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8514发布日期:2018-06-19 21:11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



背景技术:

充电桩其功能类似于加油站里面的加油机,是用以给以电能作为能源驱动行驶的装置充电的设备,充电桩主要用于为汽车和电瓶车充电。

充电桩可以固定在地面或墙壁,安装于公共建筑(公共楼宇、商场、公共停车场等)和居民小区停车场或充电站内,可以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的输入端与交流电网直接连接,输出端都装有充电插头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充电桩一般提供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两种充电方式,人们可以使用特定的充电卡在充电桩提供的人机交互操作界面上刷卡使用,进行相应的充电方式、充电时间、费用数据打印等操作,充电桩显示屏能显示充电量、费用、充电时间等数据。

现有技术中的充电桩可分为落地式充电桩、挂壁式充电桩。挂壁式充电桩适合安装在靠近墙体的停车位,落地式充电桩适合安装在不靠近墙体的停车位,或设置在一箱形空间内并能以抽拉的形式从箱形空间内短距离的拉出;上述的两种设置方式的局限性很大,只能用于单个车位的汽车或电瓶车的充电,不能用于对远离充电桩的车辆进行充电。在我国电动车辆,特别是电动汽车的数量少,但分布较广,这造成电动汽车的密度很低,不适合大规模布置充电桩或充电站。在地下停车场中,车位紧张且车辆通常没有固定车位,位于充电桩旁的车位通常会被内燃机车辆占据,这是边无法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

现需要一种能够延长充电距离,不受制于设置位置的充电桩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出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具有布置方便、不占地、使用灵活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包括充电桩和与充电桩连接的电缆和充电头,电缆的自由端与埋设与墙体内的电源连接;还包括导向装置,所述导向装置的导向段的长度大于等于两相邻车位的间距,所述充电桩滑动连接于导向装置。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导向装置横跨依次相邻的若干个车位,通过将充电桩在导向装置上移动来使充电桩在不同的车位间进行移动,能够实现对不同车位处的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的目的。使得充电桩不必在每个车位处都设立,减小了充电桩设置的密度,降低了建设成本。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导向装置位于地面之上并连接于墙体或地面,所述充电桩悬挂于地面之上。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通过将导向装置设置于高于车辆的顶部的地面之上,而不用占用底面空间,这也使得充电桩能够在移动时不受地面障碍物的限制,使得导向装置的设置更加的方便、灵活,且实用性更强。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电缆的最低部位不低于充电桩的底部。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电缆不低于充电桩的底部能够保证充电桩在沿导向装置移动时电缆不会因为其的收拢和展开而与下方的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或其他干涉情况。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导向装置包括轨道,所述轨道的顶部连接拉杆的一端,所述拉杆的另一端连接于墙顶,拉杆用于悬吊轨道于地面之上,所述充电桩位于轨道之下并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通过拉杆将轨道悬吊于地面之上,在车库这个空间环境当中,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布设且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作为固定电缆的一种固定形式,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还包括多个拉索,所述拉索的顶端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所述拉索的底端连接于所述电缆,所述电缆上相邻的拉索连接点之间的间距相等。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电缆上的拉索连接点为波峰,两相邻所述拉索连接点之间形成一波谷,所述波谷的高度大于充电桩的底部。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通过拉索将电缆的中部各段进行固定,使电缆沿轨道的走向依次上下起伏,保证电缆在收拢时其波谷不低于充电桩的底部。

作为电缆的另一种固定形式,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还包括位于轨道下方的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多个依次铰接的连杆,所述连杆的中段连接球头铰链的一端,所述球头铰链的另一端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所述电缆沿伸缩机构的走向布置并固定于其上。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伸缩机构的一端与充电桩铰接,另一端与墙体铰接或与轨道铰接,电缆通过捆绑或卡接的形式固定于连杆上,通过伸缩机构的折叠或拉伸实现电缆的同步折叠或伸展。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充电桩的底部设置有拉把。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拉把的顶端与充电桩的底端通过回位铰链转动连接,所述拉把位于自然状态时与充电桩的底部相贴。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将充电桩进行移动时通过拉把能够更加方便的移动充电桩,在不使用拉把时,拉把能够自动收起与充电桩的底面相贴。

进一步的为更好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特别采用下述设置结构:所述充电桩上设置有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和刷卡区。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中,导向装置横跨依次相邻的若干个车位,通过将充电桩在导向装置上移动来使充电桩在不同的车位间进行移动,能够实现对不同车位处的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的目的,使得充电桩不必在每个车位处都设立,减小了充电桩设置的密度,降低了建设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导向装置设置于高于车辆的顶部的地面之上,而不用占用底面空间,这也使得充电桩能够在移动时不受地面障碍物的限制,使得导向装置的设置更加的方便、灵活,且实用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实施例1中所述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2中所述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所述伸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

1-充电桩;2-轨道;3-拉杆;4-拉索;5-伸缩机构;6-连杆;7-拉把。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具有布置方便、不占地、使用灵活的优点,如图1所示,特别设置成下述结构:

包括充电桩1和与充电桩1连接的电缆和充电头,充电头埋设在充电桩1的内部,并能够在使用时从充电桩1内拉出并与电动车辆连接以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电缆的自由端与埋设于墙体内的电源连接;该种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还包括导向装置,导向装置位于地面之上并连接于墙体或地面,其中,导向装置的导向段的长度大于等于两相邻车位的间距。

其中,导向装置包括轨道2,轨道2采用直线导轨,其顶部连接拉杆3的一端,拉杆3的另一端连接于墙顶,拉杆3将轨道2悬吊于地面之上,充电桩1位于轨道2之下并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2并悬挂于地面之上,充电桩1的高度大于车辆的高度。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导向装置的长度可依据具体的设置环境来决定,导向装置横跨依次相邻的若干个车位,通过将充电桩1在导向装置上移动来使充电桩1在不同的车位间进行移动,能够实现对不同车位处的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的目的。使得充电桩1不必在每个车位处都设立,减小了充电桩设置的密度,降低了建设成本。通过将导向装置设置于高于车辆的顶部的地面之上,而不用占用底面空间,这也使得充电桩1能够在移动时不受地面障碍物的限制,使得导向装置的设置更加的方便、灵活,且实用性更强。通过拉杆3将轨道2悬吊于地面之上,在车库这个空间环境当中,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布设且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优选的,电缆通过多个拉索4悬吊于轨道2上,拉索4的顶端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2,拉索4的底端固定连接于电缆上,缆与拉索3连接的部位为拉索连接点,电缆上相邻的拉索连接点之间的间距相等;电拉索连接点位于整条电缆的波峰位置,两相邻的拉索连接点之间形成一波谷,波谷的高度大于充电桩1的底部。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通过拉索4将电缆的中部各段进行固定,使电缆沿轨道2的走向依次上下起伏,保证电缆在收拢时其波谷不低于充电桩1的底部,能够保证充电桩1在沿导向装置移动时电缆不会因为其的收拢和展开而与下方的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或其他干涉情况。

优选的,在充电桩1的底部设置有拉把7,拉把7的顶端与充电桩1的底端通过回位铰链转动连接,拉把7位于自然状态时与充电桩1的底部相贴。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将充电桩1进行移动时通过拉把7能够更加方便的移动充电桩1,在不使用拉把7时,拉把7能够自动收起与充电桩1的底面相贴。

其中,充电桩上设置有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和刷卡区。

实施例2:

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具有布置方便、不占地、使用灵活的优点,如图2、图3所示,特别设置成下述结构:

包括充电桩1和与充电桩1连接的电缆和充电头,充电头埋设在充电桩1的内部,并能够在使用时从充电桩1内拉出并与电动车辆连接以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电缆的自由端与埋设于墙体内的电源连接;该种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还包括导向装置,导向装置位于地面之上并连接于墙体或地面,其中,导向装置的导向段的长度大于等于两相邻车位的间距。

其中,导向装置包括轨道2,轨道2采用直线导轨,其顶部连接拉杆3的一端,拉杆3的另一端连接于墙顶,拉杆3将轨道2悬吊于地面之上,充电桩1位于轨道2之下并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2并悬挂于地面之上,充电桩1的高度大于车辆的高度。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导向装置的长度可依据具体的设置环境来决定,导向装置横跨依次相邻的若干个车位,通过将充电桩1在导向装置上移动来使充电桩1在不同的车位间进行移动,能够实现对不同车位处的电动车辆进行充电的目的。使得充电桩1不必在每个车位处都设立,减小了充电桩设置的密度,降低了建设成本。通过将导向装置设置于高于车辆的顶部的地面之上,而不用占用底面空间,这也使得充电桩1能够在移动时不受地面障碍物的限制,使得导向装置的设置更加的方便、灵活,且实用性更强。通过拉杆3将轨道2悬吊于地面之上,在车库这个空间环境当中,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布设且不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通行。

优选的,该种可移动悬挂式充电桩还包括位于轨道2下方的伸缩机构5,伸缩机构5由多个依次铰接的连杆6组成,每根连杆6的中段连接球头铰链的一端,球头铰链的另一端通过滑块滑动连接于轨道2,电缆沿伸缩机构5的走向即多个依次连接的连杆6的走向布置并固定于其上。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伸缩机构5的一端与充电桩1铰接,另一端与墙体铰接或与轨道铰接,电缆通过捆绑或卡接的形式固定于连杆6上,通过伸缩机构5的折叠或拉伸实现电缆的同步折叠或伸展。

通过将电缆固定于连杆6上,保证电缆不低于充电桩1的底部,能够保证充电桩1在沿导向装置移动时电缆不会因为其的收拢和展开而与下方的车辆或障碍物发生碰撞或其他干涉情况。

优选的,在充电桩1的底部设置有拉把7,拉把7的顶端与充电桩1的底端通过回位铰链转动连接,拉把7位于自然状态时与充电桩1的底部相贴。

采用上述设置结构时,在将充电桩1进行移动时通过拉把7能够更加方便的移动充电桩1,在不使用拉把7时,拉把7能够自动收起与充电桩1的底面相贴。

其中,充电桩上设置有人机交互操作界面和刷卡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