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半挂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轻型卡车或者货车普遍采用钢板弹簧悬架,钢板弹簧刚度不可调,使车辆振动传递快,振动很容易传递到驾驶室,导致驾驶舒适性差,且噪音大,同时由于该悬架系统占用的空间位置大,更加加剧了布置不便的难题。
上述悬架构造具体存在如下缺陷:1、自重大,增大了整车的质量;平顺性差,纵向尺寸较长,不利于缩短汽车的前悬和后悬,布置空间大。2、加工变截面少片簧要求工业水平高。3、只能用于非独立悬架,刚度大,舒适性差,与车架连接处的钢板弹簧销容易磨损。
因此解决这一类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此技术是在对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技术中予以考虑并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高强度高抗压的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安装在车架和车桥之间,包括至少一个位于车体下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铰接的板簧,所述板簧和所述车架之间安装有空气弹簧和减震装置,所述车桥通过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空气弹簧的下方,所述板簧的中部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实现与所述车桥的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装置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下方的顶板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的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之间设有阻尼器,所述阻尼器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以及第三减震弹簧。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气弹簧通过支座设置在所述车架下方,所述空气弹簧和所述支座之间设有缓冲块。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车架下方设有两个支架,所述支架上设有板簧连接孔,所述板簧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板簧连接孔内。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板簧连接孔的孔壁上设有耐磨垫块,所述板簧的中部通过U形螺栓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阻尼器的顶端与所述顶板固定,所述阻尼器的底端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第三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和所述顶板及所述底板相抵,所述第一减震弹簧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固定,且在所述第三减震弹簧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顶端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的顶端与所述顶板之间分别设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阻尼器包括相互插装连接的第一阻尼部和第二阻尼部,所述第一阻尼部的顶端与所述顶板固定,所述第二阻尼部的底端与所述底板固定,所述第一阻尼部的底部设有孔道,所述第二阻尼部顶端设有和所述孔道相匹配的插件,所述插件外周设有弹簧,所述第二阻尼部顶端的插件能够通过所述孔道朝向所述第一阻尼部移动。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支架的两侧和所述车架之间均固定焊接有加强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空气弹簧为气囊,所述气囊上还设有气孔和控制气孔进气量的电磁阀。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支架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与车架进行固定,在支架上设置板簧连接孔,并在孔内设置耐磨垫块,解决了支架和板簧之间的连接问题,使得摩擦磨损降低,极大延长了板簧的使用寿命及工作稳定性;由空气弹簧与板簧共同作为弹性元件承受载荷,板簧同时起到导向作用;减震装置、空气弹簧都通过安装板与板簧连接,使得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由于空气弹簧具有优越的变刚度特性,通过电磁阀控制空气弹簧进气与出气可以保持车身在不同载荷下工作高度不变,在不同载荷下悬架系统的固有频率也基本保持不变,极其良好的吸收高频振动的能力改善了悬架系统的平顺性;在支架和车架之间设置加强板使得板簧和车架之间连接稳固性强,且整个悬挂架还具有重量轻、便于维护等优点。
减震装置通过在阻尼器外周设置第一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以及第三减震弹簧的结构设计,其中所述第三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以及所述第一减震弹簧的长度依次减小,弹性系数依次增大。在顶板受压的情形下,阻尼器的第二阻尼部的插件在压力和弹力作用下进一步滑入第一阻尼部的孔道中,先通过第三减震弹簧进行减震,在顶板继续受压的情形下,再通过二级减震弹簧和一级减震弹簧的共同作用进行减震,在顶板进步受压的情形下,通过三个减震弹簧的共同作用进行减震,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汽车悬架系统的三级减震,提高了减震效果,且第一减震弹簧、第二减震弹簧以及第三减震弹簧彼此独立,便于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可以根据悬架系统的载荷状态动态改变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提高了悬架系统强度及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了制造费用,减轻了自重重量,可以减轻和消除路面通过车轴传给车架的冲击载荷和震动,并可提高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适应恶劣路况,且对路面的损害可降到最低,支架和板簧的连接处设置耐磨垫块,防止了悬架系统异常磨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承载气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板簧连接孔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描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如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安装在车架1和车桥2之间,还包括一个位于车体下方且两端分别与所述车架1铰接的板簧3,所述车架1下方设有两个支架4,所述支架4上设有板簧连接孔5,所述板簧4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在相应的板簧连接孔5内,所述板簧连接孔5的孔壁上设有耐磨垫块51,所述支架4的两侧和所述车架1之间均固定焊接有加强板41。
所述板簧3和所述车架1之间安装有空气弹簧6和减震装置7。所述空气弹簧6为气囊,所述气囊6上还设有气孔61和控制气孔进气量的电磁阀62,所述空气弹簧6通过支座8设置在所述车架1下方,所述空气弹簧6和所述支座8之间设有缓冲块9;所述空气弹簧6下方设有安装板10,所述车桥2通过安装板10设置在所述空气弹簧6的下方,所述板簧3的中部通过U型螺栓11固定在所述安装板10上实现与所述车桥2的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装置7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1下方的顶板71和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0上的底板72,所述顶板71和所述72之间设有阻尼器73,所述阻尼器73的外周由内向外依次设有第一减震弹簧74,第二减震弹簧75以及第三减震弹簧76;所述阻尼器73的顶端与所述顶板71固定,所述阻尼器73的底端与所述底板72固定,所述第三减震弹簧76的两端分别和所述顶板71及所述底板72相抵,所述第一减震弹簧74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75的底端均与所述底板72固定,且在所述第三减震弹簧76处于自然状态下时,所述第一减震弹簧74的顶端和所述第二减震弹簧75的顶端与所述顶板71之间分别设有第一间隙和第二间隙,所述第一间隙大于所述第二间隙。
所述阻尼器73包括相互插装连接的第一阻尼部731和第二阻尼部732,所述第一阻尼部731的顶端与所述顶板71固定,所述第二阻尼部732的底端与所述底板72固定,所述第一阻尼部731的底部设有孔道733,所述第二阻尼部732顶端设有和所述孔道733相匹配的插件734,所述插件734外周设有弹簧735,所述第二阻尼部732顶端的插件734能够通过所述孔道733朝向所述第一阻尼部731移动。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轻型车用全空气悬架系统,支架4可通过焊接或螺栓连接方式与车架1进行固定,在支架4上设置板簧连接孔5,并在孔内设置耐磨垫块51,解决了支架4和板簧3之间的连接问题,使得摩擦磨损降低,极大延长了板簧3的使用寿命及工作稳定性;由空气弹簧6与板簧3共同作为弹性元件承受载荷,板簧3同时起到导向作用;减震装置7、空气弹簧6都通过安装板10与板簧3连接,使得结构简单紧凑,易于实现,由于空气弹簧6具有优越的变刚度特性,通过电磁阀62控制空气弹簧6进气与出气可以保持车身在不同载荷下工作高度不变,在不同载荷下悬架系统的固有频率也基本保持不变,极其良好的吸收高频振动的能力改善了悬架系统的平顺性;在支架4和车架1之间设置加强板41使得板簧3和车架1之间连接稳固性强,且整个悬挂架还具有重量轻、便于维护等优点。
减震装置7通过在阻尼器73外周设置第一减震弹簧74、第二减震弹簧75以及第三减震弹簧76的结构设计,其中所述第三减震弹簧76、第二减震弹簧75以及所述第一减震弹簧74的长度依次减小,弹性系数依次增大。在顶板71受压的情形下,阻尼器73的第二阻尼部732的插件734在压力和弹力作用下进一步滑入第一阻尼部731的孔道733中,先通过第三减震弹簧76进行减震,在顶板71继续受压的情形下,再通过二级减震弹簧75和一级减震弹簧74的共同作用进行减震,在顶板71进步受压的情形下,通过三个减震弹簧的共同作用进行减震,通过上述结构可以实现汽车悬架系统的三级减震,提高了减震效果,且第一减震弹簧74、第二减震弹簧75以及第三减震弹簧76彼此独立,便于更换。
本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其结构简单,可以根据悬架系统的载荷状态动态改变悬架系统的刚度和阻尼,提高了悬架系统强度及车辆行驶稳定性,降低了制造费用,减轻了自重重量,可以减轻和消除路面通过车轴传给车架的冲击载荷和震动,并可提高乘员的乘坐舒适性,适应恶劣路况,且对路面的损害可降到最低,支架和板簧的连接处设置耐磨垫块,防止了悬架系统异常磨损,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