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发动机底护板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7882发布日期:2018-12-28 18:54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发动机底护板和具有其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底护板和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发动机底护板安装在汽车底盘上,具有保护机舱内位置靠下的零部件的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因磕碰造成的零部件损坏。但是,同时也会造成机舱温度上升,达到热害限制值时,损伤机舱内的零部件。

参考专利文献CN203854601U-一种具有冷却液循环功能的发动机下护板,公开了一种具有冷却液循环功能的发动机下护板,这种下护板装置采用液冷的方式,需要加装很多零部件,而且液冷需要加注冷却液,操作也很繁琐,此外布置空间上很难实现,成本也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发动机底护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有该车辆发动机底护板的车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包括:

板体,所述板体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网,所述散热网上设有多个散热孔;

至少一个风扇,至少一个所述风扇设在至少一个所述散热网的一侧以用于散热;

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设在所述板体上且与至少一个所述风扇相连,所述控制模块包括受热可变形的金属件,所述金属件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形以使所述风扇处于工作状态,所述金属件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复位以使所述风扇处于未工作状态;

电源,所述电源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以向所述控制模块供电。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网与所述风扇分别为两个,两个所述风扇分别设在所述散热网的一侧以用于散热。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形成为一端敞开的矩形壳,所述壳体内限定出腔体;

输入端,所述输入端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腔体内;

输出端,所述输出端的一端与所述风扇相连,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腔体内;

金属件,所述金属件设在所述腔体内,所述金属件形成为两端分别与所述壳体相对两侧的内壁面相连的长条形,所述金属件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输入端相连且位于所述输出端的上方,所述金属件随温度的升高而朝所述输出端的方向变形并与所述输出端接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远离所述输出端。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件的长度大于所述壳体相对两侧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所述金属件在低温下形成为背向所述输出端的方向凸出的圆弧形。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输出垫片,所述输出垫片设在所述输出端的另一端以用于与所述金属件相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三个绝缘块,一个所述绝缘块设在所述壳体的内壁面上以用于支撑所述输出垫片,两个所述绝缘块分别与所述金属件的两端相连以将所述金属件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壳体相对两侧的内壁面上。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热敏器,所述热敏器形成为板状,所述热敏器用于封闭所述壳体的一端以感应周围温度。

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报警器,所述报警器固定在所述壳体上且与所述输出端相连。

进一步地,还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用于驱动所述风扇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通过在板体上设置至少一个散热网,至少一个风扇设在至少一个散热网的一侧,控制模块根据温度变化控制风扇的工作状态,该车辆发动机底护板不仅能保护机舱内零部件不受磕碰,又能有效控制机舱内的温度,提高整车的热舒适性,此外,板体可直接加装在发动机底盘上,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发动机底护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发动机底护板的控制模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辆发动机底护板的控制模块的又一个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

板体10;

风扇20;

控制模块30;壳体31;输入端32;输出端33;金属件34;输出垫片35;绝缘块36;热敏器37;报警器38;

电源40;

散热网5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首先结合附图具体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包括板体10、至少一个风扇20、控制模块30和电源40。

具体而言,板体10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网50,散热网50上设有多个散热孔,至少一个风扇20设在至少一个散热网50的一侧以用于散热,控制模块30设在板体10上且与至少一个风扇20相连,控制模块30包括受热可变形的金属件34,金属件34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形以使风扇20处于工作状态,金属件34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复位以使风扇20处于未工作状态,电源40与控制模块30相连以向控制模块30供电。

换言之,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主要由板体10、至少一个风扇20、控制模块30和电源40组成,其中,板体10保护机舱内零部件不受磕碰,板体10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网50,散热网50上设有多个散热孔,散热孔主要起到通风散热的作用,至少一个风扇20设在至少一个散热网50的一侧以用于散热,由此,通过风扇20散热来保证机舱内的温度不至于过高,控制模块30可以设在板体10上通常温度较高的区域且与至少一个风扇20相连,控制模块30反应灵敏,控制模块30包括受热可变形的金属件34,金属件34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形以使风扇20处于工作状态,金属件34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复位以使风扇20处于未工作状态,控制模块30根据温度变化控制风扇20的工作状态,自动化程度高,电源40与控制模块30相连以向控制模块30供电,电源40可以设在板体10的边沿处以远离高温区域。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通过在板体10上设置至少一个散热网50,至少一个风扇20设在至少一个散热网50的一侧,控制模块30根据温度变化控制风扇20的工作状态,该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不仅能保护机舱内零部件不受磕碰,又能有效控制机舱内的温度,提高整车的热舒适性,此外,板体10可直接加装在发动机底盘上,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散热网50与风扇20分别为两个,两个风扇20分别设在散热网50的一侧以用于散热,散热网50与风扇20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以提高散热效率。

优选地,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30包括壳体31、输入端32、输出端33和金属件34。

具体地,壳体31可以形成为一端敞开的矩形壳,壳体31内限定出腔体,输入端32的一端与电源40相连,另一端延伸至腔体内,输出端33的一端与风扇20相连,另一端延伸至腔体内,金属件34设在腔体内,金属件34形成为长条,金属件34的两端分别与壳体31相对两侧的内壁面相连,金属件34的至少一部分与输入端32相连且位于输出端33的上方,金属件34随温度的升高而朝输出端33的方向变形并与输出端33接触,随着温度的降低而远离输出端33。

优选地,金属件34的长度大于壳体31相对两侧的内壁面之间的距离,金属件34在低温下形成为背向输出端33的方向凸出的圆弧形。

具体地,如图2所示,金属件34可以为双层结构,当温度较低时,金属件34不与输出端33接触,电路未连通,风扇20不转动;如图3所示,当温度较高时,金属件34向下弯曲并与输出端33接触,电路连通,风扇20转动并进行散热。

可选地,控制模块30还包括输出垫片35,输出垫片35设在输出端33的另一端以用于与金属件34相接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控制模块30还包括三个绝缘块36,一个绝缘块36设在壳体31的内壁面上以用于支撑输出垫片35,两个绝缘块36分别与金属件34的两端相连以将金属件34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壳体31相对两侧的内壁面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控制模块30还包括热敏器37,热敏器37形成为板状,热敏器37用于封闭壳体31的一端,热敏器37可以随时感应周围温度。

优选地,控制模块30还包括报警器38,报警器38固定在壳体31上且与输出端33相连,报警器38可以采用声音提示的形式,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报警器38被触发并在提示30s后自动关闭,报警器38的声音不刺耳,只是起到提醒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还包括电机,电机用于驱动风扇20转动。

总而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通过在板体10上设置至少一个散热网50,至少一个风扇20设在至少一个散热网50的一侧,控制模块30根据温度变化控制风扇20的工作状态,该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不仅能保护机舱内零部件不受磕碰,又能有效控制机舱内的温度,提高整车的热舒适性,此外,板体10可直接加装在发动机底盘上,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由于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底护板100具有上述技术效果,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也具有相应的技术效果,有效控制机舱内的温度,提高整车的热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辆的构成和操作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可以理解并且容易实现的,因此不再详细描述。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