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悬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型载货汽车用空气弹簧与钢板弹簧复合式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的钢板弹簧具有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多种车型,但是钢板弹簧也具有摩擦力大、载荷适应性差、平顺性差等缺点。空气弹簧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钢板弹簧的缺点。使用空气弹簧悬架时,可以实现车身在不同载荷下工作高度不变,不同载荷下悬架的固有频率也基本保持不变,具有良好的吸收高频振动的能力。若将空气弹簧与钢板弹簧组成一种复合式悬架系统,将会大大提高悬架的性能。
目前已有的空气弹簧与钢板弹簧复合式悬架,都是将空气弹簧布置在板簧与吊耳之间,这种布置即降低了悬架的侧倾性能,又限制了空气弹簧的安装高度与工作行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悬架系统的平顺性和侧倾刚度的复合式汽车悬架系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复合式汽车悬架系统,安装在汽车车架和车桥之间,包括两个对称位于车体下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铰接的钢板弹簧,所述钢板弹簧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车架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与所述车桥固定连接,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与所述车架之间安装有空气弹簧和减震器,所述空气弹簧连接有空气弹簧高度调节机构。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车架上固定安装有板簧前吊耳和板簧后吊耳,所述钢板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前吊耳和所述板簧后吊耳铰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所述车架上对应安装有空气弹簧上安装支架,所述空气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和所述空气弹簧上安装支架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震器的两端分别铰接有减震器下支架和减震器上支架,所述减震器下支架与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上支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空气弹簧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气源,所述气源连接有主气管路,所述主气管路连接有与所述空气弹簧一一对应的支气管路,所述主气管路上连接有压力控制阀,所述支气管路上安装有依次与所述空气弹簧连通的流量调节阀和高度控制阀。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复合式汽车悬架系统,安装在汽车车架和车桥之间,包括两个对称位于车体下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铰接的钢板弹簧,所述钢板弹簧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车架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与所述车桥固定连接,所述钢板弹簧的中部与所述车架之间安装有空气弹簧和减震器,所述空气弹簧连接有空气弹簧高度调节机构;由空气弹簧与钢板弹簧共同作为弹性元件承受载荷,钢板弹簧同时起到导向作用;减震器、空气弹簧都与钢板弹簧连接,使得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由于空气弹簧具有优越的变刚度特性,通过控制空气弹簧进气与出气可以保持车身在不同载荷下工作高度不变,在不同载荷下悬架系统的固有频率也基本保持不变,极其良好的吸收高频振动的能力改善了悬架系统的平顺性。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空气弹簧高度调节机构的原理图;
图中:11-车架;12-车桥;21-钢板弹簧;22-板簧前吊耳;23-板簧后吊耳;31-空气弹簧;32-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33-空气弹簧上安装支架; 41-减震器;42-减震器下支架;43-减震器上支架;51-气源;52-主气管路; 53-支气管路;54-压力控制阀;55-流量调节阀;56-高度控制阀;6-U型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只通过说明的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示范性实施例。毋庸置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对所描述的实施例进行修正。因此,附图和描述在本质上是说明性的,而不是用于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复合式汽车悬架系统,安装在汽车车架11和车桥 12之间,包括两个对称位于车体下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11铰接的钢板弹簧21,所述车架11上固定安装有板簧前吊耳22和板簧后吊耳23,所述钢板弹簧2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板簧前吊耳22和所述板簧后吊耳23铰接。所述钢板弹簧2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车架11的延伸方向一致;所述钢板弹簧21的中部与所述车桥12固定连接,所述钢板弹簧21的中部与所述车架 11之间安装有空气弹簧31和减震器41,所述钢板弹簧21的中部固定安装有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32,所述车架11上对应安装有空气弹簧上安装支架33,所述空气弹簧3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32和所述空气弹簧上安装支架33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41的两端分别铰接有减震器下支架42和减震器上支架43,所述减震器下支架42与所述钢板弹簧21 的中部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钢板弹簧21的中部与所述车桥12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下支架42通过与所述车桥12的固定连接来实现与所述钢板弹簧21中部的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器上支架43与所述车架11固定连接。所述空气弹簧31连接有空气弹簧31高度调节机构,如图3所示,所述空气弹簧31高度调节机构包括气源51,所述气源51连接有主气管路52,所述主气管路52连接有与所述空气弹簧31一一对应的支气管路53,所述主气管路52上连接有压力控制阀54,所述支气管路53上安装有依次与所述空气弹簧31连通的流量调节阀55和高度控制阀56。可以使用制动贮气筒作为气源51。
如图1所示,所述钢板弹簧21、车桥12、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32、减震器下支架42通过U型螺栓6在各自的中间位置固联在一起,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32放在最上端,减震器下支架42放在最下端,钢板弹簧21、车桥12在中间;所述减震器41上端与减震器上支架43铰接,下端与减震器下支架42铰接,减震器上支架43与车架11固联,减震器下支架42与车桥12固联;所述空气弹簧31上端通过空气弹簧上安装支架33与车架 11固联,空气弹簧下安装支架32与钢板弹簧21固联,所述的空气弹簧31 与空气弹簧31高度调节机构连接。
所述空气弹簧31、高度控制阀56、气源51、流量调节阀55和压力控制阀54通过主气管路52、支气管路53、三通快插接头与两通快插接头与进气气路连通,空气弹簧31与高度调节机构对称设置在车架11两侧。
本实用新型采用简单的阀系进行组合,实现了车身高度的主动调节。压力控制阀54可以设定空气弹簧31充气的最高压力,流量调节阀55可以控制空气弹簧31进气与出气两个方向不同的空气流速。
本实用新型采用空气弹簧31与钢板弹簧21复合式悬架系统,由空气弹簧31与钢板弹簧21共同作为弹性元件承受载荷,钢板弹簧21同时起到导向作用;减震器41、空气弹簧31都与钢板弹簧21连接,使得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由于空气弹簧31具有优越的变刚度特性,通过控制空气弹簧31进气与出气可以保持车身在不同载荷下工作高度不变,在不同载荷下悬架系统的固有频率也基本保持不变,极其良好的吸收高频振动的能力,使得本悬架系统的平顺性必然改善。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及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