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24067发布日期:2018-11-02 23:27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公交车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



背景技术:

公交车是一种常用的交通工具。现有技术条件下的公交车虽然使用方便,但是没有较强的保护措施。当出现急刹车时,车上的乘客往往反应不及而会出现跌倒等情况。或者在急转弯时,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会因为没有可以抓的地方而从座椅上跌落。在上班、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上往往会挤入很多的乘客而导致肢体接触,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头部会出现在站立乘客手肘附近而容易与站立乘客发生碰撞。当发生拥挤时,站立乘客也会因为其他人的推攘而跌倒在座椅上的乘客身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有利于保护乘客安全的公交车座椅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公交车车厢侧面上的座椅本体和设置在座椅本体下方且与车厢底部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的座椅本体远离车厢侧面的一侧设置有防护拦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方案利用防护拦板能够保护座椅上的乘客不会因为急转弯而导致被甩离座椅,并且能够起到隔离的作用,在公交车内拥挤的时候能够防止站立的乘客撞击到座椅上的乘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防护拦板远离车厢侧面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拉手。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站立的乘客扶持,防止乘客摔倒。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拉手竖向设置或倾斜设置。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止乘客因为抓住拉手而导致腕部疲劳或受伤。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防护拦板远离车厢侧面的侧面上设置有置物板。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乘客放置物品,提高空间利用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防护拦板与座椅本体之间设置有雨伞槽。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放置雨伞。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雨伞槽内设置有吸水材料。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吸收雨伞上的雨水。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座椅本体下方的承载板和设置在承载板下方的支撑板,所述座椅本体固定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的承载板靠近车厢侧面的一端与车厢侧面连接,所述的支撑板的一端与车厢侧面连接,所述的支撑板的另一端与承载板连接,所述的承载板、支撑板和车厢侧面形成三棱柱结构。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形成稳定的支撑。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防护拦板的底部与车厢底部连接,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防护拦板与车厢侧面之间的承载板,所述座椅本体固定在所述承载板上,所述承载板分别与所述防护拦板以及所述车厢侧面固定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的防护拦板上设置有用于减少材料消耗的预留孔。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减少材料的消耗,节约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左视图;

图3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8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9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1、车厢底部,12、车厢侧面,2、座椅本体,3、防护拦板,31、预留孔,4、支撑板,5、承载板,6、拉手,7、拉手,8、雨伞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公交车座椅结构,包括设置在公交车车厢侧面上的座椅本体2和设置在座椅本体2下方且与车厢底部11连接的连接结构,所述的座椅本体2远离车厢侧面12的一侧设置有防护拦板3。利用防护拦板3能够阻挡座椅上的乘客从侧面滑动的趋势。当车辆需要急转弯时,能够保护乘客不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座椅上滑落,从而保护乘客的乘车安全。

在上下班的乘车高峰期时,车上人数众多而造成拥挤,会导致座椅上的乘客的头部位于站立乘客手肘附近,一旦发生拥挤碰撞,则有可能会使座椅上的乘客受伤。通过使用防护拦板3能够为站立乘客提供扶持的稳定依靠,防止站立的乘客跌倒,也能够保护座椅上乘客的安全,防止座椅上的乘客被撞伤,从而提高了乘车的安全性能。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远离车厢侧面12的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拉手6。利用拉手便于站立的乘客扶持,并且使站立的乘客不需要再拉住座椅本体2靠背上面的拉手,不会影响座椅上的乘客向后靠在靠背上,站立的乘客也不用弯曲手腕而增加手腕受伤的风险,避免乘客互相影响乘坐体验。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拉手6的数量以及间距根据防护拦板3的宽度进行选择,避免乘客的使用互相造成干扰。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3:

在上述实施例2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拉手6竖向设置或倾斜设置。当车辆急刹车,车上的乘客因为惯性力而会使身体沿直线方向继续运动,但是乘客的脚与车厢底部11之间存在摩擦力而导致脚不会移动,从而,乘客的身体会以脚为圆心而向前转动。使拉手6竖向设置或倾斜设置便于使乘客的腕部沿着身体移动的方向施力,或使腕部施力方向与身体运动方向的夹角较小,从而减小腕部受到的冲击,以此避免乘客抓取拉手6的腕部受伤。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远离车厢侧面12的侧面上设置有置物板7。利用置物板7能够使乘客暂时将不能放在地上的物品放置在置物板7上。所述的置物板7设置在拉手6下方,并使其高度能够保证乘客放置物品时手部不会弯曲或弯曲较小的幅度,避免乘客手部大幅弯曲而对其他乘客造成干扰。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置物板7不需要设置太宽,但是其厚度需要保证乘客与置物板7发生碰撞时不能对乘客造成伤害。置物板7的侧面通过设置橡胶垫能够起到防撞的功能,或者置物板7整体采用橡胶制成。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5:

如图4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与座椅本体2之间设置有雨伞槽8。下雨时,乘坐公交车的乘客肯定不会将雨伞放在自己身上,为了避免其手持的雨伞弄湿其他乘客的衣物,本方案在防护拦板3与座椅本体2之间设置雨伞槽8。利用雨伞槽8,座椅上的乘客能够将雨伞放置雨伞槽8内,从而避免乘客将雨伞放置在身侧而弄湿其他乘客的衣物。

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的外侧相应的也能够设置雨伞槽8以便于站立的乘客放置雨伞,避免雨伞上的雨水滴落在车厢底部11上而导致车厢底部11摩擦减少、容易打滑。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6:

在上述实施例5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雨伞槽8内设置有吸水材料。利用吸水材料吸取雨伞上的水,从而避免雨水滴落在车厢底部11。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吸水材料采用海绵。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7: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座椅本体2下方的承载板5和设置在承载板5下方的支撑板4,所述的承载板5靠近车厢侧面12的一端与车厢侧面12连接,所述的支撑板4的一端与车厢侧面12连接,所述的支撑板4的另一端与承载板5连接,所述的承载板5、支撑板4和车厢侧面12形成三棱柱。利用支撑板4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以保持座椅本体2位置的固定。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8: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的底部与车厢底部11连接,所述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防护拦板3与车厢侧面12之间的承载板5,所述座椅本体2固定在所述承载板5上,所述承载板5分别与所述防护拦板3以及所述车厢侧面12固定连接。以此能够使防护拦板3作为支撑件来支撑座椅本体2,有利于减少零件的数量,节约生产成本,降低安装的难度以及劳动强度。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9:

如图6所示,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上设置有用于减少材料消耗的预留孔31。通过设置预留孔31在不影响防护拦板3功能以及强度的情况下,能够减少制作防护拦板3时材料的消耗,从而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减小防护拦板3整体的重量,使得装配更方便。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采用透明的塑料材料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需要选用现有技术条件下适合的塑料材料能够实现上述效果,防护拦板3的材料本身不作为本方案的改进点,此处不对防护拦板3的材料做具体的限定。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实施例10: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防护拦板3上设置有公交路线示意图,以便于乘客实时了解自己的路线。本实施例中,其它未描述的内容与上述实施例相同,故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