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0191发布日期:2019-07-19 22:12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电子后视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子后视镜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减少视深,以减低视觉混淆的电子后视镜。
背景技术
:一般的电子后视镜,如图1所示,透光组件10与显示设备20之间由于需要设置间隔组件30以保护电极40,且由于需要容置电子后视镜的其他组件,因此透光组件10与显示设备20之间需要有较大的间隙50,因而造成传统的电子后视镜需要较大的组立间距,因而造成传统的电子后视镜有较厚的尺寸,另外,亦会产生较大的视深,容易混淆视觉,因此需要一种电子后视镜,以改良上述传统的电子后视镜所造成的诸多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上述公知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将透光组件与显示设备以光学胶直接相贴合,且设置具有弯折部的电性连接件,以减少各组件间的间隙,达成减少视深的功效。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包括第一透光组件、第二透光组件、电光介质层、电性连接件以及显示设备。第一透光组件包括第一收光面及第一出光面。影像由第一收光面射入至第一透光组件,并由第一出光面射出。第二透光组件设置于第一收光面上,并与第一透光组件形成间隙,并包括第二收光面及第二出光面。影像由第二收光面射入至第二透光组件,并由第二出光面射出至第一收光面。电光介质层设置于第一透光组件的第一收光面及第二透光组件的第二出光面所形成的间隙之间。显示设备包括第三透光组件及影像投射单元。第三透光组件可以光学胶黏合于第二收光面上,且光学胶形成光学胶层且包括第三收光面及第三出光面。影像由第三收光面射入至第三透光组件,并由第三出光面射出至第二收光面。影像投射单元与安装于车辆上的摄录装置电性连接,并投射影像至第三收光面。电性连接件具有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与电光介质层相连接,第二弯折部与显示设备相连接,并传输电能至电光介质层,改变电光介质层的透明度。另外,第一透光组件、第二透光组件、第三透光组件、光学胶层及电光介质层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N3、Nd及Nec,厚度分别为d1、d2、d3、d4及d5,视深分别为h1、h2、h3、h4及h5,且电子后视镜所在环境的折射率为N,且N为1,视深h满足(d1/N1+d2/N2+d3/N3+d4/N4+d5/N5)*N,且h小于3.6mm。优选地,N1为1.516,d1小于3.0mm,h1小于1.979mm。优选地,N2为1.516,d2小于1.8mm,h2小于1.187mm。优选地,N3为1.516,d3小于0.2mm,h3小于0.132mm。优选地,Nd介于1.47至1.63的闭区间,d5小于0.05mm,h5小于0.033mm。优选地,Nec介于1.42至2.5的闭区间,d4小于0.3mm,h4小于0.2mm。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包括控制组件,与电性连接件相连接,当超过一亮度的光线产生于影像时,控制组件控制电性连接件对电光介质层提供电能。优选地,显示设备包括LCD、LED、OLED、电浆或数字投影组件及液晶显示模块中的一项或数项。优选地,电性连接件包括软性电路板、铜箔、电线中的一项或数项。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包括第一透光组件、第二透光组件、电光介质层、电性连接件以及显示设备。第一透光组件包括第一收光面及第一出光面。影像由第一收光面射入至第一透光组件,并由第一出光面射出。第二透光组件设置于第一收光面上,并与第一透光组件形成间隙,并包括第二收光面及第二出光面。影像由第二收光面射入至第二透光组件,并由第二出光面射出至第一收光面。电光介质层设置于第一透光组件的第一收光面及第二透光组件的第二出光面所形成的间隙之间。显示设备包括第三透光组件及影像投射单元。第三透光组件可以光学胶黏合于第二收光面上,且光学胶形成光学胶层且包括第三收光面及第三出光面。影像由第三收光面射入至第三透光组件,并由第三出光面射出至第二收光面。影像投射单元与安装于车辆上的摄录装置电性连接,并投射影像至第三收光面。电性连接件具有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与电光介质层相连接,第二弯折部与显示设备相连接,并传输电能至电光介质层,改变电光介质层的透明度。另外,第一透光组件、第二透光组件、第三透光组件、光学胶层及电光介质层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N3、Nd及Nec,厚度分别为d1、d2、d3、d4及d5,视深分别为h1、h2、h3、h4及h5,且电子后视镜所在环境的折射率为N,且N为1,视深h满足(d1/N1+d2/N2+d3/N3+d4/N4+d5/N5)*N,且h小于2.0mm。优选地,光学胶所形成的光学胶层厚度小于0.05mm。优选地,N1、N2、N3及Nd分别为1.516、1.516、1.516及1.5,d1、d2、d3及d4分别为1mm、1mm、1mm及0.03mm,h1、h2、h3及h4分别为0.666mm、0.666mm、0.660mm及0.020mm。优选地,光学胶层包括压克力,且光学胶层具有透光率,透光率大于90%。优选地,电性连接件包括软性电路板、铜箔、电线中的一项或数项。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包括控制组件,与电性连接件相连接,当超过设定亮度的光线产生于影像时,控制组件控制电性连接件对电光介质层提供电能。优选地,控制组件包括微处理器。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包括感光组件,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感测车辆内部的环境亮度,控制组件依据环境亮度控制影像投影单元所投影的影像的亮度。优选地,当环境亮度下降时,影像的亮度下降,当环境亮度上升时,影像的亮度上升。优选地,显示设备包括LCD、LED、OLED、电浆或数字投影组件及液晶显示模块中的一项或数项。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再提供一种电子后视镜,包括第一透光组件、第二透光组件、电光介质层、电性连接件以及显示设备。第一透光组件包括第一收光面及第一出光面。影像由第一收光面射入至第一透光组件,并由第一出光面射出。第二透光组件设置于第一收光面上,并与第一透光组件形成间隙,并包括第二收光面及第二出光面。影像由第二收光面射入至第二透光组件,并由第二出光面射出至第一收光面。电光介质层设置于第一透光组件的第一收光面及第二透光组件的第二出光面所形成的间隙之间。显示设备包括第三透光组件及影像投射单元。第三透光组件可以光学胶黏合于第二收光面上,且光学胶形成光学胶层且包括第三收光面及第三出光面。影像由第三收光面射入至第三透光组件,并由第三出光面射出至第二收光面。影像投射单元与安装于车辆上的摄录装置电性连接,并投射影像至第三收光面。电性连接件具有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且第一弯折部与电光介质层相连接,第二弯折部与显示设备相连接,并传输电能至电光介质层,改变电光介质层的透明度。另外,第一透光组件、第二透光组件、第三透光组件、光学胶层及电光介质层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N3、Nd及Nec,厚度分别为d1、d2、d3、d4及d5,视深分别为h1、h2、h3、h4及h5,且电子后视镜所在环境的折射率为N,且N为1,视深h满足(d1/N1+d2/N2+d3/N3+d4/N4+d5/N5)*N,且h介于1.6mm至4.1mm之间。优选地,影像投射单元所投射的影像与第三收光面的平面法向量平行。优选地,显示设备包括导光组件,影像投射单元所投射的影像与第三收光面的平面法向量的夹角为90°,且导光组件将该影像反射90°后使影像与第三收光面的平面法向量平行。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包括控制组件,与电性连接件相连接,当超过设定亮度的光线产生于影像时,控制组件控制电性连接件对电光介质层提供电能。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包括感光组件,与控制组件电性连接,感测车辆内部的环境亮度,控制组件依据环境亮度控制影像投影单元所投影的影像的亮度。优选地,显示设备包括LCD、LED、OLED、电浆或数字投影组件及液晶显示模块中的一项或数项。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的电子后视镜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配置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的第一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的第二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的视深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的第一实施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的第二实施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的第三实施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透光组件162第二收光面20显示设备164第二出光面30间隔组件170第三透光组件40电极172第三收光面50间隙174第三出光面60车辆180电性连接件70摄录装置182第一弯折部100电子后视镜184第二弯折部120显示设备200摄录装置122影像投射单元220光学胶层140第一透光组件240控制组件142第一收光面242微处理器144第一出光面260感光组件150电光介质层270导光组件160第二透光组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实用新型以下将参照相关图表,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的实施例,为便于理解,下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组件以相同的符号标示来说明。请参阅图2至图6,分别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子后视镜配置示意图、第一示意图、第二示意图、视深示意图及第一实施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100,包括第一透光组件140、第二透光组件160、显示设备120以及电性连接件180,且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透光组件140、第二透光组件160及显示设备120皆包括玻璃。第一透光组件140包括第一收光面142及第一出光面144,由显示设备120的影像投射单元122所投射出的影像进入第二透光组件160后射出,再由第一收光面142射入至第一透光组件140,并由第一出光面144射出,供使用者观看。第二透光组件160设置于第一收光面142上,并与第一透光组件140形成间隙,并包括第二收光面162及第二出光面164,而由影像投射单元122所投射出的影像,由第二收光面162射入至第二透光组件160,并由第二出光面164射出后,再进入第一收光面142。电光介质层150设置于第一透光组件140的第一收光面142及第二透光组件160的第二出光面164所形成的间隙之间。显示设备120包括第三透光组件170及影像投射单元122。第三透光组件170可以光学胶黏合于第二收光面162上,且光学胶形成的光学胶层220,而第三透光组件170包括第三收光面172及第三出光面174,影像由第三收光面172射入至第三透光组件170,并由第三出光面174射出至第二收光面162。且在一实施例中光学胶所形成的光学胶层220的厚度小于0.05mm,优选地为小于0.03mm,而为了保持影像的质量,光学胶层220包括压克力,且光学胶层220的透光率大于90%,以确保进入第二透光组件160的影像的质量,例如色彩及亮度等等。影像投射单元122与安装于车辆上的摄录装置200电性连接,并投射影像至第三收光面172,且在一实施例中,影像投射单元122包括了至少红、绿、蓝三色的发光单元,以投射影像。且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显示设备120包括LCD、LED、OLED、电浆或数字投影组件及液晶显示模块(LCM)中的一项或数项,另外,影像投射单元122所投射的影像与第三收光面172的平面法向量平行,因此显示设备120为背投影的显示设备120。而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显示设备120包括导光组件,影像投射单元122所投射的影像与第三收光面172的平面法向量的夹角为90°,且导光组件将影像反射90°后使影像与第三收光面172的平面法向量平行,因此显示设备120为侧投影的显示设备120。进一步说明,第一透光组件140、第二透光组件160、第三透光组件170、光学胶层220及电光介质层150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N3、Nd及Nec,厚度分别为d1、d2、d3、d4及d5,视深分别为h1、h2、h3、h4及h5,且电子后视镜100所在环境的折射率为N,且N为1,视深h满足(d1/N1+d2/N2+d3/N3+d4/N4+d5/N5)*N,且h小于3.6mm。且在一实施例中,N1为1.516,d1小于3mm,h1小于1.979mm;另外,在一实施例中,N2为1.516,d2小于1.8mm,h2小于1.187mm;在一实施例中,N3为1.516,d3小于0.2mm,h3小于0.132mm;另外,在一实施例中,Nd的范围区间为1.47至1.63,d5小于0.05mm,h5小于0.033mm;另外,在一实施例中,Nec的范围区间为1.42至2.5,d4小于0.3mm,h4小于0.2mm。举例而言,d1为0.20mm,d2为1.80mm,d3为1.10mm,d5为0.03mm,因此在不计入电光介质层150的情况的下,视深h小于3.6mm,而在加上电光介质层150的情况下,亦调整d1至d5的厚度,例如d1至d5分别为3mm、1.8mm、0.2mm、0.3mm及0.05mm,因此视深h1至h5分别为1.979mm、1.187mm、0.132mm、0.2mm及0.033mm,使得视深h小于3.6mm。在另一实施例中,视深h为2.006mm(在四舍五入时可称为2.0mm),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100薄型化,举例而言,N1、N2、N3、Nec及Nd分别为1.516、1.516、1.516、1.5及1.5,d1、d2、d3、d4及d5分别为1mm、1mm、1mm、0.3mm及0.03mm,h1、h2、h3、h4及h5分别为0.666mm、0.666mm、0.660mm、0.2mm及0.020mm。在另一实施例中,视深h为1.671mm,以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100更为薄型化,使得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100薄型化,举例而言,N1、N2、N3、Nec及Nd分别为1.516、1.516、1.516、1.5及1.5,d1、d2、d3、d4及d5分别为1mm、1mm、0.2mm、0.3mm及0.03mm,h1、h2、h3、h4及h5分别为0.666mm、0.666mm、0.132mm、0.2mm及0.020mm。在另一实施例中,视深h介于1.6mm至4.1mm之间,举例而言,N1、N2、N3、Nd及Nec分别为1.516、1.516、1.516、1.5及1.5,d1、d2、d3、d4及d5分别为3mm、1.8mm、0.2mm、0.03mm及0.3mm,h1、h2、h3、h4及h5分别为1.979mm、1.187mm、0.132mm、0.020mm及0.2mm,因此h为3.518mm。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100具有较浅的视深,以防止用户误判后方物体,例如后方来车的距离,减少视觉深度并减低视觉混淆。电性连接件180具有第一弯折部182及第二弯折部184,且第一弯折部182与电光介质层150相连接,第二弯折部184与显示设备120相连接,并传输电能至电光介质层150,以改变电光介质层150的透明度,以达成防眩光或是调节射入至第一透光组件140的影像的亮度。进一步说明,由于电性连接件180具有第一弯折部182及第二弯折部184,且在一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件180包括软性电路板、铜箔、电线中的一项或数项,因此电性连接件180弯折以产生第一弯折部182及第二弯折部184。因此,在一实施例中,电性连接件180为一U型,由此减少显示设备120与第二透光组件160的间隙,使得显示设备120与第二透光组件160可以光学胶直接贴合,形成一紧凑配置,因而减少电子后视镜100整体的总厚度。且由于为紧凑的配置,因此电子后视镜100整体将具有较轻的重量、较佳抗冲击结构强度以及优良地抗变形强度。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电子后视镜100包括控制组件240,与电性连接件180相连接,当超过一亮度的光线产生于影像时,例如后方来车开启远光灯或是头灯亮度太高时,控制组件240控制电性连接件180对电光介质层150提供电能,以防止炫光。另外,在一实施例中,控制组件240包括微处理器242及感光组件260,感光组件260与控制组件240电性连接,例如与控制组件240的微处理器242,以感测车辆内部的环境亮度,控制组件240依据环境亮度控制影像投影单元所投影的该影像的亮度,因此在一实施例中,当环境亮度下降时,例如车辆进入隧道时,使得影像的亮度下降,而当环境亮度上升时,例如车辆驶出隧道时,使影像的亮度上升。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第二透光组件160直接以光学胶贴合于显示设备120上,且将电性连接件180的第一弯折部182与电光介质层150相连接,将第二弯折部184与显示设备120相连接,以减少视深,并且减少电子后视镜100的厚度。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