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刹车液压装置及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6608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自刹车液压装置及自卸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压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刹车液压装置及自卸车。



背景技术:

自卸车,有时被称为翻斗车,是典型的用于运输物料(例如沙子)的车辆。自卸车通常包括发动机、驾驶舱和拖车。拖车顶部敞开的立方体容器被枢转地安装在车底盘上。液压缸被提供在车架和自卸车车体之间,并且液压缸可伸出以顶起拖车使拖车位于自卸位置,液压缸也可被收缩以降低自卸车车体。自卸车的升降通常依靠人工来进行控制,这就导致了操作者无法完全掌握自卸车的升降程度,在遭遇紧急情况时无法及时刹车(停止自卸车的拖车),这可能危及现场其他人员的安全。

总结而言,现有的自卸车存在无法及时刹车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刹车液压装置及自卸车,以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自卸车无法及时刹车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在于:

一种自刹车液压装置,包括:液压缸、角度采集模块、控制模块以及油路调节模块;

所述液压缸,一端安装于自卸车的车底前端,另一端安装于自卸车车斗的升降端,用于驱动所述车斗的活动端围绕铰接端旋转;

所述角度采集模块,安装于所述车架,用于采集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第一角度数据,以及所述车斗的底面与所述车架之间的第二角度数据;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角度采集器和所述油路调节模块信号连接,根据所述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向所述油路调节模块发出控制指令;

所述油路调节模块,与所述液压缸相连,接收所述控制指令后调整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

更进一步地

所述角度采集模块包括第一角度采集器和第二角度采集器,所述第一角度采集器安装于液压缸的活塞杆与所述车架的交点位置,所述第二角度采集器安装于所述车斗的铰接端与车架的交点位置。

更进一步地

所述油路调节模块包括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

所述第一油路的一端与油箱连通,另一端与液压缸的有杆腔连通;

所述第二油路的一端与油箱连通,另一端与液压缸的无杆腔连通。

更进一步地

所述第一油路上设置有第一油泵和第一阀门,沿介质流动方向,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油泵的下游。

更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一溢流设备,所述第一溢流设备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油路连通,另一端与油箱连通,用于在所述第一油路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控制部分介质通过第一溢流设备回流至油箱。

更进一步地

所述第二油路上设置有第二油泵和第二阀门,沿介质流动方向,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油泵的下游。

更进一步地

还包括第二溢流设备,所述第二溢流设备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油路连通,另一端与油箱连通,用于在所述第二油路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控制部分介质通过第二溢流设备回流至油箱。

更进一步地

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第一油路的第一过滤设备和安装于第二油路的第二过滤设备,沿介质流动方向,所述第一过滤设备和第二过滤设备均位于油箱的下游。

一种自卸车,包括上述的自刹车液压缸装置。

更进一步地

所述自卸车包括车架和车斗,所述车斗围绕被定位于车架后部的横轴线可枢转地安装于所述车架上。

结合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达到的有益效果在于:

自卸车卸货过程中,液压缸的有杆端伸长并驱动自卸车围绕铰接端旋转(如图2和3所示,图中右侧为铰接端)。在运动过程中,液压缸的活塞杆、自卸车底边以及车架平面构成截面三角形。角度采集模块,安装于车架,采集液压缸的活塞杆与车架之间的第一角度数据(图中位于三角形左侧底角),以及车斗的底面与车架之间的第二角度数据(图中位于三角形右侧底角);根据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关系,在自卸车车斗底部长度固定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角度数据以及第二角度数据后,能够计算得出液压缸的活塞杆伸出长度以及自卸车斗上升高度(此处高度定义为活塞杆与自卸车斗的连接位置相对于车架上升的高度)。又由于本方案中设置有油路调节模块和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分别与第一角度采集器和油路调节模块信号连接,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向油路调节模块发出控制指令。油路调节模块,与液压缸相连,接收控制指令后调整液压缸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也即,控制模块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能够计算得出车斗上升的高度,在车斗的上升高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通过油路调节模块控制活塞杆停止伸长,也即达到刹车效果。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自卸车能够实现自动刹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自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自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包含自卸车);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卸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液压缸;300-控制模块;400-油路调节模块;210-第一角度采集器;220-第二角度采集器;410-第一油路;420-第二油路;411-第一油泵;412-第一阀门;413-第一溢流设备;414-第一过滤设备;421-第二油泵;422-第二阀门;423-第二溢流设备;424-第二过滤设备;500-油箱;600-车架;700-车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施例1和实施例2进行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自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自刹车系统的工作原理图(包含自卸车);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自卸车的卸货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刹车液压装置,请一并参照图1至图3,包括:液压缸100、角度采集模块、控制模块300以及油路调节模块400;

液压缸100,一端安装于自卸车的车底前端,另一端安装于自卸车车斗700的升降端,用于驱动车斗700的活动端围绕铰接端旋转;

角度采集模块,安装于车架600,用于采集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一角度数据,以及车斗700的底面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二角度数据;

控制模块300,分别与第一角度采集器210和油路调节模块400信号连接,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向油路调节模块400发出控制指令;

油路调节模块400,与液压缸100相连,接收控制指令后调整液压缸100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

自卸车卸货过程中,液压缸100的有杆端伸长并驱动自卸车围绕铰接端旋转(如图1所示,图中右侧为铰接端)。在运动过程中,液压缸100的活塞杆、自卸车底边以及车架600平面构成截面三角形。角度采集模块,安装于车架600,采集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一角度数据(图中位于三角形左侧底角),以及车斗700的底面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二角度数据(图中位于三角形右侧底角);根据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关系,在自卸车车斗700底部长度固定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角度数据以及第二角度数据后,能够计算得出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伸出长度以及自卸车斗700上升高度(此处高度定义为活塞杆与自卸车斗700的连接位置相对于车架600上升的高度)。又由于本方案中设置有油路调节模块400和控制模块300,控制模块300分别与第一角度采集器210和油路调节模块400信号连接,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向油路调节模块400发出控制指令。油路调节模块400,与液压缸100相连,接收控制指令后调整液压缸100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也即,控制模块300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能够计算得出车斗700上升的高度,在车斗700的上升高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00通过油路调节模块400控制活塞杆停止伸长,也即达到刹车效果。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自卸车能够实现自动刹车。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角度采集模块包括第一角度采集器210和第二角度采集器220,第一角度采集器210安装于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与车架600的交点位置,第二角度采集器220安装于车斗700的铰接端与车架600的交点位置。第一角度采集器210优选设置为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优选为光电传感器。第二角度采集器220优选设置为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优选为光电传感器。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油路调节模块400包括第一油路410和第二油路420,

第一油路410的一端与油箱500连通,另一端与液压缸100的有杆腔连通;相应地,液压缸100的有杆腔设置有介质入口。在第一油路410导通时,有杆腔内压强增大并驱动活塞头向无杆腔方向运动,此时活塞杆缩回,与活塞杆的自由端相连的车斗700下降。

第二油路420的一端与油箱500连通,另一端与液压缸100的无杆腔连通。相应地,液压缸100的无杆腔设置有介质入口。在第二油路420导通时,无杆腔内压强增大并驱动活塞头向有杆腔方向运动,此时活塞杆伸出,与活塞杆的自由端相连的车斗700上升。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第一油路410上设置有第一油泵411和第一阀门412,沿介质流动方向,第一阀门412设置于第一油泵411的下游。第一阀门412例如可以是单向阀或者电磁阀,第一阀门412能够调节第一油路410的通断。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第一油路410还包括第一溢流设备413,第一溢流设备413的一端与第一油路410连通,另一端与油箱500连通,用于在第一油路410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控制部分介质通过第一溢流设备413回流至油箱500。第一溢流设备413例如可以是溢流阀,在第一油路410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溢流阀打开,部分介质通过溢流阀回流至油箱500以降低第一油路410的压力。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第二油路420上设置有第二油泵421和第二阀门422,沿介质流动方向,第二阀门422设置于第二油泵421的下游。第二阀门422例如可以是单向阀或者电磁阀,第二阀门422能够调节第二油路420的通断。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第二油路420还包括第二溢流设备423,第二溢流设备423的一端与第二油路420连通,另一端与油箱500连通,用于在第二油路420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控制部分介质通过第二溢流设备423回流至油箱500。第二溢流设备423例如可以是溢流阀,在第二油路420的压力超过阈值时,溢流阀打开,部分介质通过溢流阀回流至油箱500以降低第二油路420的压力。

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中,较为优选地:

还包括安装于第一油路410的第一过滤设备414和安装于第二油路420的第二过滤设备424,沿介质流动方向,第一过滤设备414和第二过滤设备424均位于油箱500的下游。第一过滤设备414和第二过滤设备424用于过滤由油箱500输出的介质。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卸车,包括实施例1中的自刹车液压缸100装置。自卸车包括车架600和车斗700,车斗700围绕被定位于车架600后部的横轴线可枢转地安装于车架600上。

其中,

自刹车液压装置,包括:液压缸100、角度采集模块、控制模块300以及油路调节模块400;

液压缸100,一端安装于自卸车的车底前端,另一端安装于自卸车车斗700的升降端,用于驱动车斗700的活动端围绕铰接端旋转;

角度采集模块,安装于车架600,用于采集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一角度数据,以及车斗700的底面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二角度数据;

控制模块300,分别与第一角度采集器210和油路调节模块400信号连接,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向油路调节模块400发出控制指令;

油路调节模块400,与液压缸100相连,接收控制指令后调整液压缸100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

自卸车卸货过程中,液压缸100的有杆端伸长并驱动自卸车围绕铰接端旋转(如图1所示,图中右侧为铰接端)。在运动过程中,液压缸100的活塞杆、自卸车底边以及车架600平面构成截面三角形。角度采集模块,安装于车架600,采集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一角度数据(图中位于三角形左侧底角),以及车斗700的底面与车架600之间的第二角度数据(图中位于三角形右侧底角);根据三角形的三角函数关系,在自卸车车斗700底部长度固定的情况下,获取第一角度数据以及第二角度数据后,能够计算得出液压缸100的活塞杆伸出长度以及自卸车斗700上升高度(此处高度定义为活塞杆与自卸车斗700的连接位置相对于车架600上升的高度)。又由于本方案中设置有油路调节模块400和控制模块300,控制模块300分别与第一角度采集器210和油路调节模块400信号连接,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向油路调节模块400发出控制指令。油路调节模块400,与液压缸100相连,接收控制指令后调整液压缸100的活塞杆的伸出长度。也即,控制模块300根据第一角度数据和第二角度数据能够计算得出车斗700上升的高度,在车斗700的上升高度达到预设值时,控制模块300通过油路调节模块400控制活塞杆停止伸长,也即达到刹车效果。通过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自卸车能够实现自动刹车。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