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72627发布日期:2019-06-21 23:35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升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用于汽车等的座椅的高度调整的升降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座椅中使用的升降装置通过操作手柄的操作来调整座椅座垫相对于地面的高度,开发出了各种类型的结构。专利文献1的发明为如下的结构:通过以操作手柄的一端为旋转中心而对另一端沿上下方向进行摆动操作来进行座椅的高度调整,当将操作手柄从中立位置向上方进行操作时,每次操作根据操作量而高度升高,反复进行操作手柄的操作直至成为就座者所希望的高度为止。另一方面,当将操作手柄从中立位置向下方进行操作时,锁定机构被解除锁定状态而高度连续降低。

在专利文献1的发明的情况下,在操作手柄的旋转中心处,虽然径向方向由旋转轴支撑,但是推力方向仅是将结构元件层叠配置,未进行积极的支撑。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65484号公报

其结果是,操作手柄的操作在旋转方向上以旋转轴为中心稳定地进行,相对于此,在与旋转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在操作期间,操作手柄有时会摇晃,操作不稳定。其原因是,如上所述在操作手柄的旋转中心的推力方向上由于层叠配置的结构元件的尺寸误差、组装时的偏差而存在形成间隙的情况,即使仅存在些许间隙,操作手柄的操作由于间隙的影响而在推力方向上也会变得不稳定。因此,在将操作手柄沿上下方向进行摆动操作时,存在操作手柄的操作端沿旋转轴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存在使操作者感觉到制品的品质变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课题是,在通过操作手柄的摆动操作而进行座椅的高度调整的升降装置中,通过将操作手柄滑动自如地固定于装置的支撑部件,在旋转轴的推力方向上支撑操作手柄,抑制操作手柄在操作时沿旋转轴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用新型的升降装置具备:小齿轮,与使座椅进行升降动作的连杆机构的输入齿轮啮合;及旋转控制装置,对所述小齿轮的旋转进行控制。并且,所述旋转控制装置具备:旋转轴,与所述小齿轮同步地旋转;支撑部件,对所述旋转轴以旋转自如的方式进行支撑;旋转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旋转轴,当用于使所述座椅进行升降动作的操作手柄被操作以使所述座椅上升时,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对所述旋转轴向上升方向进行旋转驱动,当所述操作手柄被操作以使所述座椅下降时,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不对所述旋转轴进行旋转驱动而使所述旋转轴成为自由旋转状态;锁定机构,设置于所述旋转轴,当所述操作手柄被操作以使所述座椅上升时,所述锁定机构在所述操作手柄的操作结束位置处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锁定,当所述操作手柄被操作以使所述座椅下降时,所述锁定机构不将所述旋转轴的旋转锁定而使所述旋转轴成为自由旋转状态;输入部件,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而与所述操作手柄同步地旋转,向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及所述锁定机构输入所述操作手柄的操作力;及固定部件,将所述输入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固定于所述支撑部件。

根据第一实用新型,与操作手柄同步地旋转的输入部件固定于支撑部件,因此输入部件在轴向上稳定地支撑于支撑部件。因此,能够抑制在操作手柄的摆动操作时操作手柄沿旋转轴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用新型以上述第一实用新型为基础,其中,所述支撑部件以在内部收容所述旋转轴、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及锁定机构的方式构成为容器状,所述输入部件由从所述支撑部件的容器的内侧配置至外侧的一块板体构成。

根据第二实用新型,输入部件由一块板体构成,因此能抑制如将多个元件层叠构成时那样由于元件的组装偏差而在输入部件的旋转轴方向产生多余的间隙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在操作手柄的操作时操作手柄沿旋转轴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用新型以上述第二实用新型为基础,其中,所述升降装置具备锁定控制部件,所述锁定控制部件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状态传递至所述锁定机构而控制所述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该锁定控制部件向所述锁定机构侧突出而直接结合于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的外周侧。

根据第三实用新型,向锁定机构侧突出的锁定控制部件与输入部件直接结合。因此,输入部件在其组装时能够以未结合锁定控制部件的状态容易地插入到容器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用新型以上述第二或第三实用新型为基础,其中,所述升降装置具备驱动部件,所述驱动部件将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传递至所述旋转驱动机构而由所述旋转驱动机构对所述旋转轴向上升方向进行旋转驱动,该驱动部件在所述输入部件的旋转中心的外周侧直接结合于所述输入部件的所述旋转驱动机构侧的面。

根据第四实用新型,驱动部件与输入部件直接结合。因此,输入部件在其组装时能够以未结合驱动部件的状态容易地插入到容器内。

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用新型以上述第一~第四实用新型中的任一实用新型为基础,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在所述旋转轴的旋转中心线上旋转自如地嵌合于所述旋转轴的嵌合孔。

根据第五实用新型,输入部件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固定于具有与旋转轴的嵌合孔嵌合的大小的固定部件。因此,在输入部件相对于旋转轴旋转时,输入部件相对于固定部件进行滑动。另外,输入部件的与固定部件的滑动面积比输入部件与旋转轴直接滑动时的滑动面积小。因此,能抑制操作手柄的操作时的滑动阻力,操作手柄的操作性变得良好。而且,能够使固定部件作为旋转轴的一部分发挥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座椅的侧视图。

图2是上述座椅的从座椅内侧观察的侧视图。

图3是上述座椅的主要部分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控制装置的表面侧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控制装置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控制装置的主视图。

图7是图6的VII-VII线剖视向视图。

图8是图6的VIII-VIII线剖视向视图。

图9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0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旋转控制装置的分解立体图,是从与图9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立体图。

图11是图8的XI-XI线剖视向视图。

图12是图8的XII-XII线剖视向视图。

图13是图8的XIII-XIII线剖视向视图。

图14是与图11同样的剖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上升侧操作了第一角度的状态。

图15是与图12同样的剖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上升侧操作了第一角度的状态。

图16是与图13同样的剖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上升侧操作了第一角度的状态。

图17是与图11同样的剖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下降侧操作了第二角度的状态。

图18是与图12同样的剖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下降侧操作了第二角度的状态。

图19是与图13同样的剖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下降侧操作了第二角度的状态。

图20是图8的XX-XX线剖视向视图,示出操作手柄被向上升侧操作了第一角度的状态。

图21是与图20同样的剖视图,示出座椅处于上限位置的状态。

图22是与图20同样的剖视图,示出座椅处于下限位置的状态。

图23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主视图。

图24是图23的XXIV-XXIV线剖视向视图。

图25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与图24同样的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与图24同样的剖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与图24同样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与图24同样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汽车用座椅(座椅)

2 座椅座垫

3 座椅靠背

4 地面

5 下轨

6 上轨

7 托架

8 座椅滑动装置

10 升降装置

11 连杆部件

11a 前方连杆

11b 后方连杆

12 连杆机构

13 侧框架

13a 贯通孔

14 基座部件

16 扇形齿轮(输入齿轮)

17 扭杆

18 小齿轮

19 缓冲器

20 操作手柄

21 旋转控制装置

22 旋转轴

22a 花键

22b 嵌合孔

22c 外周面部

23 支撑部件

23a 贯通孔

23b 铆钉

24 罩(支撑部件)

24a、24b 开口部

24c 卡合片

24d 腿部

24e 顶板部

24f 铆接部(固定部件)

24g 切断部(固定部件)

24h 贯通孔

25、26 铆接销(固定部件)

27 阶梯螺栓(固定部件)

28 螺母(固定部件)

29 铆接销(固定部件)

29a 轴环(固定部件)

30 锁定机构

31 棘轮

32 主棘爪(棘爪)

32a 卡合突起

33、35 引导部

34 副棘爪(棘爪)

34a 卡合突起

36 环形弹簧

37 棘爪操作部件

37a 突部

37b 结合部

37c 引导槽

37d、37e 卡合突部

37f 引导槽

37g、37h 卡合突部

38 突部

41 输入部件

41a、41b、41c 结合部

41d 引导孔

41e 贯通孔

42 铆接销

42a 弹簧

43 突出销(锁定控制部件)

43a 铆接部

43b 前端部

50 旋转驱动机构

51 棘轮

51a 花键孔

52 驱动杆(驱动部件)

52a 卡合端部

52b 卡合部

61 中间部件

61a 圆弧壁

62 环形弹簧

62a 延设端部

70 止动件

71 突部

72 环

72a 第一卡合部

72b 第二卡合部

73 引导凹部

73a 抵接面部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

图1~3示出适用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的汽车用座椅(以下,简称为座椅)1。各图中,通过箭头表示将座椅1搭载于汽车的状态下的各部的方向。在以下的说明中,关于方向的记述以此方向为基准进行。

如图1那样,座椅1在作为座部的座椅座垫2的后部设置作为倚背的座椅靠背3,座椅靠背3相对于座椅座垫2沿前后方向旋转自如。座椅座垫2在下部具备升降装置10及座椅滑动装置8,经由托架7而固定于车辆的地面4。

如图2那样,座椅滑动装置8是公知的结构,左右一对上轨6前后滑动自如地结合于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下轨5。左右的下轨5分别由固定于地面4的前后一对托架7固定支撑。在左右的上轨6上设有升降装置10。

如图2、3那样,升降装置10具备固定在各上轨6上的基座部件14和旋转自如地结合在各上轨6的前后端部的多个连杆部件11,通过作为座椅座垫2的骨架部件的侧框架13、基座部件14及各连杆部件11构成作为4节连杆的连杆机构12。多个连杆部件11中的右后侧的后方连杆11b具备扇形齿轮(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输入齿轮)16,通过旋转控制装置21的小齿轮18而沿前后方向旋转。右后侧的后方连杆11b的相对于侧框架13的旋转轴由扭杆17构成,经由该扭杆17而左后侧的后方连杆(图示省略)也与后方连杆11b同步地旋转。

在侧框架13穿设有用于插入小齿轮18的贯通孔13a,以向该贯通孔13a插入小齿轮18的方式将旋转控制装置21固定于侧框架13的右侧壁。旋转控制装置21通过在座椅座垫2的右侧部沿前后方向延伸设置的操作手柄20能够向正反方向进行旋转操作。操作手柄20以后端部为中心而对前端部沿上下方向进行摆动操作。当将操作手柄20从中立位置向上方进行操作时,旋转控制装置21使后方连杆11b以从基座部件14立起的方式旋转,当将操作手柄20从中立位置向下方操作时,旋转控制装置21使后方连杆11b以伏在基座部件14上的方式旋转。通过上述的4节连杆的结构,对应于后方连杆11b的旋转而前方连杆11a也旋转,根据操作手柄20的操作来调整座椅座垫2距地面4的高度。

<旋转控制装置21的结构(旋转轴22及支撑部件23)>

图4~6示出将旋转控制装置21从座椅座垫2拆卸的状态。以下,基于图4~13、20,说明旋转控制装置21的结构。

旋转控制装置21以在作为基座部件的支撑部件23上夹有大致圆盘状的中间部件61的状态,覆盖帽状的罩24而一体化。罩24将其2个腿部24d通过铆钉23b而铆接于支撑部件23上的贯通孔23a,从而与中间部件61一起固定于支撑部件23。贯通支撑部件23及中间部件61的各中心地设置旋转轴2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支撑部件23及罩24的组合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容器状的支撑部件。

旋转轴22在左端部一体地形成有小齿轮18,在两端间一体地形成有棘轮31。而且,在旋转轴22的比棘轮31靠右侧的端部形成有花键22a。小齿轮18从支撑部件23突出地组装。如图8那样,在比小齿轮18靠前端侧的旋转轴22结合有缓冲器19。如公知那样,缓冲器19是抑制旋转轴22的旋转速度的急剧变化的结构。

<旋转控制装置21的结构(旋转驱动机构50)>

在罩24的右侧中央部的上下部形成有圆弧形状的开口部24a、24b。在该开口部24a、24b插入有大致T字形状且平板状的板体即输入部件41。因此,输入部件41从通过支撑部件23和罩24形成的容器的内侧配置至外侧。其结果是,罩24的顶板部24e与输入部件41的中央部为相互重叠的状态,在顶板部24e的贯通孔24h和输入部件41的贯通孔41e插入有铆接销25,将输入部件41相对于顶板部24e固定成以铆接销25为中心旋转自如。即,铆接销25在其右侧端将顶板部24e进行铆接,在铆接销25的左侧的阶梯部与顶板部24e之间将输入部件41夹持为旋转自如。铆接销25位于旋转轴22的旋转中心线上,在旋转轴22的花键22a的内侧以将铆接销25以嵌合状态接纳的方式形成有嵌合孔22b。因此,旋转轴22经由铆接销25而在支撑部件23与罩24之间旋转自如地被支撑。铆接销25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件。

输入部件41的各端部从罩24的开口部24a、24b露出,上侧两端的结合部41a与操作手柄20结合。因此,当操作手柄20被向上下任一方向操作时,输入部件41以铆接销25为中心向操作手柄20的操作方向旋转。通过这样向开口部24a、24b插入输入部件41来限制操作手柄20的旋转操作角度。

在比成为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的贯通孔41e靠外周侧的位置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结合部41c。并且,在该结合部41c通过铆接销42结合有驱动杆52,驱动杆52在输入部件41的左侧面以铆接销42为中心而结合成旋转自如。驱动杆52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驱动部件。

与驱动杆52相邻地设置棘轮51,棘轮51通过在其内周侧形成的花键孔51a而与旋转轴22的花键22a在旋转方向上结合。因此,棘轮51与旋转轴22同步地旋转。

在驱动杆52的后侧端部形成有与棘轮51的爪卡合的卡合端部52a,在前侧端部以向右侧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与在罩24的开口部24a形成的卡合片24c卡合的卡合部52b。并且,在驱动杆52与铆接销42之间挂设有弹簧42a,卡合端部52a被向与棘轮51的爪卡合的一侧始终施力。棘轮51及驱动杆52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旋转驱动机构50。

<旋转控制装置21的结构(锁定机构30)>

在支撑部件23的右侧面上且在棘轮31的周围,以与棘轮31的外周的爪能够卡合的方式排列配置有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一对主棘爪32隔着旋转轴22而配置在两侧的前后位置,副棘爪34配置在一对主棘爪32的中间部。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分别设置在支撑部件23上,由一对引导部33、35夹持。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由一对引导部33、35阻止旋转轴22的旋转方向上的移动,并保持为能够沿旋转轴22的半径方向移动。因此,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能够移动到与棘轮31的爪卡合的位置和解除了该卡合的位置。在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的外周侧配置有环状的环形弹簧36,对各棘爪32、34向与棘轮31的爪卡合的方向始终施力。而且,在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的右侧面突出形成有卡合突起32a、34a。

在支撑部件23与中间部件61之间,在从右侧覆盖一对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的位置设有棘爪操作部件37。棘爪操作部件37对应于各棘爪32、34而形成有接纳该卡合突起32a、34a的引导槽37c、37f。而且,在棘爪操作部件37中,隔着旋转轴22而在引导槽37f的相反侧,沿着旋转轴22的半径方向延伸形成有突部37a。在该突部37a的向棘爪操作部件37的根部形成有作为贯通孔的结合部37b。

输入部件41的下侧端部的向左方向突出的突出销43通过铆接部43a而与结合部41b结合。突出销43的前端部43b贯通中间部件61而与构成棘爪操作部件37的结合部37b的贯通孔贯通结合。因此,当输入部件41旋转时,棘爪操作部件37经由突出销43而旋转,使各棘爪32、34移动到与棘轮31的爪卡合的位置和卡合解除的位置。为了通过棘爪操作部件37的旋转使各棘爪32、34移动,而在引导槽37c、37f朝向引导槽37c、37f的内侧分别突出形成有卡合突部37d、37e、37g、37h。

棘轮31、棘爪32、34、环形弹簧36及棘爪操作部件37构成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机构30。而且,突出销43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锁定控制部件。

<旋转控制装置21的结构(止动件70)>

在棘轮31的左侧,在小齿轮18的右侧,与旋转轴22同轴地形成有直径比棘轮31小且比小齿轮18大的外周面部22c。并且,横跨该外周面部22c和棘轮31的左侧壁面地一体形成有突部71。

另一方面,在支撑部件23的右侧面,在引导部33、35的内径侧,圆形的引导凹部73沿着旋转轴22的外周面部22c将支撑部件23向左侧压出并成形而形成。引导凹部73由2个不同直径的圆形成,下侧与上侧相比直径大。其结果是,在直径不同的圆的边界部形成有阶梯,在该阶梯部形成有抵接面部73a。

在引导凹部73内,呈环状地形成的环72在引导凹部73内嵌合成旋转自如。环72位于外周面部22c的外周侧。在环72的圆周上的一部分,向半径方向内侧突出而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卡合部72a,向半径方向外侧突出而一体地形成有第二卡合部72b。如图20那样,当环72旋转时,第一卡合部72a在外周面部22c上滑动而与突部71在旋转方向上卡合。而且,当环72旋转时,第二卡合部72b沿着引导凹部73的直径大的一侧的圆滑动而与抵接面部73a在旋转方向上卡合。

<旋转控制装置21的结构(棘爪操作部件37的对位)>

在支撑部件23的下侧部,在与棘爪操作部件37的突部37a相对的位置,在整体上与突部37a对应的大小的突部38将支撑部件23的板材从左侧压出并成形而形成。而且,在中间部件61的右侧面上设有环形弹簧62。环形弹簧62为一部分被割断而开放的环形形状,向内径收缩的一侧被施加弹簧力。在中间部件61的右侧面上,在与旋转轴22同心的圆上形成有一对圆弧壁61a,环形弹簧62被保持在上述的圆弧壁61a的外周侧。环形弹簧62的位于割断部的开放端部向左侧(支撑部件23侧)延伸设置,分别形成延设端部62a。各延设端部62a的前端(左侧端)抵接于支撑部件23表面上,在各延设端部62a之间夹入突部38及突部37a。因此,突部37a通过环形弹簧62的弹簧力以对位于与突部38相对的位置的方式被施力。即,棘爪操作部件37在未通过操作手柄20进行旋转操作的状态下,其旋转角度与突部38一致而成为基准位置。此时的操作手柄20的位置成为中立位置。

<旋转控制装置21的作用>

以下,基于图11~22,说明旋转控制装置21对座椅座垫2的高度调整作用。

图11~13示出操作手柄20未被操作而输入部件41及棘爪操作部件37未被旋转的中立位置的状态。此时,如图11那样,驱动杆52被弹簧42a施力而成为卡合端部52a与棘轮51的爪卡合的状态。而且,如图12、13那样,主棘爪32被环形弹簧36按压而处于与棘轮31卡合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卡合突部37d与卡合突起32a卡合而维持成与棘轮31卡合的状态。而且,副棘爪34的卡合突起34a被卡合突部37g向棘轮31方向按压,与棘轮31卡合。因此,锁定机构30为锁定状态,棘轮31不旋转,座椅1的高度不变更。

这样,在操作手柄20处于中立位置的状态下,棘爪操作部件37的旋转角度通过突部37a与突部38的对位而高精度地对位于基准位置。

图14~16示出操作手柄20向座椅上升方向被操作了第一角度U的状态。此时,如图14那样,驱动杆52在卡合端部52a与棘轮51的爪卡合的状态下使棘轮51旋转第一角度U。而且,如图15那样,棘爪操作部件37也经由突出销43的前端部43b而旋转第一角度U。棘爪操作部件37旋转的结果是,主棘爪32的卡合突起32a不再被卡合突部37d按压。副棘爪34的卡合突起34a也不再被卡合突部37g按压。因此,如图16那样,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处于被环形弹簧36向与棘轮31卡合的方向施力的状态。在该状态下,与棘轮51一起向箭头U方向旋转的棘轮31不与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的爪卡合而能够旋转。其结果是,小齿轮18旋转,使座椅1上升与第一角度U相当的量。

当操作手柄20向座椅上升方向的操作结束时,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通过环形弹簧36的施力而与棘轮31卡合。而且,棘爪操作部件37复原到中立位置,因此棘爪操作部件37的卡合突部37d及卡合突部37g与主棘爪32的卡合突起32a及副棘爪34的卡合突起34a卡合而将棘轮31锁定。

图17~19示出操作手柄20从中立位置向座椅下降方向被操作第二角度D、输入部件41及棘爪操作部件37从中立位置向座椅下降方向旋转了第二角度D的状态。当输入部件41旋转第二角度D时,如图17那样,驱动杆52的卡合部52b与罩24的卡合片24c卡合,驱动杆52克服弹簧42a的作用力而旋转,卡合端部52a从与棘轮51的爪啮合的状态脱离。因此,棘轮51成为未被驱动杆52驱动的状态。

另一方面,棘爪操作部件37旋转的结果是,如图18那样,主棘爪32的卡合突起32a不再被卡合突部37d按压,而与卡合突部37e卡合。因此,主棘爪32被解除与棘轮31的卡合。而且,副棘爪34的卡合突起34a不再被卡合突部37g按压,沿着卡合突部37h的倾斜面移动。因此,副棘爪34的与棘轮31的卡合也被解除。因此,在此状态下,如图19那样,棘轮31的锁定状态被解除,棘轮31成为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其结果是,小齿轮18旋转,座椅1因自重而下降。此时,与小齿轮18连接的缓冲器19发挥功能,适当抑制座椅1的下降速度。

当操作手柄20向座椅下降方向的操作结束时,棘爪操作部件37复原到中立位置,因此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通过环形弹簧36的施力而与棘轮31卡合。而且,棘爪操作部件37的卡合突部37d及卡合突部37g与主棘爪32的卡合突起32a及副棘爪34的卡合突起34a卡合而将棘轮31锁定。

如以上所述,在使座椅1上升时,通过对操作手柄20向上升方向进行旋转操作,对应于其操作量而棘轮51旋转,座椅1上升。在上升量不足时,再重复进行操作手柄20的旋转操作,由此能够追加地使座椅1上升。

当棘轮31及旋转轴22旋转时,如图20那样,突部71也旋转。在相对于该旋转方向而环72的第一卡合部72a位于后方期间,环72不旋转。然而,当棘轮31及旋转轴22的旋转角度增大、第一卡合部72a处于突部71的前方而成为被突部71按压的状态时,环72与棘轮31及旋转轴22一起旋转。不久之后,当座椅1的高度到达上限位置时,如图21那样,环72的第二卡合部72b与前侧的抵接面部73a抵接而环72的旋转受到限制。因此,突部71也由于第一卡合部72a而无法旋转,棘轮31及旋转轴22的旋转受到限制。因此,小齿轮18无法旋转,座椅1的上升停止。

在使座椅下降时,通过对操作手柄20向下降方向进行旋转操作,而主棘爪32及副棘爪34对棘轮31的锁定状态被解除,座椅1下降。

图22示出座椅1的高度到达下限位置的状态。在即将成为该状态之前,环72的第一卡合部72a被突部71按压而在图22中顺时针旋转,第二卡合部72b与后侧的抵接面部73a抵接而对旋转进行限制。因此,棘轮31及旋转轴22的旋转被限制,小齿轮18无法旋转,座椅1的下降停止。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在对操作手柄20进行了操作时,输入部件41经由铆接销25被旋转轴22支撑而旋转。此时,输入部件41通过铆接销25而固定于顶板部24e,在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上也经由顶板部24e而支撑于支撑部件23。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另外,驱动杆52及突出销43直接固定于输入部件41,被夹持于铆接销25与顶板部24e之间的仅为输入部件41。因此,相比于其他的部件与输入部件41一起夹持在铆接销25与顶板部24e之间的情况,能够将夹持在铆接销25与顶板部24e之间的状态的输入部件41的旋转轴方向的间隙抑制为最小限度。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23、24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其特征在于,不是在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而是在比其靠外周侧的位置进行输入部件41向顶板部24e的固定。两者其他的结构相同,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再次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旋转轴22贯通输入部件41及顶板部24e,输入部件41能够以旋转轴22为中心旋转。而且,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的外周侧通过铆接销26而固定于顶板部24e。在此,在输入部件41上,以使输入部件41能够以旋转轴22为中心旋转的方式与铆接销26对应地形成有以旋转轴22为中心的圆弧状的引导孔41d。而且,铆接销26的固定位置为比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靠前侧的位置。铆接销26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件。

铆接销26对输入部件41与顶板部24e的固定以抑制输入部件41在操作手柄20的操作时沿推力方向摇晃为目的进行,但是输入部件41的旋转时的与顶板部24e的滑动阻力增大,需要考虑以免对输入部件41的旋转操作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顶板部24e通过铆接销26而较强地铆紧,但是夹持在铆接销26的阶梯部与顶板部24e之间的输入部件41具有些许间隙地被铆紧。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铆接销26对输入部件41与顶板部24e的固定仅在比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靠外周侧的一个部位进行,但是其固定可以在两个部位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两个部位的位置设为隔着上述旋转中心而彼此相对的位置的情况在平衡上优选。这样上述固定在两个部位进行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操作手柄20的操作时的摇晃。

<第二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输入部件41通过铆接销26而固定于顶板部24e,输入部件41在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上经由顶板部24e而支撑于支撑部件23。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操作手柄20的摇晃由于通过结合部41a而固定于输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的向前侧延伸的前端沿左右方向摇晃而产生。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铆接销26对输入部件41与顶板部24e的固定在比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靠前方的外周侧进行,上述固定由于从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分离的方向与操作手柄20延伸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操作手柄20的上述摇晃,能够有效地抑制操作手柄20的摇晃。

<第三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25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第三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二实施方式(图23、24)其特征在于,不使用铆接销26而通过使顶板部24e的一部分变形并铆紧来进行输入部件41向顶板部24e的固定。两者其他的结构相同,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再次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将罩24的顶板部24e与一对腿部24d的交界部沿着罩24的外周形状分别局部性地切断,使上述的切断部的顶板部24e侧端缘部向左侧分别弯曲而将输入部件41的外周侧包入并铆紧,从而成为铆接部24f。在此,铆接部24f的铆紧的程度设为,输入部件41相对于顶板部24e能够相对旋转,并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铆接部24f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件。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输入部件41被铆接部24f铆紧固定,输入部件41在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上经由顶板部24e而支撑于支撑部件23。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另外,顶板部24e对输入部件41进行铆紧的铆接部24f沿着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的前后方向形成,因此将一对铆接部24f连结的方向与操作手柄20延伸的方向一致,能够有效地抑制操作手柄20的上述摇晃,能够有效地抑制操作手柄20的摇晃。

<第四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26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三实施方式(图25)其特征在于,通过利用罩24的顶板部24e与腿部24d夹持来进行输入部件41向顶板部24e的固定。两者其他的结构相同,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再次的说明。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罩24的顶板部24e与一对腿部24d的交界部沿着罩24的外周形状分别局部性地切断,将顶板部24e侧和腿部24d侧的各切断部24g分别沿输入部件41的左右表面延长。因此,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的前后侧端部的左右表面由顶板部24e侧和腿部24d侧的各切断部24g夹持,输入部件41固定于顶板部24e。在此,输入部件41的各切断部24g的夹持强度的程度设为,顶板部24e相对于输入部件41能够相对旋转,并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各切断部24g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件。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输入部件41固定于顶板部24e,输入部件41在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上经由顶板部24e而支撑于支撑部件23。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另外,顶板部24e的各切断部24g对输入部件41的夹持固定的位置设为输入部件41的旋转中心的前后方向,将各切断部24g对输入部件41的夹持固定的位置连结的方向与操作手柄20延伸的方向一致,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操作手柄20的上述摇晃,能够有效地抑制操作手柄20的摇晃。

<第五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27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图8)其特征在于,取代铆接销25而通过阶梯螺栓27和螺母28来进行输入部件41向顶板部24e的固定。两者其他的结构相同,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再次的说明。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在阶梯螺栓27夹持输入部件41及顶板部24e并将螺母28拧紧,由此将输入部件41固定于顶板部24e。并且,使阶梯螺栓27的头部滑动自如地嵌合于在旋转轴22的右侧端形成的嵌合孔22b。在此,通过阶梯螺栓27和螺母28将顶板部24e牢固地固定,输入部件41不直接受到阶梯螺栓27与螺母28的紧固力,松缓地被夹持在阶梯螺栓27的阶梯部与顶板部24e之间。因此,输入部件41以相对于顶板部24e能够相对旋转的状态固定于顶板部24e,从而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阶梯螺栓27及螺母28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件。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输入部件41固定于顶板部24e,输入部件41在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上经由顶板部24e而支撑于支撑部件23。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第六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28示出本实用新型的第六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图8)其特征在于,用于将输入部件41向顶板部24e固定的铆接销29的阶梯部使用了轴环29a。两者其他的结构相同,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再次的说明。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铆接销29对顶板部24e的铆紧经由轴环29a牢固地进行,关于轴环29a,为了避免铆接销29产生的铆紧力较强地作用于输入部件41而在铆接销29的阶梯部与顶板部24e之间夹有轴环29a。因此,在根据轴环29a的高度(左右方向尺寸)而决定的铆接销29的阶梯部与顶板部24e的间隙松缓地夹持输入部件41。铆接销29及轴环29a相当于本实用新型的固定部件。

<第六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输入部件41固定于顶板部24e,输入部件41在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上经由顶板部24e而支撑于支撑部件23。因此,能够抑制操作手柄20在操作时沿旋转轴22的推力方向摇晃的情况。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说明了特定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外观、结构,能够进行各种变更、追加、删除。例如,在各实施方式中,支撑部件为容器状,但也可以不为容器状而设为板状的部件。而且,在第一、五、六实施方式中,采用了铆接销25等固定部件的头部与旋转轴22的嵌合孔22b嵌合的构造,但是也可以使该嵌合中的外内关系颠倒,采用在固定部件的头部朝向旋转轴22侧地形成嵌合孔并使旋转轴22的前端嵌合于该嵌合孔内的构造。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汽车的座椅,但也可以适用于在飞机、船、电车等上搭载的座椅、或者在电影院等设置的座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