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轴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1113发布日期:2018-12-19 07:08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车轴悬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悬挂领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种车轴悬挂装置。

背景技术

典型的悬挂系统结构由弹性元件、导向机构以及减震器等组成,个别结构则还有缓冲块、横向稳定杆等,弹性元件又有钢板弹簧、空气弹簧、螺旋弹簧以及扭杆弹簧等形式,而现代轿车悬挂系统多采用螺旋弹簧和扭杆弹簧,个别高级轿车则使用空气弹簧,悬挂系统是汽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它把车架与车桥弹性地联系起来,关系到汽车的多种使用性能,从外表上看,轿车悬挂系统仅是由一些杆、筒以及弹簧组成,但千万不要以为它很简单,相反轿车悬架是一个较难达到完美要求的汽车总成,这是因为悬挂系统既要满足汽车的舒适性要求,又要满足其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而这两方面又是互相对立的,比如,为了取得良好的舒适性,需要大大缓冲汽车的震动,这样弹簧就要设计得软些,但弹簧软了却容易使汽车发生刹车"点头"、加速"抬头"以及左右侧倾严重的不良倾向,不利于汽车的转向,容易导致汽车操纵不稳定等,主动悬挂系统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由电脑控制的一种新型悬挂系统,它汇集了力学和电子学的技术知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高技术装置,例如装置了主动悬挂系统的法国雪铁龙桑蒂雅,该车悬挂系统系统的中枢是一个微电脑,悬挂系统上的5种传感器分别向微电脑传送车速、前轮制动压力、踏动油门踏板的速度、车身垂直方向的振幅及频率、转向盘角度及转向速度等数据,电脑不断接收这些数据并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选择相应的悬挂系统状态,同时,微电脑独立控制每一只车轮上的执行元件,通过控制减振器内油压的变化产生抽动,从而能在任何时候、任何车轮上产生符合要求的悬挂系统运动,因此,桑蒂雅轿车备有多种驾驶模式选择,驾车者只要扳动位于副仪表板上的"正常"或"运动"按钮,轿车就会自动设置在最佳的悬挂系统状态,以求最好的舒适性能,主动悬挂系统具有控制车身运动的功能,当汽车制动或拐弯时的惯性引起弹簧变形时,主动悬挂系统会产生一个与惯力相对抗的力,减少车身位置的变化,例如德国奔驰2000款cl型跑车,当车辆拐弯时悬挂系统传感器会立即检测出车身的倾斜和横向加速度,电脑根据传感器的信息,与预先设定的临界值进行比较计算,立即确定在什么位置上将多大的负载加到悬挂系统上,使车身的倾斜减到最小。

使用人员在使用装置时,移动轮轴内部零件损坏后移动轮不稳定容易左右倾斜,且使用人员不知情继续使用装置,容易导致装置不受控制从而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车轴悬挂装置,其结构包括移动轮轴、悬挂轮、挂架、减震器、车轮防护杠杆机构,所述的移动轮轴设于悬挂轮左侧,所述的悬挂轮和移动轮轴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的悬挂轮右侧安装有挂架,所述的挂架右侧设有减震器,所述的减震器和挂架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的车轮防护杠杆机构设于悬挂轮中部,所述的悬挂轮和车轮防护杠杆机构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车轮防护杠杆机构由动力装置、刹车片、回拉装置、螺杆装置、辅助装置、下拉装置、蜗杆装置、顶起杆、下滑杆、推动装置组成,所述的动力装置顶端设有推动装置,所述的推动装置和动力装置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推动装置中部设有回拉装置,所述的回拉装置和推动装置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动力装置底部右侧设有螺杆装置,所述的螺杆装置和动力装置相互啮合,所述的动力装置顶端设有辅助装置,所述的辅助装置和动力装置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辅助装置右侧设有下拉装置,所述的下拉装置和辅助装置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下拉装置顶端设有下滑杆,所述的下滑杆和下拉装置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下滑杆左侧设有刹车片,所述的刹车片和下滑杆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刹车片顶端固定设有顶起杆,所述的螺杆装置右侧设有蜗杆装置,所述的蜗杆装置和螺杆装置采用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动力装置由电机开关、马达电机、锥形齿轮、双向齿轮、第一双向轴组成,所述的电机开关设于马达电机顶端,所述的马达电机和电机开关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马达电机底部设有锥形齿轮,所述的锥形齿轮和马达电机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锥形齿轮底部设有双向齿轮,所述的双向齿轮和锥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双向齿轮上设有第一双向轴,所述的第一双向轴和双向齿轮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第一双向轴和辅助装置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回拉装置由换向轴、回拉杆、换向杆、推杆组成,所述的推杆右侧设有换向轴,所述的换向轴和推杆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换向轴右侧设有换向杆,所述的换向杆和换向轴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换向杆右侧设有回拉杆,所述的回拉杆通过换向杆和换向轴连接,所述的回拉杆和推动装置为一体化结构。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螺杆装置由第一扇形齿轮、螺杆、旋转轴组成,所述的第一扇形齿轮顶端设有螺杆,所述的螺杆和第一扇形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螺杆右侧设有旋转轴,所述的旋转轴和螺杆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旋转轴和蜗杆装置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辅助装置由辅助拉绳、辅助齿轮、第二扇形齿轮、第二双向轴、连轴杆组成,所述的辅助拉绳设于第二扇形齿轮上,所述的第二扇形齿轮和辅助拉绳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第二扇形齿轮右侧设有辅助齿轮,所述的第二扇形齿轮和辅助齿轮相互啮合,所述的辅助齿轮右侧设有第二双向轴,所述的第二双向轴和辅助齿轮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第二双向轴上设有连轴杆,所述的连轴杆和第二双向轴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连轴杆和第一双向轴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下拉装置由下拉转盘、滑杆槽、下拉槽、椭形轮、下拉杆组成,所述的下拉转盘右侧底部设有椭形轮,所述的椭形轮和下拉转盘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椭形轮设于下拉槽内部,所述的下拉槽和椭形轮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下拉槽上下两端设有下拉杆,所述的下拉杆和下拉槽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下拉杆上设有滑杆槽,所述的滑杆槽和下拉杆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蜗杆装置由蜗杆、上推杆、顶推滑块组成,所述的蜗杆上设有顶推滑块,所述的顶推滑块和蜗杆相互啮合,所述的顶推滑块左右两侧设有上推杆,所述的上推杆和顶推滑块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蜗杆和旋转轴采用间隙配合。

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所述的推动装置由连接杆、推板、固定板、伸缩弹簧组成,所述的推板右侧设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和推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连接杆内部设有伸缩弹簧,所述的伸缩弹簧和连接杆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伸缩弹簧右侧安装有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和回拉杆为一体化结构。

有益效果

本发明车轴悬挂装置,当装置的移动轮轴内部零件受损从而移动轮左右倾斜时移动轮轴推动悬挂轮,悬挂轮往右侧移动推动位于悬挂轮右侧的推板,推板受力后往右侧推动上下两端的推杆,从而推杆受力往右侧移动通过换向轴带动右侧底部的换向杆旋转,换向杆旋转后改变力的方向带动底部的回拉杆拉动固定板往左侧回拉,伸缩弹簧压缩,在固定板回拉的过程中拉动右侧的连接杆跟随固定板的方向移动,连接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底部的电机开关在马达电机上滑动打开马达电机的开关,从而马达电机开始运作带动底部的锥形齿轮进行旋转,锥形齿轮受力旋转后和底部的双向齿轮相互啮合,从而带动双向齿轮进行旋转,双向齿轮受力旋转后和右侧的第一扇形齿轮相互啮合从而带动第一扇形齿轮进行旋转,第一扇形齿轮旋转后利用自身特性和顶端的螺杆上的螺纹相互啮合从而带动螺杆进行旋转,螺杆旋转后带动右侧的旋转轴进行旋转,旋转轴旋转后和顶端的蜗杆采用间隙配合,从而带动蜗杆进行旋转,蜗杆旋转后和蜗杆上的顶推滑块相互啮合从而带动顶推滑块向上移动,顶推滑块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左右两侧的上推杆向上移动推动顶端的顶起杆,顶起杆受力后向上移动带动刹车片分离向上移动,同时在双向齿轮带动第一扇形齿轮的同时,位于双向齿轮上的第一双向轴通过连轴杆带动连轴杆顶端的第二双向轴,从而第二双向轴受力自身开始旋转,旋转后的第二双向轴带动右侧的第二扇形齿轮进行旋转,第二扇形齿轮受力后自身旋转通过辅助拉绳拉动顶端的下拉转盘进行旋转,下拉转盘受力旋转后带动右侧底部的椭形轮旋转,由于椭形轮三个角度不同,从而椭形轮在下拉槽内部旋转时带动下拉槽往底部移动,下拉槽受力后带动顶端的下拉杆在滑杆槽内部向下移动,同时在下拉杆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顶端的下滑杆向下移动拉动刹车片另一端向下移动,从而刹车片对移动轮起到一个减速的作用,从而使用人员能够发现移动轮的损坏,有效的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一个保障。

基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发明采用装置内部零件发生损坏导致车轮左右倾斜时装置便能够利用刹车片降低装置,从而装置停止运行使用人员便能够发现车轮出现的问题,有效的保护了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本发明车轴悬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车轴悬挂装置车轮防护杠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车轴悬挂装置车轮防护杠杆机构的使用过程图一。

图4为本发明车轴悬挂装置车轮防护杠杆机构的使用过程图二。

图5为本发明车轴悬挂装置车轮防护杠杆机构的部件细化图。

图中:移动轮轴-1、悬挂轮-2、挂架-3、减震器-4、车轮防护杠杆机构-5、动力装置-51、刹车片-52、回拉装置-53、螺杆装置-54、辅助装置-55、下拉装置-56、蜗杆装置-57、顶起杆-58、下滑杆-59、推动装置-510、电机开关-511、马达电机-512、锥形齿轮-513、双向齿轮-514、第一双向轴-515、换向轴-531、回拉杆-532、换向杆-533、推杆-534、第一扇形齿轮-541、螺杆-542、旋转轴-543、辅助拉绳-551、辅助齿轮-552、第二扇形齿轮-553、第二双向轴-554、连轴杆-555、下拉转盘-561、滑杆槽-562、下拉槽-563、椭形轮-564、下拉杆-565、蜗杆-571、上推杆-572、顶推滑块-573、连接杆-5101、推板-5102、固定板-5103、伸缩弹簧-510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说明,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图5,本发明提供车轴悬挂装置,其结构包括移动轮轴1、悬挂轮2、挂架3、减震器4、车轮防护杠杆机构5,所述的移动轮轴1设于悬挂轮2左侧,所述的悬挂轮2和移动轮轴1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的悬挂轮2右侧安装有挂架3,所述的挂架3右侧设有减震器4,所述的减震器4和挂架3采用间隙配合;

所述的车轮防护杠杆机构5设于悬挂轮2中部,所述的悬挂轮2和车轮防护杠杆机构5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车轮防护杠杆机构5由动力装置51、刹车片52、回拉装置53、螺杆装置54、辅助装置55、下拉装置56、蜗杆装置57、顶起杆58、下滑杆59、推动装置510组成,所述的动力装置51顶端设有推动装置510,所述的推动装置510和动力装置5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推动装置510中部设有回拉装置53,所述的回拉装置53和推动装置510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动力装置51底部右侧设有螺杆装置54,所述的螺杆装置54和动力装置51相互啮合,所述的动力装置51顶端设有辅助装置55,所述的辅助装置55和动力装置5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辅助装置55右侧设有下拉装置56,所述的下拉装置56和辅助装置55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下拉装置56顶端设有下滑杆59,所述的下滑杆59和下拉装置56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下滑杆59左侧设有刹车片52,所述的刹车片52和下滑杆59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刹车片52顶端固定设有顶起杆58,所述的螺杆装置54右侧设有蜗杆装置57,所述的蜗杆装置57和螺杆装置54采用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动力装置51由电机开关511、马达电机512、锥形齿轮513、双向齿轮514、第一双向轴515组成,所述的电机开关511设于马达电机512顶端,所述的马达电机512和电机开关51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马达电机512底部设有锥形齿轮513,所述的锥形齿轮513和马达电机512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锥形齿轮513底部设有双向齿轮514,所述的双向齿轮514和锥形齿轮513相互啮合,所述的双向齿轮514上设有第一双向轴515,所述的第一双向轴515和双向齿轮514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第一双向轴515和辅助装置55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回拉装置53由换向轴531、回拉杆532、换向杆533、推杆534组成,所述的推杆534右侧设有换向轴531,所述的换向轴531和推杆534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换向轴531右侧设有换向杆533,所述的换向杆533和换向轴53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换向杆533右侧设有回拉杆532,所述的回拉杆532通过换向杆533和换向轴531连接,所述的回拉杆532和推动装置510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螺杆装置54由第一扇形齿轮541、螺杆542、旋转轴543组成,所述的第一扇形齿轮541顶端设有螺杆542,所述的螺杆542和第一扇形齿轮541相互啮合,所述的螺杆542右侧设有旋转轴543,所述的旋转轴543和螺杆542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旋转轴543和蜗杆装置57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辅助装置55由辅助拉绳551、辅助齿轮552、第二扇形齿轮553、第二双向轴554、连轴杆555组成,所述的辅助拉绳551设于第二扇形齿轮553上,所述的第二扇形齿轮553和辅助拉绳55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第二扇形齿轮553右侧设有辅助齿轮552,所述的第二扇形齿轮553和辅助齿轮552相互啮合,所述的辅助齿轮552右侧设有第二双向轴554,所述的第二双向轴554和辅助齿轮55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第二双向轴554上设有连轴杆555,所述的连轴杆555和第二双向轴554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连轴杆555和第一双向轴515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下拉装置56由下拉转盘561、滑杆槽562、下拉槽563、椭形轮564、下拉杆565组成,所述的下拉转盘561右侧底部设有椭形轮564,所述的椭形轮564和下拉转盘56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椭形轮564设于下拉槽563内部,所述的下拉槽563和椭形轮564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下拉槽563上下两端设有下拉杆565,所述的下拉杆565和下拉槽56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下拉杆565上设有滑杆槽562,所述的滑杆槽562和下拉杆565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蜗杆装置57由蜗杆571、上推杆572、顶推滑块573组成,所述的蜗杆571上设有顶推滑块573,所述的顶推滑块573和蜗杆571相互啮合,所述的顶推滑块573左右两侧设有上推杆572,所述的上推杆572和顶推滑块573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蜗杆571和旋转轴543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推动装置510由连接杆5101、推板5102、固定板5103、伸缩弹簧5104组成,所述的推板5102右侧设有连接杆5101,所述的连接杆5101和推板510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的连接杆5101内部设有伸缩弹簧5104,所述的伸缩弹簧5104和连接杆5101采用间隙配合,所述的伸缩弹簧5104右侧安装有固定板5103,所述的固定板5103和回拉杆532为一体化结构。

本发明的原理:当装置的移动轮轴1内部零件受损从而移动轮左右倾斜时移动轮轴1推动悬挂轮2,悬挂轮2往右侧移动推动位于悬挂轮2右侧的推板5102,推板5102受力后往右侧推动上下两端的推杆534,从而推杆534受力往右侧移动通过换向轴531带动右侧底部的换向杆533旋转,换向杆533旋转后改变力的方向带动底部的回拉杆532拉动固定板5103往左侧回拉,伸缩弹簧5104压缩,在固定板5103回拉的过程中拉动右侧的连接杆5101跟随固定板5103的方向移动,连接5101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底部的电机开关511在马达电机512上滑动打开马达电机512的开关,从而马达电机512开始运作带动底部的锥形齿轮513进行旋转,锥形齿轮513受力旋转后和底部的双向齿轮514相互啮合,从而带动双向齿轮514进行旋转,双向齿轮514受力旋转后和右侧的第一扇形齿轮541相互啮合从而带动第一扇形齿轮541进行旋转,第一扇形齿轮541旋转后利用自身特性和顶端的螺杆542上的螺纹相互啮合从而带动螺杆542进行旋转,螺杆542旋转后带动右侧的旋转轴543进行旋转,旋转轴543旋转后和顶端的蜗杆471采用间隙配合,从而带动蜗杆571进行旋转,蜗杆571旋转后和蜗杆571上的顶推滑块573相互啮合从而带动顶推滑块573向上移动,顶推滑块573在移动的过程中带动左右两侧的上推杆572向上移动推动顶端的顶起杆58,顶起杆58受力后向上移动带动刹车片52分离向上移动,同时在双向齿轮514带动第一扇形齿轮541的同时,位于双向齿轮514上的第一双向轴515通过连轴杆555带动连轴杆554顶端的第二双向轴554,从而第二双向轴554受力自身开始旋转,旋转后的第二双向轴554带动右侧的第二扇形齿轮553进行旋转,第二扇形齿轮553受力后自身旋转通过辅助拉绳551拉动顶端的下拉转盘561进行旋转,下拉转盘561受力旋转后带动右侧底部的椭形轮564旋转,由于椭形轮564三个角度不同,从而椭形轮564在下拉槽563内部旋转时带动下拉槽563往底部移动,下拉槽563受力后带动顶端的下拉杆565在滑杆槽562内部向下移动,同时在下拉杆565向下移动的过程中带动顶端的下滑杆59向下移动拉动刹车片52另一端向下移动,从而刹车片52对移动轮起到一个减速的作用,从而使用人员能够发现移动轮的损坏,有效的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起到一个保障,例如甲村的一悬挂装置,使用人员在使用装置时,移动轮轴内部零件损坏后移动轮不稳定容易左右倾斜,且使用人员不知情继续使用装置,容易导致装置不受控制从而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那么便可以使用本发明装置内部零件发生损坏导致车轮左右倾斜时装置便能够利用刹车片降低装置,从而装置停止运行使用人员便能够发现车轮出现的问题,有效的保护了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

本发明所述的蜗杆571是指具有一个或几个螺旋齿,并且与蜗轮啮合而组成交错轴齿轮副的齿轮。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使用人员在使用装置时,移动轮轴内部零件损坏后移动轮不稳定容易左右倾斜,且使用人员不知情继续使用装置,容易导致装置不受控制从而对使用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本发明通过上述部件的互相组合,装置内部零件发生损坏导致车轮左右倾斜时装置便能够利用刹车片降低装置,从而装置停止运行使用人员便能够发现车轮出现的问题,有效的保护了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不受威胁。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仅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因此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