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央分风风道结构及风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89783发布日期:2019-07-17 05:32阅读:453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央分风风道结构及风道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地指一种中央分风风道结构及风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市场对空调制冷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汽车轻量化发展区域的加速。如何通过风道系统的设计优化,去实现空调制冷性能改善、降低噪音以及零件减重。是风道系统以及仪表板总成开发过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当前仪表板总成上的风道系统包括中央分风风道,中央分风风道连通空调出口,将空调出风分散到汽车各个部分,中央分风风道上连通有左侧吹面风管、右侧吹面风管和中央吹面风管,其中左侧吹面风管的进风口即中央分风风道的左侧出风口、右侧吹面风管的进风口即中央分风风道的右侧出风口与中央吹面风管的进风口即中央分风风道的中央出风口处于同一高程,且中央出风口位于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之间,即三者沿汽车Y向依次间隔排列,这种布置方式较为集中,三个出风口只能布置在汽车有限空间内,为了适应汽车内部狭小空间,只能降低三个出风口的大小,这样就会造成空调出风进入到这三个出风口后气流流速就会大幅度提升,流速提升就会在出风口和风道阻力较大的位置产生噪音,造成使用者感受下降,降低空调制冷除湿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要解决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中央分风风道结构及风道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中央分风风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与空调出风口连通的中央分风风道;所述的中央分风风道为中空腔体,其X向后端开设有与左侧吹面风管连通的左侧出风口、与右侧吹面风管连通的右侧出风口以及与中央分风风道连通的中央出风口;所述的左侧出风口与右侧出风口在Z向方向上处于同一高程;所述的中央出风口与左侧出风口沿Z向间隔布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央出风口位于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沿Z 向方向的下方。

一种包含中央分风风道结构的风道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分置于中央分风风道X向前后两端的前风窗除霜格栅和中央吹面风管以及分置于中央分风风道Y向左右两端的左侧吹面风管和右侧吹面风管;所述的前风窗除霜格栅沿X向的前端连通有左侧除霜风管和右侧除霜风管,

所述的中央吹面风管与中央分风风道X向后端的中央出风口连通;

所述的左侧吹面风管和右侧吹面风管分别与中央分风风道X向后端的左侧出风口和右侧出风口连通;

所述的前风窗除霜格栅与中央分风风道X向前端的前端出风口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央分风风道包括风道上盖和风道下盖;所述的风道上盖和风道下盖相互扣合在一起形成中空的腔体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的风道上盖与风道下盖连接边缘设置有凹槽;所述的风道下盖设置有对应凹槽的插销;所述的插销伸入到凹槽内并与之密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插销与凹槽之间填充有柔性的第一密封垫。

进一步的还包括左风管连接管和右风管连接管;所述的左风管连接管和右风管连接管为沿Y向布置的、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左风管连接管两端分别套接在中央分风风道和左侧吹面风管上,右风管连接管两端分别套接在中央分风风道和右侧吹面风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的左风管连接管与中央分风风道连接处设置有内径扩大的环状翻边;所述的翻边与中央分风风道之间填充有柔性的第二密封垫。

进一步的还包括除霜连接管;所述的除霜连接管与前风窗除霜格栅前端的出口管连通,除霜连接管沿Y向的两端分别与左侧除霜风管和右侧除霜风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有:1、通过将左侧出风口和中央出风口沿Z 向间隔布置的,能够在汽车有限空间内提高左侧出风口、右侧出风口和中央出风口的面积,出风风道截面积越大,压力损失越小,气流局部流速就会越低,能有效降低风管系统的噪音水平;

2、左侧出风口、右侧出风口的面积增大,有助于消除车门玻璃热辐射对车内的影响,有效降低了风道进口和出口区域的面积差;

3、通过在风道上盖与风道下盖之间布置柔性的第一密封垫,能够起到良好的缓冲作用,增强上盖与下盖的结构稳定性,减小上盖与下盖的直接碰撞;

4、通过在左、右风管连接管的两端接口处增加第二密封垫,能够起到良好的减震缓冲作用,降低管道连接处的破损几率,延长风管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增加了左侧出风口、右侧出风口和中央出风口的面积,降低了气体流速,避免产生噪声,且布置空间合理,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风道上盖与风道下盖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的图3中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的翻边与第二密封垫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的中央出风口与左侧出风口、右侧出风口布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中央分风风道;1.1—风道上盖;1.2—风道下盖;1.3 —凹槽;1.4—插销;1.5—第一密封垫;1.6—中央出风口;1.7—前端出风口;1.8—左侧出风口;1.9—右侧出风口;2—中央吹面风管;3 —左侧吹面风管;4—右侧吹面风管;5—前风窗除霜格栅;6—左风管连接管;7—右风管连接管;8—翻边;9—第二密封垫;10—除霜连接管;11—出口管;12—左侧除霜风管;13—右侧除霜风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6,一种中央分风风道结构及风道系统,本实施例的风道布置结构与空调出风口连通,用于将空调出风分配到汽车内的不同位置,达到除霜、温度调控的目的。包括包括与空调出风口连通的中央分风风道1,本实施例的中央分风风道1为中央分配结构,如图1 和3所示,中央分风风道1包括风道上盖1.1和风道下盖1.2,风道上盖1.1和风道下盖1.2相互扣合在一起形成中空的腔体结构。风道上盖1.1与风道下盖1.2连接边缘设置有凹槽1.3,风道下盖1.2设置有对应凹槽1.3的插销1.4,插销1.4伸入到凹槽1.3内并与之密封连接。插销1.4与凹槽1.3之间填充有柔性的第一密封垫1.5。

如图6所示,中央分风风道1沿X向的后端设置有中央吹面风管2,中央吹面风管2与中央分风风道1X向后端的中央出风口1.6 连通,中央分风风道1沿X向的前端设置有前风窗除霜格栅5,前风窗除霜格栅5与中央分风风道1X向前端的前端出风口1.7连通,中央分风风道1沿Y向的两端设置有左侧吹面风管3和右侧吹面风管4,左侧吹面风管3和右侧吹面风管4分别与中央分风风道1沿X向的后端的左侧出风口1.8和右侧出风口1.9连通。

通常情况下汽车Y向空间有限,为了增大前端出风口1.7、左侧出风口1.8、右侧出风口1.9和中央出风口1.6的面积,本实施例将前端出风口1.7、左侧出风口1.8(右侧出风口1.9在Z向与左侧出风口 1.8处于同一高度位置)和中央出风口1.6沿Z向由上至下依次间隔布置。前端出风口1.7、左侧出风口1.8和中央出风口1.6呈三字型布置结构,三者在Y向方向可以增大长度,因此增大进风口的面积,降低气体流速,避免产生噪声。

本实施例的左侧吹面风管3和右侧吹面风管4与中央分风风道1 之间布置有连接结构,如图1和2所示,还包括左风管连接管6和右风管连接管7,左风管连接管6和右风管连接管7为沿Y向布置的、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左风管连接管6两端分别套接在中央分风风道 1和左侧吹面风管3上,右风管连接管7两端分别套接在中央分风风道1和右侧吹面风管3上。

如图5所示,左风管连接管6与中央分风风道1连接处设置有内径扩大的环状翻边8,翻边8与中央分风风道1之间填充有柔性的第二密封垫9。同样的,右风管连接管7与中央分风风道1连接处也设置有同样的密封结构,左风管连接管6和右风管连接管7与左侧吹面风管3和右侧吹面风管4的连接部位同样设置密封连接结构。

如图1和2所示,前风窗除霜格栅5沿X向的一端连通中央分风风道1,沿X向的另一端设置有出口管11,出口管11上连接有除霜连接管10。除霜连接管10与前风窗除霜格栅5前端的出口管11 连通,除霜连接管10沿Y向的两端分别与左侧除霜风管12和右侧除霜风管13连通。

本实施例的左侧吹面风管3、右侧吹面风管4、前风窗除霜格栅 5、除霜连接管10、左侧除霜风管12和右侧除霜风管13通过螺栓结构固定在中控台骨架上。

本实施例的X向指汽车的前后方向,Y向指汽车的左右方向,Z 向指汽车的上下方向。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