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00539发布日期:2019-01-05 00:17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车用控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用控制器。



背景技术:

车用控制器主要用于输出相应的调节和控制信号,以实现对车内空气环境的控制和调节,控制器面板大都采用电镀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电镀件由于本身的特性往往容易积聚静电,当静电积累到一定量的时候,电镀件上会产生较大的静电电场和静电电流,从而对控制器内的电子元器件产生损害。目前,为了减少电镀件对电子元器件的损害,仅仅是将各电子元器件尽量远离电镀部分,以减小电子元器件受到的静电损害,但对于结构空间较小的控制器产品,无法有效地减少电镀部件的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损害,进而影响控制器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用控制器,有利于减少电镀件的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影响,进而提高控制器的使用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控制器,包括壳体、基板、基座以及电路板,所述壳体与所述基板套接,所述基板与所述基座卡接,所述车用控制器设置有安装腔,所述基板的至少部分表面与所述基座的至少部分表面形成所述安装腔的外壁的至少部分表面,所述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安装腔,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至少部分表面涂覆有电镀层的第一部,所述车用控制器还包括导电部,所述导电部电连接所述电镀层和所述电路板的参考地层。

所述导电部包括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电镀层电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部固定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的参考地层电连接,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相接触并电连接。

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部一体成形,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呈平面状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涂覆有电镀层,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部通过电镀层电连接;

或者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一部分别成形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呈平面状的接触面,所述接触面与所述第一部通过电镀层电连接;

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电路板的参考地层电连接;所述接触面与所述连接片相接触并电连接。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材料不同,所述电镀层能够涂覆于所述第一部的表面,所述电镀层不能涂覆于所述第二部的表面,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不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部的内表面成形有凹槽,所述第一接触部的至少部分卡入所述凹槽并与所述第二部固定连接,所述接触面所在的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部的内表面或与所述第二部的内表面平齐设置。

所述连接片还包括弯折部,所述连接片穿过成形于所述基板的通孔并伸入到所述基板与所述壳体之间,所述连接片通过所述弯折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的接触面抵接。

所述第一接触部包括导柱,所述导柱与所述第一部一体成形并均涂覆有电镀层;所述第一接触部自所述第一部的表面凸出设置;所述第二接触部包括连接片,所述连接片一体成形,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电路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片包括至少两个抵接部;所述连接片与所述电路板的参考地层电连接;所述导柱与所述抵接部接触并电连接。

所述抵接部还包括弯折部,同一连接片的位于两个抵接部的弯折部相背设置,所述抵接部穿过成形于所述基板的通孔和/或所述导柱穿过所述通孔,所述导柱插入所述抵接部的弯折部之间并与所述弯折部接触以及电连接。

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二部,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材料不同,所述电镀层能够涂覆于所述第一部的表面,所述电镀层不能涂覆于所述第二部的表面,所述第一部与所述第二部不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部包括连接孔,所述基座包括卡扣,所述连接孔与所述卡扣卡接,所述壳体与所述基座卡接。

所述车用控制器还包括防护层,所述防护层设置于所述安装腔,所述防护层覆盖于所述电路板的与所述第二接触部连接的表面,所述防护层包括连通孔,所述第二接触部在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连通孔穿出所述防护层。

本实施方式中,车用控制器的壳体的涂覆有电镀层的第一部通过导电部与电路板的参考地层电连接,这样,能够将壳体上产生的静电转移到电路板接地,有利于减少电镀件的静电对电子元器件的影响,进而提高控制器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车用控制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壳体的一种主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中壳体的一种背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3中基板正面的一种主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3中基板背面的一种主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3中基板的一种背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3中后盖正面的一种俯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3中后盖背面的一种俯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3中后盖侧面的一种俯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3中电路板的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3中电路板的一种侧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3中防护层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3中电路板与防护层组件的一种侧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6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二接触部的一种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17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二接触部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壳体的一种背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第二接触部的一种等轴侧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汽车空调领域,控制器主要用来控制和调节车内的空气环境和质量,而控制器的状态和参数主要由电路板上的各电子元器件来控制,车用控制器通过电路板实现对汽车空调的运行参数和工作状态的调节。

首先,结合参见图1至图3,图1是一种车用控制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车用控制器主要包括显示屏1、壳体2、基板3、后盖、按键6、旋钮7、防护层8以及电路板9,其中,后盖包括显示屏后盖4和基座5,壳体2与基板3套接,基板3与基座5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基板3与基座5卡接,车用控制器还设置有安装腔10,基板3的部分表面与基座5的部分表面形成安装腔10的外壁的至少部分表面,电路板9设置于安装腔10,电路板9与基板3之间设置有防护层8,防护层8也设置于安装腔10内,壳体2和基板3密封装配,对装配于安装腔10内的零部件起到防水防尘作用。本实施例中,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一体成型,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之间成形有隔板50,当然,在其他结构条件下,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也可以是分别独立的结构,根据实际需要将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相连或隔开。本实施例中,显示屏后盖4上分布有散热通孔55,散热通孔55通过与外界空气的热交换,能够将车用控制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及时排出,以提高控制器的工作性能。壳体2与基板3套接,基板3的部分表面露出于壳体2,防护层8和电路板9置于安装腔10内,基板3卡接于基座5,显示屏1与显示屏后盖4卡接,从而完成车用控制器的装配过程。

结合参见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壳体的一种主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3中壳体的一种背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通过电镀的方式在壳体2的部分表面涂覆一层电镀层,提高使用该壳体的控制器的耐磨性或使控制器面板的外观更加平滑,提高用户的体验度。壳体2主要包括第一部20和第二部21,第一部20与第二部21分别由不同材料制成,第一部20由可以被电镀的材料制成,第二部21由不可被电镀的材料制成,第一部20与第二部21不可拆卸连接,这里所说的不可拆卸连接指第一部20与第二部21成形为一体件,本实施例中,第一部20与第二部21通过双色注塑成型,注塑成形后对成形件进行电镀形成壳体2,电镀层能够涂覆于第一部20表面,不能涂覆于第二部21的表面,第一部20的至少部分表面涂覆有电镀层,能够提高控制器表面的耐磨性或使控制器的外观更加平滑;第二部21的表面未涂覆电镀层,能够用于基板3与壳体2的配合与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部20采用ABS材料,第二部21采用PC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一

车用控制器还包括导电部,这里所说的导电部指的是将壳体2的电镀层与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电连接的结构组件。在车辆运行过程中,导电部能够连接壳体2的电镀层和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用于将壳体2的电镀层表面产生的静电转移到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导电部包括第一接触部22和第二接触部90,第一接触部22的部分表面涂覆电镀层,第一接触部22与第一部20固定设置,这里的第一接触部22与第一部20固定设置指的是第一接触部22与第一部20一体成形或分别成形并通过电镀层相连。本实施例中,第一接触部22为平面状的接触面,第一接触部22与第一部20一体成形,定义电路板的“地”为电路板的参考地层,即电路板为多层时,该电路板的接地层为参考地层;电路板为两层时,电路板的低电平为参考地层;定义第二部21与基板3相接触的表面为壳体2的内表面,第二部21的内表面成形有凹槽23,第一接触部22为平面状的接触面,第一接触部22限位于凹槽23内,具体地,第一接触部22的至少部分平面状接触面卡入凹槽23并贴紧于凹槽23的表面且与第二部21固定连接,平面状接触面所在的面的高度低于第二部21内表面的高度或者平面状接触面所在面的高度与第二部21内表面的高度平齐设置,平面状接触面通过电镀层与第一部20电连接,车辆行进过程中,第一部20的电镀层产生的静电能够通过第一接触部22转移到电路板9并进行接地,从而有利于减小壳体2上积聚的静电对电路板9上各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和干扰,有利于提高控制器工作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二部21设置有连接孔和导向槽29,连接孔包括第一连接孔25和第二连接孔26,第一连接孔25和第二连接孔26分别位于第二部21的不同侧面,第一连接孔25和第二连接孔26沿壳体2的延伸方向设置;导向槽29沿垂直于壳体2延伸方向的面设置,第二部21还设置有一个卡槽28,卡槽28可用于壳体2的定位,壳体2通过导向槽29与基板3套接,连接孔能够用于壳体2与基板3和基座5之间的连接。

结合参见图6、图7和图8,图6是图3中基板正面的一种主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3中基板背面的一种主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3中基板的一种背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基板3能够连接壳体2和基座5,使控制器装配为一体的结构。基板3主要包括按键容纳部30、旋钮容纳部31、安装槽、安装孔、凸台37以及导向筋39等结构。按键6容纳于按键容纳部30、旋钮7容纳于旋钮容纳部31,壳体2为中空结构,按键6和旋钮7装配于基板3并露出于壳体2,安装孔包括第一安装孔32和第二安装孔33,安装槽包括第一安装槽34、第二安装槽35和第三安装槽36,安装孔、第一安装槽34以及第二安装槽35沿基板3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三安装槽36与导向筋39沿垂直于基板延伸方向的面设置,第一连接孔25与第一安装槽34对应设置,第二连接孔26与第二安装槽35对应设置,卡槽28与与其位置对应的凸台37卡接,实现壳体2的定位;导向槽29与导向筋39卡接,壳体2套接于基板3的外侧,壳体2通过第二部21与基板3套接。

另外,基板3还成形有通孔38,通孔38设置于基板3与壳体2相接触的面,通孔38、第一接触部22以及第二接触部90的位置对应设置,通孔38主要用于壳体2与电路板9之间的连接。

结合参见图9、图10和图11,图9是图3中后盖正面的一种俯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3中后盖背面的一种俯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3中后盖侧面的一种俯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后盖主要包括显示屏后盖4和基座5两部分,显示屏后盖4能够用于保护显示屏1,显示屏后盖4包括散热通孔55,基座5用于电路板9和控制器面板的装配,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一体成型,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之间形成有隔板50,当然,显示屏后盖4与基座5也可以分别成型,此处不再一一列举。基座5主要包括卡扣和凸起部54,卡扣包括第一卡扣51、第二卡扣52和第三卡扣53,第一卡扣51、第二卡扣52以及凸起部54沿基座5的延伸方向设置,第三卡扣53沿垂直于基座5延伸方向的面设置;凸起部54穿过安装孔并与安装孔卡接,第一卡扣51与第一安装槽34卡接并穿过第一连接孔25,第二卡扣52与第二安装槽35卡接并穿过第二连接孔26,第三卡扣53与第三安装槽36卡接,基板3与基座5卡接,壳体2与基座5卡接,完成控制器的装配过程。

结合参见图12、图13、图14和图15,图12是图3中电路板的一种主视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3中电路板的一种侧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14是图3中防护层的一种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3中电路板与防护层组件的一种侧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电路板9包括第二接触部90和信号转换器91,信号转换器91与旋钮7对应设置;车用控制器设置有安装腔10,基板3的部分表面和基座5的部分表面形成安装腔10的外壁的至少部分表面,安装腔10位于基板3与基座5之间,安装腔10内设置有防护层8和电路板9。本实施例中,防护层8包括橡胶层和导电金属,第二接触部90固定于电路板9表面并与电路板9电连接,防护层8覆盖于电路板9与第二接触部90相连接的表面,当按键按下后,导电金属接通电路板的对应电路,橡胶层能够防水防尘,保护电路板9上的各电子元器件,橡胶层为绝缘材料,同时能够消除各电子元器件通电时产生的静电和电磁干扰,保证控制器的使用性能。

结合参见图16、图17和图18,图16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二接触部的一种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17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第二接触部的一种侧视结构示意图,图18是具体实施方式一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二接触部90与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电连接,第二接触部90由导电材料制成,壳体2装配于基座5之后,壳体2与基板3相接触的表面为壳体2的内表面,第一接触部22通过双色注塑成形工艺与第二部2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二接触部90包括连接片900,连接片900包括弯折部901和连接部902、弯折部901位于连接片900的上端,连接部902焊接于电路板9并与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电连接,导电橡胶8设置连通孔80,连接片900穿过连通孔80并露出于导电橡胶8表面,连接片900伸入壳体2与基板3之间,第一接触部22的平面状接触面与第二接触部90的弯折部901相抵接。

第一接触部22的平面状接触面的结构设计能够增大第一接触部22与第二接触部90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提高壳体2的静电传递效率,保证接地性能。同时,平面状的接触面设置于第二部的凹槽内,并与第一部一体成型或分别成形,减小了电镀层的覆盖面积,能够降低电镀成本。另外,防护层也可以采用其他具有相同功能的材料,此处不再一一列举。

具体实施方式二

结合参见图19、图20和图21,图19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壳体的一种背视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20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第二接触部的等轴侧结构示意图,图21是具体实施方式二中车用控制器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第一接触部22还可以是导柱结构。本实施例中,壳体2的结构与具体实施方式一中类似,第一接触部22设置于第一部20与基板3相接触的内表面,第一接触部22自第一部20的内表面凸出设置,导柱与第一部20一体成形且表面涂覆有电镀层,第一部20与第一接触部22一体成形并通过电镀层电连接,第一接触部22、通孔39以及第二接触部90的位置对应设置,导柱结构具有一定高度,导柱与第二接触部90相接触的表面或导柱的全部表面涂覆有电镀层;第二接触部90包括连接片900,连接片900包括连接部902和两个抵接部,两个抵接部分别包括弯折部901,连接部902焊接于电路板9并与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电连接,弯折部901位于抵接部的上部,两个弯折部901的弯折方向相背设置。装配时,第一接触部22的导柱穿过连通孔38插入连接片900的两个抵接部之间,或者由两个抵接部穿过连通孔38与导柱相抵接,两个抵接部的弯折结构与第一接触部22的导柱相抵接并夹紧第一接触部22的导柱,从而使第一接触部22与第二接触部90的电连接更加可靠,导电部导通,壳体2上产生的静电通过导电部传递到电路板9的参考地层进行接地。第一接触部的导柱结构,结构简单,设计方便,同时能够使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接触更稳定,连接更可靠。

此外,第二接触部也可以是单独的一个“V”形导电弹片,第一接触部伸入第二接触部的“V”形槽内并与第二接触部的内表面相接触。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接触方式也可以由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的不同结构自由组合,接触方式可以为点接触、线接触以及面接触等。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具体结构应该根据实际使用时壳体与电路板之间的空间结构来设计,第一接触部可以设计为平面状接触面、导柱结构或插针结构,第二接触部应至少包括一个连接片,连接片包括弯折部,弯折部需具备一定的弯折角度,以保证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可靠接触,以便于将电镀层上产生的静电顺利传输到电路板的参考地层进行接地,保证控制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