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配置器具和轮胎配置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349549发布日期:2018-09-04 23:10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轮胎配置器具和轮胎配置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能够抑制轮胎外观上的缺陷的轮胎配置器具和轮胎配置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保管、运输或展示轮胎时,广为使用的配置方法是将多个轮胎或多个轮胎车轮组装体,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的配置方法。例如,使用将轮胎旋转轴朝向铅直方向,与此同时,将多个轮胎堆积在地面上,配置成一列的方法。

作为所涉及的以往的轮胎配置方法,已知有专利文献1、2中记载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4-26866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4899995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但是,在保管、运输或展示轮胎时,相邻的轮胎其侧面之间会相互接触,此外,轮胎侧面与地面等会相互接触。这样一来,就会存在有在侧壁部的装饰部上发生摩擦或变形等现象,从而产生外观上的缺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开发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轮胎外观上的缺陷的轮胎配置器具和轮胎配置方法。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配置器具是一种将在侧壁部上具有装饰部的多个轮胎,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而配置的轮胎配置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衬垫,该衬垫被夹入在相邻的所述轮胎之间或所述轮胎与周边构件之间,与此同时,相对于所述装饰部,以非接触状态来配置,并使1个所述轮胎的所述装饰部与其他所述轮胎或所述周边构件分离。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配置器具是一种将在侧壁部上具有装饰部的轮胎和由车轮构成的多个轮胎车轮组装体,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而配置的轮胎配置器具,其特征在于,具备衬垫,该衬垫被夹入在相邻的所述轮胎车轮组装体之间或所述轮胎车轮组装体与周边构件之间,与此同时,相对于所述装饰部,以非接触状态进行配置,并使1个所述轮胎车轮组装体的所述装饰部与其他所述轮胎车轮组装体或所述周边构件分离。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配置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上述任意一个中所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

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轮胎配置器具和轮胎配置方法中,多个轮胎被配置成一列时,衬垫使1个轮胎的装饰部与其他轮胎或周边构件分离。由此,能够抑制装饰部的摩擦和变形,具有能够抑制轮胎外观上的缺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配置方法的说明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配置方法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轮胎配置器具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轮胎配置器具的a-a截面视图。

图6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8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0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2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3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5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6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7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8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19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0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1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5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6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7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8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29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0是表示图28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1是表示图28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2是表示图28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3是表示图28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4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5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性能试验结果的图表。

图37是表示常规例的轮胎配置方法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此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制。此外,该实施方式的构成因素中,包含了在能够维持发明的同一性的同时,能够置换并且明显能够置换的因素。此外,对于该实施方式所述的多个变形例,可在本行业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进行任意组合。[轮胎配置器具和轮胎配置方法]

一直以来,在保管、运输或展示轮胎时,广为使用的配置方法是将多个轮胎或多个轮胎车轮组装体,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的配置方法。例如,使用将轮胎旋转轴朝向铅直方向,与此同时,将多个轮胎堆积在地面上,配置成一列的方法;将轮胎旋转轴朝向水平方向,与此同时,将多个轮胎配置成一列并收纳在水平架子内的方法等。

但是,在以往的轮胎配置方法中,相邻的轮胎其侧面相互接触,或是轮胎的侧面与周边构件,例如,地面、墙面、器具等相互接触。这样一来,在侧壁部的装饰部上会出现摩擦和变形,从而在轮胎上会产生外观上的缺陷,因此不佳。

而且,轮胎将翅片等的突起部配备在侧壁部上时,存在轮胎的堆积状态不稳定,容易出现塌落的问题。

因此,在本轮胎配置方法中,为解决上述课题而采用了以下的结构,参照图1~图5。

图1和图2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配置方法的说明图。图3是表示轮胎的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图。图4和图5中,图4是表示轮胎配置器具的俯视图,图5是a-a截面视图。在这些附图中,图1表示将多个轮胎10纵向堆积在地面f上时的轮胎旋转轴的截面图。图2表示图1中的轮胎10与轮胎配置器具1之间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图3表示轮胎单体10的径向上的单侧区域。图4和图5表示轮胎单体配置器具1。此外,图1中的符号o表示轮胎旋转轴,图3中的符号cl表示轮胎赤道面。

如图3所示,普通的充气轮胎10具备:左右一对胎圈芯11、11;架设在这些胎圈芯11、11上的帘布层12;将多个硬缓冲层131、132层叠而成的同时,配置在帘布层12的轮胎径向外周上的带束层13;覆盖轮胎外表面的胎面胶、侧壁胶、轮辋护胶等橡胶构件,省略符号。此外,轮胎10具备:构成胎面的胎面部14、构成轮胎侧面的侧壁部15、构成轮辋嵌合面的胎圈部16、连接胎面部14和侧壁部15的胎肩部17。

此外,轮胎10具备装饰部18。装饰部18是指,施加在侧壁部15的壁面上的装饰。该装饰部18,例如,为着色部、印花部、凹凸部、粘贴物,在侧壁部15的规定区域内形成。所涉及的装饰部18,例如构成品牌和文字等的标章、轮胎侧面的设计、由突起或突条等构成的翅片等。

例如,在图3的结构中,装饰部18是形成在一侧的侧壁部15上的翅片。该翅片从侧壁部15的剖面,即图3中的虚线部突出而形成,在轮胎转动时,因产生紊流,能够对空气的流动进行调整,由此来降低行驶时的空气阻力,实现改善燃料效率。

如图1所示,在本轮胎配置方法中,使用轮胎配置器具1,多个轮胎10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被排列成一列而配置。

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多个衬垫2。衬垫2如图1所示,配置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或轮胎10与周边构件之间,在图1中,该周边构件为地面f。此外,衬垫2如图2所示,相对于侧壁部15的装饰部18,以非接触状态进行配置。此外,衬垫2作为使轮胎10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10或周边构件分离的插间构件而起作用。

周边构件包含,例如,纵向堆积多个轮胎时的轮胎配置空间的地面、轮胎运输用托盘、展示用的轮胎配置台、运输车辆的装货台面等。

例如,在图1和图2的结构中,衬垫2为金属制或树脂制,如图4和图5所示,在周向上具有圆环形状,该圆环形状具有相同的截面。此外,衬垫2具有规定的外径ro、内径ri、截面高度h和宽度w。截面高度h为衬垫2的轴向高度,宽度w为衬垫2的径向宽度。

如上所述,衬垫2优选为金属制或树脂制。所涉及材质的衬垫2,在制造容易性和耐久性的方面优异。但是,不限于此,衬垫2也可以是,例如,弹性体制、纸制等。具体来说,衬垫2可具有如下结构:以能够承受轮胎重量为条件,在弹性体制的管材内,填充内压而成的结构;将纸制的圆筒材料即纸管,成型为环状而成的结构,省略图示。此外,衬垫2具有中空结构也可,具有中实结构也可。此外,对衬垫2进行纤维加固也可。

此外,在图2的结构中,衬垫2的外径ro,参照图4,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中的轮胎直径r1,参照图3,满足ro<r1的关系。由此,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

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是指轮胎截面宽度的最大宽度位置。轮胎截面宽度是将轮胎单体置于无荷载状态下进行测定的。此外,轮胎截面宽度是以排除了装饰部18的,侧壁部15的剖面为基准而进行测定的。

而且,在图2的结构中,衬垫2的外径ro,参照图4,与侧壁部15的装饰部18的内径r2,参照图3,满足ro<r2的关系。由此,使得衬垫2与装饰部18互不干涉,衬垫2相对于装饰部18,向轮胎径向内侧偏移而进行配置。

装饰部18的内径r2,以装饰部18的配置区域内的轮胎径向其最内侧的点为基准而进行测定,参照图3。

此外,在图2的结构中,衬垫2的外径ro,参照图4,与胎圈芯11的直径r3,参照图3,满足r3<ro的关系。因此,衬垫2的外径ro比胎圈芯11的直径r3大。由此,在轮胎配置状态下,衬垫2不会落入到轮胎内部,能够相对于胎圈部16,而稳定地卡合。

胎圈芯11的径r3是以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视图中的胎圈芯11的轮胎径向其最内侧的位置为基准而进行测定的。

而且,在图2的结构中,衬垫2的外径ro和内径ri,参照图4,与胎圈芯11的直径r3,参照图3,满足ri<r3<ro的关系。由此,在轮胎配置状态下,衬垫2与胎圈芯11,在轮胎旋转轴o的方向上相互重叠,由此相互稳定地卡合在一起。

此外,并不局限于上述情况,衬垫2的内径ri,无特别限制,可相对于胎圈芯11的径r3,满足r3≤ri的关系,省略图示。即使作为所涉及的结构,在轮胎配置状态下,衬垫2也可与胎圈部16稳定地卡合在一起。

在图1的结构中,多个轮胎10将轮胎旋转轴o朝向铅直方向,与此同时,在地面f上堆积成一列而配置。此外,1个衬垫2,分别被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和轮胎10与地面f之间而配置。此外,多个组的轮胎10与衬垫2交互地配置。

具体来说,首先,第1个衬垫2配置在地面f上,在该衬垫2的上部,对齐轴而载置第1个轮胎10。这样一来,轮胎10的胎圈部16与衬垫2相卡合,轮胎10被衬垫2支撑。由此,轮胎10能在从地面f分离的状态下得到支撑。接着,第2个衬垫2在第1个轮胎10的上部,对齐轴而配置,参照图2。接着,第2个轮胎10载置在第2个衬垫2的上部。这样一来,第2个轮胎10的胎圈部16与第2个衬垫2相卡合,轮胎10被衬垫2支撑。由此,第1个轮胎10与第2个轮胎10能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得到支撑。而且,多个组的衬垫2和轮胎10,在轮胎旋转轴方向上交互并层叠成一列而配置。通过这种方式来配置多个轮胎10,使得位于侧壁部15的装饰部18与相邻的轮胎10或地面f处于非接触状态。

此外,在图1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衬垫2与轮胎10,在轮胎旋转轴方向上交互并层叠成一列而配置。

但是,不限于此,会有在局部多个轮胎10不通过衬垫2而层叠的情况。即,在相对向的轮胎10、10的侧壁部15、15之间,没有装饰部18时,省略图示,因为不会出现涉及装饰部外观不良的问题,可省略在该位置上配置衬垫2。此外,即使在最下层的轮胎10与地面f之间,没有装饰部18时,参照图1,也可省略在该位置上配置衬垫2。

例如,如图3所示,轮胎10仅在单侧的侧壁部15上具备装饰部18时,第1个轮胎10将不具有装饰部18的侧壁部15朝向地面f侧,不通过衬垫2,而是直接配置在地面f上,省略图示。接着,第2个轮胎10将具有装饰部18的侧壁部15朝向地面f侧,层叠在第1个轮胎10的上面。此时,装饰部18位于第1个轮胎10与第2个轮胎10之间,因此,与图1的情况相同,衬垫2被夹入在相对向的侧壁部15、15之间而配置。此外,适当地设定衬垫2的截面高度h,参照图5,使得对向的装饰部18、18相互不接触。接着,第3个轮胎10将不具有装饰部18的侧壁部15朝向地面f侧,层叠在第2个轮胎10的上面。这样一来,在第2个轮胎10与第3个轮胎10之间没有装饰部18,因此,能够省略该位置上的衬垫2的配置。

衬垫2的截面高度h的下限值,参照图5,在图1所示的轮胎配置状态下,适当地设定在轮胎10的侧壁部15特别是装饰部18,与相邻的轮胎10或地面f不接触的范围内。具体来说,衬垫2的截面高度h,根据作为装饰部18的翅片的截面高度和轮胎尺寸来进行适当地设定。此时,如图1所示,在堆积多个轮胎10的配置方法中,考虑胎圈部16在上层轮胎10的重量和自身重量的作用下会发生弯曲的情况,而设定衬垫2的截面高度h。衬垫2的截面高度h不足时,特别是位于下层的轮胎10的胎圈部16发生变形时,轮胎10的侧壁部15会相对于相邻的轮胎10或地面f而接触,因此不佳。

另一方面,衬垫2的截面高度h的上限值,参照图5,优选为相对于轮胎截面宽度sw,满足h/sw≤1.00的关系,更优选为满足h/sw≤0.5的关系。衬垫2的截面高度h过大时,如图1所示,堆积多个轮胎10后,轮胎10的配置状态就会变得不稳定,因此不佳。

轮胎截面宽度sw是将轮胎单体置于无荷载状态时,作为除了轮胎侧面上的花纹、文字等的装饰部18的侧壁部15、15之间的直线距离来测定的。

衬垫2的宽度w,参照图5,无特别限制,在确保衬垫2刚度的范围内,可根据衬垫2的外径ro和内径ri适当地进行设定,参照图4。

此外,在图1的结构中,如上所述,多个轮胎10堆积在地面f上而进行配置。

但是,不限于此,也可采用将多个轮胎10收纳在水平架子内的轮胎配置方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采用与图1相同的结构,省略图示。具体来说,就是多个轮胎10将轮胎旋转轴o朝向水平方向,与此同时,对齐轮胎旋转轴o并配置成一列。此外,1个衬垫2被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而配置。

此时,衬垫2即轮胎配置器具1,优选具有相对于轮胎10可拆装的结构。例如,可列举:(a)衬垫2具有嵌合部,该嵌合部具有符合胎圈部16内径的外径,将该嵌合部嵌入到胎圈部16的内周面内,并被胎圈部16保持的结构;(b)衬垫2具有锁钩等扣紧部,将该扣紧部扣紧在胎圈部16的胎趾上,并被胎圈部16保持的结构等,省略图示。由此,衬垫2能够不从轮胎10之间脱落,而被合理地配置。

[变形例]

图6~图9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6表示轮胎配置器具1的第1变形例的俯视图;图7表示图6中的轮胎配置器具1的b-b截面视图。图8表示轮胎配置器具1的第2变形例的俯视图;图9表示图8中的轮胎配置器具1的c-c截面视图。此外,图6和图8中的虚线是连接衬垫2的内周面和外周面而成的虚拟圆。

在图4的结构中,如上所述,衬垫2在周向上具有连续的圆环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能够确保较大的相对于轮胎10的衬垫2的接触面,适当地卡合衬垫2与轮胎10,在图1中,为胎圈部16。此外,能够确保衬垫2的周向和轴向的刚度,抑制衬垫2的变形。因此,如图1所示,堆积多个轮胎10后,轮胎10的配置状态变得稳定,因此较佳。

但是,不限于此,如图6~图9所示,衬垫2在轮胎周向上,也可具有不连续的结构。

例如,在图6~图9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相同截面的圆弧形状,此外,多个衬垫2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配置成环状。此外,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支撑这些衬垫2的臂3。此外,臂3具有根据衬垫2的数量,放射状地伸展臂而获得的形状,在图6中为十字形、在图8中为y字形,在其前端部上,分别与衬垫2的内径部连结,由此来支撑衬垫2。

此外,在图6~图9的结构中,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3个以上的衬垫2。在这种结构中,轮胎配置器具1相对于轮胎10,用3处以上来进行卡合,因此,在轮胎配置状态下,轮胎10被稳定地支撑这一方面较佳。但是,不限于此,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一对衬垫2和支撑这些衬垫2的臂3也可,省略图示。

此外,在图6~图9的结构中,如图6和图8所示,衬垫2的外径ro和内径ri,是以连结配置成环状的多个衬垫2其内周面和外周面而成的虚拟圆为基准来测定的。

此外,在图6~图9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中空部,因此,在能够使轮胎配置器具1轻量化这一方面较佳。但是,不限于此,在衬垫2与胎圈部16卡合的结构中,参照图1和图2,衬垫2具有圆板、椭圆板等板状形状也可,省略图示。即使在这种结构中,衬垫2作为使相邻的轮胎10、10分离的插间构件而起到适当的作用。

图10和图11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10(a)和图11(a)表示衬垫2扩径时的状态;图10(b)和图11(b)表示衬垫2缩径时的状态。在这些结构中,对于与图4和图8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相同的构成因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应的说明。

在图4和图5的结构中,衬垫2的周长为恒定,衬垫2的外径ro和内径ri为恒定。此外,在图6~图9的结构中,臂3的长度为恒定,衬垫2的外径ro和内径ri为恒定。在这种结构中,衬垫2具有简单的结构,因此,在可较容易地加工成型衬垫2这一方面较佳。

与此相比,在图10和图11的结构中,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能够扩大和缩小衬垫2的径ro、ri的结构。在这种结构中,轮胎配置器具1通过根据轮胎尺寸,对衬垫2进行扩径或缩径,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轮胎尺寸的轮胎10。

例如,在图10的结构中,衬垫2由衬垫主体21和分节部22构成。衬垫主体21由树脂等可挠性材料构成,此外,具有包含间断部的c字形状。此外,衬垫主体21可通过将该间断部的两端部相互对接来连结。分节部22是补充衬垫主体21的间断部的构件,能够可拆装地连结于衬垫主体21的间断部。作为衬垫主体21的间断部上的连结结构,例如,可采用燕尾接合结构等任意结构。

在图10(a)的状态下,分节部22被嵌入到衬垫主体21的间断部,由此形成大径且环状的衬垫2。在图10(b)的状态下,分节部22从衬垫主体21卸下,衬垫主体21的两个端部相互连结,由此形成小径且环状的衬垫2。由此,能够对具有环状结构的衬垫2的直径ro、ri进行扩径和缩径。

而且,在图10的结构中,通过交替使用周长不同的多种分节部22,能够变更图10(a)的状态下的衬垫2的直径ro、ri,省略图示。此外,衬垫主体21具有可沿周向分割的结构也可,省略图示。这些结构可在本行业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设计变更。

在图11的结构中,支撑3个衬垫2的臂3,由3条臂主体31和支撑部32构成。3条臂主体31,分别与相应的衬垫2的内径部连结,由此来支撑衬垫2。支撑部32是呈放射状地支撑这些臂主体31的构件,可变更臂主体31的长度。具体来说,支撑部32沿周向,以60°间隔配置,与此同时,由向径向放射状伸展的y字形筒状体构成。此外,支撑部32将3条臂主体31,分别插入到y字形的筒状体的开口端部,由此来进行支撑。此外,支撑部32具有固定按钮,通过使用该固定按钮,分别将臂主体31扣紧,能够固定臂主体31的位置。

在图11(a)的状态下,3条臂主体31从支撑部32向径向外侧最为突出,在该位置上,通过固定按钮,分别固定在支撑部32上。由此,3个衬垫2被大径且环状地配置。在图11(b)的状态下,3条臂主体31收纳在支撑部32,并通过固定按钮分别被固定住。由此,3个衬垫2被小径且环状地配置。由此,通过使3个衬垫2在径向上进退,并在规定的位置上固定,能够对衬垫2的径ro、ri进行扩径和缩径。

此外,相对于上述臂主体31的支撑部32的进退结构和臂主体31与支撑部32之间的固定结构,可在本行业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设计变更。此外,并不局限于图11的结构,用来对衬垫2的直径ro、ri进行扩径和缩径的臂3的可变结构,可在本行业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设计变更。

图12~图18是表示图4中记载的轮胎配置器具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这些图表示衬垫2的径向截面图。

在图4的结构中,如图12所示,衬垫2具有圆形截面。但是,不限于此,衬垫2具有三角形截面也可,参照图13,具有矩形截面也可,参照图14。衬垫2的形状,可在本行业技术人员自明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地选择。

另一方面,在图15~图17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嵌合在轮胎10周面的凹部23。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配置状态下,通过衬垫2的凹部23与轮胎10的周面相嵌合,衬垫2稳定地卡合于轮胎10。由此,能够抑制衬垫2与轮胎10之间的位置偏移。

例如,在图15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包含圆弧状凹部23的圆形截面。此外,凹部23具有可嵌合在轮胎10的胎圈部16的胎踵的位置和大小。具体来说,就是衬垫2在衬垫2的径向外侧和轴向的上下位置,具有一对凹部23、23。此外,通过衬垫2沿周向具有相同的截面,这些凹部23、23能够在衬垫2的全周范围内形成。此外,凹部23具有与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视图上的胎圈部16的胎踵其剖面大致相同的曲率。

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和图2所示,堆积轮胎10而配置时,衬垫2的凹部23与胎圈部16的胎踵紧贴,从而稳定卡合在一起。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衬垫2与轮胎10之间的位置偏移,从而抑制轮胎10塌落等现象。

此外,凹部23如图15~图17所示,具有圆弧形也可,具有矩形或三角形也可,省略图示。

在图18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错开位置而配置的多个段的凹部23。具体来说,就是衬垫2在衬垫2的径向外侧和轴向的上下位置,分别具有多个组的凹部23。此外,这些凹部23使衬垫2的径向和轴向的位置阶段性地发生变化而配置。此外,通过衬垫2沿周向具有相同的截面,这些凹部23、23能够在衬垫2的全周范围内形成。此外,凹部23分别具有可嵌合胎圈部16的胎踵的大小。

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和图2所示,堆积轮胎10而配置时,衬垫2的任意一个凹部23与胎圈部16的胎踵紧贴,从而稳定卡合在一起。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衬垫2与轮胎10之间的位置偏移,从而抑制轮胎10塌落等现象。此外,通过1个衬垫2具有多个段的凹部23,能够应对具有相互不同的轮胎尺寸的多种轮胎10。具体来说,就是即使根据轮胎尺寸,胎圈部16的胎踵位置出现变化时,在胎踵的位置上,衬垫2也具有凹部23,由此,衬垫2与胎圈部16稳定地卡合在一起。

图19~图22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19表示将多个轮胎10层叠在地面f上而配置的状态;图20表示图19中记载的中间构件4的立体图。此外,图21表示图19中记载的衬垫2的径向的放大截面图;图22表示衬垫2与中间构件4的组装体的立体图。

在图1的结构中,多个衬垫2相互独立地配置。例如,具有较低偏平率的轮胎10,其侧壁部15的刚度较高,因此,可容易地实现所涉及的轮胎配置方法。但是,侧壁部15的刚度较低时,胎圈部16会向轮胎旋转轴方向弯曲,此时会有无法合理地确保相邻的轮胎10、10的间隔的可能性。

在该方面,在图19的结构中,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介存于相邻的衬垫2、2之间并保持相邻的衬垫2、2其配置间隔的中间构件4。由此,能够合理地确保相邻的轮胎10、10的间隔,从而抑制侧壁部15特别是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

中间构件4只要具有不会较大变形或挠曲的适当的刚度,就可采用任意的材质和形状。例如,在图19的结构中,如图20所示,中间构件4由树脂制、金属制或纸制的简单的圆筒构件构成。

中间构件4的高度hm,以在轮胎配置状态下,除去胎圈部16的挠曲时的相邻的衬垫2、2其配置间隔为基准,而合适地进行设定。中间构件4的高度hm根据中间构件4与衬垫2、2的组装结构来变动,但是,大致上设为接近无荷载状态下的轮胎截面宽度sw的大小。

中间构件4的外径rm需要比轮胎内径小,而且,具有可介于相邻的衬垫2、2之间的大小。

中间构件4与衬垫2具有可相互连结的结构。例如,在图19的结构中,如图21所示,衬垫2在径向内侧和轴向的上下,分别具有锪孔部24、24。此外,这些锪孔部24、24具有与中间构件4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内径。而且,通过中间构件4的端部插入到衬垫2的锪孔部24内而嵌合,中间构件4与衬垫2变得能够相互连结。

在图19的结构中,1个衬垫2分别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而配置,此外,1个中间构件4插入到轮胎10的内部,分别夹入在相邻的衬垫2、2之间而配置。此外,通过多个组的衬垫2和中间构件4,沿着轮胎旋转轴o交互地配置,来构成柱状的轮胎配置器具1。

具体来说,首先,如图22所示,第1个衬垫2配置在地面f上,在该衬垫2的上部,配置第1个中间构件4。此时,中间构件4的端部嵌合在衬垫2的锪孔部24,参照图21,中间构件4与衬垫2在径向上定位。接着,第1个轮胎10从上方嵌合于中间构件4,载置在衬垫2的上部。这样一来,轮胎10的胎圈部16与衬垫2相卡合,轮胎10被衬垫2支撑。由此,轮胎10能在从地面f分离的状态下得到支撑。接着,第2个衬垫2嵌入到中间构件4的上端部,在该衬垫2的上部,嵌入第2个中间构件4。接着,第2个轮胎10从上方嵌合于第2个中间构件4,载置在第2个衬垫2的上部。这样一来,第2个轮胎10的胎圈部16与第2个衬垫2相卡合,轮胎10被衬垫2支撑。由此,第1个轮胎10与第2个轮胎10能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得到支撑。而且,衬垫2、中间构件4和轮胎10,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依次堆积而配置。结果,衬垫2与中间构件4交互地连结,由此构成柱状的轮胎配置器具1。

在这种结构中,中间构件4介存于相邻的衬垫2、2之间,并保持相邻的衬垫2、2其配置间隔。由此,能够合理地确保相邻的轮胎10、10的间隔和轮胎10与地面f的间隔,从而抑制侧壁部15特别是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而且,通过衬垫2与中间构件4相互嵌合,参照图21,由衬垫2和中间构件4构成的轮胎配置器具1的结构上的强度会增加。由此,可抑制轮胎10塌落。

此外,在上述结构中,衬垫2与中间构件4由相互独立的构件构成,通过衬垫2与中间构件4嵌合,构成衬垫2与中间构件4的组装体,参照图22。

但是,不限于此,1个衬垫2与1个中间构件4具有一体结构也可。例如,1个衬垫2与1个中间构件4,在图22的状态下,从最初开始一体成型也可。由此,衬垫2与中间构件4的组装体的结构强度会增加。此外,可简化衬垫2与中间构件4的组装操作。

图23和图24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这些附图中,图23表示将多个轮胎10纵向堆积在地面f上时的轮胎旋转轴o的截面图。图24表示图23中的轮胎10与轮胎配置器具1之间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图1中记载的构成因素相同的构成因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应的说明。

在图1和图2的结构中,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径向内侧,并与轮胎10的胎圈部16相卡合而支撑轮胎10。

与此相比,在图23和图24的结构中,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径向外侧,并与轮胎10的胎肩部17相卡合而支撑轮胎10。具体来说,衬垫2的内径ri,参照图4,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中的轮胎直径r1,参照图3,满足r1<ri的关系。此外,衬垫2的内径ri适当地设定在相对于轮胎外径r5,参照图3,满足ri<r5的范围内,从而使得衬垫2能与胎肩部17相卡合。即使在这种结构中,也能够合理地确保相邻轮胎10、10的间隔和轮胎10与地面f的间隔。

装饰部18的外径r4,以装饰部18的配置区域内的轮胎径向其最外侧的点为基准而进行测定,参照图3。

轮胎外径r5,在无荷载状态下的轮胎单体上,作为轮胎赤道面cl上的外径来进行测定。

例如,在图23的结构中,衬垫2的内径ri,参照图4,与装饰部18的外径r4和轮胎外径r5,参照图3,满足r4<ri<r5的关系。此外,衬垫2的外径ro,参照图4,比轮胎外径r5稍大一些。此外,衬垫2的截面高度h,参照图5,设定为能够使相邻的轮胎10、10分离的适当的尺寸。

此外,多个轮胎10将轮胎旋转轴o朝向铅直方向,与此同时,在地面f上堆积成一列而配置。此外,1个衬垫2,分别被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和轮胎10与地面f之间而配置。此外,多个组的轮胎10与衬垫2交互地配置。

具体来说,首先,第1个衬垫2配置在地面f上,在该衬垫2的上部,对齐轴而载置第1个轮胎10。这样一来,轮胎10的胎肩部17与衬垫2相卡合,轮胎10被衬垫2支撑。由此,轮胎10能在从地面f分离的状态下得到支撑。接着,第2个衬垫2对齐轴而配置在第1个轮胎10的上部,参照图24。接着,第2个轮胎10载置在第2个衬垫2的上部。这样一来,第2个轮胎10的胎肩部17与第2个衬垫2相卡合,轮胎10被衬垫2支撑。由此,第1个轮胎10与第2个轮胎10能在相互分离的状态下得到支撑。而且,多个组的衬垫2和轮胎10,在轮胎旋转轴方向上交互并层叠成一列而配置。通过这种方式来配置多个轮胎10,使得位于侧壁部15的装饰部18与相邻的轮胎10或地面f处于非接触状态。

图25~图27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这些图中,图25和图26表示轮胎10与轮胎配置器具1之间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关系。此外,图27表示衬垫2的径向截面图。

在图23的结构中,如图24所示,衬垫2具有图4和图5所示的圆环结构,作为单体配置在轮胎10上。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配置状态下,能够将衬垫2配置成衬垫2与轮胎10的装饰部18不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因衬垫2与装饰部18之间的接触,而产生的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在这一方面上较佳。

但是,不限于此,衬垫2具有图6~图9所示的结构也可。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5和图26所示,衬垫2与轮胎10的装饰部18可平面交叉。因此,通过适当地确保衬垫2的截面高度h,参照图5,来适当地确保衬垫2与装饰部18之间的间隔较佳。

此外,在图23的结构中,如图27所示,衬垫2优选具有嵌合在轮胎10的周面的凹部23。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配置状态下,通过衬垫2的凹部23与轮胎10的周面相嵌合,衬垫2稳定地卡合于轮胎10。由此,能够抑制衬垫2与轮胎10之间的位置偏移。

例如,在图27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包含圆弧状凹部23的圆形截面。此外,凹部23具有可嵌合在轮胎10的胎肩部17的非接地区域的位置和大小。具体来说,就是衬垫2在衬垫2的径向外侧和轴向的上下位置,具有一对凹部23、23。此外,通过衬垫2沿周向具有相同的截面,这些凹部23、23能够在衬垫2的全周范围内形成。此外,凹部23具有与轮胎子午线方向的截面视图上的胎肩部17的剖面大致相同的曲率。

在这种结构中,如图1和图2所示,轮胎10被堆积时,衬垫2的凹部23与胎圈部16的胎踵紧贴,从而稳定卡合在一起。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衬垫2与轮胎10之间的位置偏移,从而抑制轮胎10塌落等现象。

图28和图29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在这些附图中,图28表示将多个轮胎10纵向堆积在地面f上时的轮胎旋转轴o的截面图。图29表示图28中的轮胎10与轮胎配置器具1之间的轮胎径向上的位置关系。在这些图中,对于与图1中记载的构成因素相同的构成因素,赋予相同的符号,并省略相应的说明。

在图1的结构中,多个衬垫2相互独立地配置。例如,具有较大轮胎尺寸的轮胎10,即使将多个轮胎10向铅直方向堆积而配置时,也难以出现塌落。但是,具有较小轮胎尺寸的轮胎10,其轮胎10的堆积状态会变得不稳定,从而也会存在出现塌落的可能性。

在这一方面,在图28和图29的结构中,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支撑多个衬垫2的支柱5。由此,可抑制轮胎10塌落。

支柱5由柱状构件构成,且约束相邻的衬垫2的相对位移。尽管对支柱5的形状、材质、大小等没有特别限制,但优选为轻量和具有充足的刚度,在配置轮胎时容易操作的支柱。

例如,在图28和图29的结构中,支柱5为金属制,且由具有小径且较长的圆形截面的棒状构件构成。此外,使用了4条支柱5。此外,衬垫2具有用于保持支柱5的4个保持部25。这些保持部25,例如,为较短的圆管构件,将长边方向朝向衬垫2的轴向,与此同时,在衬垫2的内周面固定设置或一体成型。

此外,多个轮胎10将轮胎旋转轴o朝向铅直方向,与此同时,在地面f上堆积成一列而配置。此外,1个衬垫2,分别被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和轮胎10与地面f之间而配置。此外,多个组的轮胎10与衬垫2交互地配置。此外,合计4条支柱5分别贯通各衬垫2的保持部25,由此来支撑各衬垫2。由此,朝向相邻的衬垫2的径向的相对位移,会被支柱5约束。

图30~图33是表示图28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这些图表示轮胎10与轮胎配置器具1之间的轮胎径向的位置关系。

在图28和图29的结构中,衬垫2具有圆环结构,并与轮胎10的胎圈部16相卡合而支撑轮胎10。此外,用于保持支柱5的保持部25配置在衬垫2的内周面。

但是,不限于此,如图30所示,衬垫2具有圆环结构,并与轮胎10的胎肩部17相卡合而支撑轮胎10也可。在这种情况下,用于保持支柱5的保持部25配置在衬垫2的外周面。

此外,如图31~图33所示,轮胎配置器具1具有如下结构也可,该结构具备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成环状的多个衬垫2和支撑这些衬垫2的臂3。此外,在这种结构中,如图31所示,多个衬垫2嵌合在轮胎10的胎圈部16,由此来支撑轮胎10也可,如图32和图33所示,多个衬垫2嵌合在轮胎10的胎肩部17,由此来支撑轮胎10也可。此时,如图32所示,用于保持支柱5的保持部25配置在衬垫2的外周面也可,如图31和图33所示,臂3具有用于保持支柱5的保持部33也可。例如,在图31和图33的结构中,将在臂3的中心沿轴向贯穿臂3的孔,作为保持部33来设置,支柱5被该孔贯通而保持。

图34和图35是表示图1中记载的轮胎配置方法的变形例的说明图。这些图表示将多个组的轮胎车轮组装体10、100纵向堆积在地面f上时的轮胎旋转轴o的截面图。

在图1的结构中,配置有多个轮胎单体10。因此,衬垫2被夹入在相邻的轮胎单体10、10之间而配置,且作为插间构件来使用。

但是,不限于此,如图34和图35所示,在将多个组的轮胎车轮的组装体10、100,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来配置的结构中,衬垫2夹入在相邻的轮胎车轮组装体之间或轮胎车轮组装体与周边构件之间而配置也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与图1的情况一样,衬垫2相对于轮胎10的装饰部18,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并作为使轮胎10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车轮组装体或周边构件分离的插间构件来使用。由此,也能够抑制轮胎10的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

如上所述,在图1的结构中,仅使用小径的衬垫2,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的胎圈部16、16而配置。另一方面,在图23的结构中,仅使用大径的衬垫2,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的胎肩部17、17而配置。在这些结构中,可将衬垫2的种类统一为小径或大径的任意一种,在这一方面上较佳。

但是,不限于此,混合使用小径的衬垫2(图1)与大径的衬垫2(图23)也可,省略图示。此外,根据相同的观点,多种衬垫2,例如,混合使用图4所示的环状衬垫2与具有图6或图8所示的臂3的衬垫2也可。

[效果]

如上所说明,本轮胎配置器具1用于将在侧壁部15上具有装饰部18的多个轮胎10,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而配置,参照图1、图2、图23和图24。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衬垫2。衬垫2夹入在相邻的轮胎10、10之间或轮胎10与周边构件之间,该周边构件在图1和图23中为地面f,与此同时,相对于装饰部18,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并使1个轮胎10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10或周边构件分离。

在这种结构中,多个轮胎10被配置成一列时,衬垫2使1个轮胎10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10或周边构件分离。由此,能够抑制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具有能够抑制轮胎10外观上的缺陷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介存于相邻的衬垫2、2之间并保持相邻的衬垫2、2其配置间隔的中间构件4,参照图19~图21。在这种结构中,中间构件4保持相邻的衬垫2、2的配置间隔,因此,具有例如,轮胎10弯曲变形时,能够抑制轮胎10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10相接触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其1个衬垫2与1个中间构件4具有一体结构,参照图22。由此,具有衬垫2与中间构件4之间的组装操作变得容易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相对于轮胎10可拆装的结构,省略图示。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将轮胎配置器具1安装在轮胎10上,能够稳定地保持轮胎10的配置状态。由此,具有能够抑制所配置的轮胎10塌落的优点。特别是,将轮胎10向水平方向排列配置时,在能够抑制衬垫2的落下这一方面较佳。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衬垫2的外径ro,参照图4,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中的轮胎直径r1,参照图3,满足ro<r1的关系。由此,具有能够将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的优点,参照图1和图2。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衬垫的外径ro,参照图4,与装饰部18的内径r2,参照图3,满足ro<r2的关系。由此,具有能够抑制衬垫2与装饰部18之间的干涉,与此同时,将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轮胎径向内侧的优点,参照图1和图2。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衬垫2的外径ro,参照图4,与轮胎10的胎圈芯11的直径r3,参照图3,满足r3<ro的关系。由此,具有能够抑制衬垫2脱落到轮胎内部事态发生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衬垫2的内径ri,参照图4,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中的轮胎直径r1,参照图3,满足r1<ri的关系。由此,具有能够将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轮胎径向外侧的优点,参照图23和图24。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衬垫2的内径ri,参照图4,与装饰部18的外径r4,参照图3,满足r4<ri的关系。由此,具有能够抑制衬垫2与装饰部18之间的干涉,与此同时,将衬垫2相对于轮胎最大宽度位置p,配置在轮胎径向外侧的优点,参照图23和图24。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中,衬垫2具有环状结构,参照图4和图5。由此,衬垫2与轮胎10之间的接触面积会增加,从而具有衬垫2能够稳定地支撑轮胎10的优点。此外,与具有圆盘形状的衬垫相比,省略图示,具有能够使衬垫2轻量化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隔开规定间隔,配置成环状的多个衬垫2和支撑这些衬垫2的臂3,参照图6和图7。由此,具有能够使衬垫2轻量化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中,衬垫2具有能够扩大和缩小外径ro和内径ri的结构,参照图10和图11。由此,具有能够针对具有不同轮胎尺寸的多种轮胎10配置衬垫2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中,衬垫2具有嵌合在轮胎10的周面的凹部23,参照图15~图17和图27。在这种结构中,在轮胎配置状态下,通过衬垫2的凹部23与轮胎10的周面相嵌合,具有衬垫2与轮胎10被高精度地定位的优点。此外,在轮胎10被堆积而配置的结构中,参照图1和图23,衬垫2稳定地支撑轮胎10,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抑制轮胎10塌落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支撑多个衬垫2的支柱5,参照图28和图29。由此,能够抑制多个衬垫2的相对位移,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抑制轮胎10塌落的优点。这样的结构,特别是在堆积轮胎10来配置时非常有益。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中,衬垫2为金属制或树脂制。由此,具有能够抑制衬垫2变形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器具1用于将由在侧壁部15上具有装饰部18的轮胎10和车轮100构成的多个轮胎车轮组装体,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排列成一列而配置,省略图示。此外,轮胎配置器具1具备衬垫2。衬垫2夹入在相邻的轮胎车轮组装体之间或轮胎车轮组装体与周边构件之间,与此同时,相对于装饰部18,以非接触状态配置,并使1个轮胎车轮组装体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车轮组装体或周边构件分离。

在这种结构中,多个轮胎车轮组装体被配置成一列时,衬垫2使1个轮胎车轮组装体的装饰部18与其他轮胎车轮组装体或周边构件分离。由此,能够抑制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具有能够抑制轮胎配置状态下的轮胎10外观上的缺陷的优点。

此外,本轮胎配置方法使用上述轮胎配置器具1,参照图1、图2、图23和图24。由此,能够抑制轮胎10的装饰部18的摩擦和变形,具有能够抑制轮胎配置状态下的轮胎10外观上的缺陷的优点。

此外,在本轮胎配置方法中,多个所述轮胎与多个所述衬垫,朝向轮胎旋转轴方向而交互地配置,参照图1、图2、图23和图24。由此,具有能够使多个轮胎10相互分离而配置的优点。

实施例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图37是表示常规例的轮胎配置方法的说明图。

在本性能试验中,对于在侧壁部的规定区域内,具有装饰部即着色部或翅片的多种轮胎,将4条轮胎单体对齐轮胎旋转轴并层叠而配置后,观察装饰部外观上的缺陷。而且,测定4条轮胎上出现的缺陷部位的合计数,并进行评价。该评估为,数值越小越好。此外,各轮胎的轮胎尺寸为195/65r1591h。

(1)轮胎的装饰部为着色部时,性能试验按以下方式进行。首先,4条轮胎单体对齐轮胎旋转轴,在台车上朝向铅直方向堆积而配置。而且,台车在100m的规定路线上移动10次。之后,观察装饰部外观上的缺陷,特别是着色部上的摩擦。

(2)轮胎的装饰部为翅片时,性能试验按以下方式进行。首先,4条轮胎单体对齐轮胎旋转轴,在平坦的地面上朝向铅直方向堆积而配置。并且,放置并保管7天之后,观察装饰部外观上的缺陷,特别是翅片的变形。

实施例1、2中的轮胎,在侧壁部上具有着色部,实施例3、4中的轮胎,在侧壁部上具有翅片。此外,在实施例1、3中,4条轮胎单体在图1和图2所示的状态下,堆积在台车的地板面f上而配置。在实施例2、4中,4条轮胎单体在图23和图24所示的状态下,堆积在仓库的地板面f上而配置。此外,轮胎配置器具1仅由图4和图5中所示的圆环结构的衬垫2构成。

常规例1中的轮胎,在侧壁部上具有着色部,常规例2中的轮胎,在侧壁部上具有翅片。在常规例1、2中,4条轮胎单体不使用轮胎配置器具1,而是直接堆积在地面上而配置。因此,如图37所示,相邻的轮胎将侧壁部相互接触而配置。

如试验结果所示,能够知道在实施例1~4的轮胎配置方法中,装饰部上不会出现缺陷部位。

附图标记说明

1轮胎配置器具

2衬垫

21衬垫主体

22分节部

23凹部

24锪孔部

25保持部

3臂

31臂主体

32支撑部

33保持部

4中间构件

5支柱

10轮胎

11胎圈芯

12帘布层

13带束层

131、132硬缓冲层

14胎面部

15侧壁部

16胎圈部

17胎肩部

18装饰部

100车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