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89364发布日期:2019-04-03 03:49阅读:185来源:国知局
充气轮胎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充气轮胎中,以在湿滑的路面行驶时的胎面表面与路面之间的水的排水为目的,在胎面表面形成多条槽,但在另一方面,胎面表面的槽也会成为使陆部刚度下降,或在车辆行驶时产生噪音的原因。因此,在现有的充气轮胎中,出现了通过对槽的形状进行改进来实现兼顾这些各性能的轮胎。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主槽彼此之间或者在主槽与周向细槽之间形成横纹槽来形成块体(block)列,并在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配置非贯通横纹槽,从而兼顾花纹噪声(patternnoise)和在湿滑路面上的abs(antilockbrakesystem,防抱死制动系统)制动性能。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使在位于车辆装配方向内侧的中央陆部上形成的横纹槽在中央陆部内结束且与在轮胎周向上相邻的横纹槽相交,并且使位于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的中央陆部仅由块体构成,来维持在干燥路面上的行驶性能,同时提高在湿滑路面或雪地上的行驶性能。另外,在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的周向陆部与位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周向陆部之间的周向陆部上形成周向细槽,并且将周向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周向细槽的一侧设为肋条体,将另一侧设为块体列,由此提高干地行驶性能及湿地行驶性能,而不引起乘坐舒适性的过度下降。

另外,在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位于形成于轮胎赤道面上的第1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陆部形成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1细槽,并将该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为肋条状陆部,将另一侧设为块体状陆部,来抑制在制动时以及产生侧向力时的陆部的变形,同时抑制胎面中央部的磨损,进而提高排水性。另外,在专利文献5所记载的充气轮胎中,通过在横跨轮胎赤道面形成的中央肋条上形成:细槽,其配置在轮胎赤道面的车辆装配外侧且沿轮胎周向延伸;花纹细缝,其以与轮胎赤道面相交的方式从细槽向轮胎宽度方向一侧延伸并开口于周向主槽;以及平面条形花纹部,其与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另一侧邻接,而且其接地面侧在整个面上呈圆周面状,来实现行驶时的静音性的进一步提高。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96378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11960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131423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12-171478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专利第544920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近年来,人们需求更高标准的干地操纵稳定性和湿地操纵稳定性,但是使其均衡地提高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的充气轮胎。

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具备:3条以上的周向主槽,其形成于胎面表面,且沿轮胎周向延伸;以及多个陆部,其是由上述周向主槽划分出的,在上述周向主槽中,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轮胎赤道线最近的上述周向主槽设为中央周向主槽,在位于上述中央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由上述中央周向主槽划分出的2个上述陆部中,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距上述轮胎赤道线的距离较近一方的上述陆部设为第1陆部,将另一方上述陆部设为第2陆部,上述第1陆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1周向细槽,上述第2陆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第2周向细槽,在上述第1陆部的由上述第1周向细槽划分出的位于上述第1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中,将与上述中央周向主槽邻接的一侧的区域设为第1陆部第1区域,将另一侧的区域设为第1陆部第2区域,在上述第2陆部的由上述第2周向细槽划分出的位于上述第2周向细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中,将与上述中央周向主槽邻接的一侧的区域设为第2陆部第1区域,将另一侧的区域设为第2陆部第2区域,上述第1陆部第1区域和上述第2陆部第1区域具有平面区域,其是在整个周向上没有形成槽的区域,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和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1陆部第1区域配置于包含上述轮胎赤道线的位置。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1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1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上述中央周向主槽的上述第1陆部侧的端部到上述第1周向细槽的槽宽中心为止的距离wt1的关系在0.5≤(wt1/w1)≤0.7的范围内。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2陆部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2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上述中央周向主槽的上述第2陆部侧的端部到上述第2周向细槽的槽宽中心为止的距离wt2的关系在0.3≤(wt2/w2)≤0.5的范围内。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上述轮胎赤道线到上述中央周向主槽的上述第1陆部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wc与上述第1陆部第1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的关系在0.4≤(wc/wa1)≤0.6的范围内。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1陆部第1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与上述第2陆部第1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2的关系满足wa1>wa2。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b1与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b2的关系满足wb1<wb2。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内的槽面积比gb1在3.0%≤gb1≤15.0%的范围内,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内的槽面积比gb2在3.0%≤gb2≤15.0%的范围内,并且上述槽面积比gb1与上述槽面积比gb2的关系满足gb2<gb1。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形成于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和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的上述横槽,在上述横槽的延伸长度的30%以上的区域形成有倒角。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形成于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和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的上述横槽,仅在开口部的一侧的边缘形成有倒角。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和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形成有横向花纹细缝,其一端与上述周向主槽或上述第1周向细槽或上述第2周向细槽连接,且其另一端在上述第1陆部第2区域或上述第2陆部第2区域内结束,上述横向花纹细缝和上述横槽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上述第2陆部配置于上述轮胎赤道线的车辆装配方向外侧。

此外,上述充气轮胎中,优选地,在多个上述陆部中,将位于车辆装配方向最内侧的上述陆部设为第1胎肩陆部,将位于车辆装配方向最外侧的上述陆部设为第2胎肩陆部,上述第1胎肩陆部和上述第2胎肩陆部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胎肩横槽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上述胎肩横槽和上述胎肩横向花纹细缝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

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起到如下效果: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a部分的详细图。

图3为图2的f-f截面图。

图4为图1的b部分的详细图。

图5为图1的c部分的详细图。

图6为图1的d部分的详细图。

图7为图1的e部分的详细图。

图8为图1所示的中央陆部的详细图。

图9a为表示充气轮胎性能测试的结果的图表。

图9b为表示充气轮胎性能测试的结果的图表。

图9c为表示充气轮胎性能测试的结果的图表。

图9d为表示充气轮胎性能测试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此外,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想到的或实质相同的结构要素。

在以下说明中,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充气轮胎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另外,轮胎径向是指,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方向;轮胎周向是指,以轮胎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向。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视图。这里,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规定有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即车辆装配时的方向。即,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装配于车辆时朝向车辆内侧的一侧为车辆装配方向内侧,装配于车辆时朝向车辆外侧的一侧为车辆装配方向外侧。此外,车辆装配方向内侧及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的指定不限于被装配于车辆的情况。例如,安装在轮辋上时,由于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轮辋相对于车辆内侧及外侧的方向已被确定,因此充气轮胎1安装在轮辋上时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车辆装配方向内侧及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的朝向被确定。另外,充气轮胎1具有表示相对于车辆的装配方向的装配方向显示部(图示省略)。装配方向显示部例如由在轮胎的胎侧部附加的标识或凹凸构成。例如,ecer30(欧洲经济委员会法规第30条)规定,有义务在车辆装配状态下成为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的胎侧部上设置装配方向显示部。另外,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主要是用于乘用车的充气轮胎1。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在轮胎径向最外侧的部分配设有胎面部2,胎面部2的表面,即在装配有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部分,形成为胎面表面3。在胎面表面3形成有多个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主槽40,由多个周向主槽40划分出多个陆部10。

周向主槽40设有4条,在4条周向主槽40中,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最近的周向主槽40设为中央周向主槽41。另外,在4条周向主槽40中,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第2近的周向主槽40设为第2周向主槽42。第2周向主槽42的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位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相反侧。另外,在4条周向主槽40中,将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两侧且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最外侧的2条周向主槽40设为最外周向主槽43。

另外,中央周向主槽41和第2周向主槽42中,中央周向主槽41相比于第2周向主槽42位于车辆装配方向外侧。即,中央周向主槽41位于轮胎赤道线cl的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第2周向主槽42位于轮胎赤道线cl的车辆装配方向内侧。这些周向主槽40的槽宽在5mm以上且18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在6mm以上且10mm以下的范围内。

在由周向主槽40划分出的多个陆部10中,将位于中央周向主槽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且由中央周向主槽41划分出的2个陆部10设为中央陆部11。在这2个中央陆部11中,将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距离较近的一方的中央陆部11设为第1陆部12,将另一方的中央陆部11设为第2陆部13。在这种情况下,在2个中央陆部11中的任一方中央陆部11包含轮胎赤道线cl时,将该中央陆部11设为第1陆部12。在本实施方式中,2个中央陆部11中,第1陆部12形成于中央周向主槽41与第2周向主槽42之间,第2陆部13形成于与中央周向主槽41相邻的最外周向主槽43与中央周向主槽41之间。

另外,形成于中央周向主槽41与第2周向主槽42之间的第1陆部12配置在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另外,从位于轮胎赤道线cl的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的中央周向主槽41观察,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位于轮胎赤道线cl所在侧的相反侧的第2陆部13,配置在轮胎赤道线cl的车辆装配方向的外侧。

另外,在多个陆部10中,将形成于与第2周向主槽42相邻的最外周向主槽43与第2周向主槽42之间的陆部10设为次陆部15。另外,在多个陆部10中,将位于与第2周向主槽42相邻的最外周向主槽4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10设为第1胎肩陆部16,将位于与中央周向主槽41相邻的最外周向主槽43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陆部10设为第2胎肩陆部17。也就是说,第1胎肩陆部16是多个陆部10中在车辆装配方向上位于最内侧的陆部10,第2胎肩陆部17是多个陆部10中在车辆装配方向上位于最外侧的陆部10。

2个中央陆部11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50。详细地,第1陆部12具有第1周向细槽51,其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50,第2陆部13具有第2周向细槽52,其是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50。该周向细槽50的槽宽在1mm以上且3.5mm以下的范围内,槽深在4mm以上且8mm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第1陆部12的由第1周向细槽51划分出的、位于第1周向细槽5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中,将与中央周向主槽41邻接的一侧的区域设为第1陆部第1区域21,将另一侧的区域设为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情况下,第1陆部第1区域21具有平面区域30,其是在整个周向上没有形成槽的区域。配置在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的第1陆部12中,第1陆部第1区域21配置在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同样地,在第2陆部13的由第2周向细槽52划分出的、位于第2周向细槽5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区域中,将与中央周向主槽41邻接的一侧的区域设为第2陆部第1区域26,将另一侧的区域设为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情况下,第2陆部第1区域26具有平面区域30,其是在整个周向上没有形成槽的区域。

另一方面,第1陆部12的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13的第2陆部第2区域27形成有中央横槽61,其是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横槽60。另外,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形成有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其是一端与周向主槽40、或第1周向细槽51、或第2周向细槽52连接,另一端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或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结束的横向花纹细缝80。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与中央横槽61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

这里所说的花纹细缝是指在胎面表面3上形成为细槽状的细缝,且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在规定轮辋上后,在规定内压的内压条件下,无负荷时构成细槽的壁面相互不接触,但是置于平板上在垂直方向上被施加负荷的情况下,细槽位于平板上形成的接地面的部分时,或者在形成有细槽的陆部倾倒时,构成该细槽的壁面彼此、或者设于壁面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由于陆部的变形而相互接触。规定轮辋是指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所规定的“适用轮辋”、tra(美国轮胎协会)所规定的“designrim(设计轮辋)”、或者etrto(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所规定的“measuringrim(测量轮辋)”。此外,规定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pressures(充气压力)”。

第1陆部第2区域22形成有第1中央横槽62,其是形成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中央横槽61;以及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其是形成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其中,第1中央横槽62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朝向轮胎周向倾斜,其一端与第2周向主槽42连接,其另一端与第1周向细槽51连接。另外,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着与第1中央横槽62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朝向轮胎周向倾斜,其一端与第2周向主槽42连接,其另一端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结束。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中,这些第1中央横槽62与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

另外,第2陆部第2区域27形成有第2中央横槽63,其是形成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中央横槽61;以及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其是形成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其中,第2中央横槽63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朝向轮胎周向倾斜,其一端与隔着第2陆部13与中央周向主槽41相邻的一侧的最外周向主槽43连接,其另一端在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结束。第2中央横槽63的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的朝向轮胎周向的倾斜方向与第1中央横槽62的倾斜方向相同。另外,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着与第2中央横槽63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朝向轮胎周向倾斜,其一端与第2周向细槽52连接,其另一端在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结束。在第2陆部第2区域27中,这些第2中央横槽63与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

另外,次陆部15形成有第2横槽65,其是形成于次陆部15的横槽60;以及第2横向花纹细缝85,其是形成于次陆部15的横向花纹细缝80。这些第2横槽65和第2横向花纹细缝85,其一端均与隔着次陆部15与第2周向主槽42相邻的一侧的最外周向主槽43连接,其另一端均与第2周向主槽42连接。另外,第2横槽65和第2横向花纹细缝85均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相对于轮胎周向沿着与第1中央横槽62或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倾斜方向相同的方向朝向轮胎周向倾斜,并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进一步地,第2横槽65配置于靠近第1陆部12形成的第1中央横槽62的延长线的位置,第2横向花纹细缝85配置于靠近第1陆部12形成的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延长线的位置。

另外,第1胎肩陆部16和第2胎肩陆部17形成有作为横槽60的胎肩横槽66,及作为横向细缝80的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分别形成为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这些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在第1胎肩陆部16和第2胎肩陆部17上分别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

具体地,形成于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均与最外周向主槽43连接,且从最外周向主槽43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另外,形成于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均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向轮胎周向弯曲。进一步地,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槽66配置于靠近次陆部15形成的第2横槽65的延长线的位置,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配置于靠近次陆部15形成的第2横向花纹细缝85的延长线的位置。

另外,形成于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槽66,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与最外周向主槽43连接,且从最外周向主槽43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另外,形成于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其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在第2胎肩陆部17内结束。另外,形成于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均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且向轮胎周向弯曲。进一步地,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槽66配置于靠近第2陆部13形成的第2中央横槽63的延长线的位置,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配置于靠近第2陆部13形成的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的延长线的位置。

此外,以如上方式形成的横槽60,其槽宽在1mm以上且4mm以下的范围内,其槽深在2mm以上且8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横向花纹细缝80,其槽宽在0.5mm以上且小于1mm的范围内,其槽深在2mm以上且7mm以下的范围内。

图2为图1的a部分的详细图。图3为图2的f-f截面图。图4为图1的b部分的详细图。形成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中央横槽61分别在中央横槽61的延伸长度的30%以上的区域上形成有倒角73。此外,此时的中央横槽61的延伸长度设为在各中央横槽61的槽宽中心位置的在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中央横槽61的倒角73仅在各中央横槽61的开口部71的一方的边缘72上形成。

也就是说,在第1中央横槽62中,在第1中央横槽62的延伸长度l1的30%以上的区域,仅在第1中央横槽62的开口部71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有倒角73。形成于第1中央横槽62的倒角73从第1中央横槽62的与第2周向主槽42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在第1中央横槽62的延伸长度l1的30%以上的区域上形成。形成于第1中央横槽62的倒角73,优选地其第1中央横槽62的深度方向上的深度dc形成为在第1中央横槽62的槽深dg的1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另外,形成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多个第1中央横槽62的各自的倒角73,形成在各第1中央横槽62的开口部71的边缘72中的一侧的边缘72上,在各第1中央横槽62中,该一侧的边缘72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都在相同侧。

另外,在第2中央横槽63中,在第2中央横槽63的延伸长度l2的30%以上的区域,仅在第2中央横槽63的开口部71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有倒角73。形成于第2中央横槽63的倒角73从第2中央横槽63的与最外周向主槽43连接的一侧的端部,在第2中央横槽63的延伸长度l2的30%以上的区域上形成。形成于第2中央横槽63的倒角73与形成于第1中央横槽62的倒角73相同,优选地其第2中央横槽63的深度方向上的深度dc形成为在第2中央横槽63的槽深dg的10%以上且5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形成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多个第2中央横槽63的各自的倒角73,形成在各第2中央横槽63的开口部71的边缘72中的一侧的边缘72上,在各第2中央横槽63中,该一侧的边缘72的轮胎周向上的位置都在相同侧。另外,形成于第2中央横槽63的倒角73在轮胎周向上的相对于第2中央横槽63的位置是,在轮胎周向上第1中央横槽62上形成第1中央横槽62的倒角73的一侧的相反侧的位置。

图5为图1的c部分的详细图。在形成于次陆部15的第2横槽65上也形成有倒角73。形成于第2横槽65的倒角73与形成于中央横槽61的倒角73相同,仅在开口部71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该第2横槽65的倒角73在第2横槽65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开口部71的形成该倒角73的一侧的边缘72发生改变。即,第2横槽65的倒角73在从第2横槽65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到一方的端部为止的区域,在开口部71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而在从第2横槽65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到另一方的端部为止的区域,在开口部71的边缘72中的在另一方的区域没有形成开口部71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

图6为图1的d部分的详细图。图7是图1的e部分的详细图。形成于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槽66和形成于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槽66,也仅在开口部71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有倒角73。胎肩横槽66的倒角73在相比于胎肩横槽66的延伸方向上的规定位置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区域形成。另外,形成于胎肩横槽66的倒角73,在第1胎肩陆部16和第2胎肩陆部17的各自胎肩横槽66中,在开口部71的轮胎周向两侧的边缘72中胎肩横槽66的弯曲呈凸状的一侧的边缘72上形成。因此,在形成于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槽66和形成于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槽66上,在轮胎周向上的位置互不相同的位置上形成倒角73。

图8为图1所示的中央陆部的详细图。在第1陆部12中,第1陆部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1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1陆部12侧的端部到第1周向细槽51的槽宽中心55为止的距离wt1的关系在0.5≤(wt1/w1)≤0.7的范围内。换言之,在第1陆部12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1陆部12侧的端部到第1周向细槽51的槽宽中心55为止的距离wt1相对于第1陆部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1在50%以上且70%以下的位置上,配置有第1周向细槽51,并且被该第1周向细槽51划分为第1陆部第1区域21和第1陆部第2区域22。

另外,在第2陆部13中,第2陆部1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2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2陆部13侧的端部到第2周向细槽52的槽宽中心55为止的距离wt2的关系在0.3≤(wt2/w2)≤0.5的范围内。换言之,在第2陆部13中,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2陆部13侧的端部到第2周向细槽52的槽宽中心55为止的距离wt2相对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第2陆部13的宽度w2在30%以上且50%以下的位置上,配置有第2周向细槽52,并且被该第2周向细槽52划分为第2陆部第1区域26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

另外,在配置于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的第1陆部12中,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轮胎赤道线cl到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1陆部12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wc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的关系在0.4≤(wc/wa1)≤0.6的范围内。即,在第1陆部12中,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轮胎赤道线cl到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1陆部12侧的端部为止的距离wc相对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在4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

另外,在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中,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2的关系满足wa1>wa2,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宽度wa1大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宽度wa2。另外,在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中,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b1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b2的关系满足wb1<wb2,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宽度wb2大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宽度wb1。

另外,在形成有第1中央横槽62和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第1陆部第2区域22中,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的槽面积比gb1在3.0%≤gb1≤15.0%的范围内。同样地,在形成有第2中央横槽63和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的第2陆部第2区域27中,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的槽面积比gb2在3.0%≤gb2≤15.0%的范围内。进一步地,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中,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的槽面积比gb1与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的槽面积比gb2的关系满足gb2<gb1。

这里所说的槽面积比被定义为槽面积/(槽面积+接地面积)的百分比。槽面积是在接地面(接地区域)中所有槽的开口面积之和。另外,槽面积及接地面积,在将充气轮胎1安装在规定轮辋且填充至规定内压的同时施加规定负荷的70%时进行测定而得到的。规定负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负荷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loadlimitsatvariouscoldinflationpressures(不同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荷极限)”中记载的最大值、或者etrto所规定的“loadcapacity(负荷能力)”。

将如上述方式构成的充气轮胎1安装于车辆而行驶时,该充气轮胎1以在胎面表面3中位于下方的胎面表面3与路面接触的状态旋转。装配了充气轮胎1的车辆在干燥的路面上行驶时,主要通过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而将驱动力或制动力传递至路面,或产生转弯力,由此进行行驶。另外,在湿滑的路面上行驶时,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流入周向主槽40或横槽60等,一边通过这些槽排出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水一边行驶。由此,胎面表面3容易与路面接地,由于胎面表面3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力,车辆能够行驶。

这里,在胎面表面3与路面接地时,与车辆的行驶状态无关地,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附近,即胎面表面3的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位置的接地负荷容易变高,与车辆行驶状态无关地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接地区域容易变大。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在位于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中央周向主槽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配置的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周向细槽50。进一步地,在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中,由周向细槽50划分出的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分别形成有沿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中央横槽61。由于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设有如上所述的周向细槽50和中央横槽61,因此能够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进而能够提高湿滑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

另外,在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中,由周向细槽50划分出的、位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或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第1陆部第1区域21及第2陆部第1区域26具有平面区域30,其是在整个周向上没有形成槽的区域。由此,能够使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接地面积较大,进而能够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其结果,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配置于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因此能够更确切地确保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接地面积,进而能够更确切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另外,通过使第1陆部第1区域21配置于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位置,能够使具有第1中央横槽62和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第1陆部第2区域22也配置于轮胎赤道线cl附近,进而能够更确切地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1陆部1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1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1陆部12侧的端部到第1周向细槽51的槽宽中心55为止的距离wt1的关系在0.5≤(wt1/w1)≤0.7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更确切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即,在第1陆部12形成为(wt1/w1)<0.5时,由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平面区域30的宽度过于狭窄,因此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另外,在第1陆部12形成为(wt1/w1)>0.7时,由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过于狭窄,形成第1中央横槽62和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区域变小,因此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相对于此,在第1陆部12形成为处于0.5≤(wt1/w1)≤0.7的范围内时,通过确保第1陆部12的平面区域30的宽度,能够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同时通过确保形成有第1中央横槽62或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区域的宽度,能够确切地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2陆部1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2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2陆部13侧的端部到第2周向细槽52的槽宽中心55为止的距离wt2的关系在0.3≤(wt2/w2)≤0.5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更确切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即,在第2陆部13形成为(wt2/w2)<0.3时,由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即平面区域30的宽度过于狭窄,因此不易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位置处的接地面积,进而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另外,在第2陆部13形成为(wt2/w2)>0.5时,由于形成有第2中央横槽63和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的第2陆部第2区域27远离轮胎赤道线cl,因此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相对于此,在第2陆部13形成为处于0.3≤(wt2/w2)≤0.5的范围内时,通过确保第2陆部13的平面区域30的宽度,能够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同时通过使第2陆部第2区域27接近轮胎赤道线cl,能够确切地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从轮胎赤道线cl到中央周向主槽41的第1陆部12侧端部为止的距离wc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的关系在0.4≤(wc/wa1)≤0.6的范围内,因此能够更确切地确保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接地面积。即,在第1陆部第1区域21与轮胎赤道线cl的关系为(wc/wa1)<0.4或(wc/wa1)>0.6时,由于轮胎赤道线cl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偏离较大,因此不易有效提高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接地面积,进而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相对于此,在第1陆部第1区域21与轮胎赤道线cl的关系在0.4≤(wc/wa1)≤0.6的范围内时,由于轮胎赤道线cl位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心附近,因此能够有效提高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接地面积。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提高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1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a2的关系满足wa1>wa2,因此能够均衡地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和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即,在第1陆部第1区域21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关系为wa1≤wa2时,由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的宽度相对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变窄,因此不易有效提高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接地面积。由此,相比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所带来的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的效果,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通过第1陆部第1区域21来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效果。相对于此,在第1陆部第1区域21与第2陆部第1区域26的关系为wa1>wa2时,能够有效提高胎面表面3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中央区域的接地面积,进而能够均衡地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和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b1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wb2的关系满足wb1<wb2,因此能够均衡地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和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即,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关系为wb1≥wb2时,由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宽度相对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变大,因此,相比于第1陆部第1区域21和第2陆部第1区域26所带来的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效果,有可能第1陆部第2区域22所带来的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的效果过大。相对于此,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与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关系为wb1<wb2时,能够抑制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变得过大,进而能够均衡地提高第1陆部第1区域21和第2陆部第1区域26所带来的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的效果和第1陆部第2区域22所带来的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的效果。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的槽面积比gb1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的槽面积比gb2均在3.0%≤gb1≤15.0%、3.0%≤gb2≤15.0%的范围内,因此能够均衡地确保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陆部10的刚度和排水性。即,在槽面积比gb1、gb2为gb1<3.0%或gb2<3.0%时,由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或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的槽面积比过小,因此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另外,在槽面积比gb1、gb2为gb1>15.0%或gb2>15.0%时,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或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的槽面积比过大,因此第1陆部12的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部分的刚度或第2陆部13的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部分的刚度过低,进而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相对于此,在槽面积比gb1、gb2在3.0%≤gb1≤15.0%、3.0%≤gb2≤15.0%的范围内时,第1陆部12或第2陆部13的刚度不会变得过低,进而能够确保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槽面积比gb1与槽面积比gb2的关系满足gb2<gb1,因此能够均衡地确保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陆部10的刚度和排水性。即,在槽面积比gb1、gb2为gb2≥gb1时,由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的槽面积比过小,因此有可能不易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另外,还有可能使第2陆部13的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部分的刚度过低。相对于此,在槽面积比gb1、gb2为gb2<gb1时,能够有效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而且能够抑制第2陆部13的刚度变得过低,因此能够均衡地提高轮胎赤道线cl附近的排水性和干燥路面上的操纵稳定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形成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中央横槽61在中央横槽61的延伸长度的30%以上的区域上形成有倒角73,因此能够确保第1陆部12或第2陆部13的刚度,并且能够确保在充气轮胎1为新品时的第1陆部第2区域22及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槽面积。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形成于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中央横槽61仅在开口部71的一侧边缘72上形成有倒角73,因此即使倒角73随着胎面表面3的磨损而产生磨损时,也能够使槽面积的变化较小。其结果,能够稳定地且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上,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和中央横槽61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1陆部12或第2陆部13的刚度因轮胎周向上的位置而大幅变化,进而能够实现第1陆部12或第2陆部13的刚度的优化。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第2陆部13配置于轮胎赤道线cl的车辆装配方向的外侧,因此能够将具有平面区域30的第2陆部第1区域26配置于第1陆部12的车辆装配方向的外侧。由此,能够使车辆转弯时接地区域较大、轮胎赤道线cl的车辆装配方向外侧的区域的接地面积变大,进而能够提高车辆转弯时的操纵稳定性。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提高干地操纵稳定性。

另外,由于在第1胎肩陆部16和第2胎肩陆部17上形成有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因此能够确保接地区域中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附近区域的排水性。另外,由于第1胎肩陆部16的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以及第2胎肩陆部17的胎肩横槽66和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分别在轮胎周向上以相互交替的方式配置,因此能够抑制第1胎肩陆部16及第2胎肩陆部17的刚度因轮胎周向上的位置而大幅变化。由此,能够实现第1胎肩陆部16和第2胎肩陆部17的刚度的优化。其结果,能够更确切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形成有4条周向主槽40,但是周向主槽40可以是4条以外的数目,周向主槽40例如可以是3条。在周向主槽40为3条且中央的周向主槽40包含轮胎赤道线cl时,将包含有轮胎赤道线cl的周向主槽40设为中央周向主槽41,将位于该中央周向主槽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陆部10设为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另外,即便周向主槽40的条数为偶数,在具有包含轮胎赤道线cl的周向主槽40时,也将该周向主槽40设为中央周向主槽41。周向主槽40如上述所述那样形成有3条以上即可。

另外,在多个周向主槽40中,在具有2条从轮胎赤道线cl的距离为大致相同距离的周向主槽40时,将任一方的周向主槽40设为中央周向主槽41,将位于该中央周向主槽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陆部10设为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另外,在位于中央周向主槽4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的2个中央陆部11彼此相对于轮胎赤道线cl的距离大致相同时,优选地将位于车辆装配方向上的内侧的中央陆部11设为第1陆部12,将位于车辆装配方向上的外侧的中央陆部11设为第2陆部13。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第1中央横槽62的两端与第2周向主槽42和第1周向细槽51连接,第2中央横槽63的一端与最外周向主槽43连接且另一端在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结束,但是中央横槽61可以是除这些以外的形式。中央横槽61例如可以是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一端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结束。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一端与第2周向主槽42连接且另一端在第1陆部第2区域22内结束,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3的一端与第2周向细槽52连接且另一端在第2陆部第2区域27内结束,但是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可以是除这些以外的形式。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例如可以是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2的一端与第1周向细槽51连接。如上所述,横槽60或横向花纹细缝80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出的形式不同的形式。

实施例

图9a~图9d为表示充气轮胎性能测试的结果的图表。接着说明关于上述充气轮胎1的,针对现有例的充气轮胎、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1、以及与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1进行比较的比较例的充气轮胎进行的性能评价测试。作为性能评价测试,是对在湿滑路面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即湿地操纵稳定性、以及在干燥路面行驶时的操纵稳定性即干地操纵稳定性进行测试。

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性能评价测试:将由jatma规定的轮胎称呼为215/55r1794w尺寸的充气轮胎1安装于尺寸为17×7jj的jatma标准轮辋的轮辋轮毂,将气压调整为230kpa,并将其装配于排气量为1600cc的前轮驱动式测试车辆并且进行测试行驶。对于各测试项目的评价方法如下:关于湿地操纵稳定性,使测试车辆行驶于路面湿滑的测试场地,并由测试驾驶员进行操纵稳定性能的感官评价测试而将评价结果进行指数化来进行评价。湿地操纵稳定性通过以后述的现有例的评价结果为100的指数来表示,其数值越大表示湿地操纵稳定性越优越。关于干地操纵稳定性,使测试车辆行驶于路面干燥的测试场地,并由测试驾驶员进行操纵稳定性能的感官评价测试而将评价结果进行指数化来进行评价。干地操纵稳定性通过以后述的现有例的评价结果为100的指数来表示,其数值越大表示干地操纵稳定性越优越。

评价测试是对作为现有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示例的现有例充气轮胎、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实施例1~17、以及作为与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1进行比较的充气轮胎的比较例1~5的23种的充气轮胎进行的。在这些充气轮胎1中,现有例的充气轮胎,在位于中央周向主槽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的第1陆部和第2陆部上都未设有周向细槽。另外,比较例1~5的充气轮胎,在第1陆部和第2陆部中的其一方未设有周向细槽,或者没有构成为第1陆部第1区域和第2陆部第1区域具有平面区域且第1陆部第2区域和第2陆部第2区域具有横槽。

相对于此,在作为本发明涉及的充气轮胎1的一个示例的所有实施例1~17中,第1陆部12和第2陆部13形成有周向细槽50,第1陆部第1区域21和第2陆部第1区域26均具有平面区域30,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具有中央横槽61。另外,实施例1~17涉及的充气轮胎1,分别在以下方面有所不同:第1陆部12和第1陆部第1区域21之间、第2陆部13和第2陆部第1区域26之间、轮胎赤道线cl和第1陆部第1区域21之间、以及轮胎赤道线cl和第2陆部13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第1陆部第2区域22和第2陆部第2区域27的槽面积比的相对关系;中央横槽61的倒角73的有无;中央横向花纹细缝81的有无;胎肩横槽66的有无;以及胎肩横向花纹细缝86的有无。

如图9a~图9d所示,利用这些充气轮胎1进行评价测试的结果可知,相对于现有例或比较例1~5,实施例1~17的充气轮胎1对于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能够不使其中一方的性能下降并提高至少一方的性能。即,实施例1~17涉及的充气轮胎1能够均衡地提高湿地操纵稳定性和干地操纵稳定性。

符号说明

1充气轮胎

2胎面部

3胎面表面

10陆部

11中央陆部

12第1陆部

13第2陆部

15次陆部

16第1胎肩陆部

17第2胎肩陆部

21第1陆部第1区域

22第1陆部第2区域

26第2陆部第1区域

27第2陆部第2区域

30平面区域

40周向主槽

41中央周向主槽

42第2周向主槽

43最外周向主槽

50周向细槽

51第1周向细槽

52第2周向细槽

55槽宽中心

60横槽

61中央横槽

62第1中央横槽

63第2中央横槽

65第2横槽

66胎肩横槽

71开口部

72边缘

73倒角

80横向花纹细缝

8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

82第1中央横向花纹细缝

83第2中央横向花纹细缝

85第2横向花纹细缝

86胎肩横向花纹细缝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