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6293发布日期:2019-04-23 21:26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车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车门装置。



背景技术:

在相关技术中,存在一种对靠近车辆的门以打开门的乘员进行检测的车门装置。例如,jp2005-315024a(文献1)公开了一种通过与由乘员持有的便携式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来对靠近车辆的门的乘员进行检测的方法。另外,在该示例中,通过对乘员的所有物进行检测来指定待打开的门。然后,当所指定的门为转门时,转门的打开操作时刻根据乘员的运动状态来确定。

也就是说,当乘员从转门的设置有转门的旋转支轴的近端侧(车辆前侧)靠近时,被打开的转门可能会妨碍乘员的运动(例如,当另一车辆停在附近时)。因此,文献1示出了期望在乘员移动到转门的自由端侧(车辆后侧)之后打开转门(参见文献1中的图7)。

然而,如以上所描述的“自动打开的门”的实用性不仅具有不需要由乘员进行打开操作的实际方面,而且还具有所谓的“娱乐制作”的方面。也就是说,当靠近乘员的门被自动打开时,车辆的乘员获得由关键字比如说例如“欢迎”、“热烈欢迎”或“您好”表示的“娱乐”的印象。然而,在相关技术的以上构型中,在乘员经过待打开的门的侧部之前门不会被打开。因此,由于娱乐印象可能会减少,因此在这方面仍有改进的余地。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的车门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车门装置包括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和控制装置,该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能够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车辆中的转门,该控制装置配置成对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进行控制,其中,控制装置包括乘员检测单元、第一打开操作控制单元和第二打开操作控制单元,该乘员检测单元配置成对车辆的靠近转门的乘员进行检测,该第一打开操作控制单元配置成在检测到乘员已经从转门的设置有转门的旋转支轴的近端侧进入设定在转门的周围的打开控制区域时,将转门打开至第一开度,该第二打开操作控制单元配置成在检测到已经从转门的近端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的乘员已经移动到转门的自由端侧且移动超过转门的打开操作轨迹时,将转门从第一开度打开至第二开度,其中,第二开度大于第一开度。

也就是说,当乘员从设置有旋转支轴的近端侧靠近转门并且穿过转门的侧部时,通过将转门打开至第一开度——在该第一开度处,操作角度被抑制——能够防止被打开的转门妨碍乘员的运动。

另外,即使在如以上所描述的操作角度被抑制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在转门响应于乘员的靠近而被迅速地打开时给予乘员的“娱乐印象”。另外,由于转门在乘员已经转到转门的自由端侧之后而打开至更大的第二开度,因此能够确保不需要由乘员进行打开操作的实际功能。因此,当乘员注意到“抑制的”第一开度的含义时,可以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总之,例如,即使在车辆的附近存在障碍物(例如,另一车辆或墙壁)的情况下,乘员也可以容易地经过转门。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车门装置中,优选的是,控制装置还包括第三打开操作控制单元,该第三打开操作控制单元配置成在检测到乘员已经从转门的自由端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时,将转门打开至第三开度,其中,第三开度大于第一开度。

也就是说,当乘员从转门的自由端侧靠近转门时,转门的打开操作不会妨碍乘员的运动。因此,根据以上构型,从自由端侧靠近转门的乘员可以通过设置有转门的门开口而迅速地进入车辆中。另外,通过与在乘员已经从转门的近端侧靠近转门时的控制内容(两级打开操作)相比较,乘员更可能注意到在乘员已经从其转门的近端侧靠近转门时的“抑制的”第一开度的含义。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车门装置中,优选的是,乘员检测单元基于来自设置在转门的自由端上的人体传感器的传感器输出而对已经移动到转门的自由端侧且移动超过转门的打开操作轨迹的乘员进行检测。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对已经穿过转门的侧部并转到转门的自由端侧的乘员进行准确地检测。因此,能够将转门在更合适的时刻从第一开度打开至第二开度。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车门装置中,优选的是,人体传感器在转门被打开至第一开度之后被启动。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抑制错误检测的发生并且对已经穿过转门的侧部并转到转门的自由端侧的乘员进行更准确地检测。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车门装置中,优选的是,乘员检测单元包括乘员认证单元和打开操作允许单元,该乘员认证单元配置成对具有对转门进行操作的权限的授权乘员进行检测,该打开操作允许单元配置成在授权乘员靠近转门时允许转门的打开操作。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确保高的安全性能。

在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车门装置中,优选的是,乘员认证单元通过与由乘员持有的便携式装置进行无线通信来确定乘员是否是授权乘员。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通过使用安装在许多车辆中的无线认证系统来对具有对车辆进行操作的权限的授权乘员进行准确地检测。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能够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

附图说明

根据参照附图考虑的以下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前述特征和特性及附加特征和特性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

图1为具有转门的车辆的平面图;

图2为设置有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的转门的立体图;

图3为车门装置的构型的示意图;

图4为示出了设定在转门周围的打开控制区域和靠近转门的乘员的说明性视图;

图5为示出了对靠近转门的乘员进行检测并对转门的打开操作进行控制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图6为示出了当乘员已经从车辆前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时(在进入时)的打开操作控制模式的说明性视图;

图7为示出了当乘员已经从车辆前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时(在向后运动之后)的打开操作控制模式的说明性视图;

图8为示出了当乘员已经从车辆后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时的打开操作控制模式的说明性视图;以及

图9为示出了打开操作控制的处理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对车门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是具有四个转门10(11至14)的所谓的四门轿车,四个转门中的每个转门打开和关闭设置在车身2的侧表面中的门开口3。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每个转门10经由设置在其前端部10f侧上的铰链20而被支承在车身2上。另外,每个转门10绕作为支轴(旋转支轴n)的铰链20旋转。然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配置成使得每个转门10在设置在车辆1的车厢中的对应的座椅30(31至34)的外侧处打开和关闭。

另外,如图2和图3中示出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设置在驾驶员座椅31(参见图1)的外侧处的转门11设置有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能够使用马达(未示出)作为驱动源来打开和关闭转门11。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一体地设置有止回机构41,该止回机构41能够将转门11保持处于任意的开度p(操作角度θ)。另外,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的操作由门ecu45控制,门ecu45为控制装置。然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形成有门装置50,门装置50能够自动地打开和关闭转门11。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对设置在每个转门10中的门锁装置51的操作进行控制。也就是说,门ecu45在满足车辆1的安全要求的条件下打开设置在每个转门10中的门锁装置51。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在门锁装置51对每个转门10的约束被解除的状态下执行设置有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的转门11的打开及关闭控制。

更具体地,如图3和图4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通过经由车载网络60与认证ecu61通信来对授权乘员70a进行检测,授权乘员70a具有对包括转门11的车辆1进行操作的权限。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认证ecu61通过经由设置在车辆1中的无线通信装置(例如,天线)71与便携式装置75进行无线通信来确定位于车辆1附近的便携式装置75是否是与车辆1配对的授权便携式装置75a。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持有授权便携式装置75a的人被认证为具有对车辆1进行操作的权限的授权乘员70a。然后,当检测到授权乘员70a时,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通过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允许转门11的打开操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经由与认证ecu61通信来获取持有授权便携式装置75a的授权乘员70a(在下文中简称为车辆1的乘员70)的位置信息ip。具体地,位置信息ip包括乘员70的运动位置x和运动方向d。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在转门11的周围设定有打开控制区域α,并且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基于所获取的位置信息ip来确定车辆1的乘员70是否位于打开控制区域α中。然后,当检测到已经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的乘员70时,门ecu45对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的操作进行控制以打开转门11。

也就是说,如图5的流程图中示出的,当车辆1处于停止状态时(步骤101:是)并且当在车辆1周围检测到乘员70(70a)时(步骤102:是),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获取乘员70的位置信息(步骤103)。另外,门ecu45确定乘员70是否正靠近设置有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的转门11(步骤104),以及在何时检测到正靠近转门11的乘员70(步骤104:是),门ecu45确定乘员70是否正进入转门11的打开控制区域α(步骤105)。然后,当检测到乘员70正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时(步骤105:是),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执行转门11的打开操作控制(步骤106)。

更具体地,如图6中示出的,当乘员70已经从车辆前侧(图6中的上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时,即,当乘员70从转门11的近端11a侧(参见图2)——旋转支轴n设置在该近端11a侧处——正靠近转门11时,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将转门11打开至第一开度p1。

另外,如图7中示出的,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检测到从车辆前侧靠近的乘员70已经移动到车辆后侧,即,移动到转门11的借助于转门11的打开操作而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向外移动(图7中的右侧)的自由端11b侧(参见图2),并且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参见图4)。然后,基于所检测到的乘员70的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门ecu45将转门11从第一开度p1打开至大于第一开度p1的第二开度p2。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第一开度p1为开度p,例如与转门11的所谓的“弹出”相对应的操作角度θ(参见图2),并且第一开度p1被设定为约20°。然后,第二开度p2为开度p,例如乘员70通过设置有转门11的门开口3容易地进入车辆1的操作角度θ,并且第二开度p2被设定为约45°。

也就是说,当乘员70从车辆前侧正靠近转门11时,本实施方式的门装置50将转门11打开至第一开度p1,在该第一开度p1处,转门11的操作角度θ被抑制。因此,当乘员70穿过转门11的侧部并且移动到车辆后侧时,被打开的转门11不会妨碍乘员70的运动。

另外,即使在如以上所描述的操作角度θ被抑制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在转门11响应于乘员70的靠近而被迅速地打开时给予乘员70的“娱乐印象”。另外,当转门11在乘员70已经转到转门11的后侧之后而打开至更大的第二开度p2时,能够确保不需要由乘员70进行打开操作的实际功能。因此,通过本实施方式的门装置50,当乘员70注意到“抑制的”第一开度p1的含义时,可以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总之,例如,即使在车辆1的附近存在障碍物(例如,另一车辆或墙壁)的情况下,乘员也可以容易地经过转门11。

具体地,如图2和图3中示出的,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在转门11的后端部11r上设置有人体传感器80,该后端部11r为转门11的自由端11b。然后,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基于来自人体传感器80的传感器输出sd而对已经移动到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且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的乘员70进行检测。

另外,接近传感器比如说例如为电容型传感器、红外型传感器或无线电波型传感器用于本实施方式的人体传感器80。然后,人体传感器80设置在下述位置处:在该位置处,在转门11被打开的状态下人体传感器80暴露于车辆1的外侧。

另外,如图8中示出的,当乘员70已经从车辆后侧(图8中的下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时,即,当乘员70从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正靠近转门11时,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将转门11打开至第三开度p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1中,与第二开度p2相同的操作角度θ被设定为第三开度p3。因此,本实施方式的门装置50使得从车辆后侧靠近转门11的乘员70能够通过设置有转门11的门开口3而迅速地进入车辆1中。

也就是说,如图9的流程图中示出的,在转门11的打开操作控制中(参见图5,步骤106),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首先确定乘员70是否已经从为转门11的近端11a侧的车辆前侧进入设定在转门11周围的打开控制区域α(步骤201)。然后,当检测到乘员70已经从车辆前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时(步骤201:是),门ecu45将转门11打开至第一开度p1(步骤202)。

另外,门ecu45启动设置在转门11的后端部11r上的人体传感器80(步骤203),并且门ecu45确定已经从车辆前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的乘员70是否已经移动到为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的车辆后侧且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步骤204)。然后,当检测到乘员70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时(步骤204:是),门ecu45将转门11从第一开度p1打开至第二开度p2。

另外,在步骤201中,当乘员70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的方向不是车辆前侧时(步骤201:否),本实施方式的门ecu45确定乘员70已经从为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的车辆后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然后,如上所述,当检测到已经从车辆后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的乘员70时,门ecu45将转门11立刻打开至第三开度p3(步骤206)。

如以上所描述的,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获得以下效果。

(1)门ecu45作为乘员检测单元90a对靠近设置在车辆1中的转门11的乘员70进行检测。另外,门ecu45作为第一打开操作控制单元90b在检测到乘员70已经从转门11的设置有旋转支轴n的近端11a侧(车辆前侧)进入设定在转门11周围的打开控制区域α时将转门11打开至第一开度p1。另外,门ecu45作为第二打开操作控制单元90c检测到已经从转门11的近端11a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的乘员70已经移动到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车辆后侧)且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然后,门ecu45基于所检测到的乘员70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而将转门11从第一开度p1打开至第二开度p2,第二开度p2大于第一开度。

也就是说,当乘员从设置有旋转支轴n的近端11a侧(车辆前侧)靠近转门11并且穿过转门11的侧部时,通过将转门11打开至第一开度p1——在该第一开度p1处,操作角度θ被抑制——能够防止被打开的转门11妨碍乘员70的运动。

另外,即使在如以上所描述的操作角度θ被抑制的状态下,也能够确保在转门11响应于乘员70的靠近而被迅速地打开时给予乘员70的“娱乐印象”。另外,当转门11在乘员70已经转到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车辆后侧)之后而打开至更大的第二开度p2时,能够确保不需要由乘员70进行打开操作的实际功能。因此,当乘员70注意到“抑制的”第一开度p1的含义时,能够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总之,例如,即使在车辆1的附近存在障碍物(例如,另一车辆或墙壁)的情况下,乘员也可以容易地经过转门11。

(2)门ecu45作为第三打开操作控制单元90d在检测到乘员70已经从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车辆后侧)进入打开控制区域α时将转门打开至大于第一开度p1的第三开度p3。

也就是说,当乘员70从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靠近转门11时,转门11的打开操作不会妨碍乘员70的运动。因此,根据以上构型,已经从自由端11b侧靠近转门11的乘员70可以通过设置有转门11的门开口3而迅速地进入车辆1中。另外,通过与在乘员70已经从转门11的近端11a侧靠近转门11时的控制内容(p1→p2,两级打开操作)相比较,乘员70更可能注意到在乘员70已经从转门11的近端11a侧靠近转门11时的“抑制的”第一开度p1的含义。因此,能够更有效地产生更高质量的“娱乐印象”。

(3)门ecu45基于来自设置在转门11的自由端11b(后端部11r)上的人体传感器80的传感器输出sd而检测到乘员70已经移动到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且移动超过转门11的打开操作轨迹β。

根据以上构型,能够对已经穿过转门11的侧部并转到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车辆后侧)的乘员70进行准确地检测。因此,能够将转门11在更合适的时刻从第一开度p1打开至第二开度p2。

(4)人体传感器80在转门11被打开至第一开度p1之后被启动。因此,能够抑制错误检测的发生并且对已经穿过转门11的侧部并转到转门11的自由端11b侧的乘员70进行更准确地检测。

(5)门ecu45作为乘员认证单元90e通过与认证ecu61通信来对具有对包括转门11的车辆1进行操作的权限的授权乘员70a进行检测。然后,门ecu45作为打开操作允许单元90f在授权乘员70a靠近转门11时允许转门11的打开操作。因此,能够确保高的安全性能。

(6)经由与门ecu45通信而构成乘员认证单元90e的认证ecu61通过与由车辆1的乘员70持有的便携式装置75(75a)进行无线通信来确定乘员70是否是具有操作权限的授权乘员70a。因此,能够使用车辆1的无线认证系统对具有操作权限的授权乘员70a进行正确地检测。

另外,以上实施方式可以被修改如下。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设置在转门11中,转门11设置在驾驶员座椅31的外侧处。然后,对转门11执行在乘员70已经靠近转门11的情况下的打开操作控制。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可以对设置在乘客座椅32的外侧处的转门12执行与以上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打开操作控制。然后,可以对设置在后部座椅33和34的外侧处的转门13和14中的每个转门均执行与以上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打开操作控制。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每个转门10(11至14)绕设置在其前端部10f上的作为旋转支轴n的铰链20而被打开和关闭,但是本公开可以应用于例如在车辆后侧处设置有旋转支轴n的转门的打开操作控制,比如说例如采用所谓的“双铰链门方法”的车辆。然后,当转门被用作打开和关闭车辆的后端部的后门时,可以对后门执行与以上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打开操作控制。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认证ecu61通过与由车辆1的乘员70持有的便携式装置75(75a)进行无线通信来确定乘员70是否是具有对包括转门11的车辆1进行操作的权限的授权乘员70a。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例如,对授权乘员70a进行认证的方法可以任意改变为例如基于使用相机进行图像分析的面部认证方法。然后,作为对整个车辆1进行操作的权限的替代,可以为作为打开操作控制目标的每个转门设定操作权限。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与第二开度p2相同的操作角度θ被设定为第三开度p3,但是不同的操作角度θ可以被设定为第二开度p2和第三开度p3。然后,打开控制区域α的设定范围可以根据靠近转门11的乘员70的运动方向而变化。

在以上实施方式中,打开及关闭驱动装置40使用马达作为驱动源来打开和关闭转门11,但是驱动源可以任意改变,并且例如,弹性构件比如说例如,可以使用弹簧。然后,只要可以执行与以上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打开操作控制,关闭操作就可以由乘员70手动执行。

在前述说明书中已经对本发明的原理、优选实施方式和操作模式进行了描述。然而,意在保护的发明不应解释为限于所公开的特定实施方式。此外,本文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应被视为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的情况下,可以由他人做出变化和改变以及采用等同物。因此,明确期望的是落入如权利要求中限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的所有这些变化、改变和等同物由此被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