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客车座椅扭力连接件,具体涉及一种座椅靠背调角器回位扭转件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汽车座椅靠背角度调节一般是通过调节器组件实现的。调整角度后,通过复位部件实现靠背的回位,常见的复位部件为扭簧。然而扭簧的安装使得座椅骨架相应结构变得复杂,装配效率降低,且很难保证座椅两侧扭簧的回复力和回复状态一致,存在座椅靠背左右两侧复位不平衡的问题。因此,有必要优化设计复位部件,简化结构和工艺,改善座椅靠背左右两侧的平衡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座椅靠背调角器回位扭转件及其组件。
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座椅靠背调角器回位扭转件,其关键在于,包括位于中部的直线扭转杆,该直线扭转杆水平设置,该直线扭转杆两端分别连接有靠背卡紧段和座框锁定段;
所述靠背卡紧段和座框锁定段绕所述直线扭转杆的中心线相对转动。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靠背卡紧段和座框锁定段分别与座椅靠背和座框相连,当靠背相对座框转动时,直线扭转杆发生弹性形变,当靠背的锁定件释放时,在直线扭转杆的扭力作用下,座椅靠背复位,相较于传统的扭簧部件,整个扭转件结构简洁可靠。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卡紧段包括靠背力臂杆,该靠背力臂杆的一端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一端连接,且所述靠背力臂杆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夹角>0°;
所述座框锁定段包括座框力臂杆,该座框力臂杆的一端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座框力臂杆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夹角>0°。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设置靠背力臂杆和座框力臂杆均能增大扭转件的变形程度和复位力。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卡紧段还包括靠背卡紧杆,该靠背卡紧杆的一端与所述靠背力臂杆的另一端相连,该靠背卡紧杆的另一端连接有靠背抵靠部。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靠背卡紧杆的两端分别靠在靠背边管的内壁前侧和后侧,方便靠背卡紧段与靠背边管稳固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力臂杆和靠背卡紧杆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中心线垂直。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靠背转动时其受到扭转件的回位扭矩始终垂直于直线扭转杆,提高扭转件变形时产生回位扭力的效率,使得转动过程稳定,避免左右方向晃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靠背力臂杆与所述直线扭转杆之间还设有“V”形折弯,该“V”形折弯的一端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端部相连,该“V”形折弯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力臂杆的端部相连。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扭转件卡设在靠背下横梁内,以实现稳固安装。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座框锁定段还包括座框力臂延伸杆,该座框力臂延伸杆的一端与所述座框力臂杆的另一端相连,该座框力臂杆与所述直线扭转杆垂直。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靠背转动时,扭转件的回位扭矩始终垂直于直线扭转杆,提高扭转件变形时产生回位扭力的效率,并使得转动过程稳定,避免左右方向晃动。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座框锁定段还包括“U”形销,该“U”形销与所述座框力臂延伸杆的另一端相连。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方便座框锁定段与座框连接。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上述直线扭转杆、靠背卡紧段和座框锁定段一体成型。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成型简单,提高扭转件的可靠性。
一种座椅靠背调角器回位扭转组件,其关键在于,包括两个所述扭转件,两个所述扭转件的所述直线扭转杆水平并排设置,两个所述扭转件关于所述直线扭转杆的中点呈对称分布。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对称设置的两个扭转件能保证靠背左右两侧转动时保持同步,力矩平衡。
作为优选技术方案,两个所述直线扭转杆的表面均包覆有降噪套。
采用以上设计,其优点在于避免转动过程中两根扭转件之间产生摩擦异响。
有益效果: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靠背卡紧段和座框锁定段分别与座椅靠背和座框相连,当靠背相对座框转动时,直线扭转杆发生弹性形变,当靠背的锁定件释放时,在直线扭转杆的扭力作用下,座椅靠背复位,相较于传统的扭簧或卷簧部件,减少对调角器处空间的占位,整个扭转件结构简洁可靠,通过对称设置的两个扭转件组成的扭转组件可以实现座椅靠背左右两侧的转动平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扭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扭转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剖视图;
图4为扭转组件设于座椅骨架内的安装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座椅靠背调角器回位扭转件,包括位于中部的直线扭转杆1,该直线扭转杆1水平设置,该直线扭转杆1两端分别连接有靠背卡紧段2和座框锁定段3,所述靠背卡紧段2和座框锁定段3绕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中心线相对转动。
所述靠背卡紧段2包括靠背力臂杆2a,该靠背力臂杆2a的一端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一端连接,且所述靠背力臂杆2a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夹角>0°,所述座框锁定段3包括座框力臂杆3a,该座框力臂杆3a的一端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另一端相连,且所述座框力臂杆3a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夹角>0°。
所述靠背卡紧段2还包括靠背卡紧杆2b,该靠背卡紧杆2b的一端与所述靠背力臂杆2a的另一端相连,该靠背卡紧杆2b的另一端连接有靠背抵靠部2c,优选地,靠背卡紧杆2b与所述靠背力臂杆2a的夹角在90°左右。并且,所述靠背力臂杆2a和靠背卡紧杆2b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中心线垂直。
所述靠背力臂杆2a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之间还设有“V”形折弯5,该“V”形折弯4的一端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端部相连,该“V”形折弯4的另一端与所述靠背力臂杆2a的端部相连。
所述座框锁定段3还包括座框力臂延伸杆3b,该座框力臂延伸杆3b的一端与所述座框力臂杆3a的另一端相连,该座框力臂杆3a与所述直线扭转杆1垂直。所述座框锁定段3还包括“U”形销3c,该“U”形销3c与所述座框力臂延伸杆3b的另一端相连。
所述直线扭转杆1、靠背卡紧段2和座框锁定段3一体成型,具体地,由一根金属丝弯折得到。
实施例2:
一种座椅靠背调角器回位扭转组件,如图2和3所示,包括两个实施例1所述的扭转件,两个所述扭转件的所述直线扭转杆1水平并排设置,两个所述扭转件关于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中点呈对称分布,两个所述直线扭转杆1的表面均包覆有降噪套5。如图4所示,所述扭转组件沿着座椅靠背骨架的下横梁设置,“V”形折弯5的转折处通过圆角过渡,该转折处抵靠在靠背下横梁的内壁。所述靠背卡紧杆2b卡紧在靠背边管的内腔,所述“U”形销3c卡套在调角器下联板上,从而与座框相连接。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描述仅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宗旨及权利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做出多种类似的表示,这样的变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