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07239发布日期:2018-10-19 21:01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是现代人们较为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通过汽车的作用,人们可以旅行到各个地方,现有的汽车结构基本是包括车体以及在车体下方的四个车轮,人坐在车体内,然后通过车轮滚动的方式来实现带动车体带着人运动到想要到的地方,而人们进出车体的方式,则是通过车体上的车门来实现的,现有的车门结构都是采用一种侧开门的方式,即车门朝向车体的左右方向打开,这样在下雨天人需要进入到车里的时候,由于车体的整体结构是呈流线型结构,因而在车门打开的时候,就很容易出现外部雨水进入到车内的问题,同时现有的小轿车的车内空间无法容下撑开雨伞,因此在人进入到车里之前就需要把雨伞收起来,如此在雨伞收起来以后,雨水就会打到人的身上,这样就会导致人在雨天进入车辆的时候衣服会被打湿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在雨天人进入到车体内时,避免雨水打湿衣服的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包括车体1和设置在车体1下方的车轮2,所述车体1包括车身11和设置在车身11侧面的车门12,所述车门12的上部与车身11之间设有遮雨装置13,所述遮雨装置13包括雨蓬131和用于驱动雨蓬131打开或是关闭的驱动机构132,所述驱动机构132与车门12联动,当车门12打开时,驱动机构132驱动雨蓬131打开,当车门12关闭时,驱动机构132驱动雨蓬131关闭,所述雨蓬131包括篷布1311和蓬架1312,所述蓬架1312包括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所述第一架壳3固定在车门12外侧上边框的位置上,所述第二架壳4固定在车身11的门框的上边框的位置上,并与第一架壳3相对设置,所述驱动机构132包括弹性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二架壳4内的卷筒1321,所述篷布1311的一侧卷绕在卷筒1321上,另一侧从第二架壳4内伸出后与第一架壳3固定连接,当车门12打开时,篷布1311从第二架壳4内被拉出,雨蓬131打开盖住车门12上方,当车门12关闭时,篷布1311缩回到第二架壳4内,雨蓬131关闭。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均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架壳3沿车门12上边框延伸,所述第二架壳4沿车身的门框的上边框延伸,所述卷筒1321在第二架壳4内沿着第二架壳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架壳3背向车门12的一侧和第二架壳4背向车身11的一侧均呈半流线弧形,当车门12关闭时,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相互拼接成流线弧形。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卷筒1321的两端均同轴套接有撑起轮5,所述撑起轮5上卷绕有撑起杆6,所述撑起杆6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一端与撑起轮5的轮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架壳4的内部设有倾斜向上的撑起滑管7,所述撑起滑管7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架壳4的壳壁上,并与外界连通,其中,撑起滑管7与外界连通的开口设置在篷布1311的下方,所述撑起滑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撑起轮5的位置上,所述撑起杆6可滑移的穿入到撑起滑管7内,当篷布1311从第二架壳4内被拉出时,撑起轮5旋转将撑起杆6向外顶出,撑起杆6将篷布1311向上顶起。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架壳4背向篷布1311的一侧设有粘贴边41,所述粘贴边41包括粘贴边底411和若干个吸盘412,所述粘贴边底411的一侧面与第二架壳4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吸盘412固定在粘贴边底411背向第二架壳4的一侧面上,所述粘贴边底411的侧边设有抽气嘴413,其内开设有抽气通道414,所述抽气通道414连通抽气嘴413与若干个吸盘412,所述抽气嘴413内设有控制阀415,以控制抽气嘴413抽取吸盘412内空气,或是充入空气到吸盘412内。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控制阀415包括阀座4151和阀瓣4152,所述阀座4151固定在抽气嘴413内,所述阀瓣4152呈漏斗状,所述阀瓣4152的开口部与阀座4151固定连接,咀部作为通气口,以在抽气嘴413内构成单向通气结构,所述阀瓣4152包括瓣片41521和包裹在瓣片41521上的瓣膜41522,所述瓣片41521呈漏斗状,所述瓣膜41522与抽气嘴413一体设置,所述瓣片41521的开口部的边沿从抽气嘴413内伸出至外界,所述抽气嘴413上套设有拨环4131,所述拨环4131与瓣片41521的开口部的边沿固定连接,以沿着抽气嘴413滑移带动瓣片41521翻转,改变瓣片41521的咀部的方向。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车体和车轮的设置,便可有效构成一个汽车结构,而通过车门上的遮雨装置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在雨天的过程中,人打开车门进入到车内的时候,利用驱动机构将雨蓬打开,以盖住车门与车身之间空间,如此人在通过这个空间进入到车内的时候,就不会出现被雨水打湿的问题,也可避免车门打开导致车内被雨水淋湿的问题,同时人可以在这个空间收伞以后再进入到车内,而通过将雨蓬设置成篷布和蓬架的组合方式,整体结构复杂度较低,能够很好的适用于与车门与车身之间这样空间受限的场合,而且采用了将驱动机构设置成卷筒的方式,其整体结构简单,所占体积小,同时还能够简单有效的跟车门联动以实现打开篷布或是关闭篷布的效果,如此便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动力机构来驱动篷布打开或是关闭了,很好的适用于车门与车身之间这样空间十分受限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图1中的第一架壳的内部结构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所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述。

参照图1至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包括车体1和设置在车体1下方的车轮2,所述车体1包括车身11和设置在车身11侧面的车门12,所述车门12的上部与车身11之间设有遮雨装置13,所述遮雨装置13包括雨蓬131和用于驱动雨蓬131打开或是关闭的驱动机构132,所述驱动机构132与车门12联动,当车门12打开时,驱动机构132驱动雨蓬131打开,当车门12关闭时,驱动机构132驱动雨蓬131关闭,所述雨蓬131包括篷布1311和蓬架1312,所述蓬架1312包括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所述第一架壳3固定在车门12外侧上边框的位置上,所述第二架壳4固定在车身11的门框的上边框的位置上,并与第一架壳3相对设置,所述驱动机构132包括弹性可旋转的设置在第二架壳4内的卷筒1321,所述篷布1311的一侧卷绕在卷筒1321上,另一侧从第二架壳4内伸出后与第一架壳3固定连接,当车门12打开时,篷布1311从第二架壳4内被拉出,雨蓬131打开盖住车门12上方,当车门12关闭时,篷布1311缩回到第二架壳4内,雨蓬131关闭,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的过程中,只需要人进入到车体1内然后让车轮2旋转即可,而在雨天进入到车体1内或是从车体1内出来的时候,只需要拉开车门12,那么车门12与车身11之间就会打开一个空间,而在车门12打开的过程中,驱动机构132就会驱动雨蓬131打开,如此外部的雨水就被隔绝在雨蓬131的上方,如此人们可以在雨蓬131的下面开伞或是收伞了,如此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就不会出现在雨天进出车身11的过程中,因为雨伞收起来的时候,人的身体部分还在外部导致的人的身体被雨水打湿的问题,以及避免车内被雨水打湿的问题,而在驱动机构132驱动雨蓬131打开或是关闭的过程中,则是通过在车门12打开的时候,那么车门12的上边框与车身11之间的距离就会增加,如此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相互远离,而由于篷布1311一侧是绕在卷筒1321上,另一侧则是与第一架壳3固定,因此在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相互远离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第一架壳3拉动篷布1311,使得卷筒1321旋转将篷布1311从第二架壳4内拉出盖住车门12与车身11之间位置的上方,如此有效的实现了雨蓬131的打开,其整体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同时当车门12关闭的时候,由于卷筒1321是弹性可旋转连接的,因而在雨蓬131打开的过程中,卷筒1321就会积蓄弹性势能,而在车门12关闭的时候,相应的第一架壳3也不再拉动篷布1311,如此卷筒1321在弹性势能的作用下,就会将篷布1311重新卷起,如此很好的实现了一个关闭雨蓬131的效果。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均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架壳3沿车门12上边框延伸,所述第二架壳4沿车身的门框的上边框延伸,所述卷筒1321在第二架壳4内沿着第二架壳4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架壳3背向车门12的一侧和第二架壳4背向车身11的一侧均呈半流线弧形,当车门12关闭时,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相互拼接成流线弧形,由于车辆行驶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风阻的问题,而在车辆行驶的过程中车门12是必须关闭的,因而采用了将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沿着车身11和车门12延伸的方式,可以最大化的减少空气对于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的阻力,同时两者在车门12关闭的时候,构成一个流线型结构,因而能够进一步的减少汽车行驶过程中空气施加到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上的力,以避免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导致的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从车门12或是车身11上脱落的问题,其中本实施例中的流线弧形表示的就是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的断面为半圆形,在两者拼接以后便会构成圆形,如此在结合两个均为弧形长条状的结构,如此构成流线弧形。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卷筒1321的两端均同轴套接有撑起轮5,所述撑起轮5上卷绕有撑起杆6,所述撑起杆6由软性材料制作而成,一端与撑起轮5的轮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架壳4的内部设有倾斜向上的撑起滑管7,所述撑起滑管7的一端延伸至第二架壳4的壳壁上,并与外界连通,其中,撑起滑管7与外界连通的开口设置在篷布1311的下方,所述撑起滑管7的另一端延伸至靠近撑起轮5的位置上,所述撑起杆6可滑移的穿入到撑起滑管7内,当篷布1311从第二架壳4内被拉出时,撑起轮5旋转将撑起杆6向外顶出,撑起杆6将篷布1311向上顶起,而由于现有的轿车高度设计的都不是很高,如此在雨蓬131打开形成一个挡雨区域的时候,这个挡雨区域一般人的身高无法有效的进行站立,因而本实施例中通过撑起轮5和撑起杆6的配合作用,就可以有效的实现在雨蓬131打开的时候,将篷布1311撑起,抬高挡雨区域的高度,如此人便可站立在挡雨区域内,增加了雨天人进出车辆的舒适性,同时上述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并且利用了卷筒1321的旋转来作为动力源,因而不需要额外的设置动力部件来驱动撑起杆6撑起篷布1311了,大大的简化了第二架壳4的结构,使之能够更好的适用于车门12与车身11之间这样空间受限的场合,而本实施例中的撑起杆6可以采用橡胶材料制作而成,以实现可以卷绕又能够有效的撑起篷布1311的效果,或者采用多节拼接的结构,即将撑起杆6设置成若干个杆单元,杆单元的端部之间采用磁力连接的方式,同时杆单元之间采用连接绳连接,实现杆单元在分开的时候,能够有效的卷绕到撑起轮5上,因而在撑起轮5旋转将撑起杆6不断的送入到撑起滑管7的过程中,杆单元之间的端部就会不断的磁力连接构成一条直杆,如此很好的实现一个将篷布1311撑起的效果,同时在篷布1311收起来的时候,撑起杆6能够有效的收卷到撑起轮5上,如此大大的降低了撑起杆6所占空间,使之能够很好的适用于车门12与车身11之间这样受限的场合。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架壳4背向篷布1311的一侧设有粘贴边41,所述粘贴边41包括粘贴边底411和若干个吸盘412,所述粘贴边底411的一侧面与第二架壳4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吸盘412固定在粘贴边底411背向第二架壳4的一侧面上,所述粘贴边底411的侧边设有抽气嘴413,其内开设有抽气通道414,所述抽气通道414连通抽气嘴413与若干个吸盘412,所述抽气嘴413内设有控制阀415,以控制抽气嘴413抽取吸盘412内空气,或是充入空气到吸盘412内,通过抽气嘴413抽气产生负压的方式,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普通吸盘结构,其抽气效果更好,因而连接到车身11上的牢固性也就更好,同时在需要拆卸的过程中,只需要利用控制阀415的作用,将空气直接放入到吸盘412内即可,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胶水或是普通吸盘进行强拆的方式,不会出现在拆卸的时候损伤车身11的问题,当然,若是没有对于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需要进行拆卸的需求的话,可以采用将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分别与车门12上边框和车身11上侧边直接一体化设计的方式来保证对于第一架壳3和第二架壳4与车门12和车身11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作为改进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所述控制阀415包括阀座4151和阀瓣4152,所述阀座4151固定在抽气嘴413内,所述阀瓣4152呈漏斗状,所述阀瓣4152的开口部与阀座4151固定连接,咀部作为通气口,以在抽气嘴413内构成单向通气结构,所述阀瓣4152包括瓣片41521和包裹在瓣片41521上的瓣膜41522,所述瓣片41521呈漏斗状,所述瓣膜41522与抽气嘴413一体设置,所述瓣片41521的开口部的边沿从抽气嘴413内伸出至外界,所述抽气嘴413上套设有拨环4131,所述拨环4131与瓣片41521的开口部的边沿固定连接,以沿着抽气嘴413滑移带动瓣片41521翻转,改变瓣片41521的咀部的方向,现有的抽气嘴413的抽气方式可以采用抽气筒或是抽气机来进行抽气,而在抽气完成放开的一瞬间要保证外部的空气尽可能的不会进入到吸盘412内,因而本实施例中采用了漏斗状阀瓣4152的设置,实现了一个单向阀的效果,以避免抽气完成以后空气进入的问题,而在需要拆卸的过程中,由于此时的阀瓣4152与阀座4151之间是单向阀结构,如此便无法充入空气到吸盘412内,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了瓣片41521和拨环4131的配合作用,便可实现将阀瓣4152的漏斗方向完全相反过来,如此也会使得单向阀的通气方向反过来,因而就能够很好的实现在拆卸的过程中将空气充入到吸盘412内的效果了,而本实施例中的单向阀原理是这样的,在流体即空气进入到抽气嘴413的时候,此时的单向阀的通气方向是吸盘412抽取到外部,如图3所示,漏斗的咀部是背向吸盘412的,而且由于本实施例的瓣膜41522采用弹性材料制作,因而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是封住漏斗的咀部的,因此从吸盘412输出到外部的空气在漏斗壁的作用下会统一挤开漏斗的咀部的瓣膜41522然后进入到抽气嘴413内,而从外部进入到吸盘412内的空气,则会在漏斗壁的作用,分散到咀部的四周,如此便无法冲开咀部的瓣膜41522,如此很好的实现了一个单向阀的结构,同时整体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的带有进入雨蓬的汽车,器通过雨蓬131和驱动机构132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在雨天人进出车体1的过程中,避免人在收伞或是开伞的过程中,因而身体部分在雨水下导致的身体部分被雨水淋湿的问题,以及避免车内被雨水打湿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发明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