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2820发布日期:2019-09-29 14:2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



背景技术:

冷冻运输车在冷冻链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所谓冷冻链是指食品在生产、储藏、运输、销售、直至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的品质,减少食品耗损的一项系统工程。所以,冷冻链是一种在低温条件下的物流现象。而冷冻运输车正可谓为可移动的冷冻冷藏库。

冷冻运输车是连结整个冷冻链的关键,因其不论是从码头或加工厂将冷冻货品运到冷冻库存放或是从冷冻库配送到各个销售点,其过程都离不开冷冻运输车。

最近几年来,随着国内生活品质提升,冷冻食品的需求量也日渐增加,越来越多人舍弃传统市场而改到超级市场选购冷冻包装食品。同时,若与欧美先进国家每人每年选购冷冻包装食品总重量相比,尚有很大的差距与成长空间。此外,冷冻食品的进出口量也将倍数成长,因此相关冷冻冷藏运输设备的需求可预期会随的大幅增加。

然而,对于冷冻冷藏运输车而言,其最主要的目的为确保运送的产品温度能保持在最佳的设定温度。欧盟就规定,冷冻食品的温度必须保持在-18℃或更低,且在运输、配销与零售的温度波动不能超过3℃,借此以确保运送货品的品质如同一般冷冻冷藏库,内部气流场是影响整体温、湿度场的关键。因此决定最佳的气流场分布就能使温度场保持在最佳需求的状态。随着冷藏运输车车箱体的空间变大,特别是长度十几米的长车厢,其车箱体内部温度场保持在最佳需求且均温状态的困难度也随之提高,在这项技术领域中一直存在着对减低冷冻冷藏运输车内部温度波动的需要,以期提供更高的货物品质。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

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所述的送风结构包括蒸发器和导流风管;所述的导流风管下方设置出风口;所述的蒸发器包括壳体和第一散热结构;所述的壳体具有与导流风管相连通的腔室,可供空气在该壳体内流动;所述的第一散热结构设置在壳体中,该第一散热结构具有多个第一流道,可供空气在该壳体中流动时流经该第一流道。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壳体具有第一开口与相对于该第一开口的第二开口,该导流风管透过第一开口与该第二开口连通于该壳体,该腔室具有第一蒸发区和第二蒸发区,由该第一开口向该第二开口看,该第一蒸发区与该第二蒸发区分别设置在该腔室的左右两侧,该第一散热结构横跨该第一蒸发区与该第二蒸发区。

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第二散热结构,第二散热装置设置在该腔室中,且具有多个第二流道,其中该第一散热结构位于该第一开口与该第二散热结构之间,且该第二散热结构位于该第一散热结构与该第二开口之前,使得该流体能自该第一开口流入该腔室,并依序通过该第一流道与该第二流道而自该第二开口流出腔室。

作为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盖体,所述的盖体设置在该壳体上且覆盖该腔室,该壳体还具有承载面,该腔室设置在该承载面上,该承载面与第一散热结构的第一上表面相齐平,且该盖体抵接该承载面与该第一上表面。

作为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壳体还具有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该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并列设置在该腔室中。且该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以及该第三定位部横跨第一蒸发区和第二蒸发区,该第一散热结构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该第二散热结构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二定位部和第三定位部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产品间温差,进而确保运送过程其产品品质。次要目的在提供可改善冷冻运输车内气流场分布的方法,促使冷冻运输车内的温度分布达到均匀,进而减少运送过程所造成的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与散热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蒸发器与散热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图3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个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藏车蒸发器多支路并联管孔式均匀送风结构,该送风结构包括进风口1、蒸发器2和导流风管4;所述的导流风管4下方设置出风口3;所述的蒸发器2包括壳体5和第一散热结构6;所述的壳体5具有与导流风管4相连通的腔室7,可供空气在该壳体5内流动;所述的第一散热结构6设置在壳体5中,该第一散热结构6具有多个第一流道8,可供空气在该壳体5中流动时流经该第一流道8。

所述的壳体5具有第一开口9与相对于该第一开口9的第二开口10,该导流风管4透过第一开口9与该第二开口10连通于该壳体5,该腔室7具有第一蒸发区和第二蒸发区12,由该第一开口9向该第二开口10看,该第一蒸发区与该第二蒸发区12分别设置在该腔室7的左右两侧,该第一散热结构6横跨该第一蒸发区与该第二蒸发区12。

还包括第二散热结构13,第二散热装置设置在该腔室7中,且具有多个第二流道14,其中该第一散热结构6位于该第一开口9与该第二散热结构13之间,且该第二散热结构13位于该第一散热结构6与该第二开口10之前,使得该流体能自该第一开口9流入该腔室7,并依序通过该第一流道8与该第二流道14而自该第二开口10流出腔室7。

还包括盖体15,所述的盖体15设置在该壳体5上且覆盖该腔室7,该壳体5还具有承载面16,该腔室7设置在该承载面16上,该承载面16与第一散热结构6的第一上表面17相齐平,且该盖体15抵接该承载面16与该第一上表面17。

所述的壳体5还具有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和第三定位部20,该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和第三定位部20并列设置在该腔室7中。且该第一定位部18、第二定位部19 以及该第三定位部20横跨第一蒸发区和第二蒸发区12,该第一散热结构6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一定位部18和第二定位部19之间,该第二散热结构13设置在两个相邻的第二定位部 19和第三定位部20之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