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90917发布日期:2018-09-08 01:07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供座椅安全带装置的舌片卡合的带扣装置。



背景技术:

存在如下带扣装置,其利用霍尔ic开关来检测插入带扣装置的舌片在带扣装置与弹键卡合(作为一个例子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这种带扣装置在安装于推顶件的滑动件设置有磁铁,由此,通过插入带扣装置内的舌片按压推顶件,由此,若推顶件移动,则设置于滑动件的磁铁移动。若被霍尔ic开关的霍尔ic检测到磁铁移动至舌片的与弹键卡合的卡合位置所对应的位置,则例如警告灯熄灭。

然而,在成为滑动件不固定于推顶件,而通过滑动件的一部分按压于被舌片按压而移动的推顶件从而滑动件移动的结构的情况下,有时由于滑动件的一部分被推顶件按压而使滑动件产生变形。希望即使产生这样的滑动件的变形,也能够使滑动件的磁铁等移动体的保持稳定的带扣装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15560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状况,目的在于获得能够使基于保持单元的移动体的保持稳定的带扣装置。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带扣装置具备:带扣主体,其供设置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的舌片插入内侧,并在内侧的规定位置能够保持上述舌片;移动体检测单元,其具有通过插入上述带扣内的上述舌片的移动而能够移动的移动体,并基于上述移动体的检测结果来检测上述舌片是否插入到了上述带扣主体内的上述规定位置;以及保持单元,其具有保持上述移动体的保持部,并且具有被插入了上述带扣主体的舌片直接或者间接地按压的受压部,上述受压部被按压从而随着上述移动体移动,并且上述受压部与上述保持部分离,从而可抑制由于从上述舌片向上述受压部直接或者间接地赋予的按压力而产生的上述保持部的变形。

对于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保持单元的受压部从保持单元中保持移动体检测单元的移动体的保持部分离,从而可抑制受压部被舌片直接或者间接地按压时由于受压部从舌片直接或者间接地被赋予的按压力而导致的保持部的变形。由此,能够使基于保持部的移动体的保持稳定。

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带扣装置中,具备:限制部,其设置于上述保持部,与上述移动体对置,对上述移动体的向上述保持部的外侧的移动进行限制。

对于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设置于保持单元的保持部的限制部与移动体对置,由此,移动体的向保持部的外侧的移动被限制。此处,保持部从受压部分离,从而可抑制由受压部的变形而导致的保持部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受压部的变形而使限制部的向与移动体的对置消除的方向的位移。由此,能够使基于限制部的移动体的移动限制稳定。

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在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带扣装置中,具备:狭缝,其设置于上述保持单元的上述受压部的配置部分与上述保持部的配置部分之间。

对于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在保持单元的受压部的配置部分与保持部的配置部分之间设置有狭缝,由此,能够抑制在保持单元的受压部产生了变形的情况下,保持部随着受压部的变形那样的变形。由此,能够使基于保持部的移动体的保持稳定。

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带扣装置中,具备: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上述保持单元,并且具有在上述保持单元的向内侧的配置状态下与上述保持单元的上述受压部的配置部分以及上述保持部的配置部分对置的部分。

对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带扣装置而言,在保持单元的受压部的配置部分与保持部的配置部分之间设置有狭缝,因此保持部的配置部分从受压部的配置部分分离。因此,即使保持部的配置部分以受压部的配置部分的与狭缝相反一侧部分为中心向壳体的与保持单元的受压部的配置部分以及保持部的配置部分对置的部分侧变形,也能够抑制壳体的与保持单元的受压部的配置部分以及保持部的配置部分对置的部分的变形。

以上,如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带扣装置能够使基于保持单元的移动体的保持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的罩内侧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2a是表示舌片插入罩内前的状态的沿着图1的2-2线的带扣装置的剖视图。

图2b是表示在插入罩内的舌片卡合了弹键的状态的沿着图1的2-2线的带扣装置的剖视图。

图3a是表示带扣装置的罩内侧的结构整体的俯视图。

图3b是推顶件以及带扣开关的俯视图。

图4是滑动件以及磁铁的装置的从上左前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5是滑动件的装置的从下左后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6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的滑动件的主视图。

图6b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带扣装置的滑动件的放大主视图,且是与图6a的点划线的圆a的部分对应的图。

图7是沿着图6a的7-7线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带扣装置;12...罩(带扣主体);16...舌片;18...主体部(带扣主体);52...带扣开关(移动体检测单元);54...壳体;56...连接端子;58...滑动件(保持单元);60a、60b...横部(对置部);62a、62b...横狭缝(狭缝);70a、70b...止动爪(限制部);74...磁铁(移动体)。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基于图1~图7的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中,箭头fr表示本带扣装置10的装置前侧,箭头lh表示本带扣装置10的装置左侧,箭头up表示本带扣装置10的装置上侧。另外,在对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时,关于与比正在说明的实施方式先出现的实施方式基本上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

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带扣装置10具备构成带扣主体的罩12。罩12由合成树脂材料形成。罩12的装置前侧端部开口。罩12的装置前侧的开口部的装置下侧部分成为舌片插入口14,如图2b所示那样,设置于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的舌片16的一部分从罩12的装置前侧通过舌片插入口14而进入罩12的内侧。

如图1、图2a、图2b、图3a所示那样,在罩12的内侧设置有与罩12一起构成带扣主体的主体部18。主体部18例如由铁、不锈钢等金属形成。另外,主体部18具备底板20。底板20形成为平板状,底板20的厚度方向成为装置上下方向。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在底板20的装置上侧配置有连结部件22。

连结部件22例如由铁、不锈钢等金属形成。连结部件22形成为平板状,连结部件22的厚度方向成为装置上下方向。连结部件22的装置后侧部分在应用本带扣装置10的座椅的侧方或者座椅的车辆下侧,与车辆的地板部或者座椅的骨架部件等车身侧部分连结而被支承。与此相对,连结部件22的装置前侧部分从罩12的装置后侧的开口部进入罩12的内侧,向底板20的装置后侧部分固定。

另外,如图1、图2a、图2b、图3a所示那样,在底板20的装置左右方向两侧设置有侧板24。侧板24形成为板状,侧板24的厚度方向成为装置左右方向。这些的侧板24从主体部18的底板20的装置左右方向两侧的端部向装置上侧延伸,因此,当从装置前侧观察主体部18时,主体部18成为向装置上侧开口的近似u字形状。进入了罩12的内侧的舌片16在主体部18的底板20的装置上侧被配置于主体部18的两侧板24之间。另外,在主体部18的装置前侧部分设置有解除按钮26。解除按钮26配置于比插入了罩12内的舌片16靠装置上侧,且被主体部18的两侧板24支承为能够沿装置前后方向滑动。

另一方面,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在主体部18的底板20形成有孔部28。在孔部28设置有推顶件30。推顶件30贯通配置于孔部28,且被主体部18支承为能够沿装置前后方向滑动。推顶件30相对于进入了罩12的内侧的舌片16的装置后侧端而在装置后侧对置,推顶件30通过被在罩12内向装置后侧移动的舌片16的装置后侧端按压从而向装置后侧移动(参照图2b)。

另外,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在主体部18的孔部28的内侧设置有作为推顶件施力单元的推顶件施力弹簧32。推顶件施力弹簧32成为压缩螺旋弹簧,推顶件施力弹簧32的一侧端部与主体部18的孔部28的装置后侧端部卡合。与此相对,推顶件施力弹簧32的另一侧端部向推顶件30卡合,推顶件30被推顶件施力弹簧32向装置前侧施力。

另一方面,如图1、图2a、图2b、图3a所示那样,本带扣装置10具备作为锁定部件的弹键34。弹键34具备基部36。在基部36的装置后侧端部设置有一对轴片38。一个轴片38从基部36的装置后侧端部向装置左侧延伸,另一个轴片38从基部36的装置后侧端部向装置右侧延伸。与这些轴片38对应而在主体部18的侧板24分别形成有缺口部40。这些缺口部40向装置前上侧开口。装置左侧的轴片38进入装置左侧的侧板24的缺口部40的内侧,装置右侧的轴片38进入装置右侧的侧板24的缺口部40的内侧。由此,弹键34能够以轴片38为中心绕以装置左右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在弹键34的基部36的装置前侧设置有延出部41。延出部41从基部36的装置前侧端向装置前侧延出。并且,在弹键34的基部36的装置前侧设置有卡合部42。卡合部42从弹键34的基部36的装置前侧端(比延出部41的装置前侧端靠装置后侧)向大致装置下侧延伸。在舌片16未进入罩12的内侧的舌片非插入状态(图2a图示状态)下,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抵接于推顶件30的装置上侧面,由此,弹键34的向绕轴片38方向的一方亦即卡合方向(图2a的箭头a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若推顶件30向装置后侧移动,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与形成于舌片16的卡合孔44对置,则弹键34能够向卡合方向转动。这样,通过弹键34向卡合方向转动,从而如图2b所示那样,弹键34的卡合部42贯通配置于形成在舌片16的卡合孔44。由此,舌片16的向装置前侧的移动被弹键34的卡合部42限制。

另外,如图2a、图2b所示那样,弹键34的基部36具备抵接部46。抵接部46从基部36的装置前后方向中间部的装置左右方向两端向大体装置下侧延伸。抵接部46在装置前后方向上与推顶件30对置,被向装置后侧移动的推顶件30按压,由此弹键34向卡合方向(图2a的箭头a方向)转动。

另一方面,如图1、图2a、图2b、图3a所示那样,在弹键34的装置前侧设置有锁定件48。锁定件48被主体部18的两侧板24支承为能够绕以装置左右方向作为轴向的轴转动。如图1、图2a、图2b所示那样,在锁定件48的装置前侧设置有锁定件施力弹簧50。锁定件施力弹簧50成为压缩螺旋弹簧。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一端部(装置后侧端部)向锁定件48卡合,通过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作用力而对锁定件48向绕以装置左右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方向的一方亦即锁定方向(图2a的箭头b方向)施力。

在弹键34未向卡合方向(图2a的箭头a方向)转动的状态下(参照图2a),锁定件48从装置前侧向弹键34的延出部41的装置前侧端抵接,由此,锁定件48的向锁定方向的转动被限制。弹键34向卡合方向转动,弹键34的卡合部42贯通配置于舌片16的卡合孔44的状态下,将弹键34的延出部41的装置前侧端与锁定件48的对置状态消除,将基于延出部41的锁定件48的向锁定方向的转动限制消除,从而锁定件48向锁定方向转动。由此,锁定件48配置在弹键34的延出部41的装置上侧,弹键34的向与卡合方向相反方向的转动被限制。

另外,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另一端部(装置前侧端部)向解除按钮26卡合,通过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作用力而对解除按钮26向装置前侧施力。若解除按钮26抵抗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作用力而向装置后侧滑动,则解除按钮26在锁定件48的比转动中心部分靠装置上侧与锁定件48卡合,通过解除按钮26而将锁定件48的比转动中心部分靠装置上侧部分向装置后侧按压。由此,锁定件48抵抗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作用力而向与锁定方向相反方向转动,弹键34的向与卡合方向相反方向的转动限制被消除。该状态下若通过舌片16的卡合孔44的内周部将弹键34的卡合部42向装置前侧按压,则弹键34向与卡合方向相反方向转动,基于弹键34的舌片16的向装置前侧的移动限制被消除。

另一方面,在罩12的内侧设置有作为图1、图3a、图3b所示的移动体检测单元的带扣开关52。带扣开关52配置于主体部18的装置右侧。带扣开关52具备壳体54。壳体54成为箱形状,壳体54的装置前侧端开口。另外,在壳体54设置有连接端子56。连接端子56由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形成,与搭载有本带扣装置10的车辆的ecu(省略图示)电连接。

另外,在壳体54设置有作为构成接近开关的接近传感器的磁传感器(省略图示)。磁传感器例如包括磁阻效应元件(magnetoresistivesensor)而构成。

另外,如图4~图7的各图所示那样,在壳体54的内侧设置有作为保持单元的滑动件58。滑动件58整体上形成为箱形状,滑动件58的装置前侧端开口。在滑动件58的作为装置左侧的对置部的横部60a设置有作为狭缝的横狭缝62a,在滑动件58的作为装置右侧的对置部的横部60b设置有作为狭缝的横狭缝62b。另外,各横狭缝62a、62b在装置前后方向上较长,横狭缝62a的装置前侧端在横部60a的装置前侧端开口,横狭缝62b的装置前侧端在横部60b的装置前侧端开口。

另一方面,在滑动件58的装置下侧的下部64设置有一对下狭缝66a、66b。下狭缝66a形成于下部64的装置前侧部分的装置左侧,下狭缝66b形成于下部64的装置前侧部分的装置右侧。另外,下狭缝66a、66b在装置前后方向较长,下狭缝66a、66b的装置前侧端在下部64的装置前侧端开口。

另外,装置左侧的下狭缝66a的装置后侧端配置于装置左侧的横狭缝62a的装置后侧端的装置下侧,装置右侧的下狭缝66b的装置后侧端配置于装置右侧的横狭缝62b的装置后侧端的装置下侧。并且,装置左侧的下狭缝66a的装置左侧的面配置在装置左侧的横部60a的滑动件58的内侧面的延长上,装置右侧的下狭缝66b的装置右侧的面配置在装置右侧的横部60b的滑动件58的内侧面的延长上。

各横部60a、60b的比横狭缝62a、62b靠装置下侧部分成为构成保持部的弹性部68a、68b。装置左侧的弹性部68a以将弹性部68a的装置后侧端(装置左侧的横狭缝62a的装置后侧端的装置下侧)大致作为中心而绕以装置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方向(图7的箭头c1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与此相对,装置右侧的弹性部68b以将弹性部68b的装置后侧端(装置右侧的横狭缝62b的装置后侧端的装置下侧)大致作为中心而绕以装置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方向(图7的箭头c2方向及其相反方向)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在各弹性部68a、68b的装置前侧部分设置有作为限制部的止动爪70a、70b。装置左侧的弹性部68a的止动爪70a配置于弹性部68a的装置右侧面,装置右侧的弹性部68b的止动爪70b配置于弹性部68b的装置左侧面。

各止动爪70a、70b的装置前侧面成为斜面部72a、72b。装置左侧的止动爪70a的斜面部72a以朝向装置后侧而向装置右侧位移的方式倾斜,因此,若来自装置前侧的负载作用于斜面部72a,则装置左侧的弹性部68a以将弹性部68a的装置后侧端作为中心向装置左侧(图7的箭头c1方向)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图7的点划线状态)。与此相对,装置右侧的止动爪70b的斜面部72b以朝向装置后侧而向装置左侧位移的方式倾斜,因此,若来自装置前侧的负载作用于斜面部72b,则装置右侧的弹性部68b以将弹性部68b的装置后侧端作为中心向装置右侧(图7的箭头c2方向)转动的方式弹性变形(图7的点划线状态)。

如图4以及图7所示那样,在滑动件58的内侧设置有作为移动体的磁铁(永磁铁)74。磁铁74成为立方体形状,磁铁74从滑动件58的装置前侧向滑动件58的内侧插入,由此,磁铁74配置于滑动件58的内侧。另外,磁铁74的装置左右方向尺寸相比滑动件58的两横部60a、60b的间隔而稍小。

因此,在磁铁74向滑动件58的内侧插入时,两弹性部68a、68b的止动爪70a、70b的斜面部72a、72b被磁铁74的装置后侧端的装置左右方向两侧端部按压。由此,两弹性部68a、68b弹性变形直至两止动爪70a、70b的间隔成为磁铁74的装置左右方向尺寸以上为止。由此,磁铁74能够进入滑动件58的内侧,在磁铁74配置于滑动件58的内侧的状态下,两止动爪70a、70b相对于磁铁74的装置前侧端的装置左右方向两侧端部而在装置前侧对置,由此,可抑制磁铁74的向装置前侧的位移。

另外,如图6a所示那样,在滑动件58的下部64设置有压溃肋76。若磁铁74向滑动件58的内侧插入,则通过磁铁74将压溃肋76向装置下侧压溃。通过像这样被压溃的压溃肋76和滑动件58的装置上侧的上部78来保持磁铁74。

另一方面,在滑动件58设置有作为受压部的突片80。突片80从滑动件58的装置左侧的横部60a的比横狭缝62a靠装置上侧部分向装置左侧延出。突片80通过形成于带扣开关52的壳体54的壳体狭缝部以及形成于主体部18的装置右侧的侧板24的主体部狭缝部而进入主体部18的内侧。

如图3b所示那样,与进入了主体部18的内侧的突片80的前端部对应而在推顶件30形成有凹部82。凹部82在推顶件30的装置右侧面开口,突片80的前端部进入凹部82的内侧。若推顶件30向装置后侧滑动从而突片80的前端部被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按压,则滑动件58向装置后侧滑动。另外,若通过推顶件30向装置前侧滑动从而突片80的前端部被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后侧面按压,则滑动件58向装置前侧滑动。

凹部82的装置前后方向的尺寸大于突片80的装置前后方向尺寸。例如,在推顶件30的向装置后侧的滑动开始时在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与突片80的前端部之间有间隔,在利用推顶件30的向装置后侧的滑动而使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与突片80的前端部抵接之前,突片80(滑动件58)未向装置后侧滑动。另外,在推顶件30的向装置前侧的滑动开始时在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后侧面与突片80的前端部之间有间隔,在利用推顶件30的向装置前侧的滑动而使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后侧面与突片80的前端部抵接之前,突片80(滑动件58)不向装置前侧滑动。因此,滑动件58的装置前后方向的滑动范围小于推顶件30的装置前后方向的滑动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在本带扣装置10中,在图2a所示的舌片非插入状态下,舌片16从罩12的舌片插入口14进入罩12的内侧,在该状态下,若舌片16向装置后侧移动,则舌片16的装置后侧端与推顶件30抵接。该状态下,若舌片16抵抗推顶件施力弹簧32的作用力而向装置后侧移动,则推顶件30被舌片16按压而向装置后侧移动。

由此,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与推顶件30的装置上侧面的对置状态被消除,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与舌片16的卡合孔44对置。并且,该状态下,若弹键34的抵接部46被推顶件30按压,则弹键34向卡合方向(图2a的箭头a方向)转动。由此,弹键34的卡合部42贯通配置于舌片16的卡合孔44,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部进入主体部18的孔部28。

另外,若弹键34向卡合方向转动,则将通过弹键34的延出部41的装置前侧端而进行的锁定件48的转动限制消除。由此,若锁定件48由于锁定件施力弹簧50的作用力而向锁定方向(图2a的箭头b方向)转动,则弹键34的向与卡合方向相反方向(图2a的与箭头a相反方向)的转动被锁定件48限制(图2b图示状态)。

在该图2b所示的状态下,舌片16的向装置前侧的移动被限制,成为舌片16被带扣装置10保持的舌片保持状态。该状态下,若在就座于应用本带扣装置10的座椅的乘坐者的身体挂绕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安全带,则成为向乘坐者的身体的安全带系戴状态,乘坐者的身体被安全带约束。

与此相对,在安全带向乘坐者的身体的系戴状态下,若按压带扣装置10的解除按钮80,解除按钮80向装置后侧滑动,则锁定件48被解除按钮80的一部分按压,由此,锁定件48向与锁定方向相反方向(图2a的与箭头b相反方向)转动。由此,若将基于锁定件48的弹键34的向与卡合方向相反方向(图2a的与箭头a相反方向)的转动限制解除,则舌片16由于经由推顶件30而受到的推顶件施力弹簧32的作用力而向装置前侧移动。

由此,若弹键34的卡合部42被舌片16的卡合孔44的内侧部分按压,则弹键34向与卡合方向相反方向转动。由此,将通过弹键34的卡合部42而进行的舌片16的向装置前侧的移动限制解除,能够将舌片16从罩12取出,乘坐者能够将安全带从身体卸下。

另一方面,如上述那样,若推顶件30被舌片16按压而向装置后侧移动,则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与滑动件58的突片80抵接。若该状态下进一步将推顶件30向装置后侧移动,则突片80被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向装置后侧按压,由此,滑动件58向装置后侧滑动,从而设置于滑动件58的磁铁74与滑动件58一起向装置后侧滑动。

与此相对,若推顶件30由于推顶件施力弹簧32的作用力而向装置前侧移动,则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后侧面向滑动件58的突片80抵接。若该状态下推顶件30进一步向装置前侧移动,则突片80被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后侧面向装置前侧按压,由此,滑动件58向装置后侧滑动,从而设置于滑动件58的磁铁74与滑动件58一起向装置前侧滑动。

这样,设置于滑动件58的磁铁74通过推顶件30的沿装置前后方向的移动而沿装置前后方向滑动。通过该磁铁74的沿装置前后方向的滑动,磁铁74与设置于带扣开关52的壳体54的磁传感器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由此,若磁传感器的配置位置上的磁铁74的磁场变化,则磁传感器的电阻变化。

由此,例如,推顶件30移动直至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部进入主体部18的孔部28的位置,若利用推顶件30使滑动件58的磁铁74滑动时的磁铁74的磁场的变化被磁传感器检测到,则搭载于本带扣装置10的车辆的ecu判定舌片16被保持于带扣装置10,成为安全带向乘坐者的身体的系戴状态。

因此,例如在车辆的行驶状态下,在推顶件30未移动直至弹键34的卡合部42的前端部进入主体部18的孔部28的位置的情况下,搭载于车辆的警告装置通过ecu而工作,例如,警告装置的警告灯闪烁或者从警告蜂鸣器发出警告声。

然而,若滑动件58的突片80被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向装置后侧按压,则突片80欲以突片80的装置右侧端部为中心绕以装置上下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方向(图7的箭头c方向)转动。此处,在滑动件58的横部60a、60b形成有横狭缝62a、62b,突片80配置于装置左侧的横部60a的比横狭缝62a靠装置上侧部分。与此相对,滑动件58的横部60a、60b的弹性部68a、68b成为比横狭缝62a、62b靠装置下侧部分。

这样,突片80与装置左侧的弹性部68a通过装置左侧的横狭缝62a而在装置上下方向上分离。因此,能够抑制突片80被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向装置后侧按压从而使突片80转动时在弹性部68a、68b产生变形,从而能够抑制装置左侧的弹性部68a向装置左侧转动而从装置右侧的弹性部68b分离。由此,能够抑制通过两弹性部68a、68b的止动爪70a、70b而使磁铁74相对于滑动件58向装置前侧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件58的弹性部68a与滑动件58的横部60a的突片80的配置部分之间设置有横狭缝62a,因此弹性部68a相对于横部60a的突片80的配置部分向装置下侧离开配置,弹性部68a设置于滑动件58的装置下侧端的附近。由此,例如在弹性部68a以弹性部68a的装置下侧端部为中心绕以装置前后方向作为轴向的轴方向向滑动件58的装置左右方向外侧变形的情况下,能够缩小弹性部68a的装置上侧部分的向装置左右方向外侧位移量。由此,能够抑制通过这样的弹性部68a的位移而产生的带扣开关52的壳体54的变形,能够有效地抑制滑动件58的向装置前侧的滑动停止时的磁铁74的向装置前侧的惯性移动,能够有效地保持磁铁74。

<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

接下来,基于图6b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b的点划线的圆b所示的放大主视图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中与图6a的点划线a的部分对应的图。如图6b所示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件58的突片80的前端部(突片80的与滑动件58的装置左侧的横部60a相反一侧的端部)设置有突起部92。突起部92从突片80的前端部向装置上侧突出。图6的圆b的双点划线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件58的突片80的前端部的装置上侧的角部,在设置了突起部92的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滑动件58的突片80相比,突片80的装置前侧的面积变大。由此,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与突片80的装置前侧面的对置面积变大,突片80能够以较大的面积接受来自朝装置后侧滑动的推顶件30的负载。

另外,突起部92从突片80的前端部向装置上侧突出,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在推顶件30向装置后侧滑动时,推顶件30的比凹部82靠装置前侧部分向突片80的装置上侧载置。

此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成为突起部92从突片80的前端部向装置上侧突出形成的结构。然而,突起部92也可以设置于沿着突片80的从滑动件58的延出方向的突片80的中间部,突起部92也可以从突片80向装置下侧突出,这样的结构也能够使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侧面与突片80的装置前侧面的对置面积变大。这样,不特别限定突片80的突起部92的配置位置。

另外,第二实施方式的突起部92也可以仅设置于突片80的装置前侧部分。另外,突起部92也可以仅设置于突片80的装置后侧部分。并且,突起部92也可以设置于突片80的前端部的装置前后方向全域。即,突起部92只要为突起部92的装置前侧面以及装置后侧面的至少一方能够向推顶件30的凹部82的内侧的装置前后方向侧面抵接的结构即可。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在作为用于带扣开关52的接近开关的接近传感器的磁传感器应用了磁阻效应元件。然而,磁传感器也可以是霍尔传感器等其他的磁传感器。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应用了将磁传感器用于接近传感器的接近开关。然而,接近开关也可以是检测金属的存在的感应式接近开关、检测金属以及非金属物体的存在的静电电容式接近开关等,关于接近开关的移动体的检测原理不特别限定。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来自插入带扣装置10内的舌片16的按压力经由推顶件30而间接地作用于滑动件58的突片80,由此,成为滑动件58滑动的结构。然而,例如,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压缩螺旋弹簧等滑动件施力单元的作用力将滑动件58向装置前侧推压,并且滑动件58的突片80被舌片16直接按压从而向装置后侧滑动。

另外,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成为在滑动件58的两横部60a、60b形成有横狭缝62a、62b的结构,但也可以构成为:仅在设置有突片80的一方的横部60a设置横狭缝62a,在与设置有突片80的一方相反一侧的横部60b不设置横狭缝62b。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