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74130发布日期:2019-02-15 20:56阅读: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车辆在行驶或者停放的过程中,车门通常处于封闭状态,使得车内的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较高,对车辆使用者的身体具有不良的影响。而车内的空调系统仅仅能够实现车内空气的流通要求,无法实现净化空气的效果。

为了方便人们在乘坐汽车时能够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车载充电器被广泛的应用在汽车领域,车载充电器从汽车点烟器接口取电,然后通过USB接口为电子设备进行充电。为了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通常需要额外购买空气净化器连接在车载充电器上进行使用,进而净化车内空气。但是在使用时,一方面需要进行连线,使得车辆内部更加凌乱,不整洁。另一方面需要固定空气净化器,占用空间且固定不够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能够净化车内空气,对空气处理量大且流通顺畅的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的车载充电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电路板,所述壳体内设置有与电路板电连接的USB接口组件,所述壳体的上部为接口部,所述壳体的下部为能够插入电源接口内的插接部,所述USB接口组件设置在接口部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部相对于插接部外扩设置,所述接口部内还设置有负离子发生器,所述接口部的侧壁上设置有通气孔。

优选地,所述接口部沿与插接部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接口部的两端。

方便安装地,所述壳体包括内壳和套设在所述内壳外的外壳,所述内壳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所述外壳包括套设在所述内壳上部外的第一外壳以及套设在所述内壳下部外的第二外壳,所述第一外壳包裹在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上部外而固定所述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连接,所述第二外壳套设在相互对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下部外。

连接更牢固地,相互对合的第一半壳和第二半壳的下端上扣设有分别与第一半壳、第二半壳相连接的扣帽。

优选地,所述第二外壳和内壳之夹设有与电路板电连接的负电极触件,所述第二外壳上具有供所述负电极触件嵌入并凸出于第二外壳外壁的嵌孔。

为了在危险情况下快速获取破窗工具,所述插接部内套设有能移动的滑动件,所述滑动件的下端部开设有开孔,所述开孔内嵌设有与电路板电连接的正电极触件;

所述插接部内设置有能伸出滑动件的破窗针,所述正电极触件上开设有能供破窗针穿过的小孔;

破窗针上端部的外周上凸设有一周限位沿,所述破窗针下端部的外周上凸设有一周凸台,所述插接部的上端内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破窗针的上端通过所述限位沿能活动的限位穿设在支撑板中;

所述破窗针外套设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支撑板和凸台之间,所述第一弹簧外套设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抵在所述滑动件的上端面和插接部的上端之间。

为了为破窗针提供导向,使得破窗针的轴线能与筒壳的轴线重合,进而实现破窗针自正电极触件的小孔中顺利穿出,所述插接部中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所述破窗针移动的导向台,所述导向台上具有倾斜的导向面,所述导向面自下端向上端方向逐渐向插接部的中心轴方向靠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车载充电器将上端外扩设置,如此方便在其内部设置负离子发生器,进而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并且将车载充电器上的通气孔设置在接口部的侧壁上,一方面不占用USB接口的连接位置,另一方面由于接口部外扩设置,侧面面积得到增大,如此则增大了通气面积,空气量化量增大,同时促进空气的自然流动,净化效果更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车载充电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载充电器,包括壳体1、电路板2、USB接口组件3、正电极触件7、负电极触件5、负离子发生器4、以及破窗针8。

其中该壳体1的上部用于连接USB数据线,该壳体1的上部为接口部101,壳体1 的下部用于连接车内的点烟器的供电接口内,即壳体1的下部为能够插入电源接口内的插接部102。接口部101内和插接部102内均有安装腔体,USB接口组件3、负离子发生器4则设置在接口部101内。破窗针8则设置在插接部102内。

本实施例中的接口部101呈长方体状,插接部102呈筒状,使得壳体1整体呈T字型,即接口部101沿与插接部102轴向相垂直的方向外扩延伸设置。在接口部101的两端侧壁上分别设置有整面的通气孔100,使得外部的空气能够与接口部101内腔体内的空气之间进行充分的流通。

USB接口组件3包括至少一个USB接口,USB接口的开口向上,进而方便使用。 USB接口的数量根据需要和空间具体设置。电路板2水平架设在接口部101内,并且电路板2位于USB接口组件3的下方,USB接口组件3中的各USB接口与电路板2电连接。负离子发生器4位于电路板2的下方,并且负离子发生器4与电路板2电连接,进而在电路板2的供电下进行工作。

为了方便该车载充电器进行组装,壳体1包括内壳11和外壳。其中内壳11包括能够相互扣合的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外壳包括套设在内壳11上部外的第一外壳 1以及套设在内壳11下部外的第二外壳2。其中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整体均呈长条状,并且,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上部向外扩展设置,进而构成接口部101 的内层壳,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相对的侧壁上则开设有通气孔100。第一外壳 1顺着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上部的对接线的延伸方向而包裹在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外上部外,进而固定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上部,使得第一半壳 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上部之间牢固连接。然后在第一外壳1的两端也分别设置有通风盖,进而将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上部框入其内,使得外观每个整洁美观,通风盖上对应于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上的通气孔100也设置有通气孔100。并且,该通风盖方便拆卸,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也方便拆卸,进而方便对通气孔100 进行清理。

第二外壳2呈筒状而套设在相互对合的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下部外,如此实现对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下部的固定,并且相互对合的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下端上扣设有分别与第一半壳111、第二半壳112相连接的扣帽113,避免第一半壳111和第二半壳112的下端出现炸开的情况。扣帽113上具有供下述的滑动件6通过的孔口。

第二外壳2和内壳11之还夹设有与电路板2电连接的负电极触件5,本实施例中的负电极触件5包括有两个相对设置的触块以及电连接在两个触块之间的连接带,第二外壳2上具有供负电极触件5的两个触块嵌入并凸出于第二外壳2外壁的嵌孔。

插接部102内套设有能移动的滑动件6,滑动件6能沿插接部102轴向滑动地的设置在内壳11下部内的安装腔体内。常态下,滑动件6的端部伸出在插接部102外。滑动件6的下端部开设有开孔,正电极触件7则嵌设在开孔内并且正电极触件7上具有能供破窗针8穿过的小孔。

破窗针8设置在插接部102的安装腔体内。破窗针8上端部的外周上凸设有一周限位沿81,破窗针8下端部的外周上凸设有一周凸台82,破窗针8的上端通过限位沿81 能活动的限位穿设在插接部102的上端内。具体为:插接部102内的上端的内周壁上设置有与插接部102轴线具有夹角的支撑板9,破窗针8的上端通过限位沿81能活动的限位穿设在支撑板9中。

破窗针8外套设有第一弹簧83,第一弹簧83的两端分别抵在支撑板9和凸台82 之间,第一弹簧83外套设有第二弹簧84,第二弹簧84的两端分别抵在滑动件6的上端面和插接部的上端之间,其中插接部102内侧壁的上端形成有一个台阶面,第二弹簧84 的一端则抵在该台阶面上。插接部102中部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破窗针8移动的导向台 114,导向台114上具有倾斜的导向面,导向面自下端向上端方向逐渐向插接部102的中心轴方向靠拢。

由于支撑板9的垂线与插接部102的轴线具有夹角,则在常态下,破窗针8倾斜地放置在插接部102内,破窗针8的下端部顶在插接部102的内侧壁上,即破窗针8的轴线与筒壳的轴线之间具有夹角,同时,第一弹簧83也处于自然状态,破窗针8无法冲出正电极触件7上的小孔。

破窗针8需要使用时,将车载充电器的正电极触件7抵在车窗上,用力按压,使得滑动件6沿内壳11轴向上滑动,第二弹簧84逐渐压缩。随着滑动件6不断向上滑动,压迫破窗针8也向上移动,第一弹簧83也逐渐压缩。当破窗针8的下端部到达导向台 114后,破窗针8的中心轴线与插接部10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开始逐渐减小,同时第一弹簧83的压缩量不断增大,则第一弹簧83的蓄力逐渐增大。当破窗针8经过导向台114 后,则破窗针8的中心轴线与插接部102、正电极触件7上的小孔的轴线重合,此时在第一弹簧83的压力下,破窗针8的下端部快速冲出正电极触件7上的小孔而打在车窗玻璃上,从而实现对车辆玻璃的破碎操作。由于车载充电器通常在驾驶人车辆的点烟器上使用,因此需要破窗操作时,使用者可以方便快速的拿到,且无需多次用力击打,使用非常方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