置在车辆的后背门上,后背门关闭时,遮物帘水平设置以遮挡车辆的后部空间,后遮物帘130和前遮物帘120一起将车辆的后部空间遮挡。
后背门在关闭状态时,后遮物帘130可以与前遮物帘120搭接,从而将前遮物帘120与后背门之间的缝隙遮住;后背门在打开状态时,后遮物帘130会随着后背门的打开而远离前遮物帘120。前遮物帘120和后遮物帘130这种分段式结构可以更好的将后部空间遮挡住,同时前遮物帘120和后遮物帘130在打开或遮挡后部空间时,具有非常强的科技感,提高了客户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后遮物帘130固定在后背门上的方式有多种,本实用新型不对后遮物帘 130与后背门的固定方式进行限定。
如图2和图8所示,遮物帘组件100还包括第一弹簧140,第一弹簧140的一端设置在钢管110上,第一弹簧140的另一端设置在车辆的车身上。
当拉拽前遮物帘120的所述另一端将前遮物帘120展开时,钢管110受力并且相对于车身发生转动,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也会随着钢管110的旋转而旋转,由于第一弹簧140 的另一端固定在车身上,所以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将固定不动。第一弹簧140在旋转过程中会储存弹性势能,当松开前遮物帘120的所述另一端时,钢管110不在受到外力的约束,第一弹簧140将释放弹性势能,使钢管110反向转动,由此可以将一端固定在钢管110 上的前遮物帘120卷绕在钢管110上,同时将车辆的后部空间敞开。
可以理解的是,钢管110反转以将前遮物帘120卷绕在钢管110上的力可以由其它装置提供,并不仅仅限于弹簧。例如,可以由电机带动钢管110反转。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6所示,遮物帘组件100还包括中心端子150,中心端子150固定在钢管110的内部,并且与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固定。
中心端子150固定设置在钢管110的内部,例如中心端子150可以设置在靠近钢管110 中间的位置。中心端子150与钢管110的固定方式有许多,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示例中,中心端子150与钢管110的内壁过盈配合,由此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通过中心端子150间接固定在钢管110上。
中心端子150的设置可以避免第一弹簧140的长度过长而发生颤动的现象,提高了第一弹簧140的工作稳定性,且中心端子150可以使较短的第一弹簧140仍能够满足钢管110的复位要求。
具体地,中心端子150上设置有中心销151和第一扣手152,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形成有第一弹簧卡钩141,中心销151伸入弹簧的所述一端内,且第一弹簧卡钩141与第一扣手152配合将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固定在中心端子150上。
如图17-18所示,中心销151构造为突出的尖状突刺结构,中心销151的直径小于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的孔径,从而保证中心销151可以伸入到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中,进而第一弹簧140在工作过程中可以更加稳定,进一步降低第一弹簧140的颤动现象。
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上的第一弹簧卡钩141钩在第一扣手152 上,由于设置有第一扣手152的中心端子150与钢管110过盈配合,因此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会与钢管110一起转动,要么钢管110带动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转动,要么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带动钢管110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和图5所示,钢管110的两端设置有钢管封盖111,钢管封盖111的中心设置有穿过孔102,从而保证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固定在车辆的车身上。
钢管封盖111可以将钢管110的端部的边缘包裹住,使钢管110整体更加美观,并且可以防止钢管110的端部与其他零部件接触,避免其划伤其它零部件。
如图2和图7所示,遮物帘组件100还包括壳体160,壳体160的两端可以敞开,壳体 160适于固定在车身上,钢管110收容在壳体160内,壳体160上开设有供前遮物帘120伸出的出口101。供前遮物帘120伸出的出口101可以沿壳体160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构造为狭长的开口。可选地,壳体160可拆卸地设置在车身上。
壳体160内的空间大于钢管110体积,钢管110在安装完成后可以收容在壳体160的内部,并且钢管110在壳体160内部可以自由转动,前遮物帘120可以通过壳体160上的出口101卷绕在钢管110上或者从钢管110上脱离以展开。
进一步地,如图9-10所示,壳体16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和第二端构造为敞开的开口,第二端靠近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第二端设置有第一内封盖170,第一内封盖170封堵第二端且第一内封盖170与第一弹簧140的另一端固定。
由于第一内封盖170固定在壳体160的第二端上,而壳体160固定在车身上,因此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一内封盖170和壳体160固定在车身上,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通过中心端子150固定在钢管110上,从而确保了第一弹簧140仅有一端随着钢管110 的转动而转动,确保第一弹簧140可以在转动的过程中蓄能。
进一步地,如图17-18所示,第一内封盖170上设置有第二扣手171,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形成有第二弹簧卡钩142,第二弹簧卡钩142与第二扣手171配合以将第一弹簧 140的所述另一端固定在第一内封盖170上。
更进一步地,第一内封盖170上设置有与第一导向结构172和第二导向结构173,第一导向结构172适于伸入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第二导向结构173适于伸入壳体160的第二端。
第一内封盖170上所设置的第一导向结构172伸入到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内,可以使第一弹簧140在工作过程中更加稳定,进一步降低了第一弹簧140在工作过程中的颤动现象。
第二导向结构173可以与壳体160的第二端配合,第二导向结构173构造为块状凸起,第二导向结构173可以伸入到壳体160的第二端内,由此确保第一内封盖170可以稳定地安装在壳体160的第二端上。
第一弹簧140的所述一端通过中心端子150固定在钢管110上且可以与钢管110一起转动,第一弹簧140的所述另一端通过第一内封盖170和壳体160固定在车身上。由此,在前遮物帘120展开以使钢管110转动时,第一弹簧140可以积蓄弹性势能;当前遮物帘120上的外力消失时,第一弹簧140可以带动钢管110转动以将前遮物帘120卷绕在钢管110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12所示,壳体160的第二端还设置有第一外封盖180,第一外封盖180套设在壳体160的第二端,第一外封盖180可以相对第一内封盖170 滑动。
具体地,如图17-18所示,第一外封盖180与第一内封盖170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90,第一外封盖180上设置有第一卡扣181,第二端上设置有与第一卡扣181配合的第一活动孔 103。
第一外封盖180设置在第一内封盖170的外侧,在第一外封盖180的移动方向上,第一活动孔103的长度大于第一卡扣181的长度,由此第一外封盖180可以相对于壳体160纵向移动。同时由于第一卡扣181配合在第一活动孔103中,因此第一外封盖180的移动距离得到了限制,避免第一外封盖180从壳体160上脱离。
当挤压第一外封盖180时,第一外封盖180可以朝向第一内封盖170的方向移动;当松开第一外封盖180时,第一外封盖180可以在第二弹簧190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可以随时改变遮物帘组件100在纵向上的长度,确保遮物帘组件100可以容易地安装在车身上。
具体地,第一内封盖170朝向第一外封盖180的面上和第一外封盖180朝向第一内封盖 170的面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二弹簧190容纳在两个安装孔中。优选地,第一内封盖170的安装孔的底壁上设置有稳定柱,第二弹簧190可以套设在稳定柱上,稳定柱可以使得第二弹簧190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壳体160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封堵第一端的第二内封盖 (未示出)。第二内封盖与第一内封盖170的结构完全相同,但第二内封盖仅仅将壳体160 的第一端封堵住。
进一步地,钢管110的两端分别可转动地设置在第一内封盖170和第二内封盖上。第一内封盖170上和第二内封盖上分别设置有朝向彼此延伸的配合轴174,钢管110的两端可以分别间隙配合在两个配合轴174上,从而钢管110的转动不会受到第一内封盖170和第二内封盖的限制。其中,第一内封盖170的配合轴174上设置有第一导向结构172。
壳体160的第一端还设置有第二外封盖,第二外封盖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外封盖180的机构相同。第二外封盖套设在壳体160的第一端,第二内封盖与第二外封盖之间设置有第三弹簧,第二外封盖上设置有第二卡扣,第一端上设置有与第二卡扣配合的第二活动孔。
第二外封盖设置在第二内封盖的外侧,在第二外封盖的移动方向上,第二活动孔的长度大于第二卡扣的长度,由此第二外封盖可以相对于壳体160纵向移动。同时由于第二卡扣配合在第二活动孔中,因此第二外封盖的移动距离得到了限制,避免第二外封盖从壳体160上脱离。
当挤压第二外封盖时,第二外封盖可以朝向第二内封盖的方向移动;当松开第二外封盖时,第二外封盖可以在第三弹簧的作用下复位。从而,可以随时改变遮物帘组件100在纵向上的长度,确保遮物帘组件100可以容易地安装在车身上。
具体地,第二内封盖朝向第二外封盖的面上和第二外封盖朝向第二内封盖的面上设置有安装孔,第三弹簧容纳在两个安装孔中。优选地,第二内封盖的安装孔的底壁上设置有稳定柱,第三弹簧可以套设在稳定柱上,稳定柱可以使得第三弹簧在工作的过程中更加稳定。
遮物帘组件100还包括拉手121,拉手121与前遮物帘120的另一端固定,拉手121设置在前遮物帘120的另一端,方便于拉动前遮物帘120。
进一步地,如图1-2所示,拉手121的两端设置有装饰套122,装饰套122可以套在拉手121的两端,使拉手121更加美观。
同时,如图13-16所示,车辆的后部空间内设置有与装饰套122配合的弧形槽201,将前遮物帘120拉出时可以将拉手上两端的装饰套122卡在弧形槽内,由此将前遮物帘120的所述另一端固定。车身上还设置有用于安装遮物帘组件100的安装槽202,安装槽202的位置与上述弧形槽201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遮物帘组件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车辆设置有上述实施例的遮物帘组件100,因此该车辆的重量得到了降低,且科技感强,提升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