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28922发布日期:2019-04-29 13:21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其包括空气通道和可枢转的第一空气引导元件以及可枢转的第二空气引导元件。



背景技术:

由de102014216573a1已知一种用于将空气受控地输送至车辆内室的空气排出装置。该空气排出装置具有空气排出开口,该空气排出开口经由可枢转的壁段与通道元件连接,该通道元件能与空气流动方向成横向地移位。可枢转的壁段与空气排出开口一起构成空气排出喷嘴,并且仅仅能与通道区段在横向方向上的移位相对应地相同意义地枢转。

另外,de102014221641a1展示一种空气流调节喷嘴,其具有外部片体,它们构造成能相同意义地枢转到不同的角度位置中,用于使空气流朝上、朝下或朝中间偏转。上面的外部片体和下面的外部片体分别枢转相同的角度,使得这两种外部片体的空气引导面分别彼此平行地构成。

在按照现有技术的用于使空气偏转的能相同意义地枢转的片体中,尤其是在空气偏转大的范围中,空气排出量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实现一种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该空气排出装置在空气排出装置的整个空气偏转范围中允许尽可能大的空气流出量。

所述目的通过一种具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空气排出装置达到。本发明的其他的有利的特征在从属权利要求中列举。

按本发明的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中的空气排出装置具有空气通道和可枢转的第一空气引导元件以及可枢转的第二空气引导元件。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与空气排出开口共同地构成空气排出喷嘴。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构造成能不相同意义地枢转。

概念“不相同意义”按本发明涉及一种方向说明,即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能如此枢转,使得它们不能在相同方向上枢转。换言之,在第一空气引导元件枢转确定的角度以使得空气偏转或者控制空气的方向时,第二空气引导元件枢转不同的角度或者甚至不枢转。

尤其是,在第一空气引导元件或第二空气引导元件枢转预定角度时,第二空气引导元件或第一空气引导元件枢转比预定角度小的角度。在此,空气偏转基本上通过枢转预定角度即枢转较大角度的那个空气引导元件实现。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方案,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与空气排出开口邻接地构成。因此改进空气排出装置的喷嘴效果以及空气的方向控制。

另外,优选地,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能围绕两个间隔开的彼此平行的轴线枢转。这些轴线可以是实轴或虚拟的轴线。

通过平行布置,简化在空气偏转范围上的空气的方向控制,例如从左向右或者从上向下。

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在枢转时所围绕的轴线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在枢转时所围绕的轴线优选构造成或设置成靠近空气排出开口,即直接邻接空气排出开口。尤其是,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在枢转时所围绕的轴线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构成在第一空气引导元件的一个端部上。类似地,第二空气引导元件在枢转时所围绕的轴线在空气流动方向上构成在第二空气引导元件的一个端部上。

优选地,空气排出装置具有正好两个彼此平行地构成的空气引导元件。因此有利的是,在构成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对的第一空气引导元件与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之间不设置另外的空气引导元件。这不排除,在空气排出开口的横向方向上并排地设置多个空气引导元件。例如在第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对上在空气排出开口的横向方向上紧接着另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对。但是特别优选地,空气排出装置在空气排出开口上具有正好两个空气引导元件。

按照本发明的空气排出装置的一种进一步方案,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能在静止位置与多个空气引导位置之间枢转。静止位置是如下位置:更确切地说,该位置作为空气引导元件的初始位置或端部位置具有中性的或者说非限制性的空气引导功能。在静止位置中,相应的空气引导元件尽可能少地限制空气量。在各空气引导位置中,排出的空气的真正的方向通过第一空气引导元件或第二空气引导元件规定。

有利的是,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在静止位置中最大地朝空气通道的壁枢转。换言之,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在各自的静止位置中朝壁最大地偏转,并且因此尽可能少地限制在通道中直至空气排出开口的空气通过。

在此,优选地,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在它们各自的静止位置中与空气通道的壁接触。因此,相应空气引导元件的对空气通过限制最小的最大偏转是可能的。

有利的是,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朝静止位置预紧,例如通过弹簧装置预紧。

按照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进一步方案,为了对空气排出流进行方向控制,总是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之中的一个能枢转到其空气引导位置范围中,而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之中的另一个处于其静止位置中。

因此总是仅仅空气引导元件之一用作为方向给定元件,而另一个空气引导元件在其静止位置中直至空气排出开口尽可能小地限制空气通道。

优选地,在按本发明的空气排出装置中,空气通道的高度大于空气排出开口的高度。因此,加强喷嘴效果并且改进通过空气引导元件实现的方向控制。

按照空气排出装置的一种另外的优选的进一步方案,在空气通道中在流动方向上在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上游可以设置空气引导器,该空气引导器适配成,改变在空气通道中的空气流动方向。

因此可能的是,除了通过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规定的空气引导方向之外,进行另外的空气流动方向改变。例如空气引导器可以在与空气排出喷嘴成横向的方向上,即在与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的枢转方向成横向的方向上,改变空气流动方向,所述空气排出喷嘴通过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构成。

优选地,在此,空气引导器可以具有多个片体,所述片体能与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的枢转方向成横向地枢转。优选地,在此,所述片体能在与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的枢转方向垂直的方向上枢转。

因此,通过空气排出装置可以多方面地改变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

优选地,除了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之外没有另外的空气引导元件处在空气排出喷嘴中或者通道区段中,在该通道区段中设置有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以及空气排出开口。

车辆内室可以是机动车例如轿车或货车的组成部分。但是本发明也可以使用在飞机或船舶或者轨道车辆中。

本发明的上述进一步方案可以任意地相互组合,只要是可能和有意义的。

附图说明

附图简要说明如下。

图1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空气排出开口的示意的剖视的透视图。

图2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在第一空气引导位置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3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在第二空气引导位置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4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在第三空气引导位置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示意剖视图。

图5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在第一空气排出位置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驱动运动学机构的示意图。

图6是按本发明实施例的在第三空气引导位置中的空气排出装置的驱动运动学机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图1~6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用于以方向控制的方式将空气输送到车辆内室100中的空气排出装置1具有空气通道3,该空气通道在空气排出开口9中通出,流出的空气经由空气排出开口到达车辆内室100中。流出的空气可以是来自空调设备的经调节的或经调温的空气或者是未经调温的新鲜空气。空气排出装置1可以例如集成在轿车或货车的所谓的仪表板中,尤其是集成在仪表板的中间区域和/或左侧区域或右侧区域中。然而,在机动车的顶部区域或底部区域和副仪表板中集成原则上也是可能的。空气排出开口9构成为矩形的缝槽,其按照实施例在车辆横向方向上在仪表板中延伸。但是也可能的是,空气排出开口转动90°地安装在仪表板中,在这种情况下,空气排出开口9的矩形缝槽基本上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延伸。空气排出开口9明显宽度大于高度,使得空气排出开口可以对于车辆乘员构造成不易注意到的,并且可以美观地集成到仪表板中。此外,空气排出开口的小高度允许改进的空气方向控制,其中,两个空气引导元件5和7彼此靠近。根据用于车辆内室100的构造规定的不同情况,空气排出开口9也可以不同于矩形形状地构成,例如梯形地构成。空气排出开口9与上面的可枢转的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下面的可枢转的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一起构成空气排出喷嘴。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与空气排出开口9邻接,其中,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分别围绕配属的轴线可枢转,所述轴线靠近空气排出开口9地构成。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两个枢转轴线彼此平行地设置。

空气通道3与空气排出开口9相比具有较大的横截面。尤其是在当前实施例中空气通道3在车辆竖直方向上比空气排出开口9高,或者比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的枢转轴线与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枢转轴线之间的距离高。在空气流动方向上在空气引导元件5和7上游,在空气通道3中,空气引导器构成有多个片体11,这些片体能相同意义地围绕各自的一个配属的轴线枢转,该轴线与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枢转轴线成垂直角度地延伸。在当前情况下,这些片体11能围绕各自的一个轴线枢转,该轴线基本上在车辆竖直方向上延伸。具有片体11的空气引导器用于影响排出到车辆内室100中的空气在车辆横向方向上的流动方向。相反,空气引导元件5和7用于影响排出到车辆内室100中的空气在车辆竖直方向上的方向。各片体11在空气通道3之外相互耦合,以便允许共同的同步的枢转。为此,一个杠杆臂15与每一个片体11在空气通道下方连接,该杠杆臂与配属的片体11的枢转轴线连接。在杠杆臂15的自由端部上,片体11经由一个在图中未示出的导杆相互耦合。因此,通过合适的手动的或电动的驱动装置,各片体11可以同时被转动。

现在参考图2、3和4尤其是说明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功能或操控。在图2中,不仅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而且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处于初始位置或者端部位置中,换言之,处于静止位置中,在静止位置中,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最大地朝空气通道3的分别相邻的壁31、33枢转并且与所述壁接触。在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该位置中,从空气排出开口9的空气排出在水平方向上实现,该水平方向在图2中通过箭头表示。

图3显示空气排出装置的一个位置,在该位置时,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处于其端部位置中并且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从空气通道3的壁33略微枢转开。换言之,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自由端部略微朝上枢转。结果,这导致对排出的空气流的影响,使得排出的空气流略微朝下定向,如通过箭头所描述的。

图4显示空气排出装置的一个位置,在该位置时,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近似枢转到水平位置中并且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继续处于其端部位置中。因此,与图3显示的位置相比,空气流更强地向下偏转,如通过图4中的箭头所描述的。

在此,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枢转可以在多级中实现或者无级地实现。在图3和4中仅仅示例性地显示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两个位置。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用于排出的空气流在朝下的空气偏转范围中的方向控制,其中,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保持在端部位置中并且不运动。

相反,为了使得排出的空气流朝上偏转,从在图2所示的位置出发,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保持在其端部位置上并且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相应地枢转。

通过按本发明第一空气引导元件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不相同意义地枢转,如参考图2和图4所说明的,排出的空气流的方向可以适宜地控制,而通道横截面不过度地被空气引导元件5、7限制。这尤其是以如下方式实现:总是空气引导元件5、7之中的一个保持在其端部位置中,而仅仅空气引导元件5、7之中的另一个枢转。

在空气引导装置1转动90°地布置的情况下,在此,可以相应地影响空气流朝左或朝右。

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可以彼此无关地设有驱动装置,并且相应地彼此无关地被驱动。驱动装置可以例如借助于两个电动机实现,它们经由控制装置相应地操控。也可以考虑变速器,其能够实现用仅一个电动机要么驱动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要么驱动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

作为替换,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可以在运动学上经由导杆-滑槽组合体耦合,使得在两个空气偏转范围中(在图中为向上和向下)仅仅转动相应的一个空气引导元件。这种方案在图5和6中显示。在此,两个空气引导元件5和7在它们的与枢转轴线51和57远离的端部上与导杆元件13接合或耦合。尤其是,在导杆元件13的每个端部上构成一个滑槽导向部17、18,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和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销子53、73接合到滑槽导向部中。导杆元件13通过驱动装置基本上平移地在竖直方向上能移位。如果导杆元件13向下移位,那么相应地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运动,即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逆时针围绕枢转轴线51枢转。如果导杆元件13向上移位,那么相应地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运动,即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顺时针地围绕枢转轴线71枢转。空气引导元件5和7还分别通过弹簧装置朝配属的壁31和33预紧,如通过箭头在图5中所表示的。例如,如果导杆元件13向下运动,如图6所示,在销子53与滑槽导向部17的一个端部接合之后,导杆元件13克服弹簧的预紧力向下牵拉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的自由端部。同时,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不运动,因为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的销子73能自由地在滑槽导向部18中运动。如果导杆元件13从在图6中显示的位置往回向上移位,那么第二空气引导元件7首先不运动,而配属的销子73在滑槽导向部18中移位。但是,在此期间,通过弹簧装置的预紧力,第一空气引导元件5向上运动,直至挡靠在壁31上,使得再次到达图5的状态,在该状态中,两个空气引导元件5和7处于端部位置中。导杆元件13的在图5和6未显示的驱动装置可以例如是能手动操纵的杠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