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76675阅读:1244来源:国知局
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道路的保有量越来越大,且目前的公路大多由沥青筑成。在沥青道路施工中,往往需要使用到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现有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包括车体和放置在车体上的料箱,料箱用于存放铺设、护理公路的沥青等用料。现有技术中,料箱多是直接置于车体后方的车厢上,在车体上没有对较高的料箱进行稳定支撑,在行驶过程中存在料箱倾倒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料箱构成稳定支撑的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包括车体以及放置在所述车体上的料箱,所述车体上设置有带卡槽的槽板,所述槽板包括底板、左侧板和右侧板,所述左侧板、右侧板分别对应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板的左右两端,所述料箱置于所述底板上;所述底板的下端与所述车体之间通过多根第一弹簧连接,所述左侧板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上固定有第一吸盘,所述右侧板的内侧安装有第三弹簧,所述第三弹簧上固定有第二吸盘,所述第一吸盘、第二吸盘分别相对吸附在所述料箱的左右侧壁上。

进一步地,所述车体上安装有两个固定桩,两个所述固定桩相对位于所述槽板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桩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环;所述料箱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穿线环,所述固定环和所述穿线环之间通过紧束绳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槽板的下端内侧的左右两个底脚处分别设置有弹性垫,所述弹性垫位于第二弹簧和第三弹簧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包括基布,所述基布由氨纶丝和棉纤维线交织而成,所述基布的两侧分别相对设置有钢丝网及泡沫板,所述钢丝网远离所述基布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橡胶板,所述泡沫板的远离所述基布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橡胶板。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车体上设置带卡槽的槽板,可以将料箱稳定放置在卡槽中,槽板的底板与车体间通过第一弹簧进行软连接,使得料箱在上下抖动时较为缓和,且能快速平稳恢复,槽板的左侧板上的第二弹簧加第一吸盘以及右侧板上的第三弹簧加第二吸盘,可以在左右两侧与料箱之间形成软连接,使得料箱在左右晃动时较为缓和且能快速平稳下来。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弹性垫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沥青路面热再生热补车,包括车体1以及放置在所述车体1上的料箱2,所述车体1上设置有带卡槽的槽板3,所述槽板3包括底板3a、左侧板3b和右侧板3c,所述左侧板3b、右侧板3c分别对应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板3a的左右两端,所述料箱2置于所述底板3a上;所述底板3a的下端与所述车体1之间通过多根第一弹簧4连接,所述左侧板3b的内侧安装有第二弹簧5,所述第二弹簧5上固定有第一吸盘6,所述右侧板3c的内侧安装有第三弹簧7,所述第三弹簧7上固定有第二吸盘8,所述第一吸盘6、第二吸盘8分别相对吸附在所述料箱2的左右侧壁上。

具体地,通过在车体上设置带卡槽的槽板,可以将料箱稳定放置在卡槽中,槽板的底板与车体间通过第一弹簧进行软连接,使得料箱在上下抖动时较为缓和,且能快速平稳恢复,槽板的左侧板上的第二弹簧加第一吸盘以及右侧板上的第三弹簧加第二吸盘,可以在左右两侧与料箱之间形成软连接,使得料箱在左右晃动时较为缓和且能快速平稳下来。

作为其中一种改进,所述车体1上安装有两个固定桩9,两个所述固定桩9相对位于所述槽板3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桩9的顶部设置有固定环10;所述料箱2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一穿线环11,所述固定环10和所述穿线环11之间通过紧束绳12连接。

作为另一种改进,所述槽板3的下端内侧的左右两个底脚处分别设置有弹性垫13,所述弹性垫13位于第二弹簧5和第三弹簧7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垫13包括基布13a,所述基布13a由氨纶丝和棉纤维线交织而成,所述基布13a的两侧分别相对设置有钢丝网13b及泡沫板13c,所述钢丝网13b远离所述基布13a的一侧设置有第一橡胶板13d,所述泡沫板13c的远离所述基布13a的一侧设置有第二橡胶板13e。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